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2.847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2.84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11bc94ab5a1a9d7cbc3e8110394fe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度9月考试高三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第一部分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操控方法,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41Ca原

子,实现了对同位素41Ca的灵敏检测。41Ca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长达10万年,是14C的17倍,可应用于地球科学与考古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1Ca的原子核内有21个中子B.41Ca的

半衰期长,说明41Ca难以失去电子C.41Ca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小于14C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D.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41Ca原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A.41Ca的质量数为41,质子数为20,所以中子数为412

021−=,A正确;B.41Ca的半衰期长短与得失电子能力没有关系,B错误;C.根据题意41Ca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要大于14C衰变半所需的时间,C错误;D.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41Ca原子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本题选A

。2.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液氨可用作制冷剂B.维生素C可用作食品中的抗氧化剂C.盐酸可用于除去水垢中的4CaSOD.3FeCl溶液可用于蚀刻覆铜电路板【答案】C【解析】【详解】A.液氨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B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中的抗氧化剂,故B正确;C.盐酸可用于除去水垢,但不能除去4CaSO,故C错误;D.3FeCl溶液可以和Cu反应生成Cu2+,可用于蚀刻覆铜电路板,故D正确;故答案为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1molH2O的体积为22.4LB.标况,等体积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相同C.丁烷所含碳原子数是相同质量乙烷的2倍D.pH=1的盐酸中,()Hc+为1mol·L−1【答案】B【解析】【详解】A.H2O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不能通过气体摩尔体积进行求算,A错误;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

气体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故分子数相同,B正确;C.依据mnM=分析相同质量乙烷与丁烷的物质的量不同,分别为mmol30、mmol58,故丁烷所含碳原子数不是相同质量乙烷的2倍,C错误;D.pH=1的盐酸中,()Hc+为0

.1mol·L−1,D错误;故选B。4.描述下列事实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用醋酸溶液溶解大理石:2322CaCO2HCaCOHO+++=++B.将氯气通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22224ClSO2HO4HSO2Cl+−−++=++C.用过量氨水吸收二氧化硫

:23224322NHHOSO2NHSOHO+−+=++D.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2322Cu4H2NOCu2NO2HO+−+++=++【答案】A【解析】【详解】A.醋酸为弱酸,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写,故A

错误;B.氯气通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故B正确;C.用过量氨水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故C正确;D.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故D正确;故选A。5.关于23NaCO和3NaHCO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微粒的种类相同B.可用

NaOH溶液使3NaHCO转化为23NaCOC.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3NaHCOD.室温下,二者饱和溶液的pH差约为4,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A.23NaCO和3N

aHCO的溶液中均存在2HO、23HCO、+H、-OH、+Na、2-3CO、-3HCO,A正确;B.3NaHCO加入NaOH溶液会发生反应:3232NaOH+NaHCO=NaCO+HO,B正确;C.3NaHCO受热易分解,可转化为23NaCO,而23NaCO热稳定性较

强,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C正确;D.室温下23NaCO和3NaHCO饱和溶液pH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2-3CO的水解程度远大于-3HCO,D错误;故选D。6.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pH减小的是A.向4NaHSO溶液中加入少量2B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向NaOH和()2FeOH的悬浊液中通入空气,生成红褐色沉淀C.向3NaHCO溶液中加入少量4CuSO溶液,生成蓝

绿色沉淀223Cu(OH)CO]D.向2HS溶液中通入氯气,生成黄色沉淀【答案】D【解析】【详解】A.向NaHSO4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实际参与反应的只有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忽略体积变化,H+的浓度不变,其pH不变,A错误;B.向NaOH和Fe(OH)2的悬浊液中通入空气,虽然有

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其方程式为()()22234FeOH2HOO4FeOH++=,该过和中会消耗水,则增大了氢氧根离子的浓度,pH会变大,B错误;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uS

O4溶液,生成蓝绿色沉淀[Cu2(OH)2CO3],其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没有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D.向H2S中通入氯气生成HCl和单质硫沉淀,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增大了H+的浓度,pH减小,D正确。故选D。7.二氯亚

