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单元达标检测.docx,共(6)页,34.6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1b7a0df0b2e7b8b13e381e18878f4f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
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人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朱元璋这一举措()A.强化了特务机构职能B.发展了中央监察体系C.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D.扩大了监察御
史权力2.明代参加武科考试属于卫所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各行省山泽猛士,又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选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A.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B.
提升了将士的文化水平C.服务于军事改革迫切需要D.铲除了权贵政治的基础3.洪武二十五年,两浙运司言:“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着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明太祖说:“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明太
祖于是命兵部发文传达下去。这说明当时()A.海禁松动,扩大对外贸易B.禁止海外贸易,重创倭寇C.自主限关,防范外敌侵犯D.鼓励朝贡,加强中外交流4.明朝建立之初,元朝余部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王朝的国家安全。面对倭寇的侵扰,明王朝并无多余的精力应对。对此,朱元璋只能通过
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这反映出明初()A.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B.禁海政策导致倭寇犯边C.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D.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浓厚5.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
观上有利于()A.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抵御蒙古族袭扰C.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D.强化对北方管理6.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二天,摄政王多尔衮采取应急措施,规定原明“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
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有的避李自成农民军“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上述规定意在()A.促进社会局势稳定B.镇压农民阶级暴动C.推动国家统一进程D.承继明朝政治体制7.明清之际,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但在清代康、雍之后,少有人能达到之前的水准。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机处设立与完善B.人地矛盾逐渐加深C.清朝皇帝勤于政事D.思想领域专制强化8.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
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A.试图改变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
通用语言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9.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
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B.有利于清朝中国版图的奠定C.体现了对“华夷之辨”的继承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10.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
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A.吏治腐败加剧B.政治危机显现C.中央权威式微D.民族矛盾激化11.与宋代相比,明清版图更辽阔,商人活动范围更大。但商人
贩运的主要商品是非主要生活资料,且缺少生产资料。一些工商业市镇产品并不具有优势。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使商业资本和封建农业结合趋势日益明显。这反映明清时期()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A.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雏形初现B.近代化动力存在不稳定因素C.手工业
生产受到商业资本控制D.雇佣劳动力的市场较为广阔1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
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A.人口增多造成人地矛盾非常尖锐B.传统社会制约经济变革C.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无法并存D.生产工具和技术承古萌新13.王阳明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
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这一观点()A.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B.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14.以
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顺应了()A.西学东渐的潮流B.君主专制的强化C.资产阶级的形成D.商品经济的发展15.元末明初,高明在《琵琶记
》开场词中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提出了戏曲之匡扶“风化”的功能。针对这种创作风气,汤显祖在李贽等人的影响下,在其创作的《牡丹亭》的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材料体现晚明戏曲()A.追求个性真情,反对封建传统B.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基层治理D.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卫军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明中期以后,国家承平渐久,卫所屯政日弛
,其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顺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对明代卫所制度进行了改造和调整,顺治、康熙与雍正之后,屯卫之兵,屡经裁汰,卫所亦多归并于州县。与此同时,卫官大量裁汰,屯丁改为民籍,屯田按民地起科。宣统三年,天下卫所始尽裁矣。至此,卫所制度彻底消失,化作历史陈迹。——摘编自杨
晨宇《清代卫所裁并总论》材料二“凡直省形胜要地,以次分遣八旗兵驻守,其绿旗官兵复随都邑之大小远近,列汛分营”,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边患。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心呈内向型,其兵力布置亦是偏重于内地,所以不再“寄(卫所)以防守之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清卫所演变的趋势。(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卫所演变的原因。(8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
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
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
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遇重大事情均交廷议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
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一般固定在左阙门(称为东阁)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
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8分)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浔镇历史悠久,兴起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位于杭嘉湖平原之北的湖州,正好处在湖、嘉、苏三府交界处的桑蚕丝织业中心地带。此地生产优质丝绸,是湖丝集散与贸易中心,其
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是其他府县无法比拟的。材料二下表内容为明末清初浙江归安沈氏《沈氏农书》反映的农业经营情况。经营项目数量产量收益(银)稻(含其他粮食作物)30亩90石90两桑10亩850个=17000斤养蚕600个→织绢120匹贩卖250个120两2
2.5两禽畜猪羊鸭鹅鸡58头55.1两《吴江县志》记载,“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清朝《黄渡续志》记载“道光之季,里中所产土布,
衣被七闽者……”,本镇商人孙时杰创议“自收自运”,“嗣是土布自运福建之路以通”。(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浔镇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的影响。(11分)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
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
边政策的双重变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B2.A3.C4.C5.A
6.A7.D8.C9.B10.B11.B12.B13.A14.D15.A1.B题干体现了十二道监察御史的设立,分巡全国各地,这是对已有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故选B项。都察院是监察机构,不是厂卫等特务机构,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监察机制,而不是
