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docx,共(8)页,728.5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9471fe45c5597fe7e0f5911c34f4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级高二上学年入学考试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不
同的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一定为等位基因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D.性状可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2.豌豆和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都具有的优点是()A.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B.具有易于
区分的相对性状C.自然状态下均进行自交D.染色体数目较多,有利于遗传学研究3.某兴趣小组进行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袋子中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同B.两个袋子的小球数量必须保持相同C.每个袋子中两种小球的形状可以不同D.模
拟20次后,Dd出现的次数一定为104.某自花传粉植物花中的色素合成受基因A/a和B/b的共同调控,其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C.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其子代可能出现白花植株D.两株白花植株杂交,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红花植株5.为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下列最适合用作实验材料的是()A.洋葱的根尖B.桃花的叶肉细胞C.蝗虫的精巢D.小鼠的受精卵6.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
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四个细胞来自同一个动物个体B.甲→乙的过程中,核DNA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加倍C.乙→丙的过程中,核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D.丁过程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7.下列关于
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发生核融合B.由于精卵的相互识别,不同物种一般不能受精C.受精卵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D.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8.一个女孩和她的父亲均患有红绿色盲,家系中其余人皆正常。这个女孩的两个红
绿色盲基因分别来自祖辈中的()A.祖父、外祖父B.祖母、外祖母C.祖父、外祖母D.祖母、外祖父9.某兴趣小组重复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第一步:①______⎯⎯⎯→注射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第二步:S型细菌⎯⎯⎯→注射小鼠体
内→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②______。第三步:加热杀死S型细菌⎯⎯⎯→注射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第四步:③______。A.①为R型细菌B.②为S型细菌C.③的实验步骤是将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和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D.③的实验现象是小
鼠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10.将噬菌体用35S、3H和32P进行标记,然后将该标记后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A.部分含有3H和32PB.全部含有3H和32
PC.部分含有35S、3H和32PD.全部含有35S、3H和32P11.下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可以被32P所标记,其与2、3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2为脱氧核糖,其与3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3与4之间以氢键
相连,两者构成C—G碱基对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以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12.真核细胞内的某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发生转录的场所为细胞核B.①链和③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C.
图中的②链是DNA转录形成①链的模板D.若①中方框内的C替换为G,则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13.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受半乳糖的调控。当有半乳糖存在时,阻遏蛋白R与半乳糖结合,不再与启动子(启动DNA转录的一段碱基序列)结合,转录可以正常进行,从而合成半乳糖苷酶。当没有半乳糖时,阻遏蛋白R会与相关基因
上的启动子结合,抑制转录,导致半乳糖苷酶无法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半乳糖与启动子结合,有利于促进转录的进行B.半乳糖的存在有利于半乳糖苷酶的合成C.只要转录可以进行就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D.该实例说明基因表达与环境条件
无关14.生产中,农业学家用辐射的方法处理大豆,从而选育出了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A,再利用大豆品种A和普通大豆进行杂交获得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B。大豆品种A和B的主要育种原理分别是()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C.
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15.某生物的体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a、b、c是该DNA分子上的三个基因,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Ⅰ处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
致基因b发生基因突变B.若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生物会发生性状的改变C.a、b、c互为非等位基因,三者的区别在于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D.在该细胞中,a、b、c基因呈线性排列,不一定都会表达出蛋白质16.
番茄(2n)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为了提高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科研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番茄植株通过人工传粉发育形成的品种A可能具有杂种优势B.品种B的基因组成与原植株的相同,为二倍体植株C.品种C的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D.图中的秋水
仙素处理也可替换为低温处理17.科学家对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当今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遗传差异,这为人类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A.胚胎学证据B.细胞生物学证据C.比较解剖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18.尺蠖具有保护色,可以隐藏在叶片中躲避食虫鸟的捕
食,但食虫鸟可以利用损坏的叶片作为暗示。上述事例说明适应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相对性D.选择性19.生活在北美洲和中美洲的囊鼠特别喜欢打洞,由于其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它们容易被天敌捕食。已知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且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科研人员调
查了不同区域囊鼠的深色表型频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区域深色熔岩床区浅色岩P区浅色岩Q区深色表型频率0.910.190.51A.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D基因频率为70%B.浅色岩P区囊鼠的纯合深色基因型频率为
1%C.浅色岩Q区囊鼠的d基因频率为70%D.推测P区的熔岩颜色比Q区的熔岩颜色深20.一群互相从未见过的母鸡被放在一起,通常会互相打斗,一段时间以后打斗日趋减少,最后形成稳定的单线式社会等级,使产蛋量增加,给群体带来好处,这种现象属
于进化稳定对策。相比之下,群体成员不断更换会带来更加频繁的打斗,这样群体产蛋量就会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进化稳定对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D.