砜(2SOCl)的结构式为,易水解产生两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S的化合价为+4B.该分子呈平面三角形C.该分子是极性分子D.222SOClHOSO2HCl+=+【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O为-2价,Cl为-1价,可求得S的化合价为+4价,A

正确;B.中心原子S的价层电子对数6122133142−−+=+=,是sp3杂化,有一对孤电子对,为三角锥形,B错误;C.分子呈三角锥形,为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C正确;D.易水解产生两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气体为SO2和HCl,故化学方程式为:222SOClHOSO2HCl+=

+,D正确;故选B。8.还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得溶液a;另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稀硝酸使其完全溶解,得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与水蒸气反应:22322Fe3HO(g)FeO3H

++高温B.肥皂液中产生气泡,不能证明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2HC.向溶液a中滴加36KFe(CN)溶液,出现蓝色沉淀,说明铁粉未完全反应D.向溶液b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固体中含有23FeO【答案】B【解析】

【详解】A.Fe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3422Fe4HO(g)FeO4H++高温,故A错误;B.肥皂液中产生气泡,只能说明有气体,还不能说明是氢气,故B正确;C.若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出现蓝色沉淀,说明含有二价

铁离子,不能确定二价铁离子来自铁粉还是Fe3O4,故C错误;D.若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色,说明含三价铁离子,黑色固体有Fe3O4也能产生三价铁离子,故D错误。答案选B。9.向含HCN的废水中加入铁粉和K2CO3可制备K

4[Fe(CN)6],反应如下:6HCN+Fe+2K2CO3=K4[Fe(CN)6]+H2↑+2CO2↑+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依据反应可知:Ka(HCN)>Ka1(H2CO3)B.HCN的结构式是H—C≡NC.反应中每1molFe转移2mol电子D.[Fe(CN)6]4

-中Fe2+的配位数是6【答案】A【解析】【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有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无法判断氢氰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和酸的电离常数的大小,故A错误;B.氢氰酸分子中含有碳氮三键,结构式为H—C≡N,故B正确;C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1mol铁参与反应,反应转移2mol电子,故C正确;D.[Fe(CN)6]4-中中心离子为Fe2+,氢氰酸根离子为配位体,配位数为6,故D正确;故选A。10.X为含Cu2+的配合物。实验室制备X

的一种方法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发生反应:Cu2++2NH3·H2O=Cu(OH)2↓+2NH4+B.在①和②中,氨水参与反应的微粒相同C.X中所含阴离子是SO24−D.X的析出利用了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答案】B【解析】【分析】向硫酸铜中

加入氨水首先①中发生反应:Cu2++2NH3·H2O=Cu(OH)2↓+24NH+,继续添加氨水沉淀溶解②中发生反应Cu(OH)2+4NH3=[Cu(NH3)4](OH)2,X为含Cu2+的配合物,故X

为深蓝色晶体[Cu(NH3)4]4SO·H2O。【详解】A.①中发生反应:Cu2++2NH3·H2O=Cu(OH)2↓+24NH+,A项正确;B.在①中,氨水参与反应的微粒是Cu2+,在②中,氨水参与反应的微粒是Cu(OH)2,B

项错误;C.X为深蓝色晶体[Cu(NH3)4]4SO·H2O,所含阴离子为24SO−,C项正确;D.加入95%的乙醇析出[Cu(NH3)4]4SO·H2O,利用了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D项正确;答案选B。11.下列实验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选项ABCD实验目

的制备Fe(OH)3胶体检验待测液中是否含有2-4SO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制备并收集NO2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氯化铁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故A错误;B.待测液中滴入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可能是硫酸钡或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24SO−或Ag+,故B错误;C.溴乙烷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硝酸中和氢氧化钠,再加硝酸银,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证明溴乙烷中含溴元素,故C正确;D.NO2和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故D错误;选C。12