地方管理体制,排除C项。改革地方监察机构,不一定扩大了监察御史的权力,排除D项。2.A相对于明代武举,清代武举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吸引了地方骁勇和文举落第士子参加,拓宽了社会阶层流通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武举并不侧重文化水平的考查,而是以骑射武术等方式考查,排除B
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3.C据材料“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可知,明初,统治者根据沿海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限制民众出海的政策,以防止其与倭寇勾结,说明当时自主限关,防范外敌侵犯,C项正确;“海
禁松动,扩大对外贸易”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禁止海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当时明朝自主限关,防范外敌侵犯,未体现“鼓励朝贡,加强中外交流”,排除D项。4.C元朝余部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朝
的国家安全,于是面对倭寇的侵扰,只能通过禁海等措施以削弱倭寇实力,说明当时明朝的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C项正确;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倭寇犯边导致禁海政策的实施,排除B项;明朝统治者的海洋意识较为淡薄,而
非浓厚,排除D项。5.A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治中心迁移到北方,但经济重心却在南方,这促使国家的物资从南往北运,客观上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主观上的考虑,均排除
。6.A据材料“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可知,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采取了笼络汉族官僚集团的做法,说明其旨在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从而维护社会局势稳定,A项正确。7.D根据“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
神经维持的躯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思想文化发展迟滞,这与清朝时期实行文字狱等思想领域内的专制措施有关,D项正确。该现象和军机处的设立、人地矛盾加深以及皇帝勤于政事无关,排除A、B、C三项。8.C乾隆帝降旨内容表明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封禁政策
,允许百姓自由进出东北地区,“藉资口食”这会导致东北汉民急剧增加,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故C项正确。“闭关自守政策”是对外政策,而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民族政策,A项错误。乾隆帝降旨之前,汉语已经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B项错误。“开始”一词表述不当,D项错误。9.B“从不许外藩人等,稍
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反映了清朝时期领土主权意识增强,这有利于捍卫我国领土完整,为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边疆问题,而不是专制皇权,排除A项。“华夷之辨”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
实,故排除。10.B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持续时间长,甚至还攻入过皇宫,说明当时农民对清朝统治有较多不满,政治危机已经显现,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起义的原因,材料仅表明农民起义频繁且影响大,不能据此得出清王朝吏治腐败加剧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
不足以得出中央权威式微的结论,排除C项;农民起义属于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排除D项。11.B根据材料“商人贩运的主要商品是非主要生活资料,且缺少生产资料”“商业资本和封建农业结合趋势日益明显”等信息并结合
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尽管商业在发展,但是商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量资本并未投向工商业,而是投向农业,受传统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社会转型,近代化动力不稳定,故B项正确。A项曲解了题干主旨,排除。从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受到商业资本控
制,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B据材料“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并无制度创新”,可以看出当时传统的社会制度使明清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矛盾而停滞的状态中,制约了当时经济发展与变革,B项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人地矛盾尖锐,排除A项;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可以并存,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A据材料“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可知,王阳明认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致良知成为圣人,这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
也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未否定儒家的纲常伦理,排除B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排除C项;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思想家,排除D项。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4.D据材料“倡导重欲、
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可知,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常欲求,不反对正常逐利,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上述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D项正确;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体现,而非主要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排除A项;明清
之交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项;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排除C项。15.A针对戏曲匡扶“风化”的创作风气,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说明晚明戏曲追求个性真情,反对封建传统,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当时
中国还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16.答案(1)趋势:卫所不断裁撤并入州县,数量不断减少;卫所功能逐渐去军事化。(4分)(2)原因:卫所制度的弊端;清朝设立八旗、绿营,取代了卫所的军事功能;国家统一,疆域扩展,边患减少;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国家战略的调整。(每点2分,共8分)17.答案(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6分)(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参
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4分)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为君主决断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4分)18.答案(1)特点:历
史悠久;交通便利;丝织业发达;经济地位高。(6分,任答3点即可)(2)新现象:农业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贸易发展。(8分)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思想领域出现新变化。(3分)19.答案论
题:“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相辅相成。(2分)论述: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主要采用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古代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治理模式的实施因不同时期而变化。秦汉时期,以边疆内地一体化为主,
兼及“因俗而治”。中央王朝在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上更多的是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郡县制,其官吏的选任与地方赋税的征纳基本上归中央统一掌管。从魏晋到清中期的很长时间内,以“因俗而治”为内涵的羁縻政策成为各王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政策。元朝在内地和边疆实施了行省管理形式,但是两
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元朝的行省下设土官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宏观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微观羁縻统治,是中央直接管理与地方“因俗而治”的有机结合。从历史发展看,“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一直互为参用、相辅相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