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967.312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967.3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10907e78d9a1e87ca3d6d4e1c31c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2级10月月考试题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1.甘肃陇南“武都油橄榄”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其果肉呈黄绿色,子叶呈乳白色,均富含脂肪。由其生产的橄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榄油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B.苏丹Ⅲ染液处理油橄榄子叶,在高倍镜下可观察

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不发生变化D.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

称甘油三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分子长短却不相同。脂肪酸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详解】A、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

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A正确;B、油橄榄子叶富含脂肪,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C、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减少,但由于发生了有机物的转化,故有机物的种类增

多,C错误;D、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D正确。故选C。2.内质网是细胞内除核酸以外的重要结构。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中含有

的一些酶可以清除机体中不易排除的脂溶性代谢物质、药物等有害物质。肝炎患者体内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常常会解聚成离散状态,并从内质网上脱落,该现象被称为“脱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发生“脱粒”会提高机体解毒功能B.“脱粒”后的内质网与光面内质网的结构和组成完全相同的C

.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合成的分泌蛋白可能会减少D.线粒体和内质网中的蛋白质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答案】C【解析】【分析】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详解】A、肝炎患者体内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常常会解聚成离散状

态,并从内质网上脱落,该现象会导致内质网功能异常,故机体的解毒功能降低,A错误;B、依据题干信息,肝炎患者体内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常常会解聚成离散状态,并从内质网上脱落,该现象称为“脱粒”,该该内质网在“脱粒”前起的作用是进行蛋白质的加工,而光面内质网是进行脂质的合

成,故“脱粒”后的内质网与光面内质网的结构和组成不完全相同,B错误;C、分泌蛋白的合成与粗面内质网有关,肝炎患者的粗面内质网会“脱粒”,据此推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合成的分泌蛋白可能会减少,C正确;D、线粒体属于半自主细胞器,其内蛋白质可由线粒体内的基因编码,内质网中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

编码,D错误。故选C。3.NO3-和NH4+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NH4+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NO3-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相关转运机制如图。铵肥施用过多时,细胞内NH4+的浓度增加和细胞外酸化等因素引起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现象称为铵毒。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ATPB.NO3-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C.铵毒发生后,增加细胞外的NO3-会加重铵毒D.载体蛋白NRT1.1转运

NO3-和H+的速度与二者在膜外的浓度呈正相关【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其中协助扩散需

要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的协助。【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NH4+的吸收是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的,所以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不是来自ATP,A错误;B、由图上可以看到,NO3-进入根细胞膜是H+的浓度梯度驱动,

进行的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O3-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C、铵毒发生后,H+在细胞外更多,增加细胞外的NO3-,可以促使H+向细胞内转运,减少细胞外的H+,从而减轻铵毒,C错误;D、据图可知,载体蛋白NRT1.1转运NO3-属

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速率与其浓度无必然关系;运输H+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后不成比例,D错误。故选B。4.酶的抑制剂分为可逆型抑制剂(与酶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但酶活性能恢复)和不可逆型

抑制剂(与酶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但酶活性不能恢复)。物质P对酶A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为了探究物质P属于哪种类型的抑制剂,某同学进行如下相关实验:试管甲:加入酶A和底物;试管乙,加入酶A、底物和物质P试管丙:加入酶A和物质P,透析去除物质P后再加入底物;分别检测三支

试管中的酶活力。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单位时间内试管甲中的产物生成量明显多于试管乙B.若试管乙的酶活力低于试管丙,则物质P为可逆型抑制剂C.实验说明酶抑制剂通过与酶结合导致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抑制酶活性D.若试

管乙的酶活力与试管丙相同,则物质P为不可逆型抑制剂【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

制剂等因素的影响。【详解】A、试管甲:加入酶A和底物;试管乙:加入酶A、底物和物质P,物质P抑制酶的活性,所以单位时间内试管甲的产物生成量多于试管乙,A正确;B、试管丙:加入酶A和物质P,透析后再加入底物;若P为可逆型抑

