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复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共(12)页,30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f8664ed421e4966c7227e205c802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复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一、选择题1.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如图是商代甲骨卜辞和例字材料。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井田制度B.兽骨成为当时唯一的书写材料C.早期中国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形成的源头【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甲骨文中“田”字的造型可知商代已经出现井田制度,故选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2.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
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
】西汉建国后,儒家经典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在积极适应社会现实,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学的不同的派别,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儒学理论体系,故C错误。3.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藩镇割据开始出现C.活字印刷较为发达D.商品流通相对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
料中“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商品流通活跃,故选D;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出现无关,排除AB;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
涵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D.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D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
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B正确。5.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
宗藩关系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侍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国际公约维护宗藩关系,故C选项正确;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宗藩关系之争不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材料中森有礼的言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故B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实质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种不同文明的对立,故D选项错误。6.据统计,1865—
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D.折射出社会结
构的剧烈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1905年之前,我国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大量财富,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1905年后,自然经济解体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倍加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1949
年到1952年,我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故D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教育现象与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相关,但不是主
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政治形势与教育格局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7.1928年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调整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调整A.有力地回击国民党右派叛变
革命B.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C.反映了“左”倾错误逐步泛滥D.表明中共的右倾错误得到清算【答案】B【解析】【详解】由“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体现了中共的土地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革命对象逐步明确,革命策略趋于
灵活,这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故B正确;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是在1927年,故A错误;材料和“左”倾错误无关,故C错误;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故D错误。8.如图反映了新中国A.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B.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C.城镇人口所占比
重的变化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比重数值和曲线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曲线符合新中国以来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故选C;图中数值始终没有低于10%,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不符,排除A;随着我国经济发
展,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排除B;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排除D。故选C。9.罗马共和国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罗马的官职从无薪
给,且是选举而非抽签产生。由此可知A.罗马共和国缺乏民主基础B.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C.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受限制D.精英统治利于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共和国的官员没有经济援助也没有薪给,所以能够担任官员的公民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就对公民参与政治造成
了一定的限制,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对公民参与政治的限制,无法说明缺乏民主基础、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以及精英统治的内容,排除ABD。故选C。10.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这反映出当时英
国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
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说明资本不仅是买房置地,拥有土地的乡绅将土地收入还投资于商业企业和政府公债,说明资本活跃在诸多领域,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资本的流向领域,无法得出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本的流向领域,
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资本流向问题,无法得出地主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故D选项错误。11.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1815-1918年德国以独特方
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该过程表现为A.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B.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国通过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而全面迈入“现代”社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双重革命”的过程是,一方面通过“王朝战
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代议制度;另一方面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这不符合“双重革命”的信息,故B错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也只是“双重革命”的部分内容,故C错误;1918年--1919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没有产生社会主义革命,故D表述错误,且不符合材料信息。12.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项水利工程都A.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为了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D.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答案】D【解析】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斯大林时期修建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所以二者都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D项正确。AC两项只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目的,故AC两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斯大林体
制的特点,故B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司关制度的文献。“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同时,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其后藩
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为了管理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地区水陆关津要地、中原和边疆交往要道、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关隘之处,设立过多种类型的税关组织。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
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
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
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税关起源较早;受到藩属体制影响;税关经济职能逐渐凸显;税关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发展完善。(2)变化: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从受列强
