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41.7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f85008c4bc65e77ce70a498b1dce5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致远高中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评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一,积累运用(23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悠悠我心。(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
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生如梦,________
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8)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翠峰如簇。【答案】①.青青子衿②.为国以礼③.其言不让④.浴乎沂⑤
.风乎舞雩⑥.咏而归⑦.吾尝跂而望矣⑧.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⑨.霓为衣兮风为马⑩.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⑪.一尊还酹江月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⑬.沁园春⑭.乾坤日夜浮⑮.千里澄江似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衿、浴、风、雩
、跂、博、霓、尊、酹、峥嵘、稠、乾、澄、练。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在秋风中相视而笑。B.王老师在课后回答同学的问题总是那样温柔耐心,不厌其烦,真是“润物细无声”。C.小赵的论文多从旧见,缺乏独到见解,导师
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关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的。(2)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小明送小强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望君惠存。”B.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
要清清白白做人。C.听说你乔迁新居,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D.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
长短句、诗余等。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C.《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D.新诗,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闻一多的《红烛》。【答案】(1)D(2)A(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A.“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时节与秋风不在同一季节
,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使用有误。B.“润物细无声”用来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指不言之教。这里语境是“王老师在课后回答同学的问题时总是那样温柔耐心,不厌其烦”,是有言之教,自然是有“声”的,使用此名句不当。C.“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形容语言没有修饰,就不能流传很远。这里语境是说缺乏独到见解,缺乏见解不一定没有文采修饰,且语境强调思想内容,引用强调外在语言,使用有误。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知事物,使用与强调实践的语境相合,使用正确。故选D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这里是小明请小强保存自己送的书,使用正确。B.令尊,敬称对方的父亲,这里指自己的父亲,应用“家严”或“家父”。C.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这里指自己去拜访对方,使用不得体。D.笑纳,客套语,用于请人收下自己
的礼物。这里指接受对方的礼物,使用不正确。故选A。【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国别体”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B。二、阅读(一)(10分)无情不作诗张健①《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
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______”。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
肯定对不成。②为什么王熙风就对不成?□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风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③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
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④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
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
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⑤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显现情怀。李贺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开头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比喻围城的敌军,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将士的英姿,爱憎之情见于笔端。有人却挑刺说:“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似这样的批评,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诗的表现,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其实,岂止黑云日光可以在诗中同时
出现,但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亮相,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一样畅通可行。⑥所以,《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⑦李贺诗云:“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世间有情之物都会枯谢,便是终古不变的苍天,如果有了感情,也将与人俱老。但是,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甚至,还常常用一个“情”字来对抗时间的审判,诗歌也正是这样,因为有了情,反倒得以天荒地老,永驻人心。3.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A.寒藤挂古松B.
落日满秋山C.乱云低薄暮D.冷月葬花魂4.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但是……也B.因为……并且C.因为……也D.但是……并且5.第⑥段引用《沧浪诗话》中的名言,分析其作用。6.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A.黛玉、湘云诗作的风格相近,与王熙凤诗作风格截然不同。B.《古诗十九首》展现多为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妇的无尽幽怨。C.解读诗歌,需要感情的逻辑,而不能以生活真实来衡量对错。D.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这不合事
理。【答案】3.D4.C5.引用《沧浪诗话》中的名言,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事例,从理论层面上论证了诗歌的情趣不在于“理”的理念,进而又引出下文“诗歌情趣在于‘情’字上”的观点。6.D【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定位选句的能力。这里的语境是“黛玉与湘云月夜联
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均表达着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情感。A.“寒藤挂古松”不当。上句是说“凄寒的池塘上划过一道凄凉而孤独的鹤影”,“鹤”乃高洁之物,性喜孤独,有遗世独立之态,其性情节操正与林黛玉想符;
而且意象“松”有阳刚之美,定然不是林黛玉所喜欢的。B.“落日满秋山”不当,其与“寒藤挂古松”对仗不工整,主客颠倒;且作诗时是夜晚,与上句所营造的意境不合。C.“乱云低薄暮”不当,其与“寒藤挂古松”对仗不工整,且末字为仄声,不合音律。D.“冷月葬花魂”与“寒藤挂古松”对仗工整,切合上句意境,且意象“
