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6)页,64.0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3a6b9cc6727e33b51b34f3da7babc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郡县制开始逐渐取
代分封制B.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C.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D.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上统一;燔诗书而名法令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上述改革措施影响最大的就是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B正确;ACD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选B。2.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B.推进汉化政策,改牧为耕C.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D.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认为平城位
置偏北不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民族融合,因此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C正确;南征是迁都的借口,A排除;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改造,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3.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
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官员择优录用B.加强中央集权C.推行保甲措施D.取消世卿世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针对北宋官员冗烂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措施是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排除;保甲法属于军事上的措施,C排除;北宋实行的官僚政治,D排除。故选
A。4.据史料记载,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仍然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同时拼命从西欧各国搜刮财富。可见,欧洲近代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源是,天主教会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反对海外探险行为C.残酷迫害进步人士D.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
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欧洲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仍然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同时拼命从西欧各国搜刮财富”可知,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源是天主教会的反动和贪腐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天主教会的重农,故A错误;材料
不能说明天主教会反对海外探险行为,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残酷迫害进步人士的信息,故C错误。5.在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时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
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下列可以佐证列宁这一观点的是,这场改革A.全面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发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列宁认为1861年农
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变革,因此A正确;改革后的俄国仍然属于沙皇专制体制,B排除;C侧重于经济层面的影响,排除;1861年农奴制改革并没有阻止俄国爆发革命,排除。故选A。6.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指出:“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
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的主旨是A.必须尊重民众力量B.要求政府推动实业C.勉励民间创办实业D.推动建立民主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大久保利通指出,国家之强弱,归
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这说明大久保利通要求政府推动实业,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尊重民众力量,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勉励民间创办实业,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建立民主政体的信息,故D错误。7.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
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C.戊戌变法推动了
中国教育近代化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兴办了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这些改革的成果得以最终保留,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C正确;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A说法错误,排除;B错在
完善,排除;戊戌变法以顽固势力的镇压而告终,D排除。故选C。8.一战前,德国外长皮洛夫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该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
一战前西方列强A.军事实力差距很明显B.政治体制差异比较大C.已经将世界分割完毕D.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
,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该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政治体制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B;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该言论反映的本质,排除。9.从19
17年5月开始,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到1918年初,协约国新下水的船只数超过了损失的船只数。同时,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力量对比更有利于协约国一方。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俄国退出“一战”B.德国发生水兵起义C.美国参加“一战”D.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答案】C【解
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美国参加“一战”后,协约国的海上力量不断增强,1918年初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失败,造成一战后期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一方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参加“一战”,C项正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退出“一战”
不是协约国海军力量增强的原因,A项错误;德国发生水兵起义是在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前夕,B项错误;1914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不是1917年后协约国优势增强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10.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说:“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
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一战使人们怀疑现行的社会制度B.工人的不满引起劳合·乔治敌视C.英国工人阶级发动革命推翻政府D.一战推动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一战后欧洲的广大人民对现存的政治
、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产生了怀疑、不满和反抗。这说明一战的惨烈后果使人们开始怀疑现行的社会制度,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劳合·乔治的敌视,故B错误;材料没有推翻政府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欧洲人民对现行制度的不满
,不仅是工人阶级,故D错误。11.欧洲大国的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正是在这种灌输下,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被当做全民族的利益。于是,极
端民族主义在欧洲大国泛滥。由此可见,极端民族主义实质是A.资产阶级强烈的爱国意识的体现B.资产阶级实现其利益的思想工具C.在为欧洲的团结和稳定制造舆论D.保证欧洲各国免于被侵略和瓜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
息“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正是在这种灌输下,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被当做全民族的利益”说明垄断资本家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可见,极端民族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实现其利益的思想工具,故B正确;这不是爱国意识的体现,故A错误;这种极
端民族主义不利于欧洲的团结和稳定,相反却增加了侵略战争的危险,故CD错误。12.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德国领土丧失1/8,德国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A.满足协约国利益的国际关系体系B.欧美大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C.极度削弱战败国的国际关系体系D.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凡尔赛和约严厉处
置了德国,保证了英法的权利和利益。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英法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故D正确;凡尔赛和约没有满足所有协约国的利益,故A错误;华盛顿会议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故B错误;凡尔赛
体系削弱了战败国,但这不是实质,故C错误。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迫切要求尽快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以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也深感战争的残酷。于是,经过巴黎和会的酝酿,国际联盟于1920年
正式成立。国际联盟能够成立主要缘于A.各国之间交往要求日渐强烈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积极努力C.各协约国政府能够同心协力D.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国际联盟的成立是一战后
,人们迫切要求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深感战争残酷的结果。这说明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缘于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故D正确;各国之间交往要求日渐强烈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积极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各协约国政
府同心协力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14.《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这样一来,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被限制了,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九国