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税关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
雏形”得出:税关起源较早;由“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得出:受到藩属体制影响;由“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
重”得出:税关经济职能逐渐凸显;由“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得出:税关范围逐渐扩大;由“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演变为……”得出:不断发展完善。(2)“变化”:由材料二信息“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
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可知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由“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说明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由“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可知从海关、
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税关体系的近代化、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思考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学认知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不具有特殊的独立性,无法超越人类其他
文化而存在,这就决定了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互通。美国科学史家萨顿也认为,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样是人的。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互动中,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
与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刘冠君《科技创新的人文精神要义》根据材料,围绕“科技与人文”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1:人文主义推动(影响
、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把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人文主义为科学提供了思想武器。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
律,开创了以实验科学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在其研究基础上,牛顿经典力学诞生标志着科学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又推动了科学的新发展。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挑战基督教神学宣扬的神创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总之,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示例2:近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新发展。(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科学与人文相互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详解】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意图,明确材料核心围绕分析科技和人文关系展开,然后明确自己对两者关系的看法,即提出观点,如人文主推动科技产生、发展,或科技发展,促进人文主义创新,也可以是科技与人文相互
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等;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对所选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要提供2到3个史实,举证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表达须规范。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材料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住房
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
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
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据统计,在2
003年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行住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住房改革的意义。【答案】(1)住房分配不均,供应不足;政府财政负担重;旧有的住房制度影响国家发展。(2)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水平显著提高,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
系基本建立;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中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
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再结合所学关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原因有:住房分配不均,供应不足;政府财政负担重;旧有的住房制度影响国家发展。(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经过20多年的改
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相关产
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等信息可得出其意义有: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水平显著提高,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就业,刺激经济增长。16.材料:1917年4月,美国参加欧战。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立即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北
京向德奥宣战。同时设立专门小组搜集材料并予以分析,为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做准备。顾称:“现在正是时机,中国应该在即将召开的和会上向各国鸣不平,以争回某些失去的权利。”但巴黎和会并没有令中国人如愿。消息传回国内,引发
了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国民外交”浪潮,各派政治力量都向社会展现自己的主张,从而出现了一场对中国内政、外交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打破了只为高官垄断外交的禁戒。北京政府对是否在和约上签字发生分歧,无奈之余任由代表团自行决定。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个和约上签字,成为27
个参会国中惟一拒绝签字的国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评价道:“这一次中国的大觉悟,总括看来,可以使我们断定中国将来的重要国事必须要先得国民的意见,必须要合乎国民的需要。”巴黎和会代表团于1919年9月10日签字对奥和约,废除了奥匈帝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10月13日,顾维钧签署航空专约,
使中国领空权得以维护。——根据唐启华《北洋修约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战的影响。【答案】(1)美国的参战;顾维钧等外交人员的推动;借机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日
本提出“二十一条”造成民族危机严重。(2)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收回部分国家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引发五四运动,促使国民觉醒【解析】【详解】(1)由材料“美国参加欧战”,可得出美国的参战;由材料“顾维钧立即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北京
向德奥宣战”,可得出顾维钧等外交人员的推动;由材料“中国应该在即将召开的和会上向各国鸣不平,以争回某些失去的权利”,可得出借机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结合所学,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造成民族危机严重,而参加巴黎和会便是在国际舞台
对日抗争的契机。(2)集合所学,我国是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由材料“废除了奥匈帝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可得出收回部分国家主权;由材料“中国领空权得以维护”,可得出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由材料“引发了以‘五四运动’代表的‘国民外交’浪潮”
,可得出引发五四运动,促使国民觉醒。17.材料一: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但徐光
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杨早《简说中国人》材料二: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尤精晓农学。1607年,徐光启在家乡进行甘薯、棉花等的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种植
、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等农业著作。1627年,徐光启完成了《农政全书》。该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其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搜集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无不如此,这就使
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翻译了《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知识。——摘编自施欣《论徐光启科技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的历史贡献。【答案】(1)西学可以为我所用;了解外来文化是为了超越西方文明,光大华夏文明。(2)学习西方科技,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注重科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对中国传统农业进行了系统总结;关注社会现实,具有人文关怀。【解析】【详解】(
1)由材料“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可得出西学可以为我所用;由材料“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可得出了解外来文化是为了超越西方文明,光大华夏文明。(2)由材料“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可
得出学习西方科技,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由材料“进行甘薯、棉花等的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种植、耕作的经验”,可得出注重科学实践和经验积累;由材料“《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可得出对中国传统农业进行了系统总结;由材料“‘荒政’作为
一目……为全书12目之冠”,可得出关注社会现实,具有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