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含解析.docx,共(29)页,56.91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8415ce7b5256a5c8802d2a05d9c18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下)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由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日益
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我们需要考察儒家如何论述自我在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中
的自由。我们把传统儒家的人我关系分解成家庭、国家、社会几个方面来讨论其中的权利界限问题。在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长幼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父、夫、兄、长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子、妇、弟、幼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
所有的子都有可能成为父,所有的女都有可能成为母,所有的妻都有可能成为婆婆,但所有的妇都不可能成为夫,所以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代际补偿性的自由。在国家的君臣、官民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君、官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臣、民以相对弱小的权
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理论上所有的民都有可能成为官,但除了继位者之外的所有的臣都不可能成为君,同样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延续补偿性的自由。
我们再来分析儒家礼法关于群己关系中的自我的自由的讨论。在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群体一整体中,人我关系的种种规范就是整体内部的关系分化,而非由一个个独立个体通过契约方式建立起来。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
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这就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传统中国社会生
活中缺乏个体自由的根本原因。(摘编自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有删改)材料二:19世纪,严复将英国约翰·穆勒的OnLiberty翻译成《群己权界论》,以“自由”为权界讨论“己”与“群”的关系,讨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群己权界论》从古
代中国思想学说中“群”这一概念切入,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在群体的价值和个体的价值之间,前者高于后者,由此并置推导出“小己大群”的观念,即在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严
复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侵凌,国家的自由和强盛成为仁人志士关注的迫切问题,因此,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严复认为自由
,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够区分“群”和“己”之间的权界,通过法权的方式保障自由的权力。他认为有关“自由”的言论学说颇多,也并不是穆勒关于“自由”的论述所能穷尽的,在纷繁复杂的自由之论中,首要之道是要明确“己”和“群”之间的权界,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才可对
“自由”进行阐述。第二个阶段是将个人自由这一有关个人人格的自由提升至个人自由这一大的人生境界层面。由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自由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的变化,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从个人自我完善层面而言的“成己成物”境界。第三个阶段即为经由小己自由
而至国群自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
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因此,严复所定
义的“个人”必经由自修、自治而最终走向自由。而且,“个人”与“群体”相辅存在,“个人”自由始终被放置于“群体”的框架中未定位,“个人”创造与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人道的实现和群体的福祉,而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
,“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而“个人”自由和“群体”安危之间的平衡则是群己分界的关键,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摘编自常琳《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中严复“群己之辩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理念因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影响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B.材料一关于“人我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指出的是儒家提出了一
种不平等的自我的自由。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群己关系”,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群体价值更为重要。D.材料二指出,只有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开宗明义,先提出儒家思想中自我的自由思想,接着分别从“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方面阐述了自由的内涵。B.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把家、国、天下看作是生命的整体,也是理解儒家自由观的核心。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层层递进地分别用三个不同阶段
来区分了“个体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明确界限。D.材料二中严复的自由关系论证逻辑思路明晰,即经由个人自由实现个体自我的成己与明德、才能实现新民和救亡图存之社会目标。3.下列选项,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群己关系”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B.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陶渊明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于个人自由都有相关论述,试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联系。5.群己观即“群己之辩”,探讨的是个
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边走在秋天里胡炎秋日晴好,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老边住在村头,不远就是庄田。再往远处望,起起伏伏,连连绵绵,全是山。庄田旁是
沙河的一条小支流,淙淙有声,细密的波纹揉搓着干净的日头,揉搓了多少载,无从考证。距河岸百米,是村里的麦场,一座座麦秸垛浑圆饱满,时隔数月,依旧散发着幽微的麦香。几条狗在追逐嬉闹……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里,嘴里吧嗒着旱烟,不时咳嗽一声,丹田气足足的。“下地呀?”“下地
。”和村人打了几个招呼,自家田便到了。老边打量着田野,田里布满了玉米茬。日光在土地上跳荡。土的地的气味融在日光里,有种温软的香。老边深吸了几口,如喝了半斤苞谷烧,醉到了心里……老边我就爱闻这味,这味里有奶香,有酒香,你信不?我还能闻到汗