公约》是美国外交胜利的是A.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得到尊重B.结束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向所有缔约国门户开放D.机会均等有利美国工业优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使中国又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损害了中国
的独立与主权,故A符合题意;“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被限制了”,这结束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得中国向所有缔约国门户开放,故C不符合题意;机会均等原则可使美国发挥工业优势取得特权,故D不符合题意。15.192
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家的安全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
了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非战公约》对各国将战争解决国际纠纷的否定,强调的是该条约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也是英法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妥协的产物,B正确;该条约并未真正维护缔约国
的安全,后被德国撕毁,AD排除;该条约主要是欧洲国家签订的,并非体现的是世界各国的意志,C排除。故选B。16.1930年,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说,“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他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德国)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对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理
解正确的是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C.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答案】A【解析】面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希特勒进行侵略扩张,提出了所谓的“空间理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德国冲破凡尔赛体系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也是“空间理论”出台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面对经济大危机希特勒进行侵略扩张、17.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
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演说针对的这一“事件”A.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
发B.使欧洲的集体安全努力最终破产C.同意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D.使德军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1938年10月”“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可知,丘
吉尔演说针对的这一“事件”是慕尼黑阴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阴谋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A正确;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故B错误;该事件同意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故
C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军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故D错误。18.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此《宣言》能够签署的主
要原因是A.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B.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C.反法西斯是共同目标D.美英《大西洋宪章》签署【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法西斯国家肆虐扩张之际,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因此《
宣言》签署的原因是反法西斯是共同目标,C正确;A是珍珠港事件的影响,排除;B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排除;英美《大西洋宪章》发布,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D排除。故选C。19.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当时日
军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看出,中国战场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主战
场B.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C.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D.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孤军奋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力,对于援助欧洲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中国战场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正确;A错在唯一,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欧洲战场的影响,C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20.在雅尔塔会议上签署的雅尔塔协定中明确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与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
的公司。”这一规定体现了雅尔塔会议A.在努力构建二战后的世界和平B.是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延续C.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D.是以苏联为主导的国际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强行租用我国的港口和铁路,这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是大
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故C正确;A项材料所体现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绥靖政,排除B项;这次会议是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会议,排除D项。21.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见如图)是前苏联于1957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
他要改铸为犁的剑。它代表了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即[Failedtodownloadimage: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20/7
/22/2511464973320192/2511571634159617/STEM/b231eccb984d43bdab8ecd448a84eba5.png]A.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B.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C.实现各国的共享与共荣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铸剑为
犁的雕塑体现的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宗旨,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22.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其八千字电报中指出:“我们面对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若要使苏维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
我们社会的和谐,摧毁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苏联)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战后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期盼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苏联整体实力大大强于美国D.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
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体现的是美国遏制和敌对苏联的企图,这主要和两国的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对抗有关,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3.美国学者贝利·亚历山大在其著作《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一书中指出“如果世界没有
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沉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甚至是激烈的,但是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以下体现该观点主旨的是A.朝鲜半岛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B.朝鲜战争深受美苏冷战的影响C.美国采取分而治
之的对朝策略D.朝鲜战争是受局势影响的内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苏插手朝鲜半岛问题,使朝鲜问题错综复杂,难以通过内部方式解决,说明朝鲜问题深受美苏冷战的影响,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24.1962年11月,苏联将部署在古巴的42枚
导弹全部撤走,同时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科后来回忆说:“我们互相瞪着眼睛,各不相让,但是结果还是对方先眨眼了。”这说明A.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B.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C.苏联暂时放弃争霸世界D.苏联决定与美国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最后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反映的是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A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B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25.约翰·列侬是英国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主唱,也是一个坚决的反战
人士(见如图)。1969年,他发表的第一首个人单曲就是《给和平一个机会》,这首歌很快在当时社会上大受欢迎,并多次在世界各地反战活动中被人们反复高唱。这表明[Failedtodownloadimage:
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20/7/22/2511464973320192/2511571634176001/STEM/cdcfd07cb05447219b8
150b145c0fb38.png]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B.美国青年要结束越南战争C.核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D.二战后出现反战和平浪潮【答案】D【解析】【详解】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1969年发表反战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这首歌多次在世界各地反战活动中被人们反复高唱
,深受人们的欢迎,说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二战以后形成反战和平浪潮,故选D;材料主要是世界人们反战,没有提到发展问题,A错误;反战歌曲在世界范围传唱,不能说体现美国青年要结束越南战争,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6.1970年
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提出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其内容不仅涉及美国和其盟国的关系,也涉及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基本方针。“新和平战略”提出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要承担大国责任B.苏联整体实力增强