制剂,则透析后去除抑制剂P,酶的活性恢复,试管乙的酶促反应速率低于试管丙,B正确;C、酶抑制剂可能与酶结合后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抑制酶活性,也可能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而抑制酶活性,但本实验无法说明抑制剂作用

的具体机制,C错误;D、若物质P为不可逆型抑制剂,酶的活性不能恢复,透析后酶促反应速率为试管丙与试管乙相同,D正确。故选C。5.科研人员发现,给健康小鼠接种衰老细胞,之后它们受到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细胞攻击时,能够防止或延缓肿瘤的形成。对于

已经长出肿瘤的小鼠,接种衰老细胞也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由基学说认为,细胞衰老后产生的自由基会通过负反馈阻止生物膜产生自由基B.端粒学说认为,与衰老细胞有关的端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每分裂一次缩短一截C.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杀死癌细胞的

作用,该过程可能使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临床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将衰老细胞注射到人体内以便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目前普遍认为导致细胞衰老的有两种学说:(1)自由基理论:

自由基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极高的中间产物。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质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氧化性损伤,结果导致DNA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蛋白质变性失活等胞结构和

功能的改变。(2)端粒学说: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DNA由简单的重复序列组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由于不能为DNA聚合酶完全复制而逐渐变短。科学家提出了端粒学说,认为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不断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阈值时,细胞就进入衰老过程。【详解】A、自由基学说认

为自由基会通过正反馈促进生物膜产生自由基,A错误;B、端粒学说认为端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每分裂一次缩短一截,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清除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癌细胞的过程可使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C正确;D

、题干中的实验仅可证明该方法可在小鼠体内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不能证明在人体内有相同效果,D错误。故选C。6.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粒的分裂会发生如图所示的横裂和纵裂,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横裂结束

后,异常子染色体上存在相同基因C.纵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相同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的基因数目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后期特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2、减数分

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A、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

期或件数第二次后期,因此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正确;B、横裂形成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两条臂是经过复制而来的,所以可能一条染色体的两条臂上有相同的基因,B正确;C、纵裂形成的子染色体是通过复制而来

的,则两个子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相同,C正确;D、分裂结束后,如果染色体进行的是异常横裂,则每个子细胞中的基因数目可能不相同,D错误。故选D。7.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特殊情况下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交换。

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基因位置如图1)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进入减数分裂。若此过程中只有一个细胞发生一次如图2所示的交换,仅考虑图中的染色体且未发生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无论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中,该精原细

胞均可产生4种精细胞B.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细胞,则交换只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C.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细胞,则交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无论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中,基因重组型

精细胞所占比例均为1/2【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所有子细胞均进行减数分裂,据此答题。【详解】A、无论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中,该精原细胞均可产生4种精细胞,因为染色体重组可以

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从而产生不同的遗传组合,A正确;B.、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细胞,则交换只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aaBB的细胞中没有等位基因,所以交换只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正确;C.、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基因组成为aaBb的细胞,则交换只能发生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aaBb的细胞中有等位基因,所以交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D.、若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其中A和B连锁,a和B连锁)、Aabb,两个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一共产生8个精细

胞,其中基因型为aB、Ab的精细胞的个数均为2个,所占比例为4/8=1/2;若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其中A和B连锁,a和b连锁)、AaBb(其中A和b连锁,a和B连锁),只有基

因型是AaBb(其中A和b连锁,a和B连锁)的子细胞可以产生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两个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一共产生8个精细胞,其中基因型为aB、Ab的精细胞的个数个为2个,所占比例为4/8=1/2;交换发

生在减数分裂中,则重组型精细胞有2个(Ab、aB),共产生了8个精细胞,故重组型精细胞占1/4,D错误。故选D。8.已知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马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正常情况

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则栗色为显性C.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