.侯氏制碱法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流程可以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先通CO2再通NH3B.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只有CO2C.母液Ⅰ“吸氨”后,溶液中的含碳微粒的存在形式主要是23CO−D.母

液Ⅱ与母液Ⅰ中所含的粒子种类相同,但前者Na+、-3HCO、Cl-的浓度更大【答案】C【解析】【分析】合成氨工业提供的氨气和二氧化碳,先吸氨,再碳酸化,过滤得到母液Ⅰ,“吸氨”操作目的是增大NH3浓度,使溶液显碱性,在“碳酸化”时产生更多碳酸氢

钠。过滤后煅烧滤渣,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向母液中通入NH3,同时降低有利用氯化铵析出,避免碳酸氢钠析出,吸收氨气后降温冷析得到氯化铵晶体,滤液中加入氯化钠盐析得到母液Ⅱ主要是饱和食盐水,再循环使用,过滤得到的碳酸氢钠晶体煅烧得到碳酸钠为纯碱,生成的二氧化碳重新回到碳酸化步骤循环使

用,据此分析判断。【详解】A.该流程可以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先通NH3再通CO2,可以增大CO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形成NaHCO3晶体,A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除了有CO2,还有饱和食盐水,B错误;C.母液Ⅰ溶液

中含有NaCl、NaHCO3、NH4Cl,向其中通入NH3,使溶液显碱性,NaHCO3转化为溶解度更大的Na2CO3,所以母液Ⅰ“吸氨”后的含碳微粒的存在形式主要是23CO−,C正确;D.滤液中加入氯化钠盐析得到母液Ⅱ主要为饱和食盐水;母液Ⅰ主要是氯化铵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前者Na+、Cl-的

浓度更大,后者-3HCO更大,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13.分银渣是从阳极泥中提取贵金属后的尾渣,含有PbSO4、BaSO4、SnO2及Au、Ag等,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一种从分银渣中提取有用产品流程的如下:已知:PbCl2(s

)+2Cl-(aq)[PbCl4]2-(aq);ⅳ中生成[AuCl4]-和[AgCl3]2-;PbSO4、PbCO3、BaSO4、BaCO3的Ksp依次为2.8×10-8、7.4×10-14、1.1×10-10、2.6×10-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步骤ⅰ中一定发生反应

:PbSO4(s)+2-3CO(aq)PbCO3(s)+2-4SO(aq)B.步骤ⅰ、ⅲ后需先过滤再加盐酸C.步骤ⅱ、ⅳ提取Pb(Ⅱ)、Ba2+时,均有H+和Cl-参加反应D.试剂a可为NaCl,促进Au、Ag的浸出【答案】C【解析】【分析】分银渣中含有PbSO4、BaSO4、SnO2及Au、Ag

等物质,向其中先加入Na2CO3溶液,发生沉淀转化反应:PbSO4(s)+2-3CO(aq)PbCO3(s)+2-4SO(aq),PbSO4转化为PbCO3,过滤,弃去含有的2-4SO滤液,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PbCO3+2H+(aq)=Pb2+(a

q)+CO2↑+H2O(l),Pb2+(aq)+2Cl-(aq)=PbCl2(s),PbCl2(s)+2Cl-(aq)[PbCl4]2-(aq);然后过滤,得到含有Pb(Ⅱ)的溶液,向固体A中加入Na2CO3溶液,发生反应:BaSO4(s)+2-3CO(aq)BaC

O3(s)+2-4SO(aq),过滤,弃去含有的2-4SO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BaCO3+2H+(aq)=Ba2+(aq)+CO2↑+H2O(l),得到含有Ba2+的溶液。再过滤,向固体B中加入NaClO3、HCl,在酸性条件下NaClO3可以将Au、Ag氧化变为金属

阳离子,并与溶液中的Cl-结合形成络离子[AuCl4]-和[AgCl3]2-,SnO2不反应,仍以固体形式存在。【详解】A.步骤i向分离渣中加入Na2CO3溶液,发生沉淀转化反应:PbSO4(s)+2-3CO(aq)

