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926.500 KB
  • 2025-02-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共(22)页,926.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49242825ede7f234215d03104f5d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101中学2021届上学期初中九年级10月月考化学试卷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个小题,满分70分;答题时间为8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

的气体是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是()A.

门捷列夫B.道尔顿C.拉瓦锡D.阿伏加德罗【答案】A【解析】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拉瓦锡较早运用天平作为实验工具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故选A。点睛∶化学史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3.下列生活场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衣服晾干B.烟花绽放C.菠萝榨汁D.纸张粉碎【答案】B【解析】【详解】A、衣服上水分被蒸干,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烟花燃烧绽放,产生刺激性气味,放出热量,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

项正确。2C、菠萝榨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纸张粉碎,大小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答案选B。4.下列现象中,主要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冰雪消融B

.纸张燃烧C.食物腐烂D.钢铁生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吸热融化,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B、纸张燃烧是纸张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C、食物腐烂与化学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D、钢铁生锈与化学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能产

生大量白烟的是()A.硫B.红磷C.木炭D.细铁丝【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错误.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C、木炭在氧气

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3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二氧化碳B.澄清石灰

水C.矿泉水D.洁净的空气【答案】A【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只由二氧化碳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B、澄清石灰水由氢氧化钙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许多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洁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

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7.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在运输它的车上应该贴的图标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属于腐蚀品,应在运输车上贴上腐蚀品的标签,故答案选B。8.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B.石蜡的可燃性C.石蜡的溶解性D.石蜡的硬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故选B。9.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世界就不可

能像今日这样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关系的是4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B.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D.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

规律的科学,ABC三选项均是这一范畴内容,只有D选项是物理运动方面的事实.考点:化学研究的对象10.下列方法能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的是A.闻气味B.加入澄清石灰水C.观察颜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答案】D【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都是无味气体,故不可闻气味区分,选项错误;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只有二氧化碳,因此不可区分氧气和空气,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气体,故不可观察颜色区分,选项错误;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的集气瓶中,正常燃烧;将燃着的

木条伸入氧气集气瓶中,燃烧的更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木条熄灭,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利用澄清石灰水可以鉴别二氧化碳;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11.下图表示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5A.汞原子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D.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答案】B【解析】A、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故汞的化学性质由汞原子保持,正确;B、在化学变化在风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错误;C、微观三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

成物质,正确;D、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故是分解反应,正确。故选B。12.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固体粉末D.点燃酒精灯【答案】D【解析】【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先预

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

作正确;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不正确。6故选D。1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人的呼吸B.农家肥料腐熟C.葡萄酿酒D.镁条燃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人的呼吸进行地缓慢,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B、农家肥料腐熟进行地缓慢,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C、葡萄酿酒进行地缓慢,不易察觉,属于缓

慢氧化,不符合题意;D、镁条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缓慢氧化:进行地缓慢,不易察觉,常见的包括:食物腐败、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酒和醋的酿造等,而燃烧都是属于剧烈氧化。14.“依稀记得校园里的那株桂花树,一到花开时节,每个角落都能闻到它的香气”。每个角

落都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子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我们能闻到各种各样气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故选:D。15.下列

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槽7B.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开始收集C.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再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D.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处加热【答案】A【解析】【详解】A、实验完

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槽,会导致水倒流炸裂试管,错误;B、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开始收集,正确;C、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再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正确;D、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处加热,正确;故选A。16.下列关于氧气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可燃物在纯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纯氧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氧气能供给水中生物呼吸,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D.为了方便贮存和运输,可以通过加压将氧气储存在钢瓶中【答案】C【解析】【详解】A、通常

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A正确;B、因为纯氧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因此可燃物在纯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故B正确;C、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水生生物可以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能少量溶于水,但不能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故C不正确;D、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方便

贮存和运输,可以通过加压将氧气储存在钢瓶中,故D正确;8故选C。17.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A.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B.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C.一氧化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D.

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答案】C【解析】【详解】A、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同时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是氧化反应,不符合

题意;C、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同时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是氧化反应,符合题意;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同时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是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18.

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装置,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红磷的量不足B.实验过程中未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9D.瓶塞未塞紧【答案】B【解析】【详解】A、红磷的量不

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错误;B、红磷燃烧时放热,实验时弹簧夹没有加紧胶皮管,实验中会逸出了一部分气体,最终进入瓶内的水增多,使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

积大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测定结果偏大,故选项正确;C、红磷燃烧停止后集气瓶还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瓶内的气体还处于热膨胀状态,因此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错误;D、实验时瓶塞未塞紧,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

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错误。故选B。19.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试管内液面上升B.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C.左侧玻璃管内有液柱的上升D.左侧玻璃导管口产生气泡【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10良好,试管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左侧玻璃导管口产生气泡,故选D。20.下列实验方案与结论不相对应....的是选项ABCD方案结论说明瓶中含有氧气说明白烟具有