腥味,臭脚丫子味。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我可数不清。这土地有血肉,那血肉的味就是人味。自然啰,还有牛的味道,没准还有驴、骡子、马的气味。先辈们把他们的味渗到泥土里,泥土就有了魂,庄稼就也有了魂。我呢,只要走在庄稼地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我老在想,我的先辈们是咋耕田的?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
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抽着早烟,耙田犁地,播种插秧。天冷穿棉袄,天热光膀子,脊梁黑得跟站鱼似的。有时不小心,刀削破了手指,锄头碰掉了脚趾甲,反正这两样伤,我都有过。对了,这泥土里还有血味,有了血这泥土就活了,就肥了,庄稼绿得冒油,打出的粮才格外香。耕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
也是人,是兄弟,是儿女,是老伴,对吧?老伴死好多年了,剩我一个孤老头子,一个闺女早就出门了,多亏有这头牛。这头牛跟我多久了?真记不清了,十年八年总是有的。日里夜里,风里雨里,看看这头牛,我心里就踏实。白天一块儿干活,晚上在牛棚里唠嗑,啥都唠。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
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好在
,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地里有帮手,心里有指靠,年年月月,就这么过来了。我真不敢想,要是没了你,这日子可咋过?日头不会老,河也不会老,可人会老。如今我老了,你也老了。伙计,咱俩都老了。老牛今天浑身不舒坦,有段日子了,总也打不起精神。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了,没气力了。
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他对我好,吃的唱的,没委屈过我。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为了老边,我也得好好下力
气。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不过,老边跟我不一样,他能使唤我。我真不愿用“使唤”这个词,可不用这个词,也没其他好词替代。老边爱抽烟,嘴里老有股烟味,我不喜欢。心里不喜欢,可我装作喜欢,老边
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老边手里还有样东西,我更不喜欢,就是那条长长的鞭子。那条鞭子是用来抽我的。当年老边暴打我的情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结结实实地抽了我一顿。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
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他一边打一边骂:“畜生,服不服?”我服了,怕了,因为我已经魂飞魄散。老边说,听话,听话就不挨打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这么多年,他倒是很少抽我,可我瞧见它,心里就不是滋味。
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那只老海碗有两个豁口,我怀疑他爹活着时,是不是也用过这只碗。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老边吃得很香,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他们唠
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没他们不知道的。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这么俊的女人咋就不能多活些年月呢?……听着,心里也伤感,可他们不知道,我不光为老边的老伴伤感,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
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老边啥都好,可就是不懂我的心思。我要是他儿子,他一准得给我张罗媳妇。可我不是。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浑圆的麦秸垛,淙淙的流水,写出村庄的静谧美好,跳荡的日光则传达老边
对土地的热爱。B.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时间列举,借老边之口写出先辈们与土地联系之久之深。C.在老边眼中,土地的味道不仅是它自然的味道,还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的劳动与情感。D.老边谈及自己老伴时言语间都透露着深情,而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脊梁黑得跟鲇鱼似的”“像个魔王”形象地写出老边勤劳又暴躁的性格。B.“鞭子”含有奴役压迫的意味,它让老牛屈服而不敢反抗,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
的重要主题。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色彩较鲜明,不论是老边还是老牛的讲述,都能贴合叙述者身份并反映其心理。D.小说行文如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一样,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8.小说是如何展现老边的孤独心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感”。本小说最后一节让牛有了人的思想情感,从它的视角展开叙事,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何营造的?请结合全。的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乙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
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
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
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
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B.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C.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D.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
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伏惟”意同。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
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
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
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14.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
换位思考”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泊扬子津祖咏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的A.首联抒发浓重的离情,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才”“遥”两字两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B.颔联中“风退欲归潮”形象地描绘出雨晴风起以及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
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C.“江火明沙岸”句,诗人想象入夜之后,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不仅照亮了周围的景物,也照亮了沙岸。D.尾联从自己感受写起,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16.“林藏初霁雨”的“藏”一直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丝毫没有羡慕的想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2)《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
“______,______”,但也只是至此为止。(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琵琶行》中的“______”和《锦瑟》中“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博物馆