PbCO3(s)+2-4SO(aq),反应后PbSO4变成PbCO3,A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步骤ⅰ中PbSO4与Na2CO3反应先产生PbCO3、2-4SO,过滤,弃去含有2-4SO的滤液,向滤渣

中加入盐酸,增大了c(H+)、c(Cl-),PbCO3先反应产生PbCl2固体,然后PbCl2再与Cl-反应变为[PbCl4]2-(aq),得到含有Pb(Ⅱ)的溶液;在步骤ⅲ中过滤后向得到的固体A中加入Na2CO3溶液,发生沉

淀转化反应:BaSO4(s)+2-3CO(aq)BaCO3(s)+2-4SO(aq),再过滤,弃去含有2-4SO的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BaCO3+2H+=Ba2++CO2↑+H2O,得到含有Ba2+的溶液,故步骤i、iii后需先过滤再加盐酸,B正确;C.

步骤ⅳ是盐酸与BaCO3反应产生Ba2+,H2O、CO2,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CO2↑+H2O,可见Cl-没有参加反应,C错误;D.试剂a可为NaCl,NaCl的加入,增大了溶液中c(Cl-),促进与Au、Ag形成配位化合物,使A

u、Ag变为络离子[AuCl4]-和[AgCl3]2-进入溶液,有利于Au、Ag的浸出,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14.探究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如下(水浴加热装置已略去,水浴温度均相同)。已知:i.银氨溶液用2%AgNO3溶液和稀氨水配制ii.[Ag(NH3)2]++2H2O⇌Ag++2NH3·H2

O序号①②③④装置现象一直无明显现象8min有银镜产生3min有银镜产生d中较长时间无银镜产生,e中有银镜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与b中现象不同的原因是[Ag(NH3)2]+能氧化乙醛而Ag+不能B.c中发生的氧化反应

为CH3CHO+3OH--2e-=CH3COO-+2H2OC.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pH能增强乙醛的还原性D.由③和④可知,c与d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Ag+)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A.对比a、b,除了银离子与银氨离子的差别外,两者的pH不同。且b中碱性更强,a未发生银镜反应也可能由于碱性不

够,因此无法得出银离子不能氧化乙醛。A选项错误;B.B选项正确;C.对比b、c,c中增大pH银镜产生得更快,说明增大pH增强乙醛的还原性。C选项正确;D.对比c、d,其他条件相同而d中NH3更多,导致平衡++332Ag+2NHAg(NH)ƒ正向移动

,Ag+减少d无银镜。当e中补加AgNO3时出现了银镜,正好验证了这一说法。D选项正确。答案选A。【点睛】探究实验注意控制单一变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环境的pH相关。第二部分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15.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

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Ⅰ.第一代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单晶硅。某单晶硅制备工艺中涉及的主要物质转化如下:(1)下列事实能作为“非金属性C比Si强”的证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ⅰ中,C做还原剂b.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c.碳酸的热稳定性弱于硅

酸(2)ⅱ中,1molSi与3molHCl反应转移4mol电子。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SiHCl3中,H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由此推测Si的电负性比H的___________(填“大”或“小”)。(

3)ⅲ中,利用物质沸点差异,可直接实现高纯硅与SiHCl3的分离,从晶体类型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Ⅱ.第二代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一种无机物薄膜,其光电转化率高于单晶硅。科学在元素周期表中Si的附近寻找到元素A和D,并制成化合物AD的薄膜,其晶体结构类

似单晶硅。Si、A、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4)基态Si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5)D的第一电离能比Se的大,从原子结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答案】(1)b

(2)①.300?32Si+3HClSiHClHC=+②.-1③.小(3)硅为共价晶体,其沸点远高于分子晶体SiHCl3的沸点(4)1s22s22p63s23p2(5)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呈变

大趋势,As的4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解析】【分析】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气体,粗硅和氯化氢在300°C反应生成SiHCl3和氢气,SiHCl3在1100°C时和氢气反应生成高纯硅和氯化氢。【小