为显性D.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马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已知两基因频率相等,即A与a各占1/2,则AA占1/2×1/2=1/4,Aa占1/2×1/2×2=1

/2,aa占1/2×1/2=1/4,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假设等位基因为A与a,由于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则A=1/2,a=1/2,则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后,后代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会明显多于隐性个体,因此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所产的小马只有6匹,由于后代数目少,例如Aa(白色)×aa(栗色)→Aa、aa,由于后代数目少,存在偶然性,6匹马可以全是栗色,所以仍不能确定栗色为显性,B错误;C、由于两者的基因

频率相等,即A=a=1/2,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正确;D、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最可能为隐性,因为如果是显性,应该会出现性状分离,

D正确。故选B。9.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1/16B.1/8C.1/4D.1/2【答案】B

【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玉米植株产

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其中Y∶y=1∶1,R∶r=1∶1,故推知该植株基因型为YyRr,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已知控制某种生物的四对不

同性状的相关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测交,可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验证基

因A/a与基因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测交,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

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而可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B、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测交,由于D和d为等位基因,因而可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C、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a和D、d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而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均等,因而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D正确。故选C。11.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基因组成A23A25B7B35C2

C4A3A24B8B44C5C9A24A25B7B8C4C5A3A23B35B44C2C9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

因组成为C4C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连锁遗传给下一代,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男孩只能获得父亲的Y染色体而不能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详解】A、儿子的A、B、C

基因中,每对基因各有一个来自于父亲和母亲,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儿子不会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而不会获得父亲的A、B、C基因,A错误;B、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由于儿子的基因型是A24A25B7B8C4C5,其中A24B8C5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基因型为A

3A24B8B44C5C9,说明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基因型是A3B44C9,B正确;C、根据题目信息,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根

据儿子的基因型A24A25B7B8C4C5推测,母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4B8C5和A3B44C9;父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5B7C4和A23B35C2,基因连锁遗传,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

为C2C5,D错误。故选B。12.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杂交组合1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杂交组合2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杂交组合3P截毛(♀

)×刚毛(♂)→F1截毛(♀):刚毛(♂)=1:1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B.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C.通过杂交组合2,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D.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表中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掌握位于性染色体不同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并能够根据遗传特点设计实验验证基因存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详解】假设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X、Y

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刚毛,

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

,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

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点睛】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互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

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Y染色体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遗传。13.下列对发酵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中,发酵液的pH应控制为中性和弱碱性B.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用于发酵工程的性状优良的菌种C.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井冈霉素可作为

微生物农药用于生物防治D.啤酒发酵过程中大部分糖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后发酵阶段完成【答案】D【解析】【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

养,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详解】A、在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中,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

下,会积累谷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A正确;B、用于发酵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B正确;的C、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可用于生物防治,如一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井冈霉素可以用于防治水稻枯纹病,

C正确;D、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D错误。故选D。14.甘草是中医使用最多的药材之一,其提取物中的黄酮具有抗衰老、抗炎等作用。如图表示利用悬浮培养生

产甘草黄酮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次氯酸钠和酒精对种子进行灭菌B.图中添加果胶酶主要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C.对细胞悬液进行人工诱变,其变异率常高于对器官或个体进行诱变D.图示过程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组

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详解】A、可用次氯酸钠和酒精对种子进行消毒,A错误;B、图示过程中添加果胶酶的主要目的瓦解植物的胞间层,更快获得细胞悬液,B错

误;C、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旺盛,更易发生突变,C正确;D、题图所示过程并未从已分化的植物细胞获得完整植株,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C。15.天然抗原一般包含多个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化学基团——抗原表位。下图为针对X天然抗原进行单克

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的A.杂交瘤细胞经筛选并克隆化培养获得的4种抗体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经抗原多次免疫后,分离得到的1号试管中可能含有多种B淋巴细胞C.“生物导弹”中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抗癌药物定向杀死癌细胞D.骨髓瘤细胞培养时不会出现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答案】C【解