“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1)。《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①据有关平台统计,②关注博物馆50%的人群年龄在18~30岁。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高,普遍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加之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长期学习性使用,普遍具有更为宽广的眼界和见识,更倾向于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④青年群体更加渴望欣赏“文化之美”,⑤感悟遗忘或忽略的“历史之美”。他们已不限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
2)。博物馆成为青年群体文旅、社交、生活的“爆热”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3)。供需关系失衡、参观言行失范、展览学习失真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人们感悟文化魅力、接受知识滋养。只有系统梳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管理,才是
使青年博物馆“热”长居“顶流”的根本之策。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云逛”“云直播”“云聚会”“医疗云”“教育云”等词汇。其中“云”字有哪些含义?试作归纳。(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
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
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
。五富想了想,是朝下。21.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
据要求写作。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海思从默默无闻的“备胎”,一夜之间成为街知巷闻的企业品牌。很多人叹服华为的未雨绸缪,多年前做出“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的极限生存假设,并为此走上“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华为在自主创新上的极致坚持,正是今天力挽狂澜的强大能量。习近
平总书记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存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
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三(下)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
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
一:自由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我们需要考察儒家如何
论述自我在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中的自由。我们把传统儒家的人我关系分解成家庭、国家、社会几个方面来讨论其中的权利界限问题。在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长幼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父、夫、兄、长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子、妇、弟、幼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
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所有的子都有可能成为父,所有的女都有可能成为母,所有的妻都有可能成为婆婆,但所有的妇都不可能成为夫,所以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代际补偿性的自由。在国家的君臣、官民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君、官以更大的
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臣、民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理论上所有的民都有可能成为官,但除了继位者之外的所有的臣都不可能成为君,同样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延续补偿性的自由。我们再来分析儒家礼法关于群己
关系中的自我的自由的讨论。在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群体一整体中,人我关系的种种规范就是整体内部的关系分化,而非由一个个独立个体通过契约方式建立起来。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
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这就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中缺乏个体自由的根本原因。(摘编自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
自我的自由》,有删改)材料二:19世纪,严复将英国约翰·穆勒的OnLiberty翻译成《群己权界论》,以“自由”为权界讨论“己”与“群”的关系,讨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群己权界论》从古代中国思想学说
中“群”这一概念切入,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在群体的价值和个体的价值之间,前者高于后者,由此并置推导出“小己大群”的观念,即在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严复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侵凌,国家的自由和强盛成为仁人志士关
注的迫切问题,因此,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严复认为自由,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能够区分“群”和“己”之间的权界,通过法权的方式保障自由的权力。他认为有关“自由”的言论学说颇多,也并不是穆勒关于“自由”的论述所能穷尽的,在纷繁复杂的自由之论中,首要之道是要明确“己”和“群”之间的权界,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才可对“自由”进行阐述。第二个阶段是将个人自由这一有关个人人格
的自由提升至个人自由这一大的人生境界层面。由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自由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的变化,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从个人自我完善层面而言的“成己成物”境界。第三个阶段即为经由小己自由而至国群自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
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因此,严复所定义的“个人”必经由自修、自治而最终走向自由。而且,“个人”与“群体”相辅存在,“个人”自由始终被放置于“群
体”的框架中未定位,“个人”创造与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人道的实现和群体的福祉,而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而“个人”自由和“群体”安危之间的平衡则是群己分界的关键,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摘编自常
琳《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中严复“群己之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理念因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影响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B.材料一关于“人我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指出的是儒家提出了一种不平等的自我的自由。C.材料一和材料二
都谈到了“群己关系”,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群体价值更为重要。D.材料二指出,只有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宗明义,先提出儒家思想中自我的自由思想
