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025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芜湖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1.02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adda841f40ca2b04b454bd2c5214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联考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

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据图中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北半球热带地区B.南半球温带地区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2.摄影师在

连续曝光拍摄照片期间,a恒星转过的角度约为33°,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长和a恒星视运动方向分别为()A.1个多小时、顺时针B.1个多小时、逆时针C.2个多小时、顺时针D.2个多小时、逆时针【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据图中恒星视运动轨迹是

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所以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北半球,图中北极星略高于地平线上,且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即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北极星的仰角较小,所以该地纬度较低,可能位于热带地区;如果在北极地区,北极星应位于天顶位

置,所以A正确,C错误;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所以B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15°/小时,a恒星视运动转过角度的33°,拍摄时长为2个多小时;在北半球观测

北极星附近的恒星视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1、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南半球观测不到北极星;2、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即地球角速度约15°/小时。下图示意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1°N,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3.乙地纬度为()A.19°NB.19°SC.41°ND.41°S4.若未来一周内,T点向左移动,则()A.S点高度升高B.R点高度降低C.合肥昼长渐短D.北京日出东南【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及材料,甲地位于31°

N,正午太阳高度为70°,且昼长大于12小时。应为甲地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X,70°=90°-(31°-X),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1°N,同理,根据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且昼长小于12小时,乙地位于南半球,计算乙地纬度Y,

60°=90°-(11°+Y),计算出乙地的纬度为19°S,B正确,A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T点向左移动说明乙地昼长在增加,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在减小,S点高度降低,A错误;乙地太阳高度在增加,R点高度升高,B错

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合肥的昼长渐短,C正确;北京日出东北,D错误。故选C。【点睛】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

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送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奔赴“天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A.小于四分之一B.大于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C.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D.大于四分之三6.与该日最接近的节气为()A

.寒露B.霜降C.立冬D.小雪【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26日11时14分,经计算可知,此时西三区为26日0时14分,从西三区向东至东十二区为26日范围,即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时区15.5个,全球共24个时区,

因此26日所占范围为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6题详解】一年共有24个节气,相邻节气之间相隔约15天,根据我们所学秋分为9月23日前后,可以推算10月26日接近霜降,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

界线(大致与180°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典型的花岗岩

地质地貌区。图1为黄山花岗岩造型景观图,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甲~戊代表三大类岩石、岩浆和沉积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黄山花岗岩组成物质直接来源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戊8.形成图示黄山花岗岩

造型景观主要内外力作用是()A.地壳下降、风化作用、沉积作用B.地壳隆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C.地壳下降、固结成岩、侵蚀作用D.地壳隆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答案】7.C8.D【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但三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

成岩浆。结合图2可知,丙三进一出,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岩浆岩经过风化变为碎屑物质(沉积物),所以丁为沉积物;沉积物经过长时期的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所以甲为沉积岩;甲经过变质作用变为变质岩,则戊为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组成物质直接来源于岩浆。故选C。【8题详

解】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地壳下的岩浆沿着褶皱隆起的地方和破裂的缝隙向地壳表层上升侵入,侵入后,冷却凝固成岩,但位于地下。后随着地壳隆升、上覆岩石被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出露,因此形成图示黄山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地壳隆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下图示意某山地地质构造,其中

a、b、e表示岩层,c、d表示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c断层可能形成于()①f岩石形成之前②d断层形成之前③堆积物形成之后④b岩层形成之后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0.甲处缺失e砂砾岩层的原因

可能是()A.地势比四周高,没有沉积物B.形成后被外力侵蚀C.沉积环境时期没有河流经过D.堆积物质来源较少【答案】9.D10.B【解析】【9题详解】图中c断层两侧b岩层和变质岩出现明显错位,说明c断层形成与b岩层和变质岩之后,④正确;变质岩紧邻侵入岩花岗岩f分布,应是受岩浆

侵入活动影响变质而成,因此f形成早于变质岩,故c断层形成于f岩层之后,①错误;a、e岩层覆盖在c断层之上,较完整,故a、e岩层形成晚于c,d断层破坏了a、e岩层,应在岩层形成后发生,d断层晚于c断层形成时间,②正确;堆积物覆盖在

e岩层之上,形成在e岩层之后,因此c断层形成于堆积物形成之前,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10题详解】据图文材料可知,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砂砾石层发生了倾斜,在甲处向上弯曲,容易被侵蚀,B正确;与地势高,河流流经和堆积物质来源无关,A

