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1 第一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docx,共(28)页,1.784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2f87586b2668b160d7066a1dd0cd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7绿潭,回清倒影。绝巘8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9,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10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地理学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撰《水经注》四十卷。
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
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1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2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3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
不是。5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6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7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8.绝巘:极高的山峰9清荣峻茂:水
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10属(zhǔ):动词,连接。11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课文初读古诗文第一讲走进作者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
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一、古今异义①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②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二、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
(极)哀转久绝(消失)三、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四、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五、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知识梳理②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③省略句:(船)沿溯阻绝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
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
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
一体?课文探究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
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
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
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②不见曦.月(曦:太阳)B.①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亭午..夜分(亭午:正午)C.①
不以疾.也(疾:快)②属引.凄异(引:延长)D.①素湍.绿潭(湍:湍急)②空谷传响.(响:响亮)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课堂练习3.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
第二自然段比较,二者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D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3.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
》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解释不正确。“素湍绿潭”意思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湍:急流,而非“湍急”。“
空谷传响”意思是“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响:回声,而非“响亮”。故选D。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良:很。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分
析写作技巧及作用的能力。由《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水势大水流急;《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台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水的清澈。据此可得出相同点是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不同点在于,《三峡》写大水漫过丘陵,阻断交通;一千二百多里的路程,朝发暮到,突出夏季水势盛大、水流湍急的特点,而《小石潭记》通过写潭中鱼在水中一举一动,清晰
可辨,则是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溯:()(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4.郦道元5.(1)逆流而上(2)飞奔的马6.(1)如果不
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常常有高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7.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三峡》
是郦道元所写。郦道元,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
美的山水散文汇集。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②句意:即使骑上飞
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②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选文中有关的山的描写,“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山之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描写水的句子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势盛大,水流湍急。据此回答即可。阅读下面文
章,完成下面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本文作者是(朝代)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人名)。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同“缺”,空缺)B.不见曦.月(太阳)C.夏水襄.陵
(漫上)D.良.多趣味(良好)10.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三峡江水季节文中描述特点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具有奔放美。春、冬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具有清幽美。秋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展现了(2)美。11.作者给《水经》作注,主要写水,为什么文章开篇先写山?12.有人说,文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8.北魏郦道元9.D10.水涨船高迅猛湍急凄清11.写山正是为了写水,山蓄水势,山高是水流湍
急的原因;使峻岭与急流相互映衬,山水相映,突出了三峡的美。12.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即使乘着疾风也不认为快,与疾风对比。鲜明形象地描写了水势急。【解析】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水经注》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是一篇著名的山水
之作。《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据此可知,空一填“北魏”,空二填“郦道元”。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
解释不正确。“良多趣味”意思是“确实趣味无穷”,“良”是“确实、实在”的意思,而非“良好”。故选D。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题干“春、冬季”“特点”——“水退潭清”和“秋季”“特点”——“水枯气寒”的提示,结合“夏水襄
陵”,扣住“水”字可概括为“水涨船高”或“水涨势大”等;(2)根据“春、冬季”“特点”——“风景秀丽”和“秋季”“特点”——“猿鸣凄凉”的提示,结合“沿溯阻绝”,提炼出景物特点,可概括为“迅猛湍急”等。11.本题考查写法理解。根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知,
此处的“水”或“江水”是流经“三峡”的水,其水势特征,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写山的目的是为了写水,以揭示其成因;同时,描绘了三峡独特的山势和美景,与水的四季形态相映成趣,表现了三峡的美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12.本题考查语句理
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是“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把三峡夏季水流的湍急,与骑马奔驰做对比,运用了对比手法,同时“不以疾也”是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水势湍急的特点。二、对比阅读(共0分)阅读
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
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①以屹崒②,荆门阙竦而盘薄③,圆渊九回以悬腾,湓④流雷呴⑤而电激者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改动)【注】①桀竖:
像小木桩一样竖立。②崒(zú):险峻。③盘薄:宏大而雄伟。④湓(pén):水涌溢。⑤呴(hǒu):轰鸣。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隐天蔽.日/王之蔽.甚矣B.或.王命急宣/或.遇其叱咄C.