,接着分别从“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方面阐述了自由的内涵。B.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把家、国、天下看作是生命的整体,也是理解儒家自由观的核心。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层层递进地分别用三个不同阶段来区分了“个体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明确界限
。D.材料二中严复的自由关系论证逻辑思路明晰,即经由个人自由实现个体自我的成己与明德、才能实现新民和救亡图存之社会目标。3.下列选项,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群己关系”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于个人自由都有相关论述,试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联系。5.群己观即“群己之辩”,探讨的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青年学
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C3.B4.①严复“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②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严复的群己观是“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
完全服从于“群体”,二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性。5.①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②“国群自由”是实现了“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
用群己观的现代价值,提高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③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更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的A.“自由理念”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其
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可知有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而不是“自由理念”,选项说法属于偷换概念。C.“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错误。根据材料
一最后一段“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小我”在群己关系中缺乏权利和自由,从属于“大我”,并没有阐述个人价值不重要。D.“只有在半
殖民地的中国”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可知并非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而是一直都要以家国为先。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的能力。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严复认为自由,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知材料二第三段的论证应为层进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群己关系”是在个人价值和
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不符合严复的“群己关系”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严复的‘个
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可知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根据材料一中“而人我关系中的主
导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根
据材料二中“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可知严复的群己观是“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由此可见二的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
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而人我关系中的
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
,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的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
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可知“国群自由”是实现了“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善于挖
掘和利用群己观的现代价值,提高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根据材料二中“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
现为终极目标”,可知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更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边走在秋天里胡炎秋日晴好,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老边住在村头,不远就是
庄田。再往远处望,起起伏伏,连连绵绵,全是山。庄田旁是沙河的一条小支流,淙淙有声,细密的波纹揉搓着干净的日头,揉搓了多少载,无从考证。距河岸百米,是村里的麦场,一座座麦秸垛浑圆饱满,时隔数月,依旧散发着幽微的麦香。几条狗在追逐嬉闹……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里,嘴里吧嗒着旱烟,不
时咳嗽一声,丹田气足足的。“下地呀?”“下地。”和村人打了几个招呼,自家田便到了。老边打量着田野,田里布满了玉米茬。日光在土地上跳荡。土地的气味融在日光里,有种温软的香。老边深吸了几口,如喝了半斤苞谷烧,醉到了心里……老边我就爱闻这味,这味里有奶香,有酒香,你信不
?我还能闻到汗腥味,臭脚丫子味。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我可数不清。这土地有血肉,那血肉的味就是人味。自然啰,还有牛的味道,没准还有驴、骡子、马的气味。先辈们把他们的味渗到泥土里,泥土就有了魂,庄稼就也有了魂。我呢,只要走在庄稼地
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我老在想,我的先辈们是咋耕田的?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抽着早烟,耙田犁地,播种插秧。天冷穿棉袄,天热光膀子,脊梁黑得跟站鱼似的。有时不小心,刀削破了手指,锄头碰掉了脚趾甲,反正这两样伤,我都有过。对了,这泥土里还有血味,有了血
这泥土就活了,就肥了,庄稼绿得冒油,打出的粮才格外香。耕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是兄弟,是儿女,是老伴,对吧?老伴死好多年了,剩我一个孤老头子,一个闺女早就出门了,多亏有这头牛。这头牛跟我多久了?真记不清了,十年八年总是有的。日里夜里,风里雨里,看看这头牛,
我心里就踏实。白天一块儿干活,晚上在牛棚里唠嗑,啥都唠。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
,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地里有帮手,心里有指靠,年年月月,就这么过来了。我真不敢想,要是没了你,这
日子可咋过?日头不会老,河也不会老,可人会老。如今我老了,你也老了。伙计,咱俩都老了。老牛今天浑身不舒坦,有段日子了,总也打不起精神。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了,没气力了。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我知道这老头叫
老边,他对我好,吃的唱的,没委屈过我。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为了老边,我也得好好下力气。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不过,老边跟我不一样,