可燃性说明只有二氧化锰存在时,过氧化氢才会分解产生氧气说明水的状态变化是物理变化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则说明瓶内含有氧气,选项正确。B、蜡烛熄灭后,烛芯上会有一缕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的白烟,点燃白烟可使木条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选项正确。C、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因此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氧气太少不能使木条复燃,选项错误。D、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

又变为液态水,因此只是物理变化,选项正确。故答案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生活现象解释】21.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1)医疗急救时需要用到纯氧,这利用了氧气_______的性质。食品包装中充入的氮气可以防腐,这利用了氮气________

的性质。11(2)下表为北京市某监测点监测到的空气质量。依据表格回答问题:污染项目PM2.5PM10SO2CONO2污染指数699590.842①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其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填1种即可,写化学式)。②上图为一

款新型环保车,可通过360°旋转的“大炮筒”向四周喷水,从而缓解极端恶劣天气给人带来的不适。这款环保车喷水的作用是_______。【答案】(1).能供给呼吸(2).化学性质稳定(或不活泼)(3).PM10(4).SO2(或NO2)(5).降尘【解析】【分析】【详解】(

1)医疗急救时需要用到纯氧,这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食品包装中充入的氮气可以防腐,这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2)①依据表格数据可知,首要污染物是PM10;其中会形成酸雨的是SO2(或NO2)。它们或它们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

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②上图为一款新型环保车,可通过360°旋转的“大炮筒”向四周喷水,从而缓解极端恶劣天气给人带来的不适。这款环保车喷水的作用是降尘,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22.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生产生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氧化二氮(N2O)是人类最早

应用于医疗的麻醉剂之一。①一氧化二氮属于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②下列信息中,描述了一氧化二氮化学性质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12A无色有甜味的气体B在高温下能分解生成氮气和氧气C熔点-9

0.8℃,沸点-88.5℃【答案】(1).纯净物(2).B【解析】【详解】①一氧化二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②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氧化二氮在高温下能分解生成氮气和氧气体现了化学性质,无色有甜味的气体、熔点-90.8℃,沸点-88.5℃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

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23.现代新型礼炮使用环保气弹,实现了有害气体零排放。某种环保气弹用乙醇作为燃料,通过氧气瓶输入氧气,使乙醇在炮筒内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乙醇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该反应体现了氧气_____的

性质。氧气瓶中的氧气来自于工业制备,工业上制备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属于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答案】(1).乙醇+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2).支持燃烧(3).物理【解析】【分析】【详解】乙醇燃烧是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乙醇+氧气→点

燃二氧化碳+水;该反应体现了氧气的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工业上利于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得到氧气,这个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4.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在构成下列四种物质的微粒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

和氧原子。13物质甲乙丙丁构成该物质的粒子(1)甲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原子。(2)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丙和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3)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

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___。【答案】(1).4(2).+⎯⎯⎯⎯→一定条件水氢气氧气(3).分解(4).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解析】【分析】(1)依据甲分子的结构分析判断;(2)依据分子结构判断物质书写文字表达式,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其反应的类型;

(3)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解答;【详解】根据是四种物质的微粒示意图以及“○”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判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分别为:22HO;2HO;2O;2H;(1)甲为22HO,一个22H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一个22HO分子中

有4个原子,故填:4;(2)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丙和丁,即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一定条件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因此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答案为:+⎯⎯⎯⎯→一定条件水氢气氧气;分解;(3)一勺水由大量的水

分子构成,此点说明构成水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填: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科普阅读理解】2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14柿树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的特产果树之一。柿子的营养价值柿果营养丰富,下表为常见两个品种柿子的

主要成分含量表:品种灰分脂肪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含水量维生素mg/100g单宁VCVE方柿0.380.210.760.7611.8184.69168.91.350火柿0.440.250.880.8718.117

7.262812.52.031最新研究表明,柿子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等的含量均比苹果丰富,因此柿子对心脏具有比苹果更好的保健作用。柿子的脱涩方法:柿子的涩味主要是由单宁引起的。柿子在成熟过程中,缺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乙醛可以将溶于水的单宁转变成

不溶性的物质,因此涩味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新鲜未成熟的柿子浸没在40℃的水中10~24个小时,或者将生石灰和水混合后浸没柿子2~3天便可脱涩,且口感脆甜。柿饼成霜条件的探究:柿饼昧美,且富含维生素和钙、

磷、铁、碘等矿物质。柿霜是在柿饼加工过程中随水分渗出果面,凝结而成的白色结晶,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柿霜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而且形成的厚度、颜色直接影响到柿饼的质量。因此工作人员通过实验探究柿霜形成的最佳条件。柿霜加工的工艺流程如下:工作人员用优选过的柿饼

进行密封实验,研究成霜时间对成霜量的影响,获取曲线如下:15同时,工作人员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捏饼三次再进行成霜,效果是最佳的。柿子的食用禁忌:一般认为,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200g为宜。柿皮中的鞣酸含量多,易

