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定时检测(六)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23.589 KB
  • 2024-10-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单元定时检测(六)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单元定时检测(六)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单元定时检测(六)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单元定时检测(六).docx,共(7)页,23.5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036f81b9186fb05053ed3434ec88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定时检测(六)1~3.答案:1.C2.A3.B解析:第1题,材料中“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会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说明向阳面易发生冻裂。结合材料,可知向阳面由于昼夜温差大,导致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易发生冻裂,结合图片,可知③处处于背阳面,昼夜温差小,冻

裂灾害最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钟点时间,确定太阳此时方位,朝向太阳的地方,光照最充足。9~10点,太阳位于东南方向,位于东南方向的地方,阳光较为充足,结合图片,可知①-②段的光照最充

足。①-②段,朝向太阳的地方,光照最充足,故A正确。②-③段主要位于背阳面,光照少,故B错误。③-④段位于西南面,光照较少,故C错误。④-①段有一部分是向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背阳的,故D错误。故选A。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盘山公路上的①

③④点都处在较直的路段,不需要用凸透镜,②地在道路拐弯处,可用凸透镜。故选B。4~6.答案:4.D5.A6.A解析:第4题,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越容易储存冰川;图中老秃顶子海拔较高

,同时该地坡度较平缓,积雪覆盖量较大,形成的冰川地貌最典型,D正确。而其他几个点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陡,不利于冰川地貌发育,A、B、C错误。故选D。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弯曲情况判断,甲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可能有泥石流发生,A正确。乙地等高线

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不易发生泥石流,B错误。丙地位于闭合曲线内部,地势低于四周或高于四周,均不易发生泥石流,C错误。丁地位于谷地两侧的坡上,不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位置,D错误。故选A。第6题,该地位于长白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体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B、C、D错

误。故选A。7~8.答案:7.C8.A解析:第7题,原来较为单一的河床变为陡坡、缓坡、深潭相间分布,潭水缓冲了河流对河床的强烈冲击,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减弱,故A错误。潭水的阻挡减轻河流的侵蚀作用,稳定河床和岸

坡,泥沙沉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故B错误。深潭阻挡了泥沙,使得水沙分离,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故C正确。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加,水量增多,但该系统不影响河流流量,故D错误。故本题选C。第8题,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

积增加,水量增多,故①正确。河床底部泥土、卵石增多,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故②正确。该系统形成了不同水深环境,因此河水流速不同,故③错误。河流中岩石的阻挡为鱼类的洄游增加了难度,故④错误。故选A。9~10.答案:

9.A10.B解析:第9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西半球的南美洲,它西侧是太平洋,东侧是大西洋,西侧地形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岸东侧,陆地面积广大,致使发育的大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小,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平原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

密切相关,A正确。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所形成,B错误。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多与大气环流有关,与山地关系不大,C错误。图示太平洋沿岸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主要

是因为沿岸产生上升补偿流,与图示山脉不相关,D错误。故选A。第10题,由图可知,南美洲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纬3°附近,10°S附近西部山地基带西侧为热带荒漠带;10°S附近西部山地东侧为亚马孙平原,该山地东侧基带为热带雨林带。10°S附近西部山地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

带为热带荒漠带;东部基带为热带雨林带,符合的是B。故选B。11~12.答案:11.A12.B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否则为减少。读图,海拔1100米以下,夏季变化率为0,说明积雪覆盖面积稳

定,A对。海拔1100~5300米夏季为负值,面积减少,B错。500~1500米,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覆盖面积增加,C错。冬季海拔1500米~4000米为正值,面积增加,4000米以上为负值,冬季下降,D错。故选A。第12题,由材料可知,在高寒地带,积雪升华、风力作用对积

雪覆盖面积的减少都会产生重要作用,A、C不符合题意。夏季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量大,变化率应为负值,图示为正值,而冬季气温低,积雪覆盖率应为正值,图示积雪覆盖面积下降,所以气温不是冬夏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的因

素,B符合题意。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大,积雪覆盖面积增大,冬季降水少,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是影响冬夏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的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15.答案:13.D14.C15.C解析:第13题,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

、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

空气减少、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4题,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大小,使得土壤中生物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植被,C符合题

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降水、地形、河流影响不大,排除A、B、D。故选C。第15题,材料信息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受损土壤的土壤容重明显上升,根据第13题分析可知,土壤趋于板结,此时如果首先在板结的土壤上植树造林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增

加土壤水分,都不能起到修复土壤的明显效果,只有首先改变土体结构,增加空隙度,再通过各种方式补充有机质和水分,才能有效地修复受损地的土壤,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6~18.答案:16.B17.D18.C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

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4km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故选B。第17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四川盆地

,多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与降水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是降水量越大,发生频率越高,A错。分布地区受地貌和地质作用影响;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损失,但不会避免损失;地质灾害的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B、C错、D对。故选D。第18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及时发现地面变

动,并传输位置信息,不会实时发布灾情信息;不会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也不会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故选C。19~20.答案:19.A20.D解析:第19题,根据图示,高山冰雪带北坡比南坡低,北坡有山地针叶林分布,所以北坡比南坡更为湿

