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431.771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431.77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af142c8644a99c2459075596136c1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高2024届8月月考历史试题(全卷共两个大题,28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24个选择,有且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题2分,共48分)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

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B.彩绘陶器C.玉器D.骨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

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

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2.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伊尹的历史叙述。叙述出处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后,暴虐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汉)《史记·殷本纪》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

,篡权夺位,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并杀了伊尹,成功复位。(战国)《竹书纪年》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商)

甲骨卜辞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商朝王位传承无序B.伊尹并未自立为王C.太甲诛杀伊尹合法D.商朝国家机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这一记载选自《史记》,史记属于正史,是纪传体通史,《史

记》是史书记载,经过后人的加工,是第二手资料,根据“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这一记载选自“(商)甲骨卜辞”,“(商)甲骨卜辞”是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与史记记载互相印证,伊尹只是将太甲放逐,并没有自立为王,可以被认定为历

史事实。《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竹书纪年》记载“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是假托古人之举,表达今人之想,因此伊

尹自立为王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伊尹并未自立为王,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商朝王位传承是否无序,所以“商朝王位传承无序”,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排除A项;《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

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所以《竹书纪年》记载的“太甲诛杀伊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商朝国家机构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

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专制王权确立B.礼乐制度的崩溃C.宗法分封的扩展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

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臣的范围扩大,是因为分封宗法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排除B项;商周时

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4.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

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B.杜绝了吏治腐败的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D.抑制了豪强地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

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5.汉代法律中特设了“取息过律”罪,把放高利贷视为严重的犯罪,并予以严惩。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旁光侯刘股犯“取息过律”罪,被免除了爵位。这主要反映了汉代政府A.打击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B.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C.竭力削弱王侯的经济实力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汉代政府打击放高利贷的行为,这说明当汉代政府打击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A项正确;打击放高利贷的行为不属于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旁光侯被剥夺爵位是因为其触犯了“取息过律”,因此打击放高利贷不是直接针对诸侯王,排

除C项;放高利贷的不一定是地方豪强,排除D项。故选A项。6.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

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预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且结合时代背景,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

掌权,如西晋时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甚至东晋晋室南迁后,相继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A的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

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

C项。故选D项。7.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大家族囊括了地方官吏和卒的很大比例,这说明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江南地方政治状况,不是经济层面,排除C项;基层吏役任用被五大家族影响甚至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

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

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

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增强,造成

藩镇割据局面,因此,东汉和唐朝因为外重内轻引发了地方割据,加速王朝瓦解,B项正确;秦、西汉的灭亡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北宋被金所灭,排除C项;南宋被元朝所灭,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排除D项。故选B项。10.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

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

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意见一独尊宋统

,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意见二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意见三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C.顺应了民族

交融的趋势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可知,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丞相脱脱认为宋

辽金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脱脱将三国历史各自成书,没有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元朝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12.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

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清初修

建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其意在于将清朝的皇帝纳入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皇帝谱系中,是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的表现,A项正确;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修建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是为了汇入中华文明的正统谱系,并不是为了实现各民族间的平等和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排除BD项;清初统治者的这一行为并不能证明他们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A项。13.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些做法A.激化矛盾加速了晚清政府的崩溃B.导致了地方割据

势力的形成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督抚获取了征收地方赋税的权力,这些做法有利于筹集资金,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D项正确;这些做法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也没有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排除AB项;太

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清朝地方督抚获得征税权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

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A.时人社会观念变化B.洋务运动的原因的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D.辛亥革命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日京竹枝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

,又称竹枝歌、竹枝曲,原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地方民歌,晚清时期,海禁大开,面对着社会剧变、西方入侵、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频繁。许多知识分子或随访出使,或域外讲学,面对域外城市发达的科技文明与绚烂多彩的民土风情,他们发挥

了竹枝词的表现功能,书写的范围从本土转向了异域,从而建构了多姿多彩的海外城市画面,海外竹枝词成为晚清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局中门外汉在其《伦敦竹枝词》中对伦敦女性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服饰装扮以及职业取向等都作了细致描绘,

展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风采,潘飞声的《柏林竹枝词》对德国柏林民俗风情描绘的较为丰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图景,《日京竹枝词》是整百首的大型联章体组诗,全诗主要是对“东京风物”的描写,并于每首诗后附有注释,对

诗中所涉及的有关东京民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综上可知,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研究“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D项。故选A项。15.《日本国志》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史和明治维新史。该书1890年刊行,但社会影响不太。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名成为畅销书,社会上一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此书早日广为辆行,省岁重二万万。”这一现象反映了A.近代新思

想的萌发B.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C.“中体西用”思想D.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很多国人开始重新认知日本,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这造成《日本国志》的

畅销,可见民族危机推动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早在这之前,就已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想,如“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C项;“社会共识”的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16.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拯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亟须被解决。在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时期时,某场运动使外国列强认识

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维新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据本题

材料“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这一运动使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破碎,为义和团运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帝国主义还没有开始瓜分中国,排除A项;洋务运动强调自强求富,并未对列强产生冲击,排除B项;戊戌维新变法发生时帝国主义

正在瓜分中国,并未对列强使用兵力,排除C项。故选D项。17.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

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A.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B.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利用马克思主义丰

富和发展他的革命思想,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18.