他能使唤我。我真不愿用“使唤”这个词,可不用这个词,也没其他好词替代。老边爱抽烟,嘴里老有股烟味,我不喜欢。心里不喜欢,可我装作喜欢,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老边手里还有样东西,我更不喜欢,就
是那条长长的鞭子。那条鞭子是用来抽我的。当年老边暴打我的情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结结实实地抽了我一顿。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他一边打一边骂:“畜生,服不服?”我服了,怕了,因为我已经魂飞魄散。老边说,听话,
听话就不挨打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这么多年,他倒是很少抽我,可我瞧见它,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那只老海碗有两个豁口,我怀疑他爹活着时,
是不是也用过这只碗。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老边吃得很香,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没他们不知道的。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这么俊的女人咋就不能多活些年
月呢?……听着,心里也伤感,可他们不知道,我不光为老边的老伴伤感,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老边啥都好,可就是不懂我的心思。我要是他儿子,他一准得给我张罗媳妇。可我不是。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
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浑圆的麦秸垛,淙淙的流水,写出村庄的静谧美好,跳荡的日光则传达老边对土地的热爱。B.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时间列举,借老边之口写出先辈们与土地联系之久之深。C.在老边眼中,土地的味道不
仅是它自然的味道,还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的劳动与情感。D.老边谈及自己老伴时言语间都透露着深情,而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脊梁黑得跟鲇鱼似的”“像个魔王”形象地写出老边勤劳又暴躁的
性格。B.“鞭子”含有奴役压迫的意味,它让老牛屈服而不敢反抗,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色彩较鲜明,不论是老边还是老牛的讲述,都能贴合叙述者身份并反映其心理。D.小说行文如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一样,从“我”的视
角展开叙事,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8.小说是如何展现老边的孤独心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感”。本小说最后一节让牛有了人的思想情感,从它的视角展开叙事,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何营造的?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②内心独白。老边以自己的口吻讲述了妻子离世,女儿远嫁,就此“没了魂”,表现内心的孤独。③老牛衬托。牛以自己的
视角展示自己的孤身一牛的感伤,而老牛与老边相依为命,更凸显老边的孤独心理。9.①生活细节的真实。老牛诉说的事情,诸如老边给它扇扇子、盖被子、老牛挨鞭打等都源于生活中具体发生的,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老牛描述的老边的碗里的玉米糁里有“红薯和咸萝卜丝”“筷子敲碗沿”都属于符合现实逻辑现实描摹,读起来就会
产生真实感。②情感体验的真实。从老牛视角看,老边打它时面目狰狞的神态,以及它不敢任性,怕鞭子,理解老边对它的关爱,也渴望能成家有小牛犊,这些都是符合现实中的情感体验的。③人称视角的真实。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读者易代入其中,跟着牛的所观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④环境的真实
。在老牛的视角下,农村的耕作的土地、村民槐树下吃饭聊天的场景,都是现实农村环境的反映,体现出真实感。⑤主题的真实。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地的深情,也从自己的心理体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这主题是真实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于自己女儿则
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错误,根据原文“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
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只能看出老边对女儿的疼爱,“恨铁不成钢”则于文无据。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错误。根据小说三部
分内容的描写,“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服老不行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
牛而已。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可知,小说表现的重要主题是人对土地的深情,以及生命的孤独之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之心理描写的能力。可以从内心独白(直接描写)、环境烘托、动作暗示、语言暗示、
人物衬托等角度展开分析,此外还要根据文本中具体的内容展开分析。由原文“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几条狗在追逐嬉闹……”可知,开篇环境的描写充满静谧,狗的追逐嬉闹声更显出环境的清静。通过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由原文“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
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
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可知,老边自述妻子早逝,女儿远嫁,孤身一人,就此“没了魂”,与牛为伴。通过自述,读到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寡老人,表现内心的孤独。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
了”“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可知,通过老牛的自叙,感受到老牛也是孤身一人,但老边对它好,与老
边相依为命,反过来更显出老边的孤独,只有一头老牛与其为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种真实源于生活、环境、情感、细节、叙事视角情感体验、主题等。由原文“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
我身上,怕我冻着”“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可知,老牛自述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实际,细节描写“扇扇子、盖被子、碗里的玉米糁”等都是农村生活的具体生动的描
绘,都属于符合现实逻辑现实描摹,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故感到真实是由于“生活细节的真实”。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我服了,怕了”“打那儿以
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可知,作者把老牛塑造成有真实的人的情感,老边打它的时候,它感到老边是狰狞的,它害怕鞭子,懂得主人对它的好,甚至由老边倾诉对老伴的思念想到自
己也想成家,有小牛犊。如此细腻生动的情感描绘,都是符合现实中的情感体验的。由原文“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我不喜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可知,老牛视角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故事叙述者也是主人公,所讲内容为
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老牛”一节,读者跟着牛的所观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