CD错误。故选B。【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

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图1、图2为飞檐景观图和飞檐光照原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2飞檐

光照原理图适用的区域范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变化幅度为()A.温带地区、46°52′B.热带地区、23°26′C热带地区、46°52′D.温带地区、23°26′12.某建筑师在皖南新建建筑中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考虑充分利用光照,与北京四合院的飞檐相比,若屋顶高度不变,应

做的调整是()①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③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

解】根据夏季正午阳光和冬季正午阳光从同一个方向照射到房屋,说明该地位于温带。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地理纬度-23.26′);最小值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

地理纬度+23.26′);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变化幅度,为46°52′。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皖南比北京纬度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比北京大。为了充分利用光照,若飞檐长度

不变,应加大飞檐翘起角度,冬季室内获得更多的光照。①错,③对;若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应让屋檐向下延伸更长,缩短飞檐,减少夏季室内光照面积。②错。④对。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中国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和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多少;根据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等。.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E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受流水作用影响比F侧侵蚀量偏大。其中序号1~4代表不同

的沉积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沉积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岩层1B.岩层2C.岩层3D.岩层414.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过程为()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褶皱变形—断裂变位B.褶皱变形—岩浆侵

入—变质作用—断裂变位C.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裂变位—褶皱变形D.褶皱变形—断裂变位—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图中断层E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抬升的

E侧被侵蚀更多,在断层附近E侧的1岩层出露比F侧更宽,表明该岩层向上拱起,则E—F处为背斜构造,中心岩层1年龄最老,形成的时间最早,A项错误;中心岩层1年龄最老,形成的时间最早,向两侧岩层2、岩层3依次变新,但

并不是最晚,B、C项错误;图中断层把三个岩层均断开,表明出现在三个岩层形成之后,断层没有断开岩层4,表明岩层4形成于断层之后,因此岩层4比岩层3新,形成时间最晚,D项正确。故选择D项。【1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图中形成岩层1、岩层2、岩层3后,

地壳运动导致当地岩层出现挤压褶皱形成图中背斜和向斜,然后出现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由于岩浆侵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使岩浆岩两侧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图中变质带,再出现岩层断裂把岩层1、岩层2、岩层3、变质带和花岗岩体均断开形成图中断层,结合选项可知

,B项正确,A、C、D项可以排除。故选择B项。【点睛】背斜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褶皱构造之一,其特点是背面向上弯曲的。从外观上看,背斜的外形呈弧状或半圆形。裂点指在地质作用下河流形成较陡峻的河段与早期的平缓河段之间的交点,由于坡降突然下跌或突然

的变化,常成急流、跌水和瀑布。图中虚线为河流均衡剖面(河床冲淤达到平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据图判断出现裂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流水作用②地壳上升③断裂下陷④海平面下降A.①④B.②③C.①③D

.②④16.不均衡状态的河流纵剖面会不断向均衡状态调整,裂点的位置变化和主要流水作用方式分别为()A.向上游移动、溯源侵蚀B.向下游移动、下蚀作用C.向上游移动、堆积作用D.向下游移动、搬运作用【答案】15.D16.A【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裂点指在地质作用下河流形成较陡峻的河

段与早期的平缓河段之间的交点,由于坡降突然下跌或突然变化,常成急流、跌水和瀑布,故出现裂点的主要原因是原冲淤平衡被打破的结果,根据图示可以判断,河流的均衡剖面比裂点所在河床位置要低,说明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②④正确,③

错误;正常的流水侵蚀、搬运或堆积作用一般不会打破冲淤平衡,不易出现裂点,①错误;故选D。【16题详解】结合图示以及文字材料可知,由于坡降突然下跌或突然变化,由上游向下游,经裂点处河流坡度往往表现为快速变大,使得河水流到

此处时流水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故裂点会向上游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断地使河流加宽、加深外,还对沟谷、河谷的源头产生侵蚀作用,不断地使河流源头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这种侵蚀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可以在河流全程的任何地段发生,其速

度也可以很快。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四点将公转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图2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一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四

个阶段。(1)四等分的轨道中的D-C段地球公转所花时间____,原因是____。(2)P为二分二至的其中一个节气,图2中与其对应的太阳直射点为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____。(3)太阳直射点在②、③阶段北半球昼夜分布的相同