环境的剧烈改变可能导致上述现象被削弱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21.某植物(2n)种子的长度有长粒、中长粒和圆粒三种,受到基因R/r
的控制。基因R的数量越多,种子越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圆粒植株和圆粒植株杂交,子代全表现为圆粒B.中长粒植株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C.长粒植株和中长粒植株杂交,子代均表现为长粒D.长粒植株和圆粒植株杂交,子代均表现为中长粒22.下图为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整个过程中核DNA或染色体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均为核DNA含量变化,①和②中核DNA含量加倍的原因相同B.①③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C.③④均为染色体含量变化,其中含量减少均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的D.②③均表示减数分裂过
程的物质含量变化,二者曲线增长的原因不同23.下表是大鼠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其中AQP7在成熟精细胞中表达,而AQP8则从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中均能表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项目AQP7AQP8多肽链数11氨基酸数269263mRNA碱基数15001500A.AQP7和AQP8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数量不同B.AQP7和AQP8的mRNA碱基数相等,基因的碱基数可能不同C.AQP7和AQP8均由
单链组成,其空间结构可能不同D.AQP7和AQP8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4.顺式作用元件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DNA分子上的特定序列。顺式作用元件En1能够提高基因E的转录水平,位于基因E的上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顺
式作用元件Enl中的(A+C)/(T+G)=1B.抑制顺式作用元件Enl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蛋白E的含量C.顺式作用元件Enl的碱基对发生替换,基因E会随之发生结构的变化D.顺式作用元件Enl和基因E在复制时均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25.下图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假设基因为B、b)和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假设基因为D、d)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不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苯丙酮尿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1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来自Ⅰ
1和Ⅰ2C.Ⅲ4的基因型可能是BbXDXd或BbXDXDD.若Ⅲ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则他们最好生育男孩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5分。26.(11分)《诗经》中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意思是用火除去田中的害虫,这种除虫方法后来被用于消灭蝗虫。雌
蝗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2n=24(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蝗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2n=23(染色体组成为22+X)。图1为蝗虫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回答下
列问题:(1)已知图1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图1细胞处于______期,且该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不相等,不考虑变异,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2)雌蝗虫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一般为______条,雄蝗虫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组
成为______。(3)蝗虫的正常复眼(B)对异常复眼(b)为显性,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会使雄配子死亡。不考虑变异情况。①雌蝗虫的表型不可能是______.②让雌蝗虫和雄蝗虫相互交配,所得子代
中正常复眼∶异常复眼=3∶1。据此推测,亲本蝗虫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27.(11分)基因L是与细胞癌变有关的一种基因,研究人员检测到某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基因L发生了突变,对比突变前后的蛋白L的活性,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L是具有______片段。基因L指导合成mRNA时,需
要在______酶的催化作用下以______为原料。(2)癌细胞的特点是______(答出2点)。(3)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基因L很可能是______(填“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8.(11分)一
个马种群由于河流和山脉的隔断,历经数万年形成了两个新物种,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亲代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______。亲代种群、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______(填“完全相同
”“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2)由于出现河流和山脉的隔断,种群之间产生______。数万年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性状,根本原因是发生了______,其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3)亲代种群中有A、a基因,A基因频率为25%,a基因频率为75%
。发生山脉隔断的数万年后,种群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9/16,个体之间自由交配且群体足够大,Aa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此时种群2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判断依据是______.29.(12分)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由基因G/g控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Q/q控制。研究人员让紫茎缺刻叶番茄和紫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F1中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3∶1。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番茄的紫茎和绿茎,缺刻叶和马铃薯叶这两对相对性状中
的隐性性状分别是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2)亲本紫茎缺刻叶番茄和紫茎马铃薯叶番茄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3)F1紫茎缺刻叶番茄的基因型有______种。为验证基因(G/g、Q/q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该选择F1中基因型为______的番茄进行自交,请写出预期的实验结果
:______。2023级高二上学年入学考试生物学参考答案1.C2.B3.A4.D5.C6.C7.D8.B9.C10.A11.B12.C13.B14.A15.B16.B17.D18.C19.D20.C21.ABD22.BC23.BC
D24.BC25.C26.(1)减数分裂Ⅰ后(2分)初级精母细胞(2分)(2)12(1分)11+X或11(2分)(3)①异常复眼(2分)②XBXb×XB(2分)27.(1)遗传效应的DNA(2分)RNA聚合(1分)核糖核苷酸(1分)(2)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
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答出2点即可,2分)(3)抑癌基因(2分)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能会引起细胞癌变,基因L突变后所表达的蛋白L的活性显著低于突变前的(3分)28.(1)种群(1分)基因库(1分)不完全相同(1分)(2)地理隔离(1分)基因
突变(1分)原材料(1分)(3)6/16(2分)发生了(1分)种群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分)29.(1)绿茎、马铃薯叶(顺序不可互换,2分)紫茎缺刻叶番茄和紫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F1中茎的颜色表现为紫茎∶绿茎=3∶1,叶的形状均
表现为缺刻叶(2分)(2)GgQQ、Ggqq(顺序不可互换,2分)(3)2(2分)GgQq(2分)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9∶3∶3∶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