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663.4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813721a17f3d987defcdac14e6c74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年春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①中无机
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
,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详解】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B、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降低,B正确;C、血浆中
盐浓度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排尿量,使渗透压下降,C正确;D、丙酮酸的分解在线粒体中,没有在内环境,D错误。故选D。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
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
、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详解
】A、A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B、B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C、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C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从左到右),C错误;D、D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传导方向是兴奋区到未兴奋区,双向传导,D正确。故选C。3.以下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或树突末端膨大的部分B.离体的一个神经元内兴奋即可由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也
可由轴突经胞体传向树突C.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神经系统某些细胞也能分泌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
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详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
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A错误;B、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离体的一个神经元内兴奋即可由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也可由轴突经胞体传向树突,B正确;C、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
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神经系统某些结构如下丘脑的细胞可以分泌激素,D正确。故选A。4.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A.b点2次,c点1次B.b点1
次,c点1次C.b点1次,c点2次D.b点2次,c点0次【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
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传递时经过突触结构,传递过程中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尽管ab=bd,依然会导致a点和d点先后兴奋,因
此电流表偏转两次,而到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只有d点兴奋,而a点不会产生兴奋,所以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即A正确。故选A。【点睛】5.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
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接受寒冷刺激后,皮肤中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
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则会引起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通过体温调节,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酶活性基本不变,即B正确。故选B。【点睛】6.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了早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体内胰岛细胞B分泌的胰岛素减少B.B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
糖素增加C.C点时,血糖浓度接近基础血糖水平,没有相关激素调节D.C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补充血糖【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
含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详解】A、由图可知,A点时,早餐过后不久,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错误
;B、B点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升血糖,调节血糖平衡,B正确;C、C点时,较长时间没有外源糖,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解下,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C错误。D.C点时,体内血糖浓度低,肝糖原水解,但肌糖原不会水解,D
错误。故选B。7.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
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
效应。2、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详解】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C错
误;D、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C。8.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B.浆细胞分裂并分泌抗体C.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答
案】B【解析】【分析】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的胞和浆细胞;浆细
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B、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只能分泌抗体,B错误;C、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效应T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D正确。故选B。
9.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过程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活动增强,肌肉细胞中无氧呼吸的比例增加B.参与该过程的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会再次进入循环系统参与体液调节C.该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进入细胞
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该过程中效应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造成细胞凋亡【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免疫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回忆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结合题干信息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
态中的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因为其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症状,所以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活动增强,增加了产热量,而肌肉酸痛是因为肌肉细胞中无氧呼吸的比例增加,产生了乳酸,A正确。B、参与该过程的激素经靶细胞接收后会失活或被降解
,不能再次进入循环系统参与体液调节,B错误。C、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所以抗体不能与进入细胞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正确。D、效应T细胞能与被病毒侵入的细
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进而造成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B。【点睛】10.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进人人体后会发生的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受病毒刺激后有特定mRNA的合成B.相应的浆细胞通过与病毒结合能抑制其增殖C.在实验室中可用牛肉膏蛋白
胨培养基培养病毒用于科学研究D.康复者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消灭病毒【答案】A【解析】【分析】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当该病毒突破前两道防线引发特异性免疫后,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通过
血液循环而散播传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详解】A、T细胞受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所以有特定mRNA的合成,A正确;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
而抑制其增殖,B错误;C、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病毒,病毒不能存活,不可用于科学研究,C错误;D、康复者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
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故选A。【点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及其联系要对比记忆,识记重点,注意不同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区分易混淆点,加深印象。11.下列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正常体温是人体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B.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兴奋的传导和传递C.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
