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224.000 K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共(17)页,22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2354396e7ecfc8db24063ac6cca87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鹤岗一中2019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单项选择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1.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长”,周人则认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其目的是()A.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B.论证法统的合法性C.注重人事和制度建设D.周的天命观理性成分增加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B.改变了地方

分裂割据的局面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3.“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确立了君权至

高无上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4.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

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5.《白虎通·嫁娶》记载:“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左传》也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僖公想把女儿嫁

给郑国的世子姬忽,姬忽不敢接受:“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B.尊卑有序的纲常伦理C.内外有别的阶级划分D.等级森严的宗法规则6.唐代科举制发展,诗人姚合说“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唐太

宗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B.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C.科举制能够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素质7.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

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放宽商业发展环境B.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C.贯彻汉唐地方行政建制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8.万历《大明会典》将内阁的职权,都详细地分别附载在翰林院的

条目之下,直至崇祯,也无改变。这本质上说明了()A.说明出现宦官专权B.内阁地位不独立C.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D.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

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10.

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A.导致反帝爱国运动空前高涨B.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动摇了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11.《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

制度和思想D.与《资政新篇》主张异曲同工12.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

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13.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

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14.孙中山指出,由于“排外之心而狂妄之举

”,“愚蒙之质”而蛮干蠢干的同时,也有“视死如归”的精神,“然义和团,尚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若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其意在强调()A.义和团斗争目标不明确B.义和团的爱国与牺牲精神给予后人启发C.农民阶级无法挽救中国D.清政

府面对列强侵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5.“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A.清末“新政”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16.

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走向工厂、矿山,开始接触工人并开展工人运动。这说明()A.五四运动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湖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C.建立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17.董必武在浙江嘉兴烟雨楼写下楹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该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8.19

24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19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

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为此,毛泽东()A.领导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进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D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0.1935年1月,日本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月至7月,胁迫南京政府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

省的主权大部丧失。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为应对时局中共()A.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布署整顿党内的“左"倾错误C.积极开展彻底的反围剿斗争D.领导学生运动要求华北自治21.下图是近代某时期华北晋察冀根据地普选时的场景,此举的目的是(

)A.响应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思潮B.开启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C.调动各阶层的参政热情一致抗战D.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22.1947年,邓小平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把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刘伯承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材料所述的军事行动()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B.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C.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配合了平津战役的进行23.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24.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

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其反映了()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村民委员会是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C.我国实行直接民主政治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具体实践25.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一个女人到了年龄而没

有结婚是极不名誉的事情。柏拉图认为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这样的人从35岁开始每年须交纳罚款。在雅典,没有合法的男性后裔者在公民大会上没有发言权。这反映出古代希腊()A.公民个人利益受到忽视B.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C.公民范围呈现开放趋势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原则26.古罗马《十二铜

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A.

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27.杰斐逊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

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横向分权是指()A.三权分立B.联邦制C.总统制D.民主制28.有学者指出:“(法国)在制定1875年宪法时,国民议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辞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这说明法国1875年

宪法()A.消除了诸多矛盾和隐患B.捍卫了共和制的成果C.兼顾各派别的政治利益D.借鉴了英国的宪政模式29.下面为苏联宣传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笑里藏刀A.美苏意识形态冲突的产物B.体现美苏争霸的缓和态势C.美国尚未认识到美苏矛盾D.美国扶持苏联等欧洲国家30.学界一

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从1961年以来,其成员国已由最初的25国发展到1993年的107国和目前的120国。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A.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B.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

展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D.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31.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A.农

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32.《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轮作养田B.因地制宜C.动力先进D.精耕细作33.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内容出处“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

以巧,相高以知.”《管子》“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盐铁论·散不足》“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京师).”《隋书》A.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府经营B.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的原因C.官营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D.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34.唐宋时期对土

地买卖典当有诸多限制,且规定须“先尽亲邻”;元代虽对亲邻买卖放松要求,但增强了朝廷控制;到了明朝时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松弛,土地买卖的桎梏被打破,政府对“优先购买权”的禁止和对市场价格进行了扶持。材料实质上说明()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