问1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氧化性越强,ⅰ中,C做还原剂,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比Si强,故不选a;b.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说明非金属性C比Si强,故选

b;c.最高价含氧酸的稳定性与元素非金属性无关,碳酸的热稳定性弱于硅酸,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比Si强,故不选c;选b。【小问2详解】ⅱ中,1molSi与3molHCl反应生成1molSiHCl3和1molH2,转移4mol电子。①该反应为硅和HCl加热生成SiHCl3,根据质量守恒可知

,反应还会生成氢气,反应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00?32Si+3HClSiHClHC=+。②1molSi与3molHCl反应转移4mol电子,则反应中硅失去4个电子,化合价由0变为+4;3分子HCl中1分子HCl中氢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由+

1变为-1,故SiHCl3中H的化合价为-1;硅显正价、氢显负价,由此推测Si的电负性比H的小;【小问3详解】硅为共价晶体,其沸点远高于分子晶体SiHCl3的沸点,故利用沸点差异,可直接实现高纯硅与SiHCl3的分离。【小问4详解】Si是14号元素,基态Si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

s22p63s23p2;【小问5详解】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呈变大趋势,D为As元素,As的4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As的第一电离能比Se的大。16.研究人员合

成了一种普鲁士蓝(PB)改性的生物炭(BC)复合材料(BC−PB),并将其应用于氨氮废水(含NH3、4NH+)的处理。资料:①普鲁士蓝(PB)是亚铁氰化铁的俗称,化学式为()463FeFeCN,难溶于水。②BC−PB中,PB负载在BC表面,没有产生新化学键,各自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Ⅰ.复合材料BC−PB的合成(1)下列关于ⅰ中HCN参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提供H+,与Fe反应b.提供H+,与OH−反应c.提供CN−,与Fe2+配位d.提供CN−,与K+反应(2)ⅱ中分离得到()426KFeCN3HO的

操作包括加热浓缩、___________。(3)ⅲ中生成普鲁士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4)添加造孔剂可以增加BC的孔道数目和容量。造孔剂的造孔原理之一是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700℃时,KHCO3造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Ⅱ.氨

氮废水处理用NH4Cl溶液模拟氨氮废水。实验发现pH=2时,在BC−PB体系中加入H2O2,可将氨氮转化为无毒气体N2,提高氨氮的去除率。其原理为:ⅰ.()()34222663FeFeCN3HO3H3FeFeC

NFe3OH3HO++++=+++ⅱ.OH将氨氮氧化为N2(5)ⅱ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6)用BC−PB和H2O2混合处理某氨氮废水。实验结束后,收集到22.4LN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实验中消耗的H2O2的质量至少为_________

__g。【答案】(1)ac(2)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3)()3+463FeCN+4Fe−=()463FeFeCN(4)323222KHCOKCO+CO+HOΔ(5)+4226O

H+2NH=N+6HO+2H+(6)204【解析】【分析】反应ⅰ中铁粉转化为亚铁离子,KOH溶液和HCN气体、铁粉反应生成K4[Fe(CN)6],K4[Fe(CN)6]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K4[Fe(CN)6]•3H2O,K4[Fe(CN)6]•3H2O和氯化

铁溶液、生物炭反应生成BC−PB;【小问1详解】ⅰ中铁粉和HCN反应转化为亚铁离子,同时HCN提供CN−,形成配位键,故HCN作用为提供H+,与Fe反应;提供CN−,与2+Fe配位,故选ac;【小问2详解】ⅱ中从溶液

分离得到的操作包括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小问3详解】ⅲ中生成普鲁士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463FeCN+4Fe−=()463FeFeCN;【小问4详解】700℃时,造孔原理为碳酸氢钾受

热分解生成碳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323222KHCOKCO+CO+HOΔ;【小问5详解】ⅱOH将氨氮氧化为N2,根据氧化还原配平离子方程式为+4226OH+2NH=N+6HO+2H+;【小问6详解】由反应ⅰ、ⅱ可得总反应为:+3+4622462232FeFe(