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2)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4)在

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6)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

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详解】A、杂交瘤细胞经筛选并克隆化培养获得的4种抗体,在抗原上都存在相应的抗原表位,因此4种抗体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正确;B、由于抗原上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的抗原表位可以刺激不同的B

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1号试管内可能含有多种B细胞,B正确;C、生物导弹由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而成,单克隆抗体又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靶向给药,对癌细胞起杀伤作用的是药物,而不是单克隆抗体,C错误;D、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故骨髓瘤细胞培养时不会出现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D

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5分)16.当光照过强,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植物所需时,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抑制。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内因NADP+不足、O2浓度过高,会生成一系列光有毒产物,若这些物质不能及时清理,会攻击叶绿素和PSⅡ反应中心(参与光反应阶段)中的

D1蛋白,从而损伤光合结构。类胡萝卜素能清除光有毒产物。部分过程如图所示。(1)强光条件下,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是____反应阶段,从O2的来源和去路分析,此时叶肉细胞内O2浓度过高的原因是____。(

2)Rubisco是一个双功能酶,光照条件下,它既能催化C5与CO2发生羧化反应固定CO2,又能催化C5与O2发生加氧反应进行光呼吸,CO2和O2竞争性结合Rubisco的同一活性位点。结合以上信息,光呼吸对解

除光抑制的积极意义是____。(3)用纸层析法分离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植株叶片的色素,滤纸上可见_____(填颜色)的条带。与正常植株相比,该突变体植株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_____,原因是_____。【答案】(1)①.暗##碳②.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光反应增强,产生更多的O

2,而此时植物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释放的O2量减少(2)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中O2浓度升高,而光呼吸可以消耗一部分O2,降低叶肉细胞中的O2浓度,减少光有毒产物的产生,减少对光合结构的损伤(3)①.蓝绿色和黄绿色②.低③.由于类胡萝卜素能清

除光有毒产物,在强光条件下,该突变体植株中的光有毒物质无法有效清除,导致光合结构损伤较正常植物严重,光合速率较正常植物低【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的囊体薄膜,发生的物质变化有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暗反

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发生的物质变化有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小问1详解】强光条件下,植物吸收光能较多,光反应较快,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是暗反应阶段,暗反应又称为碳反应。强光条件下,由于叶肉

细胞光反应增强,产生更多的O2,而此时植物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释放的O2量减少,所以叶肉细胞内O2浓度会过高。【小问2详解】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中O2浓度过高,在竞争性结合Rubisco的同一活性位点时O2占据优势,植物进行光呼吸,而光呼吸可以消耗一部分O2

,降低叶肉细胞中的O2浓度,减少光有毒产物的产生,减少对光合结构的损伤,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光抑制。【小问3详解】植物中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用纸层析法分离缺乏类胡萝卜素突变体植株叶片的色素,在滤纸上

可见蓝绿色的叶绿素a条带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条带。与正常植株相比,该突变体植株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较低,因为类胡萝卜素能清除光有毒产物,而该突变体中不含类胡萝卜素,在强光条件下,该突变体植株中的光有毒物质无法有效清除,导致光合结构

损伤较正常植物严重,光合速率较正常植物低。17.下图甲曲线表示某果蝇(2N=8)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乙曲线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曲线AB段染色

体的主要行为有_____(填两点);既无同源染色体,也无姐妹染色单体的区段是_____。(2)图乙曲线“J→K”段与图甲中含义相同的区段是_____;不考虑变异,IJ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_____条。(3)若该果

蝇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均在同一对常染色体上(正常情况如下图所示),已知产生了一个Ab配子,最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这是产生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据该推测,产

生Ab配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的(4)将果蝇精原细胞(全部DNA含31P)置于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将其中一个细胞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接着进行减数分裂,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有放射性的细胞比例为_____。【答案】(1)①.螺旋化、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②.EG(EF)(2)①.DE②.8或4(3)①.非等位基因②.AABb或Aabb(4)①.8②.50%-

