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10.500 KB
  • 2024-09-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4)页,11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91bd75b7f91c55f33c40e07d9df92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

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

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

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

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

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

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

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

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

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

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A项,正确。B项,强加因果,“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

孤立与隔膜”错误,由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不流动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不流动”和“孤立和隔膜”没有因果关系。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

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由原文“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知,“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

协作”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D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错误,由原文“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可知,原文是“无须选择”,并不是“选

择”。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由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原文是“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而选项只是“从心所

欲”。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错误,由原文“‘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从小”

;再则前后因果关系不充分。C项,正确。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由原文“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这种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所以两者无法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中生有。由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

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知,原文只是说了“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并不是“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

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

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

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摘自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年度

贫困标准(元)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年底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201226732339989910.2020132736165082498.5020142800123270177.2020152855

144255755.7020162592124043354.50材料三: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

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

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澎湃新闻)材料四: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

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摘自《大众日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其贫困发生率明显超过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B.深度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低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C.深度贫困县的贫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材料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

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数据都呈直线下降趋势。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D.历史、文化、地

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答案】4.B5.A6.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

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

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B项,“地区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半

”不准确,原文说,“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9.7%,应为“接近一半”。故选B。【5题详解】本题

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

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二表格中,2015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且“直线下降”不准确。C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

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

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

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

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整理作答: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秦碧薇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

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

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

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

声响。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我惊讶于她会对我这个陌

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我明白,可能对于她,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

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视线所及之处都融化成僵硬死板的色块,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梁飞架之间。耳边的尘嚣,是炸了线的重工业蝉鸣,于是大

脑也要爆炸了似的,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

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宛若

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真的?”“真的!”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选自2018年6月2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了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B.“我”幻想逃离城市,而小女孩渴望山外的声音,这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

篇文章的主题。C.本文多处采用环境描写,其主要目的都是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D.文末“呼啸而过”的声音,代表着山中留守儿童们向外呐喊的声音,也代表着他们即将走出大山的声音。8.本文

题为“山音”,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声音?反映了什么主题?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9.本文的主人公小女孩和《哦,香雪》的主人公香雪有什么相似之处?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案】7.C8.代表的声音:①代表了宁谧和幽静,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天籁之音,“我”厌倦了城市生活的焦虑和耳

边的尘嚣,向往这里的“山音”;②代表了封闭和愚昧,是留守儿童呼唤外界的声音,文章一开头便写山里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唯一能够带给孩子们知识和外界思想的外公也离世了。反映的主题:①反映了现代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②反映了留守儿童在山中的孤独与期待

,他们急需受到良好的教育。9.(1)小女孩和香雪都是山里的孩子,都处于教育相对贫乏的地区,两人都对山外的世界有着极大的渴望。(2)启示: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都是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错误,以偏概全,在作者眼中,“山音”是宁谧,幽静的,但在很多地方,却代表着大山的封闭和落后,比如第二段开头,

“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和鉴赏小说主题的能力。本篇文章题为“山音”,从“我”的角度和小女孩的角度,理解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而这不一样的声音,正是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

分析,。代表的声音:“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视线所及之处都融化成僵硬死板的色块,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梁飞架之间。耳边的尘嚣,是炸了线的重工业蝉鸣,于是大脑也要爆炸了似的,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可知对于我来说代表了宁谧和幽静,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天籁之音,“我”

厌倦了城市生活的焦虑和耳边的尘嚣,向往这里的“山音”;“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

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对于小女孩来说代表了封闭和愚昧,是留守儿童呼唤外界的声音,文章一开头便写山里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唯一能够带给孩子们知识和外界思想的外公也离世了。反映的主题:

对于我来说反映了现代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小女孩胆小羞怯,朴实真诚,对外界充满向往,她向往外面的世界,希望听到外面的声音,对于小女孩来说反映了留守儿童在山中的孤独与期待,他们急需受到良好的教育。【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是:首先

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本文主人公小女孩和香雪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诉求是相似的,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

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山音》描写的一个留守小女孩,她渴望上学学到知识,渴望父母亲情,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文明。分析文本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道开

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本文的启示可以围绕“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展开分析。比如我国在教育扶贫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于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方面的补助,但是就目前来看,这些远远不够,任务还很艰巨,所以要应该关注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

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

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

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节选)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

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

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

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⑤而言,蠕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

不问而告谓之傲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⑧。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⑨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⑩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有删改)[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

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通“著”,显明。⑤端:通“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囋: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君子/之

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

。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

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

终身学习。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人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

德,获得广博的知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答案】10.B11.D12.C13.(1)意思

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君子学习,听在耳中,显

明于心中,彰显于形体上,表现在举止上”。“君子之学也”中,“君子”作“学”的主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句式对称原则,“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此

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错误,“学者”在文中指求学的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旨、作者观点的能