CN)+6HO+4H+2NH=6FeFe(CN)+2Fe+N+12HO+。标准状况下22.4L2N物质的量为1mol,则实验中消耗的22HO的质量至少为6mol34g/mol=204g。17.氯碱工业是化工产业的重要基础,其装置示意图如图。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氯酸盐副产物需要处理。已知:pH升高时,ClO−易歧化为3ClO−和Cl−。(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2)下列关于3ClO−产生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

_____(填序号)。a.3ClO−主要在阴极室产生b.Cl−在电极上放电,可能产生3ClO−c.阳离子交换膜破损导致OH−向阳极室迁移,可能产生3ClO−(3)测定副产物3ClO−含量的方法如下图。①加入22HO的目的是消耗水样中残留的2Cl和ClO−。若测定中未加入22HO,则测得的水

样中3ClO−的浓度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②滴定至终点时消耗3VmL酸性4KMnO溶液,水样中()-3cClO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4)可用盐酸处理淡盐水中的3ClO−并回收2Cl。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_________。②处理3ClO−时,盐酸可能的作用是:i.提高()+cH,使3ClO−氧化性提高或Cl−还原性提高;ii.提高()-cCl,___________。③用如图装置验证i,请补全操作和现象:闭合K,至指针读数稳定后,______

_____。【答案】(1)--2222HO+2ClHCl2OH++电解(2)bc(3)①.偏大②.23156−xVyVV(4)①.-+-322ClO+6H+5Cl=3HO+3Cl②.使-Cl还原性增强③.先向左侧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观察电压表示数是否

变化,再向右侧烧杯中加入等量硫酸,观察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解析】【小问1详解】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22HO+2ClHCl2OH++电解;【小问2详解】a.氯元素都在阳极室,所以3ClO−应该在阳极室生成,故a错误;b.氯离子在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有可能生成3ClO−,故b正确;c.阳离子交换膜破损导致OH-向阳极室迁移,阳极室氢氧根浓度变大,阳极生成的氯气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次氯酸根,当pH升高时,ClO-易歧化为3ClO−和Cl-,故c正确;

答案选bc;【小问3详解】①加入过氧化氢消耗水样中残留的Cl2和ClO-,再加入硫酸亚铁,与氯酸根反应,最后计算出与氯酸根反应后剩余的亚铁离子。未加入过氧化氢,水样中残留的Cl2和ClO-也会在第二步中消耗亚铁离

子,使亚铁离子消耗的量增大,这些消耗的亚铁离子也会认为是氯酸根消耗的,所以3ClO−浓度将偏大。②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4+2++2MnO+5Fe+8H=Mn+5Fe+4HO,则有关系式-2+4MnO5Fe~,因此与高锰酸钾反应的亚铁离子为2+323(Fe)510mo

l−=nyV,3ClO−与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32ClO+6Fe+6H=Cl+6Fe+3HO,则有关系式-2+3ClO6Fe~,与3ClO−反应的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2+2+331223(Fe)(Fe)(Fe)10510mol总−−=−=−nnnxV

yV,设3ClO−的物质的量为a,3323105106−−−=xVyVa,则-23315(ClO)mol/L6−==xVVcVVyn;【小问4详解】①盐酸和3ClO−反应生成2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22ClO+6H+5Cl=3HO+3Cl;②盐酸与3ClO−的反应中,盐酸作还原

剂,因此盐酸的作用可能是提高()-cCl,使-Cl还原性增强;③用如图装置验证i,具体的操作为:闭合K,至指针读数稳定后,先向左侧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观察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再向右侧烧杯中加入等量硫酸,观察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18.利用黄铜矿(主要成分为2