100%【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小问1详解】据图甲可知,染色体组有减半的过程,说明该图表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

过程,图中AB段染色体组数为2,故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螺旋化、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CD段染色体组数为1,此时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EF染色体组数又恢复到2,即发生了着

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故既无同源染色体,也无姐妹染色单体的区段是EF(EG)。【小问2详解】乙曲线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J→K表示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变成1,即发生了着丝粒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图甲中的DE段;IJ段表示减数第一

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故染色体数为8或4。【小问3详解】已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均在同一对常染色体上,据图可知,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AB和

ab的配子,若已产生了一个Ab配子,最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Ab配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换可以发生在A和a之间,也可以发生在B和b,进而可推测,则产生该配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小问4详解】将含31P的果蝇精原

细胞置于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将其中一个细胞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接着进行减数分裂,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精原细胞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核DNA都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不发生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均有32P标记,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8;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两极,故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有放射性的细胞占比为50%-100%。18.小鼠的毛色由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

控制黑色素的合成。请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纯合黑色品系与一个纯合白色品系杂交,F1表现为胡椒色,即黑色毛的末梢有少许黄色,F1相互交配,F2中雌雄鼠均表现为胡椒色:黑色:白色=9:3:4,则亲本黑色品系与白色品系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

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稳定遗传:相同基因型个体交配,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根据胡椒色的性状表现分析,基因A仅在毛发生长的______(填“初期”或“晚期”)表达。(2)纯合胡椒色品系中偶然出现一只黄色雄鼠,推测为A基因突变所致

。该黄色雄鼠与纯合胡椒色雌鼠杂交,F1表现为胡椒色:黄色=1:1,根据该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黄色与胡椒色的显隐关系。取一对F1黄色鼠交配,F2中黄色:胡椒色=2:1,请对该比例出现的原因做

出假设: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2:带有黄色基因的卵细胞有1/2不能正常发育。为确认哪种假设正确,取F2中多只黄色雌鼠与胡椒色雄鼠交配,单独统计每只雌鼠的后代毛色,如果一些雌鼠的后代表现为_____

_,另一些雌鼠的后代表现为______,则假设2正确。【答案】(1)①.aaBB、AAbb②.3/8③.初期(2)①.能②.控制黄色毛的基因纯合致死③.全为黄色④.黄色∶胡椒色=1∶2【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个

纯合黑色品系与一个纯合白色品系杂交,F1表现为胡椒色,F1相互交配,F2中雌雄鼠均表现为胡椒色:黑色:白色=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Bb,B控制黑色素的合成,所以亲本黑色品系与白色品系的基因型

分别为aaBB、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小问1详解】一个纯合黑色品系与一个纯合白色品系杂交,F1表现为胡椒色,F1相互交配,F2中雌雄鼠均表现为胡椒色:黑色:白色=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且与性别无关,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Bb,B控制黑色素的合成,所以

亲本黑色品系与白色品系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有1/16AABB、1/16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所占比例为3/8。胡椒色,即黑色毛的末梢有少许黄色,可知基因A仅在毛发生长的初期表达。【小问

2详解】纯合胡椒色基因型为AABB,由“该黄色雄鼠与纯合胡椒色雌鼠杂交,F1表现为胡椒色:黄色=1:1”可知,黄色为显性,若胡椒色为显性,子代应全为胡椒色,不符合题意。取一对F1黄色鼠交配,F2中黄色:胡椒色=2:1,不符合3:1的比值,可能是黄

色基因纯合致死导致的。若假设2正确,F2中黄色雌鼠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取F2中多只黄色雌鼠与胡椒色雄鼠交配,如果为纯合雌鼠的后代则表现为全为黄色,如果为杂合雌鼠,则其产生的配子中含有黄色基因和不含黄色基因比值为1:2,其后代表现为黄色∶胡椒色=1∶2。19.鹦鹉(ZW型性别决定)的毛色有白色、