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可知,老牛的视角下所看到的景物及生活环境都是真实的,农村特有的耕地、大槐树下吃饭和家长里短等为读者营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体现出真实感。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
是”“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可知,老牛一辈子在土地上耕耘,他的主人也是在土里寻找食物的农民,两个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成为彼此
的唯一。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地的深情,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故主题是真实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
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
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乙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
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
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
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B.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
/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C.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D.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
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C.结草,
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
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
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14.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
”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B12.C13.(1)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2)古代王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和名声,而有利于
后世。14.①李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晋武帝暂时同意其不为官的好处:树立“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形象、宣扬国策、笼络人心;②陈轸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的危害:强敌弱己、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解析】【10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
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三晋合”为主谓句,语意完整,后面应断开;“秦”是“必不敢攻梁”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D;“三晋”是“怒齐不与己也”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
的。/我要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您哀求。B.“意同”错。“亡”,灭亡。/同“无”,没有。二者不同。句意: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C.正确。D.正确。“自弱”“自强”“自立”“自娱自乐”都是宾语前置,正
常语序为“弱自”“强自”“立自”“娱自乐自”。同时,“弱”“强”“立”“娱”“乐”还都是形容词的使用用法,译为“使……变弱”“使……强大”“使……独立”“使……快乐”。句意:使自己变弱。/使自己强大。/使自己独立
。/使自己快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错。“而齐民独不也?”是一个反问句,陈轸分析认为齐国也会步韩、魏的后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
文句子的能力。(1)“矜愍”,怜恤;“听”,准许;“庶”,或许、可以。(2)“伐”,出兵讨伐;“正”,使动用法,使……正,匡正;“利”,使动用法,使……得利,有利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伏惟圣
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可见,李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晋武帝暂时同意其不为官的好处:树立“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形象、宣扬国策、笼络人心;由“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可见,陈轸站在对方的
角度,分析了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的危害:强敌弱己、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参考译文:甲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
清高。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没有祖母,就无从长大以至今日;祖母没有臣的照顾,就不能尽其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
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够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很长,报答奉养刘氏的时日却很短了。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祈望陛下能怜恤
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臣生时应当献身,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地上奏章以达天听。乙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络赵、魏、韩三国组成联合阵线,然后再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王
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而有利于后世。现在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互相激烈地攻打,这是不能建立功业,流传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强秦国,削弱自己,决不是六国的上策。真正能颠覆六国的,只有强秦。六国不去担心强秦,却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两败俱伤,使秦国坐享渔
人之利,这是我深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诸侯为了秦国互相残杀,可是秦国竟连一点力气也不出;诸侯为了秦国互相煎熬,可是秦国竟不拿出一把柴禾。为什么秦国就那样聪明,而山东六国就这样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们出兵讨伐,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现在秦国出
兵讨伐诸侯,却不是这样,它必然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国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韩、魏民众屡遭兵祸,人们为死亡的战士深感哀痛,眼泪从未干过,难道齐国就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吗?并不因为秦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韩、魏关系疏近,它才攻打韩
、魏,而是因为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距离韩、魏更近。现在齐国与秦国的距离就要拉近了!现在秦国想要进攻魏国的绛、安邑,他占领了绛、安邑两地之后,往东直指黄河,那就会以东河为表,以西河为里,占领东河与西河广阔之地,作为后方,
