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答案.pdf,共(4)页,304.53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cf5cba2765a4c68c20743e8168d1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3页)第1页2022年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高一历史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因此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
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B项正确;河姆渡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不是黄河流域,排除A项;河姆渡是在长江流域,居民主要种植的是水稻,而不是粟,
排除C项;河姆渡是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遗址,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2.【答案】D【解析】西周初期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D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
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3.【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郑伯不朝”“郑伯御之”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被破坏,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融合、学术下移,排除AB;材料显示的是周王室与郑伯的战
争,不是诸侯间的战争,排除D。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在民族融合中,华夏族的文化被少数民族接受,许多少数民族的风
俗也被华夏族吸收,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D项正确;在夏商西周时期,民族隔绝的状态依然存在,华夏族和周边民族处于冲突之中,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5.【答案】A【解析】材料主张多种粟,多耕织,国家就
会富强,体现的是商鞅对农业的重视,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里”负责管理民众,以户为单位登记,户籍为赋役征发的依据,说明秦朝的管理深入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B项正确;秦朝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
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材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调的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A项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8.【答案】C【解析】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是打破了汉朝与西域的隔绝状态,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西域主要指我国西北地区,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通道,属于对外交往,不是巩固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大月氏已经安居乐业,不愿再复仇,所以张骞的目的没有达到,排除D项。9.【答案】
D【解析】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B说法错误;“彻底解决
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3页)第2页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大庆”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因为洛阳位于
中原,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了洛阳就控制了中原华夏,由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无
关,排除ABC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
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材料“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故C项
正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AD两项。13.【答案】D【解析】根据“唐朝”、“考中进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进士科是唐代科举制中的科目,所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不是通过考试选官,排除ABC项。14.【答案】D【解析】材料“方镇
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安史之乱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非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答案】B【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16.【答案】A【解析】据所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而非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③,故
选A项。17.【答案】(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分)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答两点得4分)(2)设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答3点得3分
)(3)唐:三省六部制。(1分)弊端:行政效率低下。(2分)改进: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2分)18.【答案】(1)条件:江南远离战乱,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答3点得6分)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3页)第3页(2)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
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答两点得4分)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征税时间变化,分夏秋两次征收。(4分)19.【答案】(1)人物:孟子(或孟轲)。核心思想主张:“仁政”。(2分)主要原因:孔子“仁”的学说的影响;战国时期分裂和战争给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相信人性本善。(答2两点得4分)(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20.【答案】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秦朝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
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北击匈奴,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效仿汉族政治制度,文教上推崇儒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一
个新高度。北魏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完成北方统一,此后北周再次统一北方,为隋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交融。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
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选3个时期)综上所述,
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