C.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D.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尼克松之所以提出“新和平战略”是因为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故C正确;美国要承担大国责任不是原因,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实力增
强,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27.中东战争又被称之为阿以战争,指的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至今共发生过五次。观察如图,对中东战争影响认识正确
的是[Failedtodownloadimage: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20/7/22/2511464973320192/2511
571634184193/STEM/913230e8b6344a82ad0f966c8d8b7c25.png]A.大批阿拉伯人失去家园和土地B.以色列占据巴勒斯坦全部领土C.以色列的地位得到阿拉伯承认D.阿拉伯国家通过战争收复失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几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控制
的地区在不断缩小,以色列控制的地区不断扩大,说明优势在以色列,也反映了战争的结果造成大批阿拉伯人失去家园和土地,A正确,D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28.1980年,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伊重要
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据此可知,两伊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两伊间的民族与宗教矛盾B.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C.美国对伊拉克的武装支持D.两伊长久以来的领土争端【答案】D【解析】【详解
】材料信息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在美国鼓动下两伊战争爆发。由此可知,两伊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伊长久以来的领土争端,故D正确;两伊间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和美国对伊拉克的武装支持都是次要原因,故ABC错误。29.下表
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人数统计。对此表数据理解正确的是[Failedtodownloadimage: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20/7/2
2/2511464973320192/2511571634192385/STEM/6266f1dd2db74aa8a39d666090c85d6c.png]A.多国部队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B.多国部队高科技军事技术占优势C.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
无战斗力D.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的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多国部队的伤亡人数,主要是因为多国部队拥有高科技军事技术,在战争中占了优势,B项正确;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占优势并非因为
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A项错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与表格内容不符,C项错误;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3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要
场合,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的全球治理体系展开系统论述,在世界范围引起震撼和回响。该现象主要反映了A.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舞台中心B.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C.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D.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中
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的全球治理体系展开系统论述,在世界范围引起震撼和回响”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的全球治理体系引起关注、回响,反映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国际政治新秩序还
没有建立,排除B;仅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中心”的结论,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依照中原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按品级定俸禄。在汉化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论政绩好坏任期均为六年,
这无疑致使官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且不予发放俸禄,客观上造成官吏贪污赋税、压榨民脂民膏。这种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不但效率低下,使政令难以推行,而且加剧了官民矛盾,威胁统治。为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中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官吏的贪污腐败等行为更是严厉打击。—
—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考成法”的核心是“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即明确各类公务的时限,落实每项公务的责任人。比如针对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他要求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
制作出三本公务簿,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簿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再依据考
成的结果来确定官员的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督察的制度,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和官员的办事能力。成书于万历年间的
《玉堂丛语》,曾对比了明初和万历年间朝廷罢黜官员的人数,言洪武、永乐年间因考核不称职而被罢黜的官员不过几十人,而万历年间这一数字竟飙升到近两千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成法”的实施效果。——蔡亚龙《整顿吏治推考成,通时识变主新政》(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概括指出北魏在学习中原王朝官制方面的创新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和明朝万历年间吏治整顿的相似原因。【
答案】(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方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趋势;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表现:首创从品制度。(2)主要举措:明
确各类公务时限;落实每项公务责任人;要求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并做好备案;对各级官员层层督察,进行绩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奖罚。特点:责任落实明确;督察和考核细致、严格;奖惩分明、严厉;被督查和绩效考核的官员范围广;效果比较明显。(3)相似原因:官员腐败、怠政;行政效率低;社会矛盾
突出;统治受到威胁;推行改革的需要。(答出以上任意四点即可)【解析】【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北魏改革的背景需要从当时北魏统一中原地区、汉化的需要、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表现:根据材料“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可归纳出首创从品制度。(2)措施:根据材料“即明确各类公务的时限,落实每项公务的责任人”可归纳出明确各类公务时限和落实每项公务责任人;根据材料“他要求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簿”可归纳
出要求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并做好备案;根据材料“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督察的制度”可归纳出对各级官员层层督察,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材料“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再依据考成的结果来确定官员的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可归纳出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奖罚。特点:
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可归纳出特点有责任落实明确;督察和考核细致、严格;奖惩分明、严厉;被督查和绩效考核的官员范围广;效果比较明显。(3)相似原因:结合二者的改革内容及背景可知,相似原因有官员腐败、怠政;行政效率低;社会矛盾突出;统治受到威胁;推行改革的需要等。32.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气,造成对方重大损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坦克首次被用于战场,1916年英国第一辆坦克出现时,便成为机关枪毁灭者;战争加速了飞行器的发展,飞机被用于对
地摄影侦察、指挥炮火射击;德国人使用飞艇轰炸英国;潜水艇则是这次战争中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德军的潜水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德国军事技术比较先进,但协约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1917年4月6日,旁观两年多的美国,在德国无限制
潜艇战的逼迫下对德宣战。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科学家相继论证了核裂变的相关理论。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等人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
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
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
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
战协约国胜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及启示。【答案】(1)原因:协约国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协约国阵营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美国参加协约国阵营。(2)影响:原子弹投放日本,加速了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二战后和平利用核能奠定基础;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其二战后推行霸权的工具;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3)关系: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打赢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启示: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用好这把剑,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解析】【详解】(1)原因:从材料中的先进武器可以看出,协约国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根据材料“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可归纳出美国的参战加快了一
战的进程。(2)影响:根据材料“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可归纳出加快了二战的进程;根据材料“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可归纳出为二战后和平利用核能奠定基础;根据材料“成为一个军事大
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可归纳出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其二战后推行霸权的工具;根据材料“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可归纳出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
。(3)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打赢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启示:可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