力。C项,“《礼》是学习的基础”错误,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学习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可见《礼》是学习的高级阶段,而不是基础。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

,向下;“用”因为。(2)中“美”,使动用法,使……完善;“禽犊”,家禽、小牛。【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

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

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

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答:按学习的路径来说,就是从诵读古代

经典开始,到阅读《礼经》结束;按学习的意义来说,就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停止。所以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下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

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总要;《诗经》是和谐音乐的集结;《礼经》是行为规范的大要、法式律例的总纲。所以学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这可以说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注重礼节,《乐经》中正平和,《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

秋》言辞微妙,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学习,听在耳中,显明于心中,彰显于形体上,表现在举止上。或喘息微言,或稍微一动,都能够作为他人的表率。小人学习,从耳中进,从口中出。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完善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求学之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的求学

之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啰唆。浮躁,是不对的;啰唆,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礼经》

《乐经》记载了法度,却没有详细阐明;《诗经》《尚书》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辞简要,因而不能使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问,就能普遍受到尊重,通晓世间的事理了。

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

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

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不同,请选择其中一联,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

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

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是直接描写景色的。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翻译:黄昏的寒山,白色的雾气弥漫,一片茫然,诗人心神恍惚。茫然既指山色茫然,也指诗人心境茫然。空寂的山中,不时传来凄厉的风声,以及山石滚落的声音。静谧的楼阁,西移的月亮,清凉的月色透进楼阁,洒在

厅堂和床前。时间渐晚,诗人愁思难眠,如此凄清空寂的氛围愈发唤起诗人寓居他乡的悲苦之情。深夜城中击柝巡更之人,可怜您衣衫单薄,缺少御寒衣物,不知道您是哪个村子里的人?作者由己及人,寄予深切的同情。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事岌岌可危,时局纷乱,盗贼犹存。作为一个爱国诗人

,杜甫深以国民为忧。题目是“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颔联“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因夜静才能听见“风落石”,再加上楼也是“静”的,只有一轮明月高挂,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抒发寓

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②③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两个典故都与战争有关,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

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被宋代罗大经评价说“十四字之间含八意”。【答案】(1).青青子

衿(2).悠悠我心(3).飞来峰上千寻塔(4).闻说鸡鸣见日升(5).万里悲秋常作客(6).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衿”“常”“作”“登”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

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

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

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_______。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

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B.

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

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观察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观察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体察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体察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

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答案】17.D18.D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

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有两

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故排除AB。C项,“扩大”和“表现力”搭配不当,修改不正确,故排

除C。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体察”,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这个问题比

较微妙,须细心”可知,此处不仅需要“观察”,更需要细细地“体会”,选用“体察”。第二处:“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根据语境“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可知,这里强调区别

大,选用“大相径庭”。第三处:“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七言音促”指的是音律声音,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并没有指战斗。选用“发扬蹈厉”。第四处:“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

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排除D。

故选C。20.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答案】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

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要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把握所给例句的特征,即哪些是要仿照保留下来的,哪些是需要变化的。比如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反义词等。最后,还要运用修辞,富

有文采、意蕴、哲理启迪等。例句是用陶渊明的诗歌摹写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状况,因此仿写的句子不仅要保留例句的形式,还要将其诗词与诗人的生活状态融为一体。如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就体现了他的闲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体现了他的痛苦。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连日来,因外卖佣金问题,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被推上风口浪尖。疫情之下,餐饮业是受冲击颇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本质上,外卖佣金引发的

分歧,是市场主体关系磨合情况的动态反馈。商家要活下去,外卖小哥要活下去,平台也要活下去,大家需要的是“激励相容”,在平台经济做大中去撬动增量,而不是在存量分割上陷入拉锯。外卖经济中的各个参与主体是唇与齿的关系唯有理解与合作朝着“抱团取暖”“共克难题”的方向相向

而行,才能带动外卖经济与餐饮。行业迈向更好的未来,才能实现共生共贏。【答案】餐饮商家和平台需抱团取暖来度过疫情危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

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语段是议论性文字,共有6句话。第1-3句是背景事件,主要信息是“疫情之下,餐饮业是受冲击颇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第4-5句是解决问题的做法和举措,关键信息是“家要活下去,外卖小哥要活下去,平台也要活下去,大家需

要的是‘激励相容’”“外卖经济中的各个参与主体是唇与齿的关系唯有理解与合作朝着‘抱团取暖’‘共克难题’的方向相向而行,才能带动外卖经济与餐饮”;第6句是意义。据此,按照字数的限制整合成一句话,以举措为主要信息点,最后