其间.千二里/又何间.焉D.良.多趣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4.把【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15.语段【甲】中是如何描写山高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6.语段【甲】和语段【乙】末尾都有引用之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13.B1
4.在七百里的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15.①正面描写。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描写山的高峻。②侧面描写。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高峻。16.段【甲】引
用渔歌,再次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萧瑟肃杀的气氛;语段【乙】引用郭景纯《江赋》中的描述,表现江水水势湍急的特点。【解析】1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
的单音节词。A.遮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B.有时/有时;C.之间/参与;D.甚,很/肥沃;故选B。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写山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意思是“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是从正面描写山
的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势高峻的特点。16.本题考查语句作用理解。解此题,要结合引文和上文内容理解。甲文引用的“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巫峡长”突出了三峡高长的特征,“猿”的叫声凄切,让听到的人“泪沾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上文写的是秋天的萧索,由此可见,此句一方面印证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乙文“湓流雷呴而电激者”,写出了水流声如巨
雷,势若闪电,突出了水势湍急的特点,印证了前文“水势急峻”的描述,表现江水水势湍急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乙:江水继续往东,流过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通山南,北边有座虎牙形的石门,石壁呈赫红色,间有白色的花纹,形状像牙齿,都是以事物形象命
名。这两座山,是楚国西部的边塞。这里水势湍急,所以郭景纯的《江赋》说:虎牙冲天竖立,高峻而险峭,荆门屹若城网,宏大而雄伟,深渊涡流回旋,骇浪奔腾,洪涛声如巨雷,势若闪电。野望王绩〔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2.薄暮:傍晚。薄,接近。3.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4.依:归依。5.秋色:一作“春色”。6.落晖:落日。7.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8.禽:鸟兽,这里指猎物。9.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乘:驾。3.去:离开。4.空:只。5.返:返回。诗歌鉴赏6.空悠悠:深,大的意思7.悠悠:飘荡的样子。8.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13.乡关:故乡《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诗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
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
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
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7.下
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课堂练习创作背景A.诗的首联“望”字,既写诗人眺望之意,也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B.诗中“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
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C.诗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人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D.尾联即景抒情,表达自己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禁不住要高歌一曲《采微》。18.诗结尾的“采薇”出自
《史记·伯夷列传》,原意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在此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17.D18.意思是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当官),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解析】1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
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尾联抒发的心情是:现实中知音难觅,只好追怀古代隐士来分担这份寂寥了。故D项“表达自己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禁不住要高歌一曲《采微》”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选D。18.考
查对典故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分析。(1)采薇:薇,是一种植物。意思是采食野菜。(2)“采薇”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因此“采薇”代指隐居生活(隐居不仕)。
(3)从诗文内容看,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委婉地抒发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情,进而表达了自己有隐逸山林之志。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B.颔联写远景动态,侧重宏观描绘,描写了秋意正浓的农村山野景色。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用典,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20.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19.B20.示例:诗歌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秋色”“落晖”等意象勾勒出萧瑟衰败景象,烘托了诗人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苦闷、孤独、落寞的情怀。【解析】
19.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B.错误,颔联意思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总写秋色,是远景静态,可知此项的“动态”错误;故选B。20.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的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诗人从眼见所见
,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颔联描绘了一幅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衰败暮光的山野晚秋图,运用了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萧瑟静谧
的秋景中寄寓了诗人彷徨、孤独、落寞的情怀。据此理解赏析作答。2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原文诗句回答《野望》《春望》各自望到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1.望到的内容:《野望》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春望》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表达的思想感情:《野望》是长歌怀采薇,《春望》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分析。《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
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故“野望”望到的内容主要是中间两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据此可知,表达情感的句子是:长歌怀采薇。《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
精巧,声情悲壮。故《春望》望的内容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关于思想感情方面,颔联中,杜甫继承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
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故《春望》表达情感的句子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2.诗歌鉴赏。【甲】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
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乙】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
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看《新晴野望》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初冬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而《野望》描写的是清幽秋景。B.《新晴野望》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
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格外空旷开阔的图景。而《野望》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C.《新晴野望》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景色,动静结合,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有异曲同工之妙。D.《新晴野望》颈联写出了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采用了视觉描写,更加富有层次;《野望》颈联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生活的甜蜜和美好。(2)王维《新晴野望》与王绩的《野望》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22.(
1)B(2)不同:《新晴野望》热爱自然,眷恋田园;《野望》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出几分彷徨、孤独、苦闷,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赏析。A.甲诗中,通过题目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可知,作者
描写的是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而不是“初冬的乡村”;C.甲诗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乙诗颔联写诗人举
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都是只有静景,没有动景,“动静结合”错;D.《野望》颈联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表现出乡村生活的活力,这样的生活与作者无关,
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彷徨,孤独和苦闷,而不是“作者生活的甜蜜和美好”;故选B。(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首先明确态度:不同。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甲诗中,诗人描绘了在初夏雨后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写出了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
