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训练2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95.068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训练2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训练2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训练2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训练2 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Word版含答案.docx,共(4)页,395.06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963a082aebdf8b625622628ff33b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训练2生态文明和谐共生1.下面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2.清朝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

一物”的特性,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由此推知,清朝()A.小农经济水平日益提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破坏3.在邓小平的推动下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被确定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这说明我国()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C.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4.下图反映出当时英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是()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A.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B.城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C.社会发展与生态

环境不协调D.城镇化冲击了农业经济发展5.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指出,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相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

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6.(2023甘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据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整理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

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

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7.(2023四川成都一模)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

、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

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摘编自[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材料二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

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

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摘编自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

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年份1980年1989年1991年1992年2001年2007年2013年2017年2018年目标绿色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摘编自韩若楠等《改

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训练2生态文明和谐共生1.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农牧业分界线逐渐北移,说明出现耕地北扩的情况,农业开发耕地相较畜牧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

域的水患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问题,汉朝并未解除,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业工具的变化,因而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无法得出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的结论,排除C项。2.D根据材

料“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可知当时农民到处栽种玉米和番薯,导致水土流失,说明清朝过度开垦导致生态被破坏,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过度开垦导致生态被破坏,没有体现小农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

商品化程度加深,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排除C项。3.B材料体现了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环境进行保护,说明我国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故选B项;“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中的“开始”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与“五位一体”有关的内容,排除C项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排除D项。4.C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

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根据题干时间“1837年”,可知此时是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时,图表内容是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与农业郡拉特兰人口平均寿命的对比,根据图表内容,可知农业郡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远高于工业城市,工业城市人口寿命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故选C项。5.C材料

“1979年”“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相处”体现的是美苏冷战期间,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6.参考答案(1)特征:毁林面积与人口增长成正比关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成因: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的过度开

垦;森林的极度破坏;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为世界贡献了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3)

经验: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传承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7.参考答案(1)服务对象不同,前者是普通民众,后者是皇室、贵族;主要功能不同,前者功能多样,

后者单纯休闲娱乐;管理机构不同,前者是国家政府机构,后者是宫廷机构;经费保障不同,前者是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后者是单一的皇室经费。(2)社会环境: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相对稳定,森林公园建设有一定进展;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长期动荡,森林公园建

设停滞。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推动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利因素;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阶层分化较大,又制约森林公园建设的发展。政府力量: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以政府力量推进了森林公园建设;但各地政

府对中央政令的落实情况不一,又制约了森林公园建设的推进。思想观念: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风尚的传入,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承革新,推动了森林公园建设的进步;但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认知有限,使其难以融入大众生活。(3)人民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

的文化交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