蓝色、黄色和绿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相关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研究人员用纯合蓝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进行了如下两个杂交实验。杂交实验一:P:蓝色鹦鹉(♀)×黄色鹦鹉(♂)→F1:黄色鹦鹉(♀):绿色鹦鹉(♂)=1:1;杂交实验二:P:

黄色鹦鹉(♀)×蓝色鹦鹉(♂)→F1:绿色鹦鹉(♀):绿色鹦鹉(♂)=1:1。回答下列问题:(1)鹦鹉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2)交实验一中,F1雌性鹦鹉基因型是_____,F1雌雄鹦鹉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

(不考虑性别)。(3)杂交实验二中,F1雌雄鹦鹉随机交配,F2中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欲判断F2中某只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_____(填表型)杂交,若后代只出现绿色和黄色鹦鹉,则可判断其基因型为_____。(4)控制鹦鹉羽毛有条纹(D)和无条纹(d)的基因位于另一对

常染色体上。两只纯合鹦鹉杂交,F1全部表现为黄色条纹,F₁雌雄鹦鹉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条纹:黄色无纹:白色条纹:白色无纹=7:1:3:1.推测F2出现该表型比可能是由于基因型为_____的雄配子不育导致的。若要验证上述推测,可进行的杂交实验是_____,预测

该杂交实验的结果为_____。【答案】(1)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2)①.BbZaW②.绿色鹦鹉:黄色鹦鹉:蓝色鹦鹉:白色鹦鹉=3:3:1:1(3)①.4##四②.白色(

雌性)鹦鹉③.BBZAZa(4)①.Bd②.让F1中雄性鹦鹉测交(或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③.子代中没有黄色无纹鹦鹉出现【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基因A可控制酶1的合成,从而使白色物质变为蓝色,基因B可控制酶2的合成,从的而使白色物质变为黄色,若蓝色物质和黄色物质同时存在,则

为绿色。因此,若鹦鹉体内同时含有A和B基因,毛色为绿色;若鹦鹉体内含A基因,但不含B基因,毛色为蓝色;若鹦鹉体内含B基因,但不含A基因,毛色为黄色。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可判断,A和a基因在Z染色体上,B和b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据题意分析可知,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其

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所以鹦鹉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可判断,A和a基因在Z染色体上,B和b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一中,亲本雌性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亲本雄性鹦鹉的基因型是

BBZaZa,所以F1雌性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F1雄性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Za。F1雌雄鹦鹉随机交配,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绿色(B_ZA_):黄色(B_Za_):蓝色(b_ZA_):白色(bbZa_)=3:3:1:1。【小问

3详解】杂交实验二中,亲本雌性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亲本雄性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ZA,所以F1雌雄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其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绿色雄性鹦鹉(B_ZAZ_)的基因型共有4种,BBZAZA、BB

ZAZa、BbZAZA、BbZAZa。欲判断F2中某只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白色雌性鹦鹉(bbZaW)杂交,若后代只出现绿色和黄色鹦鹉,则可判断其基因型为BBZAZa。【小问4详解】两只纯合鹦鹉杂交,F1全部表现为黄色条纹,F1雌

雄鹦鹉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条纹:黄色无纹:白色条纹:白色无纹=7:1:3:1,符合9:3:3:1的变式,所以F1的基因型是BbDd,推测F2出现该表型比可能是由于基因型为Bd的雄配子不育导致的。若要验证上述推测,可让F1中雄性鹦鹉测交,用BbDd与bbdd测交,理论上

后代BbDd:Bbdd:bbDd:bbdd=1:1:1:1,如果Bd的雄配子不育,后代BbDd:bbDd:bbdd=1:1:1,即后代没有黄色无纹鹦鹉,即若子代中无黄色无纹鹦鹉出现,则说明该推测正确。20.老米酒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营养丰富、保健养生而著称。回答下列问