与食物中的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从而引发胃柿石,所以柿子皮是不能吃的。柿子的含糖量高,且柿子中的单宁易与铁质结合,因此糖尿病人和贫血患者应少吃为宜。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_________g。(2)柿霜的形成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_

(“物理”或“化学”)变化(3)依据曲线可知,柿饼成霜量达到最高,至少需要_________天。(4)影响柿饼成霜的因素有_________(至少写出四种)。(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A柿子的营养

价值丰富,可替代苹果多吃B柿子的涩味是因为柿子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造成的C在探究柿饼成霜的最佳条件时,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D脱涩方法中,用40℃的水浸没是为了促进柿子的缺氧呼吸【答案】(1).200(2).物理(3).1

6(4).天数;温度;含水量;空气湿度;捏饼次数(5).BCD【解析】【详解】(1)由题意得:通常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200g;(2)柿霜是在柿饼加工过程中随水分渗出果面,凝结而成的白色结晶,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故柿霜的形成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发

生的是物理变化;16(3)依据曲线可知,柿饼成霜量达到最高,至少需要16天;(4)由题干信息得:影响柿饼成霜的因素有天数、温度、含水量、空气湿度;(5)A、柿皮中的鞣酸含量多,易与食物中的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从而引发胃柿石,所以柿子皮是不能吃的,错误;B、柿子的涩味是因为柿子

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造成的,正确;C、在探究柿饼成霜的最佳条件时,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正确;D、由题干信息得:脱涩方法中,用40℃的水浸没是为了促进柿子的缺氧呼吸,正确;故选BCD。【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26.根据下图回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2)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3)请选择一个收集氧气的装置_____,并说明该装置可用于收集氧气的理由是_____。【答案】(1).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

锰+氧气(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3).A(4).③或④(5).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或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17室使用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选发生装置A;(3)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所以可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点睛】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27.某同学利用上题装置③收集了三瓶氧气,接着做氧气性质实验。

【资料】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钠能溶于水。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1所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若要说明该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采取的后续操作是______。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的装置如图2所示。反应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____,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_,其目的为_______。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集气瓶

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为________。【答案】(1).发出白光(2).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3).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4).氢氧化钠溶液(5).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6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7).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8).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解析】【分析】18【详解】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1所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要说明该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采取的后续操作是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2所示。反应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刺

激性气味气体,放出大量的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

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为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28.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棉花团均变红。(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

__。(2)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______。【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2).棉花从上往下变红【解析】【分析】【详解】(1)因三处滴有酚酞的棉花均变红,说明液氨中的氨分子在不断涌动,当遇到酚酞溶液

时,氨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变为氨水,氨水显碱性,所以,使酚酞变红,故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2)因氨气分子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最上面的棉花先遇到氨分子,故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棉花从上往下变红1929.为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其中,右侧

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活塞(忽略摩擦力)。实验过程中,首先,向玻璃管中充入空气,使右侧活塞移至刻度5处,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在密闭的玻璃管内铺上足量红磷(右侧活塞位置依然在刻度5处),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红磷燃烧后熄灭酒精灯,活塞先

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后静止。(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活塞拉至刻度6处,放手后,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2)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能证明

“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4)活塞先向右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5)实验过程中,影响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密闭容器的容积

B.温度C.气体的量【答案】(1).活塞回到刻度5处,静止(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3).试管冷却后,活塞静止时停在4处(4).红磷燃烧放热,玻璃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压强大于大气压(5).ABC【解析】【分析】【详解】(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活塞拉至刻度6

处,放手后,若观察到活塞回到刻度5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能证明“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冷却后,活塞静止时停在4处,因为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约是4:1。(4)活塞先向右移动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玻璃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压强大于大气压。实验过程中,20影响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因素有

:密闭容器的容积、温度、气体的量。【科学探究】30.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实验1】序号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向呼出

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________②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③________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1)实验①的现象

为_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2)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为得出结论他还补做了实验。他补充

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猜想与假设】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实验2】序号①②③④实验操作21实验现

象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熄灭(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_。【实验反思】(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吸入空气

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

明显变化【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化学(3).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4).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5).不成立(6).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

7).AC【解析】【分析】【详解】(1)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不变浑浊,在呼出的气体中能变浑浊。实验①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根据实验可知,实验③的目的是比较空气和呼

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为得出结论他必须做对比实验。他补充的实验操作为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实验②与实验①对比,氧气的含量相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大,但实验现象都是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可得出猜想1不成立。(5)[实验2]中,实验①与实验③或实验④相比,氧气的含量不同,实验①中氧气含量高,而实验

③或实22验④中氧气的含量低,实验①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实验③或实验④中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猜想2成立,故填: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6)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此选项正确;B当氧气的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将不足以支持燃烧。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此选项错误;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此选项正确;D由实验可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4的O2和CO2混合气

体中,无明显变化。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木条剧烈燃烧,此选项错误。故选AC。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