点是____;昼夜长短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答案】17.①.最长②.远日点处于此段,公转速度较慢。18.①.丙②.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19.①.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②.②阶段北半球昼长在增加,北极地区极昼范围在扩大③阶段反之【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

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变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四等分的轨道中的D-C段地球公转所花时间最长,原因是远日点处于此段,公转速度较慢,

所需时间最长。【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P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2中与其对应的太阳直射点为丙,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值。【小问3详解】太阳直射点在②、③阶

段,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夜分布的相同点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昼夜长短变化的不同点是②阶段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在增加,北极地区极昼范围在扩大;③阶段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长在减少,北极地区极昼范围

在缩小。【点睛】【18.阅读用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曲是指近似环形的、形如蛇行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当河床坡度减小后,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致使河道发生弯曲。延川县内的黄河蛇曲是目前我国干流河道蛇曲中规

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该地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方式、地壳升降运动、河岸岩性等密切相关。下图为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河流沿峡谷穿行流淌。河道形态恰似“Q”字形。犹如嵌于山岩之间)河段及其景观图,图示河曲颈又称蛇曲颈。(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

析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2)蛇曲A举新建了一个村落,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3)随着地壳运动逐渐趋稳,推测图示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地形平坦,河流以侧

蚀为土,形成蛇曲;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下蚀作用增强。峡谷河岸基岩较硬,河流下切保持了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2)A岸化于河曲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较平坦,利于村落建设和发展;A伴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

宜耕作。(3)随着地壳运动逐渐趋稳,将来下蚀作用逐渐减弱,侧蚀作用增强;蛇曲弯曲度逐渐加大,蛇曲颈部越来越窄,最后河流改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最终形成冲积平原。【解析】【分析】本题以河曲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形成过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

河流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曲是近似环形的、形如蛇形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河道侧面侵蚀,形成蛇曲;然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增

快发生下切侵蚀,而峡谷地区基岩较硬,导致该地区地貌改变较小,保持了原有的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曲地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位于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利于房屋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

利于发展农业。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流侵蚀时间较长,侵蚀强度越来越强,蛇曲弯曲度会逐渐增加,蛇曲颈部会越来越窄,随着侵蚀能力的增强,最后被冲断形成新的河道,河流被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

轭湖,随着流水作用增强,大量泥沙沉积,牛轭湖被填塞形成冲积平原。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牙着库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系中的海子山。海子山主要分布于海拔4500~4700米的古夷平面上,分布众多花岗岩漂砾和湖泊。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同冰期交替的模

式,强烈影响该地区地貌的演变。下图中左图为海子山的局部三维影像地貌图,右图是牙着库出山口附近的河流阶地断面示意图(其中相对高度的参照面是海拔3686m的现代河床)。(1)简述牙着库出山口附近的堆积物形成过程。(2)指出阶地T3~T6中花岗岩砾石的源地并说

明判断理由。(3)从外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角度,描述自冰期到间冰期牙着库阶地中花岗岩砾石运移过程。【答案】(1)山区在冰川融水和降水的作用下地表径流携带砾石和泥沙;流出山门时,流速降低砾石和泥沙增积。(2)(河流的流头)海子山。阶地中的砾石为

花岗岩,与阶地底部岩石(砂板岩)不同;河流源头海子山分布众多花岗岩漂砾。(3)初期冰川消融,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砾石、碎屑;冰川携带物质进入河道的能力增强;后期气温上升,径流量大增,搬运能力进一步加强;搬运至河道堆积。【解析】【

分析】本题以牙着库出山口附近的河流阶地断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据材料“牙着库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系中的海子山。海子山主要分布于海拔4500~4

700米的古【夷平面上”可知,河流上游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在冰川融水和降水的作用下,地表径流丰富,从山上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山口时,坡度降低,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出山口附近堆积。【小问2详解】据材料“

牙着库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系中的海子山”,海子山“分布众多花岗岩漂砾和湖泊”可知,阶地T3~T6中花岗岩砾石的源地是河流的流头的海子山。读图可知,河流阶地底部岩石类型为砂板岩,上层为花岗岩砾石层,上下岩石类型不同,说明上部砾石是河流从海子山搬运而来。【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