题:(1)老米酒是以糯米为原料,经糖化、酒化等过程发酵而来的。糯米需经糖化后才能被酿酒酵母转化成酒精,原因是_____。为监测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可定期取样并对样品中菌体数量进行统计,除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外,还可以用_____法计数,该法计

数依据是_____。(2)老米酒中的原儿茶酸(PCA)具有良好抗菌、抗氧化、抗炎症等作用。生成PCA的关键酶是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为进一步研究ECH的结构,研究人员拟将Ech基因载入原核高效表达载

体,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表达,以获得大量的ECH蛋白。①图1所示的引物1~4中,利用PCR获得Ech基因时应选择的两种引物是_____。引物核苷酸序列不宜过短,其原因是_____。②Ech基因和表达载体的限制酶切位点如图1

、图2所示,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见下表。为使Ech基因与载体连接并正确表达,在设计PCR引物时需在①所选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增加限制酶_____(与①中所选的引物顺序一致)的酶切位点相应序列。EcoRIEcoRVMb

oINotIHindIIISacI③在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假设一共进行了n次循环,含其中一种引物的DNA分子是_____个,共需要消耗引物的数量是_____个。④构建重组质粒需要使用DNA连接

酶。下列属于DNA连接酶底物的是_____。⑤可将转化后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_____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能在该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大肠杆菌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Ech基因,请说明理由_____。除选择培养基外,可用于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的生物技术还有_____(答

出2种即可)。【答案】(1)①.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作为碳源②.稀释涂布平板法③.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2)①.引物2和引物3②.引

物过短,则会导致引物特异性太差,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非目标产物增多③.EcoRI和HindⅢ④.2n-1⑤.2n+1-2⑥.④⑦.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⑧.不一定⑨.含抗生素基因的未重组载体也可转化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存⑩.PCR、抗原一抗体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

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解】糖化是指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由于酵母菌不含有淀粉酶,不能直接利用淀粉作为碳源,因此需要糖化后才能被酿酒酵母转化成酒精。检测微生物的数量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血细胞计数板法。稀

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小问2详解】①根据引物延伸方向往子链3'方向,欲扩增出Ech基因,应

选择引物2和引物3。如果引物过短,则会导致引物特异性太差,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非目标产物增多,因此引物核苷酸序列不宜过短。②基因表达载体上有五种限制酶切位点,其中EcoRⅤ和MboⅠ都会破坏Ech基因,同时为了Ech基因与载体连接并正确表达,因此应选择两种限制酶,而Sa

cⅠ在表达载体上有两个酶切位点,则只能使用EcoRI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去切割Ech基因和表达载体,目的基因上不含有这两种限制酶切位点,则需要在引物上添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根据启动子到终止子的方向,则引物3上添加EcoR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引物2上添加HindⅢ限制

酶的识别序列。双酶切可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因此双酶切更具优势。③由于PCR扩增DNA片段过程经过n次扩增,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单链数为2n+1条,其中最初两条母链所在的DNA都只有一种引物,只有2条单链不含有引物,所

以循环n次,含其中一种引物的DNA分子是2n-1个,共需要消耗引物的数量是2n+1-2个。④DNA连接酶是可以催化DNA形成磷酸二酯键,而磷酸二酯键是在3'的羟基和5'的磷酸的之间形成的,因此属于DNA连接酶底物的是④。⑤根据表达载体上含

有抗氮苄青霉素基因和抗卡那霉素基因这两种标记基因,则应在固体培养基上添加氮苄青霉素、卡那霉素进行筛选转化后的大肠杆菌,但筛选出的大肠杆菌不一定就含有Ech基因,因为含抗生素基因的未重组载体也可转化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在选择培养基上正常生存。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成功表

达,可采用PCR技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