向东进发,去攻打齐国,齐国被兼并后,秦国的领土就会一直延伸到东海边上。这样,南边将使楚、韩、魏孤立,北边将使燕、赵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应,齐国就会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现在赵、魏、韩已经组成联
合阵线,恢复了兄弟友好关系,派出了精锐部队驻扎在绛、安邑,这是千秋万世的长远大计。齐国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锐部队与三国联合,必有后患。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
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齐王说:“敬从您的指教。”果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泊扬子津祖咏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江火
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发浓重的离情,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才”“遥”两字两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B.颔联中“风退欲归潮”形象地描
绘出雨晴风起以及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C.“江火明沙岸”句,诗人想象入夜之后,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不仅照亮了周围的景物,也照亮了沙岸。D.尾联从自己感受写起,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
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16.“林藏初霁雨”的“藏”一直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答案】15.C16.①一个“藏”字,意思是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②运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③突出了两岸的树木被雨水洗刷过后更加郁郁葱葱,苍翠迷蒙。【解析】【分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想象”错误,本句是写实;“不仅照亮了周围的景物”错误,本句是说周围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
的能力。“藏”,隐藏。该句的意思是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以“藏”字写雨珠,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雨后初晴,雨珠都挂在浓密的树叶树枝当中,难以寻觅;且“藏”为动词,诗句化静为动,生动的描写雨滴隐
于树叶间消失不见,诗人并非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湿漉漉、雾濛濛,苍翠欲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丝毫没有羡慕的想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2)《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______,______”,但也只是至此为止。(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
或思念之意,如《琵琶行》中的“______”和《锦瑟》中“______”。【答案】①.以中有足乐者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定乎内外之分④.辩乎荣辱之境⑤.杜鹃啼血猿哀鸣⑥.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奉”“辩”“猿”“托”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
为一种社会潮流,(1)。《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①据有关平台统计,②关注博物馆50%的人群年龄在18~30岁。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高,普遍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加之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长期学习性使用,普遍
具有更为宽广的眼界和见识,更倾向于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④青年群体更加渴望欣赏“文化之美”,⑤感悟遗忘或忽略的“历史之美”。他们已不限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2)。博物馆成为青年群体文旅、社交、生活的“爆热”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
是,(3)。供需关系失衡、参观言行失范、展览学习失真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人们感悟文化魅力、接受知识滋养。只有系统梳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管理,才是使青年博物馆“热”长居“顶流”的根本之策。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云逛”“云直播”“云聚会”“医疗云
”“教育云”等词汇。其中“云”字有哪些含义?试作归纳。【答案】18.(1)而青年群体是博物馆“热”的主力军;(2)更想走进有实物展览的博物馆;(3)越是“热”的现象越需要“冷”的思考19.②“人群”改为“人”。
⑤“遗忘或忽略”改成“被遗忘或被忽略”。20.①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②虚拟、不在场的活动或场景。③大数据的汇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此句与后文有关,后文“2
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关注博物馆50%的人群年龄在18~30岁”等都表明青年群体热衷于参观博物馆;再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关联,可填:而青年群体是博物馆“热”的主力军;(2)由“不限于”可知此处应有
“更想”“更愿意”之类的词,此处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相反,并与博物馆关联,可填:更想走进有实物展览的博物馆;(3)由“但是”可知,后面应与博物馆“热”内容相对,结合后文“供需关系失衡、参观言行失范、展览学习失真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人们感悟文化魅力、接
受知识滋养”这些都是存在问题,后面还有“只有系统梳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管理,才是使青年博物馆‘热’长居‘顶流’的根本之的策”,这是冷静思考应对问题的策略,可填:越是“热”的现象越需要“冷”的思考。【19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搭配不当,“人群”是集合词,与“年龄在18~30岁”无法搭配,把“人群”改为“人”。⑤不合逻辑,“遗忘或忽略”改成“被遗忘或被忽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①“云逛”“云直播”“云
聚会”“医疗云”“教育云”中的“云”是“云端”之义,它们都需要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②“云”是“在线活动”,是一种虚拟、不在场的活动或场景。③大数据汇聚。比如云逛街是电子商务云向用户提供购物服务的一种具体应用和交付模式。云直播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时音视频传输和播放服务。(二)语言文字运
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
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
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五富想了想,是朝下。21.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
你的看法。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1.不同意。示例:①原句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22.①与“旧”“灰”“黑”
