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x,共(10)页,351.5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8fd98b564c04fb1bfed120cbb2188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北正定中学2022-2023学年(上)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黑色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答案如需改正,请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
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
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2.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3.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
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4.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
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D.体
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5.《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材料中所涉及的战
争()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万历年间,苏州织造太监兼苏州税务孙隆在交通要道设卡,向商贩征收重税,行商小贩不敢转运,税
源日少;见状,又强行向机户征收高额税金,众多机户被迫关门歇业。这反映了()A.工商产业发展困难B.明朝监察制度偏废C.政府垄断地方经济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7.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
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
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
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9.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
技术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10.唐代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是为了便于三省首长集中办事…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
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却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C.三省体制遭到破坏D.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11.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
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12.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
指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日本军队13.正德元年,王阳明贵州龙场得道;嘉靖六年,阳明赴广西平叛,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被后世誉为天泉证道。据此可知四句教法旨在()A.宣扬知行
合一B.强调格物致知C.阐明心性关系D.提倡经世致用14.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开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不注重内容的高雅与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这反映出当时()A
.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15.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提出“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认为“先筹官款,垫支开办,俟其效成利见,商民必然歆羡,然后
招集商股,归还官本,付之商人经理”。这一方针的实施()A.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削弱了洋务企业的竞争力D.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的弊端16.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
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17.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召
左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门下省官员)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众,无敢言者。于是门下不复过官。”这反映了唐朝后期()A.三省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B.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C.君主权力受到了极大制约D.中枢运行机制遭破
坏1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
这一调整()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19.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
魏源()A.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B.主张变法维新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D.对时局有所反思20.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
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二、材料分析题: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
、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
。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
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
条约而得到落实。——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8分)22.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形成了什么样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这一割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6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徵,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投460余次,和
平期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3)以
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6分)24.松江区历史一模、维新与革命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引起章太炎不满,翌年发表《驳康有
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展开论战。康有为:夫革命非一国之吉祥善事也。……以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何能如欧洲民变之公。势必大者王,小者侯。何能变法救民?何能整顿内治?何谓中国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而革命自
立者,犹望外人之助,岂不哀哉!故无论革命者能假外国之力与否,要终于自鬻国民,以速其割亡而已。皇上既早欲开议院、与民权矣,先以专制之君权变法,徐以公议之民权守成,不待革命糜烂之争,而可安享民权自由、变法自强之乐。章太炎: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
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然以人情自利言之,则从之为多数,而不
从为少数。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1)根据材料信息,简述此论战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概述论战的焦点问题。(6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论战。(6
分)参考答案1.D2.B3.A4.B5.A6.D7.B8.C9.B10.D11.D12.C13.A14.C15.A16.D17.D18.D19.D20.A21.朝贡体系: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具
有内敛性、不计经济成本、强调德治归化。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意识、儒家思想的影响)。条约体系:特点:西方列强主导,具有侵略性、本质上属不平等的殖民体系。主导力量维系纽带体系范围方式目的性质朝贡体系中国同源文化
、同质制度亚洲和平、德治不计经济成本,追求政治目的内敛型条约体系西方列强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平等条约国际暴力、侵略追求经济权益,打开市场扩张型原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或列强的经济军事优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的扩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或机器大工业),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22.(1)制度:分封制。目的:以藩屏周,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2)结构: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
等级结构。作用: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渐钩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23.(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
力大发展)(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24.(1)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很多人对清廷失望和不满,走上革命
道路清政府被迫再次打出“维新”旗号,开展王朝自救的清末新政运动。(2)一是在当时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或民智未开的情况下究竟是立宪还是革命更适合中国;二是革命会不会依靠外国势力而导致外国的干涉,或外国势力
从中牟利、危害中国;三是如果立宪开设议院能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民权政治。(3)例:这场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在民族危机加深下展开的两条政治路线的争论,是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在思想领域产生的激荡。这场论战表现了知识分子面对西方侵略加深下,主张借助西学救国的热情和对改变现状的思考。但围绕中国
社会的前途和走向展开论战,透过二人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场论战是面对西方侵略加深下,章太炎和康有为二人主张借助西学救国的不同方式和对改变现状的思考。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
全沦为“两半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被迫再次打出“维新”旗号,企图自救,以缓和矛盾,继续维护专制统治。基于此,康有为和章太炎都主张借助西学救国,以挽救民族危亡,但在救国方式上存在分歧。首先、康有为认为“今日之中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中国的国情
不向欧洲,只能行变法改良,实行立宪来救国。其次、康有为认为“何谓中国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如果中国实行革命,会招致外来干涉,从而危害中国,加速了国家灭亡、人民困苦。最后、康有为认为“皇上……以专制之君权变法……不待革命糜烂之争,而可安享民权自由、
变法自强之乐”,作为维新派的领袖,康氏以皇帝圣仁,力主由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即可带来民权政治、国家自强,根本不需要革命。面对康有为反对革命排满的消极思想和顽固的立宪保皇立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章太炎顺应时代潮流,逐条驳斥康党的改良谬论,坚定的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他指出康有为口中立宪
的本质“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回答了中国若行革命与外国干涉与否的关系,表明了即使干涉也不足惧的态度,驳斥了康有为的革命会引起混乱无益于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并进一步揭示了清廷预备立宪的谎
言,以立宪为民,实则确立了“皇族内阁”,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由此,二人的论战表现了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两条不同政治路线的争论。这场论战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20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而国内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宣告了改良救不了中国,
加之清末新政暴露了清政府的面目,很多人对清廷失望和不满,同情或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而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流亡海外后,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反对革命排满,主张立宪保皇,即使面对清廷的倒行逆施,仍然一味固守改良立宪,坚持自上而下的君主变革,思想日益保守,违逆了历史潮
流。而章太炎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透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逐条驳斥了康有为的改良保皇的谬说,揭示了清廷的专制本质,鲜明的指出了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客观历史潮流。透过二人
的论战,大大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综上所述,这场论战是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瓜分之祸时局下,以西学救国的不同表现,应值得称赞和肯定,但康有为固守保皇立场,显然违
逆了时代潮流,而章太炎通过高昂的革命精神批驳保皇立宪,宣传革命共和,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转型。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康、章二人始终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核心,并未提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当然也无力把民主革命引向彻底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