润,A正确;北坡基带荒漠带的最低处比南坡的荒漠带的海拔低,北坡等高线比南坡密集,说明北坡坡度陡,北坡相对高度大,B错误;北坡多了山地针叶林带,南、北坡垂直带谱不同,C错误;图示可知,北坡冰雪带比南坡宽,D错误。故选A。

第20题,北坡降水多发生在冬季,A错误;南坡因地形阻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冰雪灾害少,B错误;南坡因盆地封闭,水汽难以进入,C错误;北坡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D正确。故选D。21.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

由西南向东北旱灾逐渐增加。原因:地貌方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下渗、泄露严重,地表水缺乏;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气候方面: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

(2)多发季节:冬春季节。理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纬度较低,农业熟制为一年两熟,冬春季节农业生产需水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灾逐

渐增加。结合材料“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可知,形成原因,从气候方面看:

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影响该地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所以干旱发生的频次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从地貌方面看:东部多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下渗、泄露严重,地表水缺乏;西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

存留时间短。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结合材料“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又由图可知云南纬度较低,农业熟制为一年两熟,冬春季节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干旱多发季

节应是冬春季节。22.答案:(1)①沟谷发育,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等);②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力强;③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的能力低,导致地面土壤易被冲刷。(2)变化:灾害频率上升。主要原因

:①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刺激毁林开荒以增加耕地;②随着耕地的增加,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植被的减少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增大、水土流失增加,从而灾害加剧。(3)自然原因:枯水季,河流流量小,流速慢,侵蚀能力弱,泥沙含量小,河水较清。人为措施:①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

、封禁);②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水库拦沙等;③其他措施:国家长期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改良。解析:第(1)题,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其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气候方面对地表的塑

造主要表现在降水上,该地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力强;植被覆盖率低,地面土壤易被冲刷。第(2)题,依据材料三图表可知灾害频率不断上升;从表格信息可知人口数量增加、森林和植被覆盖率降低

,所以主要原因是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开垦荒地增多;耕地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增大,再次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从而灾害加剧。第(3)题,黄河水变清说明河流含沙量减少,影响含

沙量的因素主要从物质(沙源)与动力(流水搬运)两个条件分析,有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黄河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时河流流量小,流速变慢,侵蚀能力弱,泥沙含量小,所以黄河水较清。人为措施:生物措施:提高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如:退耕还林、还草、封禁保护;工程措施:在黄土坡地修筑梯田、黄土沟处打坝淤地、上游修建水库拦沙等;其他措施:国家与当地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与投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23.答案:(1)生物群发或联系(2)夏季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的影响,夏季吹东南季风,距离海洋较近,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季风带来较多的水汽,因此降水较多。(3)树叶富含油脂,容易自燃;韧皮部极为坚实厚实,可以承受长时间烈火焚烧;树身上没有枝杈,树冠仅仅生长在树

尖,不利火焰传播;高大的树干、往往高达二三十米或者更高,避免火苗攀爬,从而保住树冠,减少火灾损失。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点,本次大火为林木自燃形成,属于生物灾害。火灾引发了山洪、滑坡、泥

石流等灾害,体现了灾害具有相互联系的特性,即自然界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第(2)题,夏季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悉尼地区夏季吹东南季风,距离海洋较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季风带来较多的水汽,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

的影响,增温增湿,使得气候更加湿润,降水更多,因此悉尼降水较多。第(3)题,树既有“助燃体质”又有“火焰抗性”的原因有:树叶富含油脂,容易自燃,所以桉树具有助燃体质。根据材料信息“韧皮部还极为坚实”,韧皮部极为坚实厚实,可以承受长时间烈火焚烧;根据材料信息“树身上没有枝杈”,树冠仅仅生

长在树尖,不利火焰传播;桉树树木高度较高,不利于火焰的蔓延,能够使得树冠免遭火灾焚毁,能够减少损失。所以桉树又具有火焰抗性。24.答案:(1)a.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不变。该海拔范围积雪在春季消融殆尽。b.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面积下降。该海拔范围的地区,

夏季气温高,积雪以消融为主,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增加。该海拔范围的地区,夏季多地形雨,降雪量较大,积雪覆盖面积增加。(海拔区间大致相当,数值“±100”即可)。(2)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积雪的升华量越

大,积雪覆盖面积下降;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他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解析:第(1)题,积雪覆盖变化率以0为界,等于0表明中,积雪覆盖面积不变;小于0表明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减少;大于0表明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增加。海拔1100m以

下的地区,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海拔1100m~5300m地区,夏季气温高,积雪消融,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海拔5300m以上的地区,夏季多地形雨,降雪量较大,降雪积累量大于积雪融化量,积雪覆盖面积增加。第(2)题,根据“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减少有重

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等可知,当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8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积雪发生升华(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多,升华作用越强)和受到风力作用(海拔越高,风力越大,风

蚀作用越强)影响等。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气温对积雪覆盖的影响较小。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