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一中、 南漳一中 、老河口一中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42.0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8371a7996aeb7d068c7bac7fdc40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12月考试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
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
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
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
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
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
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
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
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
”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
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
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
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B.理性推演活动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
推理出现瑕疵。C.具有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外和美。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人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因为他在成长过程
中逐步形成了潜在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B.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语言运用艺术在某些情况下,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使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C.材料二中写鲁迅的话是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D.
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
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4.文本一和文本二对逻辑的理解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
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
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
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
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③这
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
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
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
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
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
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
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
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
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
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
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
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
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
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
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
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①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
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节选自《论
语·尧曰》)【注】①通“兼爱”。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国平养儒A侠B难至用C介士D所利E非所用F所用非G所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事,意为“职事”,与《论语·颜渊》“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不同。B.甲兵,意为“铠甲”和“兵器”,与《无衣》“修我甲兵”中的“甲兵”词义相同。C.焉,意为“哪里”,与《兼爱》“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中的“焉”词义相同。D.俨
然,意为“庄重的样子”,与《桃花源记》“屋舍俨然”中的“俨然”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仓颉本来就已经知道了的。现在如果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那就是属于没有仔细考察的弊病
。B.没有功劳却能获得官职,没有爵位却能尊贵显耀,像这样治理政事,国家就一定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C.君子给人以恩惠而自己却没有耗费,做事辛劳却没有怨言,有所追求而不贪图财利,态度舒泰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D.孔子认为,事先不加以告诫,而苛求别人做事做到
完美,叫作凶恶;先开始松懈,后来突然要求如期完成,叫作祸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4.同是论说治
理政事的主张,《韩非子》和《论语》的说理技巧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南歌子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
,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①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注】①求田问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裁,刘备指责许汜有国士之名,却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胸无大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带着
酒冒雨出门,回来和衣而睡,睡到天亮都浑然不知,可见词人旅行的疲惫。B.“梦里”两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描绘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C本词写实成分较多,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在以虚写实,风格不同。D.本词
语言明白晓畅、自然贴切,看似不经意写来,而意到语工。16.本词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一书中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比如“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提醒人们注意“无”的作用。(2)《将进酒》中的“”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一句表达了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3)《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
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和刘志丹,命令
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和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消灭了。就在我们回击二马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
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甲),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乙),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
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