CuFeS,含有2SiO等杂质)生产纯铜,流程示意图如下。(1)矿石在焙烧前需粉碎,其作用是_______。(2)()442NHSO的作用是利用其分解产生的3SO使矿石中的铜元素转化为4CuSO。()442NHSO发生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____。(3)矿石和过量()442NHSO按一定比例混合,取相同质量,在不同温度下焙烧相同时间,测得:“吸收”过程氨吸收率和“浸铜”过程铜浸出率变化如图;400℃和500℃时,固体B中所含铜、铁的主要物质如表。温度/℃B中所含铜、铁的主要物质4002342FeOCuSOC

uFeS、、500()2443FeSOCuSOCuO、、①温度低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铜浸出率显著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②温度高于425℃,根据焙烧时可能发生的反应,解释铜浸出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4)用离子方程

式表示置换过程中加入Fe的目的_______。(5)粗铜经酸浸处理,再进行电解精炼;电解时用酸化的4CuSO溶液做电解液,并维持一定的()+cH和()2+cCu。粗铜若未经酸浸处理,消耗相同电量时,会降低得到纯铜的量,原因是_______。【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

充分(2)()443322NHSO2NH+SO+HO(3)①.温度低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442NHSO分解产生的3SO增多,可溶物4CuSO含量增加,故铜浸出率显著增加②.温度高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发生反应:()22424334CuFeS+17O+2CuSO6CuO+2F

eSO+4SO=,2CuFeS和4CuSO转化成难溶于水的CuO,铜浸出率降低(4)2+2+Fe+CuCu+Fe=(5)粗铜若未经酸浸处理,其中杂质Fe会参与放电,则消耗相同电量时,会降低得到纯铜的量【解析】【分析】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含有SiO2等

杂质)粉碎后加入硫酸铵通入空气焙烧,黄铜矿在硫酸铵生成的SO3作用下,转化成CuSO4,得到的混合气体中主要含NH3,用硫酸吸收,得到硫酸铵,是溶液A的主要溶质,可以循环利用,固体B为SiO2、CuSO4及含铁的化合物,加水分离,主要形成

含硫酸铜的滤液和含SiO2的滤渣,分别为滤液C和滤渣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置换得到粗铜和FeSO4,粗铜再精炼可以得到纯铜。小问1详解】黄铜矿的矿石在焙烧前需粉碎,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小问

2详解】铵盐不稳定,易分解,()442NHSO分解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中有NH3和SO3,故化学方程式为()443322NHSO2NH+SO+HO;【小问3详解】①由图,温度低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

,铜浸出率显著增大,是因为温度低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NH4)2SO4分解产生的SO3增多,可溶物CuSO4含量增加,故铜浸出率显著增加;②温度高于425℃,随焙烧温度升高,CuFeS2和CuSO4转化成难溶于水的CuO,发生反应4CuFeS

2+17O2+2CuSO4=6CuO+2Fe2(SO4)3+4SO3,铜浸出率降低;【小问4详解】加入Fe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Fe+Cu=Cu+Fe;【小问5详解】粗铜中含有Fe杂质,加酸可以除Fe,但粗铜若未经酸浸处理,其中杂质Fe会参与放电,则消耗相同电

量时,会降低得到纯铜量。19.资料表明Co2+还原性很弱,某小组同学为实现23CoCo++→,进行如下探究。(1)理论分析:氧化半反应23CoeCo+−+−=一般很难发生。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降低c(Co3+)或_______均能促进

Co2+失电子,提高其还原性。【实验】①②【的已知:ⅰ.()3.1a2KHNO10−=,()4.8a3KCHCOOH10−=;ⅱ.HNO2不稳定,易分解:2323HNO2NOHNOHO=++(2)②是①的对照实验,目的是_______。(3)经检验,橙红色溶液中存在()326CoNO−

。经分析,①中能实现23CoCo++→的原因是Co3+形成配离子,且2NO−的氧化性被提高。a.解释Co3+能与2NO−形成配位键的原因:_______。b.结合还原半反应解释2NO−的氧化性被提高的原因:_______。【实验Ⅱ】③④已知:Co(OH)2(粉红色)和Co(OH)3(棕