相比,“破旧”“灰暗”“黝黑”更凸显出我们的土气,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②“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加上“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
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节奏舒缓,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
力。不同意。①语段描写“我”和五富等农村人来到城里的感受,我们感觉最好的衣服也显得破旧灰暗,手也变得黝黑,“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们都感到自卑而又紧张,因此这里不加“我说”而直
接写说的内容,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我说五富”一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从词语方面看,原文用的是“破旧”“灰暗”“黝黑”,
改句用的是“旧”“灰”“黑”,两者比较,“破旧”“灰暗”“黝黑”更突出衣服不仅旧而且破,颜色不仅灰而且暗,手显得更黑,原句中的词凸显出我们的土气;这种感受是因为城市里的人衣着光鲜亮丽,皮肤白皙,用原文的词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②改句“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
手黑的状态,原句是“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怎么”突显疑问,我们无法理解手在家时不显得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黑的?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仿佛手是到了城市里突然变黑的,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
读起来比单音节词节奏舒缓,我们边走边观察城市,也比较我们自己,我们在互相观察,也观察自己,这是一个过程。用双音节词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
华为海思从默默无闻的“备胎”,一夜之间成为街知巷闻的企业品牌。很多人叹服华为的未雨绸缪,多年前做出“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的极限生存假设,并为此走上“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华为在自主创新上的极致坚持,正是今天力挽狂澜的强大能量。习近
平总书记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存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常怀忧患意识,时记青年担当古语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当下,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屡遭部分国家无理打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面临挑战;优越安逸的环
境使部分人不思进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亟待增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因此,我辈应当常怀忧患意识,时记青年担当。首先,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等闪耀着中华文化智慧的经典名句总是提醒着我们应常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我辈青年认识自身重大使命,努力实现中国梦的
不竭动力。其次,忧患意识助励进取之志。忧患意识不仅不会使我们失去开拓的信心,反而可以增强我们进取的精神。《华为的冬天》在企业发展迅猛时谈危机忧患,以忧患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被无数人推崇、学习。面对突发疫情考验,无数中国青年以进取姿态为疫情防控
中国方案奉献智慧和青春。可见,忧患意识可助励进取之志,催生奋斗精神。再次,忧患意识强化青年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忧患意识,是责任,更是担当。忆往昔,青年救国勇担当。青年朱德誓言“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
鹏”,铮铮感奋!青年毛泽东呐喊:“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振聋发聩!看今朝,青年奋斗挑重担。平均年龄30多岁的天津飞腾嵌入式CPU芯片研发团队,刻苦攻关,造出大国重器;青
年博主李子柒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最美文化;医疗青年突击队白衣逆行筑就抗疫长城,闪耀担当亮色……请谨记,除了时代海洋的澎湃涛声,筑梦前行的凌云壮志,不负韶华的奋斗强音……我们还有忧患意识、进取之志、青
年担当相伴。让我们常怀忧患意识,时记青年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搏击,用热血和汗水书写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华为海思面对美国“极限施压”而成功崛起案例为引子,强调
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提及了华为公司多年前就做出的“极限生存假设”,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最的终这种坚持转化为在危机中力挽狂澜的强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依然要保持谨慎和忧患意识,因为前进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
材料关键词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意为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居安思危”意为处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材料末尾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要对当前的形势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考生在行文时,要注意把自己投入时代中,
既要扎根中国国情,又要拥有世界眼光。综上,写作时应当扣住“忧患意识”的核心话题而展开,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心怀“忧患意识”的必要性,可联系“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等名言警句展开。当然,也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忧患意识”指引下当如何做,比如:增强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既勇解近忧,又心怀远虑;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实落细、积微成著等。据此,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①谈自主创新的力量。可以从
华为海思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由此,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角色和策略。②谈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
话,强调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应对,化险为夷。③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可以从华为海思的案例出发,讨论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贡献。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
领域,企业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布局。④谈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将华为海思的案例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讨论如何在国家的大发展背景下,个人如何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立意: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常怀忧虑,行稳致远。3.摒弃盲目乐观,弘扬忧患意识。4.居安思危,忧
患应有所思,青年当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