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213.500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doc,共(13)页,213.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13d7f71a29761cf719b6e7cdb5fb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我认真研读了2017版新课标,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课

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同时也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尤其要真正贯穿五大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我着重在两个方面做好文章:1.以唯物史观为引导,同时结合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

角,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采用审辩式教学方法,把历史史实与史料的分类考证相结合,引导学生“追问质疑,证据为先”,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与理解。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①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

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②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2、本单元地位:本单元的标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从全

球史观看,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

格局,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从唯物史观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而本单元内容涉及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秦汉时期三个阶段,便于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文明史观看,本单元内容涉及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时代初期夏商周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和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三个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继承发展性。所以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篇时期,地位比较重要。3、本课地位及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石器时代

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部落到早期国家夏朝的建立,再到商周时期历史的发展,清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奠基的全过程。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因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

值。所以,我从同学熟知的唯物史观角度出发把本节课的主题定为两3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学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史前时代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时代的初期夏商周时期文明奠基的史实;二是透过这些基本史实,认识中国文明发展的特点“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特点。三、学情分析高一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过本课内容,对基本史实并不陌生,但由于初中历史会考初三就已结束,初四一年所学的历史内容基本遗忘,且作为会考基础学科,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地位是较低的,学生不够重视,所以只是按照提纲简单地背诵史实,缺少深入思考理性的认识。再加上本课历史时空跨度较大,概念较

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在时空背景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产生发展及其特征。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栏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加强时空意识、对“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进行历史阐释、通过神话、传说、信史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

局。4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教学难点:“文明”、“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六、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本课主题和历史课改要求提高历史思维和素养的精神,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整合为两个环节:一史前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文明时代的奠基——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建立。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一)时空坐标法:通过构建时空坐标,帮助学生梳理基本史实,并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二)历史概念解读法:通过提供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信史时代的

相关史料,使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提高史料实证意识、史论结合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5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中国通史》视频:梦想,人类前行的动力,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

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我们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苦难,但是梦想一直照耀我们前行。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我们在铸造新的辉煌,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梦想的时代,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我们将带你回到远古时代,聆听我们祖先最古老

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学生认识我们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同时通过直观的画面改变,把学生从现实拉到远古的历史中,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2.讲授新课:环节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概念解

读:文明设计意图:根据标题,使学生明确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为下面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做好铺垫。请看PPT图片,呈现问题1:人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图片同学很容易看出,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我们经历了从“神话、传说”

到“科学”的认知过程。而紧接着根据进化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从猿转变到人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6呈现问题2:中国史前时期历史的分期?其划分的标准?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运用直观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史料的分类,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而“从猿转变到人的最关

键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想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思考,认识劳动使猿的上肢逐渐解放出来,推动了人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为下一问题史前时期时间划分的标准埋下伏笔。所以当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容易得出划分的标准是根据人类劳动时生产工具的制

作技术不同,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呈现问题3.课本P²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有哪些主要的古人类?其分布的基本特点?从下面的图片和文字可以获知古人类的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锻炼学生识地图、图片能力

,并通过图片等史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请看PPT图片和史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神话传说)探究:依据图片和史料,分析促使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二手史料和一手史料相印证,进一步认识新石器

时代人类已从采集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原始农业产生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7指出,随着新石器时代到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呈现问题4.根据下列表格,结合课本第3-4页图片,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设计意图:

其一通过表格的形式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概括起来,使学生阅读起来课本感觉基础知识不是那么繁复,然后在老师引导下练习概括类题目的答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其二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规范思路时,继续贯穿唯物史观,从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

进一步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层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为文明时代到来文明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时进一步总结归纳认识史前时代的依据是神话、传说、考古发现(主要),使学生具备考古意识和史料实证意识。环节二:早期

国家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孕育”概念解读:国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何为“國(国)”?“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解读我们熟悉的

“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呈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8关于“国家”的史料,使学生明确国家是建立在地域关系的基础上并和公共权力的结合体,这样区别于下面要讲的“早期国家”这一概念。(PPT呈现夏商周时期的

时空坐标)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PPT呈现: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反映了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

的转变?设计意图:其一领着学生学习课本学思之窗栏目,使学生明确由于历史书写问题,不用的史料对同一问题描述是不同的,使学生在分析史料时同时要关注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其二使学生明确夏朝启的继位,用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PPT呈现史料: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思考: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的实质?你怎样认识这种转变?设计意图:9(1)使学生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并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

你怎样认识这种转变这一问题旨在直接检验前一标题刚学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如何,能不能直接学以致用。PPT呈现二里头遗址考查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文明时代来临的表现,与开

课初讲的文明和早期国家的概念相呼应。之后PPT呈现商朝和西周的经济政治文化文明设计意图:(1)直接承接夏朝的文明,简单呈现学生熟悉的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文明,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各方面文明的继承发展性。(2)重点

突出西周的政治文明,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通过“封邦建国”,达到“天下共主”;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西周政治里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从而进一步区分早期国家

与国家的区别,同时也为下课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及其孕育统一,建立地缘关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埋下伏笔。3、感悟升华:“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

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10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节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4、结束语:解读文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李学勤设计意图:结束语是本课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落实,在这里我的设计是通过解读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的史实,从而增

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八、教学评价设计学习拓展:材料一:“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

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

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课本第8页11材料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课本第10页“历史纵横”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发展格局?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评价题目应该紧紧围绕本课的核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奠基”来设计,而这一主题的核心特点即为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因此有必要利用课本课后“学习拓展”和下节课第10页“历史纵横”的史料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

考,这样不仅能使一二课历史知识有效连接起来,增强学生利用历史时空脉络的发展对本课难点核心概念“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进行历史解释与解读,而且能充分利用课本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史论结合的审辩性思维能力。九、板书设计12设计意图:板书设

计,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抓住贯穿本课的唯物史观,宏观展现随着生产力发展,中华文明在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核心表现;同时,通过整合教材,提纲挈领,强化认识,并且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依据也从神话、传说逐渐过渡到信史时代,这样,在

使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同时也贯穿了史料分类相关知识及提高了史料实证认识。十、教学反思这节课经过我精心的思考和打磨,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整节课我根据自己的精心备课,着重在以下方面下了功夫:1、因为本节课是《中外历

史纲要》的开篇课,所以在设计本课导语时我选了《中国通史》视频,并在随之播放的解说语中明确指出“……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意在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看,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13

地区,而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样为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做好铺垫。2、根据课题,我把教材正文3个小标题整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中华文明的奠基)2个环节。并且针对这2个环节,进行了“文明”和“早期国家

”两个概念的突破;而在结尾教学评价题目的设计上,则通过上课的这两个环节,来烘托共同的核心概念“多元一体”,这样通过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审辩性思维能力。3、本节课通篇贯穿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发展,宏观展现随着生产

力发展,中华文明在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核心表现,并在课堂小结中一以贯之,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层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授课中通过引领学生学习“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栏目,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加强时空意识

;对“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进行历史阐释;通过神话、传说、信史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的精神来进行。由于精心的准备,本课授课过程进行的较为顺畅,这也大

大提高了我历史教学的信心。但在整个的备课授课中,本课较多的授课内容和课本其它学习栏目涉及的考古学、史料历史书写等问题,信息量较大,成为困扰我教学的主要问题。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与指正,以期有更深层的提高。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