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展现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生活画卷: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郭门、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
后的碧峰。从而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乙诗中,“徙倚欲何依”中“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不知何处可依。整句诗表现了诗人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的彷徨。结合“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以看出,作
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因此表达的是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2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驾鹤仙人查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
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让诗人心中怅然若失,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B.颔联写景,时空组合产生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借此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
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C.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伏笔。D.尾联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
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起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的效果。23.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文理解。A.解析“怀才不遇之感”判断有误;黄鹤楼的名称来自一个传说——有人在这里乘鹤登仙,所以黄鹤是超脱现实
、成仙得道的代名词。一、二联反复写黄鹤,说明作者非常想成仙,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有这个超脱现实的浪漫情怀。所以一二联是超脱现实的浪漫情怀和希望落空带来的惆怅失落情感。故选A。古诗词阅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
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4.这首诗的体裁是,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2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
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24.律诗愁25.B【解析】24.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诗歌主旨的理解。从体裁看,《黄鹤楼》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所写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其中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愁”字则高度概括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据此可填写作答。25.考查对诗文内容的
理解。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写“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写草的长势茂盛。故选B。阅读《黄鹤楼
》,按要求回来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
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27.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并任选角度赏析。26
.D27.登楼远眺,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州上的草木茂盛葱茏,展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使用,使诗句富有音乐美,同时生动表现了树木芳草的特点。可如此美景却非诗人归宿,春去秋来,
归乡之日遥遥无期,以明丽之乐景反衬诗人思乡之哀愁。【解析】26.D.“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有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
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故选D。27.第一问:本题看出描绘诗歌画面。在理解诗歌基础上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
片碧绿的芳草覆盖。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第二问:本题考查诗歌赏析。在理解的基础上任选角度赏析即可。示例一:炼字角度,
“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写出了汉阳和鹦鹉洲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阅读《黄鹤楼》,按要求
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29.诗中最能概
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28.C29.“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解析】【分析】28.本题考查诗文内
容的理解。C.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描绘的是鹦鹉洲上的草木茂盛的景象,并非“荒芜衰败”之景;故选C。29.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理解。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
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愁”。尾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一词写出了水波
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联系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可知,使人怀古伤今,暗含物是人非之感,此时江面雾霭沉沉,遥想“乡关”,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的思乡
之愁。全诗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作者缠绵的乡愁。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B.回清.倒影香远益清.C.猿鸣三.声泪沾裳士别三.日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第二段中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急的特点。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课后作业【答案】1.C2.A3.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
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解析】1.A.所以\旧的知识;B.清波\清香;C.虚指,多\虚指,多;D.白色\素,不加装饰;故选C。2.A.“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有
误,应为: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故选A。3.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注意,导游词开头要有欢迎词,中间详细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最后再次点明欢迎来此地游玩。据此完成,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在介绍三峡风景特点时,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回答。第一段作者先写山,
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雄伟峭拔。第二段写三峡的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写了夏水湍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最后写秋天三峡之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结合以上对内容的分析,加上三峡的时代
变化,组织语言,写出吸引游客的三峡景致,最后表达对游客的欢迎之情即可。如: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壮丽雄伟的三峡!这里的山又长又多,山峰高峻,山势陡峭。不同的季节景色自然不同,夏天的江水凶猛迅疾,十分壮美。春冬季节的江水灵动、优美
,到了秋天,到处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如今的三峡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雄伟,但随着三峡工程的建立更加闻名于世,并对如今的水利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观一下吧!【点睛】译文:在
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
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
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二、对比阅读4.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①,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其石采色形容②,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
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注】①纡曲:迂回曲折。②形容:形态。③践跻:登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
或.王命急宣()②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3)对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对文段内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写猿,甲文重在写猿声凄异,突出三峡秋天景色的凄美,乙文重在写猿声不断,突出三峡的勃勃生机。B.甲文从猿鸣声中侧面表现出人们生活的不幸,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乙文写出了作者在旅行过程中看到各种景象的欣喜之情。C.甲乙两
文都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来记叙三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甲文作者没有去三峡,而是在乙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三峡》,但是甲文却能将不同的语言转化为不同的情调,把强烈的意趣统一起来。(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峡的水,但水的特点不尽相同,请你结合两个文本内容,指出
不同之处。【答案】(1)①有时;②不是。(2)①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②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上飞速往下冲荡。(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C(5)甲文的水或湍急迅猛,或沉静清澈,或凄寒清冷。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
倒影”“林寒涧肃”等语句可以读出;乙文的水只有迂回曲折。从“山水迂曲”可以读出。【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
:有时;②句意: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非:不是。(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
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①重点词语有: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风,驾着疾风。疾,快;②重点词语有: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