“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采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初为洋务派筹办。1907-1913年,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股集资,以解决自创办以来的资金困境并谋求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招股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公

司不得不依靠借贷维持运转,给公司埋下致命隐患。这说明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B.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实业发展缺少政策保障D.缺少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筹资招股困难,说明当时缺少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社会环境,

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7-1913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陷入萧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排除B项;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为洋务派筹办,并没有缺少政策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19.民国时

期,广告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工商界人士重视。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中,商业广告一般是“外货居十之六七,国货仅十之二三”;推销国货的广告中,除书籍外,“大半为奢侈品及药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民众的购买力比较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报刊业发展依赖广告D.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外货居十之六七,国货仅十之二三”可知,中国的民族工业跟外国工业相比较落后;通过“推销国

货的广告中,除书籍外,“大半为奢侈品及药品”可知,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跟书籍、药品等相关,说明门类不全,综合起来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购买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交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广告这种方式进行营销,未强调报刊业发展依赖广告,排除C项。故选D项。20.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A.民族革命尚未成功B.军阀割

据社会动荡C.社会革命任重道远D.联俄联共势在必行【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军阀割据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推翻清政府,已经实现,排除A项;孙

中山的社会革命是平均地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1916年俄国十月革命尚未爆发,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D项。21.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

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B.人的解放和社会

改造是时代使命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9年的中国。材料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

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具有救亡图存色彩,B项正确;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知识分子等,排除C项;据题干中“社会

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故选B项。22.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活动()A.使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的洗礼B.有力地批驳了“尊孔复古”的逆流C.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D.为开展国民革命做好了舆论动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

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C项正确;这些活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不能得出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批驳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3.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

油盐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这反映出,红军()A.重视政治教育B.实现了战略转移的胜利C.开展游击战争D.捍卫了陕甘宁边区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

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可知,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知道是为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A项正确;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现了战略转移的胜利,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开展游击战争

的的信息,排除C项;全面实施“三三制”的原则,捍卫了陕甘宁边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4.“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

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史称一二·九运动。由材料“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可知左翼文化运动阵营的扩大与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有关,B项正确;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但尚未由反对华北自治的口号,排除A项

;卢沟桥事变即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二.主观题,下列大题请按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其中25题18分,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2分,共52分。25.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

,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建立伊始,其乡村治理制度是族、闾、保三级制。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乡村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推行实行保甲制度直至清朝,乡

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中央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摘编自唐鸣《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落,中国兴起了以中华平民教育会、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族自救”的乡村建设实验。其乡村.建设主

要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造。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乡村治理制度历史悠久;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历代统治者重视乡村治理;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2)原因

:农村经济日益衰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或知识分子的重视与积极参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冲击。历史意义:推动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乡村建设的思想及实践为今后的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未能

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可归纳出乡村治理制度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秦汉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可归纳出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

结合;从材料中历代统治者对基层治理的态度来看,历代统治者重视乡村治理;根据材料“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可归纳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落”“中国兴起了以中

华平民教育会、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教育和学术团体”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农村经济日益衰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危机加深及西方文化的冲击等角度进行分析;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

性质的改造”“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乡村建设的思想及实践为今后的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未能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等角度进

行分析。【点睛】26.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近代,“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摘编自顾炎武(1613—1682)《郡县论一》材料二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

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居留日本的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摘编自张志强《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所指“封建”一词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顾炎武此举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并说明含义变化的原因。【答案】(1)含义: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目的:反对封建专制(或限制君权);通过适当扩大地方自主权,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2)含义: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原因:(外因)受日本和欧洲文化输入的影响;(内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探索救国道路。【解析】【详解】(1)本题是含义及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且结合所学可知,此处的“封建”一词的含义是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目

的:根据材料“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可以得出此举的目的是通过适当扩大地方自主权,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并结合顾炎武所生活的明末清初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可知,他此举的目的还有反对封建专制(或限制君权)。(2)本题是含义及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

“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可以得出他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原因:根据材料“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可以得出(外因)受日本和欧洲文化输入的影响;结合陈独秀所生活的背景可以得出(内因)民族危机不断加

深,探索救国道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材料二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植物

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是主要农耕地区——摘编自《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大别山》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豫皖革命根

据地创建的有利条件。【答案】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位于三省交界,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地势特征:依托大别山山区,地势险要,幅员广阔,便于进行游击战争。群众基础:当地受到国民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好;黄麻起义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影响力。经验借鉴: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经验借鉴。经济基础:适宜的自然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丰富的物产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生存条件。【解析】【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地理位置:根据材料一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别山,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

桐柏山,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地区20余县,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地势特征:依托大别山山区,地势险要,

幅员广阔,便于进行游击战争。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二“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受到国民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好;黄麻

起义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影响力。经验借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经验借鉴。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是主要农耕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宜的自然条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丰富的物产

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生存条件。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

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

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

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

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参考示例二]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参考示例三]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论述

: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

,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

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参考示例四]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

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

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

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认为

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的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儒佛思想的传播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关于阐释可从东汉时期

,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以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德降至冰点,这主要和外国侵略、政局动荡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

冰点。关于阐释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

期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关于阐释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

公德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主要和国家政局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

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