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主要起呈递抗原的作用;B淋巴细胞主要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2、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
成的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条件:一是适宜的刺激,二是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正常的体温、稳定的PH值以及渗透压均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A正确;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B正确;C、T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
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极性运输与环境无关,与形态学有关,D错误。故选D【点睛】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
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B正确;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C错;生长素浓度过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
抑制植物的生长,D正确。故选:C。13.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预实验可确定实验浓度梯度位于2ppm~6ppm之间B.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ppmC.该实验处理枝条
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D.NAA不属于植物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B、根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可以判断最适浓度位于2ppm至6ppm之间,但不能确定是4ppm,A正确,B错误;C、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浸泡法适用于
较低浓度的NAA溶液,沾蘸法适用于较高浓度的NAA溶液,C正确;。的D、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故选B【点睛】14.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西瓜发育凹凸不平,与种子发育不良合成生长素较少有关B.秋季修剪茶树能增加下年的采摘量,主要原因是
修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C.移栽植物的叶片萎蔫主要由乙烯分泌造成D.早春将水稻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减少脱落酸含量,可促进种子早发芽【答案】C【解析】【分析】名称主要作用生长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
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发育的种子能够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A正确;B、修剪茶树能够破坏顶端优
势,从而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能够发育成侧枝,B正确;C、移栽植物的叶片萎蔫主要与蒸腾作用旺盛有关,C错误;D、早春低温时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可以减少脱落酸含量,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故选C。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
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地上仓鼠的种群密度C.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一定区域内同
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详解】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形体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仓鼠属于这种类型,B正确;C、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处于动态平衡的变化中,C错误;D、群落在不同
区域的不同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故选C。16.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
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
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详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B、
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故选B。17.下列有关
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B.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D.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
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和食物链。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B、水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都属于第一营养级,将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会减少,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对捕食者有不利的一面,C错误;D、田鼠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D。18.稻田生态系统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和卷叶
螟是水稻的两种主要害虫,现引入它们的天敌拟水狼蛛进行生物防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B.相比弃耕稻田,人为干扰将影响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
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短期内卷叶螟的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用A、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流向人类,A正确;B、人为干扰
改变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C错误;D、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使得卷叶螟的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故选C【点睛】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
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8年,我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详解】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
人老龄化阶段”属于“年龄组成”的描述,A不符合题意;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属于“出生率”的描述,B不符合题意;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描
述,C符合题意;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故选C【点睛】20.棉蚜体形微小,繁殖快,以棉叶组织的汁液为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调查日
期6.106.156.206.256.307.57.107.157.20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棉蚜种群的数量B.7月15日的前5天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后5天C.调查期间
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该棉蚜种群的数量在7月20日达到较大,是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开始调查时,棉蚜种群数量很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但到7月份后,增长速度缓慢,并基本保持不变,说明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
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详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A错误;B、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由表中种群密度不能
比较出生率的大小,B错误;C、由于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在7月10日增长就基本停止了,说明棉蚜没有无限增多,呈S型曲线增长,C正确;D、在6月30日时,棉蚜的数量为K/2,种群增长率最大,故消灭棉蚜的最佳
时间是6月30日之前,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1.观察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若A是HIV
正在侵入B,则B最可能是_____细胞。(2)若B细胞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A细胞与B细胞密切接触,使B细胞裂解死亡,则A_____细胞。(3)若A是B分泌出来某种免疫球蛋白,则B的最初来源是______
_______细胞。(4)若A、B表示内环境组成的两部分,且A可渗入某结构形成B,但B不能形成A,则A表示______________。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_____细胞。是的【答案】①.T②.效应T③.骨髓造血干④.组织液⑤.淋巴【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
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
细胞的黏附。在大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2、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