黑色)的Ksp分别是10-14.2和10-43.8。(4)对比③④可知,本实验条件下还原性:Co(OH)2_______Co2+(填“>”或“<”)。(5)分析④中能实现23CoCo++→的原因:a.该条件下,Co2+的还原性同时受“c(Co3+)降低”和“c(Co2+)降低

”的影响,前者影响更_______(填“大”或“小”)。b.当c(Co2+):c(Co3+)>1014时,Co2+能被Cl2氧化。结合Ksp计算,④中通入少量Cl2后溶液c(Co2+):c(Co3+)=_______,因此能实现转化。(6)实验启示:通常情况下,为促进低价金属阳离子向高价转化

,可将高价阳离子转化为_______或_______。【答案】(1)提高c(Co2+)(2)证明该条件下2NO−遇CH3COOH不会产生气泡(3)①.Co3+能够提供空轨道,2NO−能够提供孤电子对②.还原半反应为2H++2NO−+e-=NO+H2O

,CH3COOH电离出H+,使c(H+)增大,促进2NO−得电子(4)>(5)①.大②.1027.6(6)①.更稳定的配合物②.更难溶的沉淀【解析】【分析】Co2+还原性很弱,氧化半反应23CoeCo+−+−=一般很难发生。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降低生成物c

(Co3+)或提高反应物c(Co2+)均能促进Co2+失电子,提高其还原性。实验①中,通过加入冰醋酸,提高2NO−的氧化能力,将Co2+氧化为Co3+后,将Co3+转化为()326CoNO−,从而降低c(Co3+),促进平衡正向移动。实验②是一个对比实验,证明在该实验条

件下,NaNO2不会与CH3COOH发生反应,不能引起HNO2的分解,也就不会产生实验①的现象。由对比实验,可证明实现了Co2+向Co3+的转化。【小问1详解】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降低生成物c(Co3+)或提高反应物c(Co2+),均能促进C

o2+失电子,提高其还原性。【小问2详解】实验①中,产生的现象是否为Co2+发生的转化,是否为NaNO2在酸性环境中发生的转化,需要进行实验证实,所以实验②是①的对照实验,目的是:证明该条件下2NO−遇CH3COOH不会产生气泡。【小

问3详解】a.形成配位键时,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配位体提供孤电子对,则Co3+能与2NO−形成配位键的原因:Co3+能够提供空轨道,2NO−能够提供孤电子对。b.加入NaNO2时,反应并未发生,加入冰醋酸后,还原半反应发生,则醋酸提供的酸性环境提高了2NO−的氧化能力。从

而得出2NO−的氧化性被提高的原因:还原半反应为2H++2NO−+e-=NO+H2O,CH3COOH电离出H+,使c(H+)增大,促进2NO−得电子。小问4详解】实验③中,过量Cl2都不能将Co2+氧化,实验④中,通入少量Cl2就能将Co(OH)2氧化,则表明本

实验条件下还原性:Co(OH)2>Co2+。【小问5详解】a.该条件下,Co2+还原性同时受“c(Co3+)降低”和“c(Co2+)降低”的影响,因为实现了23CoCo++→,所以表明前者影响更大。b.④中通入少量Cl2后,部分粉红色的Co(OH)2立即变成棕色的Co

(OH)3,继续通入Cl2后,全部变为棕【的黑色的Co(OH)3。在Co(OH)2、Co(OH)3共存的溶液中,有2214.2sp23343.8sp3K[Co(OH)]c(Co)c(OH)10K[Co(OH)]c(Co)c(OH)1

0+−−+−−===1029.6,则c(Co2+):c(Co3+)=1029.6×c(OH-)=1029.6×10-2=1027.6>1014时,因此能实现转化。【小问6详解】实验启示:通常情况下,为促进低价金属阳离子向高价转化,需设法降低高价阳离子的浓度,可将高价阳离

子转化为更稳定的配合物或更难溶的沉淀。【点睛】要促进反应物向生成物的转化,可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