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节选
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相机包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B.调查队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C
.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D.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强调,“形神兼备,充满生机”。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
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有些写作者是比较单纯的小说家,有的是比较复杂的作家。现在人们有个误解,多少将“作家”等同于“小说家”了。托尔斯泰显然不是单纯的小说家,①。他是一个综合的人物,是小说大匠,是宗教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个
卓越的人物。仅仅从阅读消遣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既获取不了最大的快感,也不会理解他的文字。②,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综合体现在其中。单纯的小说家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不能说无足轻重,但价值相比之下就低得多了。总之,伟大的作家手中才会产生伟大的小说,而单纯的小说家可能会困难一些。所以说只有
托尔斯泰这一类伟大的人物,才能写出一系列巨著,包括了《复活》。在思想和艺术的小时代,消费时代物质时代,要理解《复活》比较难吧。思想和艺术的小时代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结构的。读者将在一切读物中寻找实用品或娱乐品,而作者也将在这个层面上,③,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复活》是那些独立自为
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精神投影,①他们这一类人不会加入低一等的精神循环,②虽然对他们来说,③仅有一生的时间太宝贵了,④而他们这一生要解决的问题又太大太多。⑤他们只会进行在更高的意义上思想活动,⑥比如探究终极真理、宗教神学,即人们常常引用的康德那句“天上的星空、
心中的道德律”。物质欲望时代的精神状况通常会平庸得多,它与《复活》所探究的世界相距十万八千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
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12月语文学科试题答案1.B“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不当,原文是“可能会”。2.C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
能用常理来衡量”。3.DA.“芙蓉泣”“香兰笑”不合事理,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箜篌乐音的变化。B.用拟人手法写月光怀着对女子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衬托女子对离人的怀念,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夸张仿佛不合
逻辑,写出洞庭湖水的广阔浩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4.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还是一种理性精神。(2分)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2分)5.(1)诗歌体现了材料二中“无理而妙”的观点,文字表面上虽有违背常理与逻辑的部分,但在情感上有更为深层的表达,因而创造出
一种神奇而绵长的审美感受。(准确勾连文中观点得2分)(2)《将进酒》中的“无理”在于“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黑发,而晚上却变成如雪的白发,看似违背常理。(具体分析“无理”得2分)(3)妙处体现在这一句主要是利用时间的变
形与夸张,点出人们对于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共同的感知心理,表现了李白对于人生短暂、时光飞逝的感慨与喟叹。(具体分析“妙处”得2分)6.DD项,“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
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是缅怀先贤。7.DD项,“闻一
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再联系时代背景,是逃离北平避难于此,国难当头阶段。8.答案:(1)
“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2)“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
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3)“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使用排比,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4)“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首尾呼应、间隔反复,结构严谨,中心
突出,情感淋漓。(任答两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9.答案:(1)“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运用了比喻,把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比作“激流”;把西南联大师生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比作“平静温柔
的流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2)“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宁静”指西南联大师生在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激情”指的是师生的抗日救国热情,此句意指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
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每点三分)10.BDF11.CA.正确。职事/行事。句意:被人信任就会得到任用。/请让我依照您的话去做。B.正确。句意:加固铠甲、磨砺兵器以防备危难。/修整好我的铠甲和兵器。C.错误。副词,表反问,怎么、哪里/连词,相当于“乃”“则
”,于是。句意:又怎么贪求呢?/必须知道混乱是从哪里开始的,于是才能去治理。D.正确。庄重的样子/整齐的样子。句意: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庄重自己的仪态,使人远远望见就产生敬畏之心。/房舍很整齐。12.C“做事辛
劳却没有怨言”错误。“劳而不怨”是指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而非君子做事辛劳却没有怨言。13.①凭借农业使国家富强,依靠士兵来抵御敌人,却重视那些研习文献经典的文人学士。②顺着百姓能够获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去获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
惠而自己却没有耗费吗?(1)“富”,使动用法,意为“使……富裕、富强”;“距”,同“拒”,抵御、抗拒;“恃”,依靠、依赖;“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2)“因”,顺着、依照;第二个“利”,使动
用法,使……获利;“斯”,代词,这、此;“惠”,名词作动词,意为“给……恩惠”。(毎点一分)14.①《韩非子》说理技巧要点:对比论证:对比国家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对待方式,揭示现实矛盾与不合理处,增强治理政事观点的说服力。归谬推理:假设不合理治理情况,推导出不
良后果,让读者认识危害,强调正确治理的重要性,逻辑清晰且论证有力。②《论语》说理技巧要点:对话问答式:借子张与孔子问答展开论述,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按问答思路理解从政主张内涵,针对性强。举例阐释:解释理念时举具体做法事例,使抽象从政主张变得具
体可感,易于读者理解接受。(任答三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这两篇文章代表了法家和儒家对治理政事的不同思路。《韩非子》强调公私利益的区分和治理国家的逻辑一致性,告诫防止无功受禄和伦理异化,以确保国家稳定和
君主安全。而《论语》则侧重于修身和德行的强调,以五美屏四恶为政指南,体现柔而不弱、有理有节的思想。法家实用理智,儒家重德劝善,两者在目标上相似,但在方法和理论基础上迥然不同,展示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多元思想。《
韩非子》的说理技巧:①运用对比论证:如“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将国家对不同行为的对待方式进行对比,鲜明地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
矛盾做法,凸显出不合理之处,以此来论证其关于治理政事的观点,使观点更具说服力。②归谬推理:先假设“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等不合理的治理情况,然后推导出“国必乱,主必危”的必然结果,通过这种归谬的方式,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错误做法的危害,从而强调