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3、组成人体内环境的三种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也可
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组织液也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但是淋巴不能透过毛细淋巴管成为组织液,只能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详解】(1)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所以A是H
IV病毒,则B最可能是T细胞。(2)麻风杆菌是抗原,侵入麻风杆菌的B细胞称为靶细胞,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则B是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4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织液可以渗入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即A是组织液、B是淋巴。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存在于淋巴中的淋巴细胞。【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2.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盐酸刺激_____,从而使其分泌_____,经_____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_____方式调节胰
液的分泌。(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表明机体还可通过_____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处理方式时间/剂量分泌量(滴/1
5min)时间/剂量分泌量(滴/15min)时间/剂量分泌量(滴/15min)刺激迷走神经3min83min83min8注射促胰液素1mg112mg373mg62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3min和1mg433min和2mg883min和3mg120由表中数据可知,
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_____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_____作用。【答案】①.小肠(小肠黏膜)②.促胰液素③.体液(血浆)④.体液调节⑤.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⑥.神经调节⑦.二者同时作用⑧.协同【解
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和图表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胰液分泌的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1)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经体液(血液)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该途径表明
机体通过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2)图示中的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胰腺构成了该反射弧的效应器,表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3)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的时间恒定,
胰液分泌量不变;单独注射促胰液素,胰液分泌量随着注射的促胰液素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刺激迷走神经的同时注射促胰液素,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单独注射促胰液素时的分泌量。上述结果表明,二者同时
作用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且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协同作用。【点睛】图示胰液分泌调节的2个途径为:①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纤维→胰腺,为神经调节;②盐酸→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属
于激素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关键是对比三种处理方式导致的胰液分泌量的多少,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23.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下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
与_____细胞的功能相似。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殊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_________等功能。(2)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
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3)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成熟红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
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吞噬②.信息交流(2)防卫、监控、清除(3)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的核酸、蛋白质无法合成【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
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可知,CD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呈递病原体的功能,与吞噬细胞的功能相似;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与T细胞受体相结合,
激发T细胞免疫效应,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小问2详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小问3详解】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的核酸、蛋白质无法合成,故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DC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是摄取、处理抗原,并能产生特定的物质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24.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图中A代表_________,输入此鱼塘的能量有_____,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J/cm2·a)传
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法。(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
空间结构称为_____。(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6)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答案】①.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②.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③.群落④.低⑤.2.5⑥.竞争⑦.标志重捕⑧.垂直结构⑨.信息传递⑩.多级利用【解析】【分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但人工鱼塘还有人工的饲料投入,因此还有“
有机物输入”这一部分能量。能量的去向一般包括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获取,以及分解者获取,在生态系统存在时,每一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进入最终去向,即“未利用”的能量。【详解】(1)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输入此鱼塘的能量有生产者所固定的
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植食性动物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有:0.05+0.25+5.1+2.1-5=2.5(J/cm2·a)。其中5是有机物直接
输入的,不是来源于植食性动物。(3)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竞争;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补法。(4)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5)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的功能。(6)建立“桑基鱼塘”体现的生
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25.“迷惑展示是指用固定刻板的动作诱骗捕食者远离的仪式化行为。许多鸟类特别是正值孵卵的鸟类,面对突然来临的捕食者会
做出假装受伤、拖着折断的翅膀蹒跚前进或模仿老鼠跑步等吸引捕食者注意的行为,从而使捕食者远离巢穴。请回答下列问题:(1)面对捕食者,鸟类做出假装受伤等现象属于__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据此分析,通过“迷惑展示”,可降低种群的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的降低,从而达到减轻捕食者造成的危害。(3)某种鸟类以
草籽和食草昆虫为食,则其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食草昆虫同化的能量不能全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行为②.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死亡率④.种群密度(种群
数量)⑤.二、三⑥.其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依靠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信息传递的作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1)鸟类假装受伤属于一种行为,这种现象属于行为信息,该信息能够吸引捕食者注意的行为,从而使捕食者远离巢穴,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迷惑展示,使捕食者远离
巢穴,可以降低种群的死亡率,防止种群数量的下降。(3)某种鸟类以草籽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以昆虫为食属于第三营养级,因此这种鸟类属于第二、三营养级。食草昆虫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因此其所同化的能量不能全部传递给下一营
养级。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