的答案为“餐饮商家和平台需抱团取暖来度过疫情危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

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青春——生命

的觉醒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祖辈的呐喊,“创建青春之民族”,以蓬勃的生命反对压迫;青春是父辈的高歌,“渴望生活,从不淡漠”,撑起国家的脊梁;青春是我们的心声,“我的青春我做主”,彰显新时代的自信。是啊,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春可以“迷茫”,可以“疯狂”,

但这“迷茫”、“疯狂”并不是浪费生命。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在于学会承担。生命意识觉醒的伊始,总会因前程未卜而感到茫然。祖辈们面对破碎的山河,父辈们面对困苦的生活,也会迷茫。然而正因为是青春,他们坚定了信仰,追随着内心前行

。而如今我们的迷茫,源于经济快速发展而精神无所寄托。因此,青春的意义首先在于确定志向。青春不应局限于一己私利,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要坚定地守住内心。然而,既有了内心的坚守,为何还会“疯狂”?其实,疯狂不过是反常。青春的力量需要一个

抒发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疯狂”的目的。秋瑾,出身官宦,她的人生本应一帆风顺,可是她却为革命抛洒青春的热血。这在世人眼中也许是“疯狂”的,然而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拥有了生命力。青春应该突破常规,然而这突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高远的意义,为

了承担责任。于是,我们坚守内心以明志,突破常规以获得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青春应该“我作主”。这三个字掷地有声,向我们传达着青春的力量,也暗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我作主”意味着自我选择,它首先

意味着对外在权威的否定。祖辈们否定了旧势力的黑暗,选择承担民族独立的责任;同时它也意味着价值观的建立,父辈们选择“渴望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我们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青春?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价值观?答案昭然若揭,我们的青春,同样离不开社会责

任的承担。老人摔倒了,外在有很多声音“分析”着利弊,然而内心的善良告诉我们应扶起。和平安定的社会也会有消极的声音,作为有责任的青年,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谨记“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其实,青春是一段觉醒的年华,它为我们的人生塑造生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

志向驱走茫然,突破常规以求拥有活力,建立人格从而学会承担。青春,使我们的人生进入新的境界。在挥洒青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生命。【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这篇材料作文和高考作文是一致的(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在材料的表面意思上(显性信息)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

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识,同时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形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

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和辉煌的人生。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可以说比较切合事实。现在中央在对改革开放做顶层设计,改革三十年中华名族再一次出发。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出新的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

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当然有对时下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是通过批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立意的点。【材料立意】这一则材料内容及其丰富,之所以

针对“青春”这样一个话题分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立意,能让材料包含更多的立意点。我在教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的立意点和材料暗含的立意点。直接立意点:1.青春(总说);2.祖辈的青春;3.父辈的青春;4.当代青年的青春;5.年代(100年、50年、现在)。间接立意点

:青春的变迁;2.青春与时代的责任;3.青春与青年的使命;4.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第一层立意:1.祖辈的青春;2.青春的呐喊;3.青春万岁;4父辈的青春之歌;5.青春拒绝迷茫;6.我的青春不迷茫;7.青春里的个性飞扬。第二层立意:1.青春的变迁;2.对话青春100年;3.三代青春里的

祖国未来;4.青春100年,我们再出发。第三层立意:1.100年青春里的那一抹历史剪影;2.100年青春里的时代召唤;3.青春筑梦100年。一般只要是来源于材料的立意都是符合要求的,都不会跑题。但是,找立意的点还是有很大技巧的,很多孩子只会找最基本的立意,主要是材料的大意。这样的立意不是不行,是会

有太多撞车的,让你的文章很难从其他人中脱颖而出。那么怎么才能找准点呢?第一步要了解材料的结构,第二步找准关键词,第三步找比较细的一般人不注意的切入点。本段材料的结构分三个部分:100年前祖辈的青春;50年前父辈的青春;今

天青年的青春。主要关键词: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家庭、国家、民族、人类、力量、信念、生活、迷茫、疯狂;不重视关键词:100年前、50年前、今天、新青年。找到这些关键词后学生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分两步:第一步、对主要关键词进行修饰作为立意,这就是第一个

层次最基本的立意。第二步、让主要关键词和次要关键词或者不重视关键词相联系,然后进行修饰美化。这样就能得到第二或者第三层立意。为什么要让次要关键词或不重视关键词和主要关键词相联系呢?因为主要关键词可以保证你的立意永远不跑题,次要关键词或者不重视关键词可以让你的立意新颖而深刻。到了这一步就可以保证

学生的立意新颖而绝对不会跑题了,但是这还不是最高层次的立意,第三个层次的立意是靠立足在主要关键词、次要关键词和不重视关键词上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要重视材料的隐性信息。比如这一则材料看似写青春实际上是说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年的选择、一百年的奋斗、100年来执着地追求中国梦、实现

中国梦的过程。我们的中国梦:独立梦、富强梦、复兴梦不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的吗?所以我在给出第三层立意的题目里有一个:青春筑梦100年。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3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