正确治理政事的重要性,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论语》的说理技巧:①对话问答式:通过子张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展开论述,子张不断追问“何谓五美”“何谓四恶”等,孔子依次进行详细解答,这样的形式使论述条理清晰,易于读者顺着问答思路去理解孔子关于从政主张的具体内
涵,也更具针对性。②举例阐释:在解释“五美”时,孔子举例说明,如解释“惠而不费”提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通过具体的做法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念,使所表达的从政主张更加具体可感,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参考译文:材料一:古时候仓颉创造文字,把环绕着自己的称作“
私”,与“私”相背的称作“公”,公和私相反,是仓颉本来就知道的。现在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没有仔细考察所产生的弊病。既然这样,那么为平民百姓考虑,不如修养德行、研习文献经典。德行修养好了就会被人信任,被人信任就会得到
任用;文献经典研习好了就会成为明师,成为明师就会显达荣耀:这是对平民百姓有利的事。然而没有功劳却能得到任用,没有爵位却能尊贵显耀,像这样处理政事,国家必然会陷入混乱,君主必然会面临危险。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同
时存在的。斩获敌人首级的人应受奖赏,却又崇尚仁慈慈爱的行为;攻克城池的人应授予爵位俸禄,却又信奉兼爱之说;加固铠甲、磨砺兵器以防备危难,却又赞美宽袍大带的服饰;凭借农业使国家富强,依靠士兵来抵御敌人,却又
重视那些研习文献经典的文人学士;废弃那些尊敬君主、畏惧法律的百姓,却供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像这样行事,国家的太平强盛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太平的时候供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却要用披甲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不是国家所任用的人,国家所任用的人又不是国家给予利益的人
。因此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本业,而游侠和儒生却一天天多了起来,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材料二: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
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有正当的欲望而不贪求;泰然自处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能够获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去获利,这不就是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
无所耗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劳作,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贪求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就是泰然自处而不傲慢吗?君子端正自
己的衣冠,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使人远远望见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加教育便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下达后,前期懈怠,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
物,却出手吝啬的叫做小气的官吏。。”15.B(“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错,根据上片内容,“梦里”两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达词人恬然自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轻松自在生活的热爱。)16.①”老去”两句表达了词人感慨年岁渐老、才华衰退而”计未成”的苦闷。②“求田”一句写出词人想要归隐而又担心
为英雄豪杰所耻笑的两难心情。③”自爱“两句则表达了对风景的喜爱,表现出轻松、欣慰的心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7.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③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⑤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二、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8.D都表引用19.甲:恨之入骨乙:拍手称快(每空1分)20.①运用排比,使演讲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契合演讲报告的场合;(2分)②运用比喻,将长征分别
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说明长征的影响与意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2分)③画线句在语段开头,是本段观点句,也是后面的演讲提纲,有纲举目张之效。(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①而是一个很复杂的作家②他的小说之所以伟大③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每空2分,逻辑正确,意思对即
可)22.第②句可修改为:因为对他们来说。(逻辑不当,“虽然”改为“因为”,因果关系)第⑤句可修改为:他们只会在更高的意义上进行思想活动。(语序不当,“在更高的意义上”调整到“进行”前)(每处两分)四、写作23.【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首先列举了课本中的四个典型人物,指出他们都表现出孤独的生命形态。然后分析了他们孤独的生命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段文字联系现实,指出人与人的联系容易,但孤独感并未减少。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孤独。孤独在人们眼中
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真正能品味孤独的人才能发现它的妙处。对于“孤独”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本次作文正是引导同学们辩证、全面地思考孤独的价值。材
料中的四篇小说都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小说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小说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节各异,却都在诉说着“孤独”这个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而通过文本学习我们也发现,孤独也是面对自己
、审视自己、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大卫•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
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
。孤独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但是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我们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处
事上则与世接壤。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孤独,然后分析这种孤独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阐述如何面对孤独甚至享受孤独。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用辩证思维,论述我们应该
如何发挥孤独的积极意义,避开孤独的消极效应。立意: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2.面对真我,享受孤独。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例文: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
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
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
,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
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喟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
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了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
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对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
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干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
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
上的使命重干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
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