,清越不绝。“猿鸣至清”写的是猿鸣的声音特点,它后面应该停顿;“山谷传响”写的是猿鸣声回响的地点,“泠泠不绝”写的是声音久久不能消失,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的,中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甲文先写夏季,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天,并非按照季节的先后顺序来写作,乙文没有提到四季;故选C。(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描
写水有何不同。结合甲文内容,从“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三峡水的特点是湍急;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水的清澈;从“林寒涧肃”中可知三峡水的清冷。结合乙文内容,从“山水迂曲”中可
知,三峡水的特点是:迂回曲折。【点睛】译文:甲: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
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
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界,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要不
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是彩色的,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大茂密,经冬至春四季都是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
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等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就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
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
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
,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乙】野望(唐)王绩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丙】南安
军③(宋)文天祥④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
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5.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6.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A.联系:【甲】文“及饿且.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B.分类:兵(“左右欲兵.之”)、
义(“义.不食周粟”)、东(“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7.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
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8.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9.【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
”的典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5.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6.B7.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解释,因为在马前跪拜磕头,合乎君臣礼仪,故解释成“叩头”比较好。示例2:我赞同第二种解释,因为伯夷、叔齐经常做出超常举动,很有可能会不顾君臣之礼,强行拦马直
谏。8.武王伐纣灭商,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逃到首阳山隐居,以采食野菜为生,后来饿死。9.【乙】诗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绪;【丙】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
饿死而不食周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
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画线句的意思是“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根据句意断句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注意断四处。6.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B.“兵”是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攻击;“义”是名词作动词,坚守节操;“东”是名词作状语,往东。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
子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和人物背景分析,两种解释均可。理解为A.叩头,磕头。是因为君臣礼仪,要在马前跪拜磕头。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在武王马前跪拜磕头。理解为B.通“扣”,拉住,牵住。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性格特点,他们不继承王位而逃走,经常做出超
常举动,所以有可能不顾君臣之礼,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故“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可翻译为: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根据注释通读甲文,进行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线,概括答
案。根据甲文的译文可知,主人公是伯夷叔齐,起因是不愿归周,结果是饿死。据此可概括“采薇”的典故为: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
首阳山。因为是注释,所以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连贯。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采薇”讲述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
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因此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气节的典故。乙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写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
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
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诗人借“采薇”的典故,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丙诗作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写下此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
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诗人常常梦见自己
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诗借“采薇”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点睛】译文甲: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
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
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
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
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0.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传说落笔,既交代了黄鹤楼的来历,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之愁。B.前两联中的
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花草荒芜衰败。D.诗中的“芳草”不光是自然界中的“芳草”,它已经成为经典的文化意象,古诗词中一提到“芳草”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11.俗话说“一千个读
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请结合中国疫情形势,探究诗和链接材料中“黄鹤一去不复返”和“黄鹤归来”的深层内涵。【链接材料】继4月8日“解封”后,武汉迎来了又一个疫情防控向好
的标志性节点——4月29日,黄鹤楼恢复开放。此时此刻的黄鹤楼,在武汉人乃至全国人民心中,不只是城市地标、著名景点,它有着不一般的象征意义。自1月23日暂停开放,黄鹤楼关闭了98天。在这98个日夜里,黄鹤楼如过去的一千七百九十七年一样,每时
每刻都和武汉人在一起,守望着这座城。如今,黄鹤归来,武汉复苏。这背后,是英雄城市英雄儿女们的顽强坚守。这背后,是白衣战士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无私无畏的付出。这背后,是全国上下八方驰援、众志成城的钢铁洪流。(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20年4月3
0日,有改动)【答案】10.C11.“黄鹤”的一去一归,寄予着国人面对疫情的不同心态。“黄鹤一去不复返”说明了压在国人心头的疫情阴霾一扫而空,同时人们也希望类似的疫情不要再卷土重来;“黄鹤归来”表明了一座楼的恢复开放,寄意一座城的重振,同时也表达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解析】【分析】10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有误,应为:鹦鹉洲上的草木非常茂盛。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故选C。1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及诗歌体会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根据链接材料“黄鹤归来,武汉复苏。这背后,是英雄城市英雄儿女们的顽强坚守。这背后,是白衣战士以及各行各
业的人们无私无畏的付出。这背后,是全国上下八方驰援、众志成城的钢铁洪流”可知,“黄鹤的归来”体现了白衣战士及全国人民面对疫情的众志成城,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黄鹤一去不复返”原诗意思为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而对于疫情来说,人们希望疫情一去不返。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
诗鉴赏任务。【甲】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赏甲诗】12.下列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析情感】13.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答案】12.C13.崔诗
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解
析】12.C.“芳草萋萋鹦鹉洲”意为: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本项“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表述有误。故选C。13.考查比较阅读。甲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
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作者远看暮色里江上烟波浩渺,不禁感慨,哪里是我的家乡呢?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由江上之景引发了思乡羁旅之愁。乙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为: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
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愁,
意旨尤为深远。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