系的解除B.土地买卖逐渐实现自由化C.土地所有制性质已发生根本改变D.土地国有得到进一步巩固35.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

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36.据《宋辽金夏元史》记载∶知南宋增赋,较正供不啻数倍,而南方富源尽辟,始能供此重敛,亦可互参焉。据此推断,南宋()A.赋税徭役最为繁重B.农业技术不断进步C.江南地区商业发达D.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37.明朝万历年间的东南省份,佃户在获得永佃权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佃种的土地自由买卖、典押,取得与地主“同等”的地位;有的佃农将自己佃种的土地,转手租给别人,自己成为“佃主”。这个现象表明()A.生产系发生根本变革B.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38.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39.明

清时期徽商实力勃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方向发展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这反映了()A.民间贸易的空前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0.马克思把中国“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由盛到衰的

急剧变化称之为“奇异的悲歌”,并深刻地剖析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他认为

导致“奇异的悲歌”出现的根源是()A.中华帝国人口众多B.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C.封建统治日益腐朽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二、材料解析题(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除了大

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

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

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马克·格里格拉

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8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阶段重要论断和理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指出:“自从

有历史以来,任何国家间的关系,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国家间这样休戚与共,这样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这样互相援助和互相鼓舞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1956年,毛泽东将中国外交政策明确地表述为“同兄弟国家团结一致,

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共十八大召开邓小平主张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摘编自曲鹏飞《中国共产党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从上表中提取中共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写明论题,史论结合)43.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12分)材料一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

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

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

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2)根

据材料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2019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详解】先秦时期利用神权加强统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C、D的表述符合周人“敬德保民

”天命观的论述,但不属于目的。敬德保民”的天命观是牧野之战后,西周武王为取得政权合法性提出的。天(上帝)是中国最高自然神,甲骨文可实证商朝通过祭天和祭祀祖先来获得天命。然而,作为商朝方国的周,取代商是地方叛乱中央,是违背天命的。周于是将天

视为有人格的神,给百姓带来福祉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天在人间的代理人。2.A【详解】根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封同姓”可以周公和汉高祖都实行了分封,其目的是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不是二者的

共同点,排除B;周代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排除CD。3.D【详解】材料大意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贵,超过了以前的朝代,这是因为大势发展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此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秦朝政

治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君权至高无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朝时期主要的中央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体现对三公九卿的削弱,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全面推

行郡县制,C项错误。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都具有集思广益的特点,重在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只是材料中相关制度的任务之一,不是重点,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5.D【解析】根据材料“齐大,非吾偶也”,可知齐国属于大国,而姬姓的郑国属于王室的分支,不能适用“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的规定,故选D

项;根据材料“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可知,联姻的双方“王者”与“大国”地位并不对等,排除A项;纲常伦理属于儒家思想内容,而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不是正统思想,对统治者并无多大影响,排除B项;齐国、郑国都是统治阶级,排除C项。6.A【详解】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但不是再造社会结构材料。姚

合诗句是科举后解除了乡籍,也就是说明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跻身上层B正确;唐太宗的话表明,中央通过考试可以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7.D【详解】根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

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得出这种方式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商业,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武,排除B;宋代的做法是对唐朝的改革,而不是贯彻,排除C。8.C【详解】材料反映出内阁隶属于翰林院,始终

地位不独立,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ABD属于现象,维护专制皇权的C相属于本质。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正确;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A排除;密折制和军机处均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二者并不矛盾

,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B【详解】根据“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

的转型,故选B;鸦片战争尚未导致反帝爱国运动空前高涨,也没有动摇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AC;鸦片战争是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D。11.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要求,体现了革命性的一面,故B项正确;近代化的内容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C项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符,排除;《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12.A【详解】根据材料大意可知,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依照国际惯例或

当地习俗“披洋人衣”,见巴西国主时“起立”却被顽固派攻击为“投降媚外”,最后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反映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即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与曲折,A项正确;根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抛弃天

朝上国的观念转向西方学习,逐渐形成近代外交观念,所以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并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郭嵩焘的做法是被攻击为崇洋媚外,并且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不是材料主旨内容,C项错误;朝

贡外交指的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等级制外交体系,与材料中的“出使英国”的近代外交不符,D项错误。13.C【解析】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积极构建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

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了西方的文明思维,注重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故选C项;《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

驻美国公使发表的文章,并未提及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B项;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抢夺资源,侵略中国,排除D项。14.B【详解】孙中山认为,仅仅是直隶一个地方的人民团结起来就爆发了巨大的战斗力,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意图,所以他意在强

调义和团的爱国和牺牲精神对后人以启发,故选B;义和团的斗争目标是扶清灭洋,斗争目标是明确的,排除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15.B【详解】根据“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可知这一事件结束了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

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B;ACD都和结束君主专制不符,排除。16.C【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中先进分子接触工人并开展工人运动,这可以看出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这说明建立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高潮,故A排除;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B错误;通过

材料无法判断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故D排除。17.A【详解】一大召开的地点是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一大的意义是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A正确;B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排除;C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后,排除;D是在遵义会议召开后,

排除。故选A。18.A【详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过大而提出的措施,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理论,排

除D项。19.C【详解】毛泽东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一策略“拒绝了只能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由此可知是毛泽东意图通过调动广大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对应的史实是C,故C项正确;A、B两项未体现贫农是革命的先锋,D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0.A【详解】1935年日本的做法使得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正确;B与题干涉及内容不符,排除;反围剿斗争是在长

征之前,排除C;华北自治是日本提出的,排除D。21.C【解析】根据材料“近代某时期华北晋察冀根据地普选时的场景”可知,晋察冀根据地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进行普选,能够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存在时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

期,排除B项、D项。2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南京、武汉,如“如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这一军事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改变

了国内战争的局势,B项正确;直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胜利才使长江以北的地区得到了解放,A项错误;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军事行动为三大战役,C项错误;配合平津战役的军事行动为1948到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D项错误。2

3.A【解析】据材料“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说明新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故选A项;材料重在强调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员状况,而不是爱国统一战线,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建立,排除C项;人民民主专政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24.A【解析】村民直接投票选举

村干部,有利于村民行使选举权,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地方行政体系,排除B项;我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制度,排除C项;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含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各层级人民代表大会,但不包含村一级,排除D项。25.D【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结婚生子特别是多生男孩,为城邦增加人口,成为城邦公民的义务,反映出古代希腊崇尚城邦利益至上原则,故答案为

D项;A项中的“受到忽视”说法绝对,结婚生子也是个人利益的体现,排除;生子主要是为城邦增加人口,因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范围的变化,排除C项。26.A【详解】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

》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

契约来构筑社会规范,A项正确;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A。27.A【详解】根据材料“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美国在中央权力设置上实行行政权

、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故选A;材料中的“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指的是联邦制,故排除B;美国总统只拥有行政权,因此总统制不能体现分权,故排除C;民主制指的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政治,其不能体现分权,

故排除D。28.C【详解】据题意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的出台要兼顾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政治派别的利益,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了1875年宪法出台的复杂性,没有强调其作用和影响,更无法得知是否借鉴了英国的宪政模式,排除ABD。29.A【解析】漫画反映了苏联不认同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认为其笑里藏刀对苏联不怀好意,说明意识形态影响双方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当时美苏激烈对抗,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公开反共反苏,说明美国早已经意识到美苏之间的矛盾,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苏联人看来,马歇尔计划笑里藏刀,

美国不怀好心,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持敌对态度,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0.D【解析】1961—199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加,说明其实力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后自身战略地位的改变而削弱,进而

说明其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在于彼此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故选D项;1993年冷战已经结束,且从“但从1961年以来”这一转折表述可知,材料强调的并不是冷战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发展

中国家的合作即南南合作,而南北对话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指的是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而形成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31.B【详解】由材

料可知,商代墓葬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大、集中性强,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应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劳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奴隶集体劳作,故B项正确;石刀、石镰、蚌器属于生产工具,题目信息重在突出一个“量”,无法得出是否精耕细作或者水平、产量的高低,故

ACD排除。3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氾胜之书》记载了耕田的基本原则,在于选择最佳的耕作时间,要注意土壤的保湿、施肥、适时耕种、间苗、除草等,这样能使土地变成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与“轮

作养田”无关,故A项错误;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动力先进”,故C项错误。3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礼记》记述了六种工匠为天子服务,说明周朝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且技术水平高;《管子》记述了官营手工业里工匠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盐铁论·散不足》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劳动效率高;《隋书》记述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云集京师;这揭示了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的原因,故B项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优势,未体现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府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民营生产方式的对比,无法得出“官营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故D项错误。34.B【详解】据题意可知,从唐宋到元明,政府对

土地买卖的约束逐渐减少,甚至到明代政府还禁止了“优先购买权”和对市场价格进行了扶持,说明土地买卖逐渐实现了自由化,故选B;“人身依附关系”解除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

唐宋元明时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非土地国有,排除D。35.D【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禁止官员“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这说明宋代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秦代就已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能说明

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故B错误;材料和“市的设立废止”没有关联,故C错误。36.D【详解】根据材料“知南宋增赋,较正供不啻数倍,而南方富源尽辟,始能供此重敛”可知,南宋时南方赋税较重,“而南方富源尽辟”才能承担如此重赋,是因为南方经济繁荣,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选D项;材料没有出现赋税的对比,故无法说明南宋赋税最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C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

项。37.C【解析】佃农可以将所租土地自由买卖、典押,也可转手租给别人,说明佃农经济独立性倾向增强,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C项;明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仍是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根本变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佃户获得的永佃权只是土地

经营权,并不等同于其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社会等级差距日益所需,B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B项;永佃权是关于土地经营权的,土地兼并是关于土地所有权的,佃户将所租土地转给别人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排除D项。38.A【解析】据材

料清廷颁布禁海令后多地官员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说明海禁政策受到质疑,故选A项;官员要求解禁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没有表明东南沿海

遭到西方侵扰,排除C项;禁海令体现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39.A【详解】明清时期徵商实力较强,还将经营方向发展到海外,说明民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A正确;“松弛”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

证明,排除B;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没有提高,而只是社会地位有所上升,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40.C【详解】根据“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

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可得出马克思认为清政府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即政府授徒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排除A;B项只是外在的因素,排除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D。二、材料题41.【答案】(1)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1点2分,共8分)(2)分布十分密集;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为殖民扩张服务;大部分无法生存。(1点2分,共8分)【解

析】(1)据材料“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可得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据材料“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可得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据材料“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可得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据材料“在

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可得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2)据材料“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可得小镇分布十

分密集;据材料“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可得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据材料“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可得

为殖民扩张服务;据材料“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可得大部分无法生存。42.【答案】示例一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意

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与实践深受当时国际格局和国际战略的影响,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出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援助的共同需

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立场以及捍卫本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质上是中国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间的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互助的基础之上。示例二论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渐加深了对广大新兴民族国家的认识。阐

述:20世纪50年代,中共主张尊重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确保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1954年,中国同印度、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

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兴民族国家中获得了广泛认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严重恶化,中国对安全形势的估计也越来越严重。中国特别强调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

主义的霸权阴谋和政策。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已超越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示例三论题: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不断扩展。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审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外交思想,积极推动构建新型

国际关系,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赋予了新型国际关系更鲜明的时代特点。【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自从有历史以来,任何国家间的关系,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国家间这样休戚

与共,这样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这样互相援助和互相鼓舞”、“同兄弟国家团结一致,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提出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43.(1)【答案】(1)原则:因地制宜。(2分)积极作用: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长城经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1点1分,共4分)【解析】原则:依据材料“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

,并连接起来”来看,蒙恬根据地形地势来修补长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来看,长城有助于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

序的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的修筑有助于推动长城经济沿线经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依据材料“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来看,长城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

,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1点2分,共6分)【解析】依据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可知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依据材料“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可知康熙认为修德安民

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康熙认为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