花”的魂正与林黛玉的脾性相符合,都是幽婉的,脆弱而伤感的,《红楼梦》中有“黛玉葬花”的情节为证;且末字“魂”是平声,音律和谐。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及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方框所在
的句子是对“为什么王熙风就对不成?”的回答,是要解释原因的,所以要以“因为”开头,排除答案AD;“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与“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之间构成假设关系,不能用“而且”连接,且“而且”也不能和“就”搭配在一起,排除B。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的能力。《沧浪诗话》中“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写诗需要别样的才能,和学问的多少没有关系;写诗需要别样的意趣,和抽象的说理没有关系。根据文意,此句是对上文所列举的《古诗十九首》《雁门太守行》等实例的总结,意在论证“
诗歌的情趣不在于‘理’”的观点,不要“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同时又是在开启下文,引出“诗歌情趣在于‘情’字上的观点”,“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说引用的这一句其实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这不合事理”分析错误。根据文意,作者说,“世间有情之物都会枯谢”,即使是“终古不变的苍天”也会如此,但是,“世间万物往往宁可衰老枯谢,也不愿成为无情者,甚至
,还常常用一个‘情’字来对抗时间的审判,诗歌也正是这样,因为有了情,反倒得以天荒地老,永驻人心”,作者在于表明,世间万物和诗歌一样,因“情”而“永生”,实践证明,很多人、事、诗章,正是因为“有情”才穿越千年时光而永
葆青春的。故选D。(二)(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次北固山下①唐·王湾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注释]①次:停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②客路:旅途。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④风正:顺风。
悬:悬挂。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残夜:一夜将尽。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⑦洛阳:今属河南。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此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7.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8.以下分析不
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从自然界
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9.请赏析颔联
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答案】7.五言律诗8.B9.“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从字数上来判断,是八句四联。从押韵上来判断,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再从对仗上
来分析,诗歌的第二联和第三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因此,这首诗是律诗,是五言律诗。【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B.“因神奇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错,情感理解错误。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
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有家归不得的凄苦无奈之情。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题要先解释字义:“悬”是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然后结合手法,描述画面:“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画面时注意用四字词语
来概括意境特点。概括意境特点,要把握作者所写意象的特点。“潮”“风”“帆”“日”等意象都给人以开阔之感,由此概括出本诗描绘的意境。本诗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最后结合情感与结构作用作答: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
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三)(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
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的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
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
《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
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
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0.解释加点的字。易.殷盛..举
.拔.施.负.向使..致.傅.然则..所以..让.择.明.资.赍.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治:治理C.弹筝搏.髀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就:成
就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B.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13.《谏逐客书》能够
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14.《谏逐客书》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警示秦王声色误国。B.
宣扬秦国的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15.下列对《谏逐客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来看,客卿并
没有什么亏欠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夜光之壁、骏马等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驱逐一切客卿以致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使得天下的贤士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驱逐客卿“以资敌国”。【答案】10.改变众多富裕占领攻取延续辜负,对不起倘若,假使罗致,获得附着,镶嵌既然如此,那么用来拒绝,排斥舍弃彰明资助,
供给送,送给11.B12.D13.D14.D15.C【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易:改变。民以殷盛: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盛:众多富裕。举地千里:占领土地上千里。举:占领。拔三川之地:攻下三
川地区。拔:攻取。功施到今:功烈延续到今天。施:延续。客何负于秦哉: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负:辜负,对不起。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向使:倘若,假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
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致:罗致,获得。。傅玑之珥:镶嵌珠子的耳饰。傅:附着,镶嵌。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然则:既然如此,那么。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所以:用来。是以太山不
让土壤: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让:拒绝,排斥。河海不择细流: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择:舍弃。故能明其德: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明:彰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现在竟然抛弃百姓来使之去帮助敌国。资:资助,供给。藉寇兵而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送,送给。【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治:政治安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目的连词,来。句意:现在却抛弃百姓来使之去帮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B.相当“于”,引出对象
。句意: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C.副词,竟然。句意:现在竟然抛弃百姓来使之去帮助敌国。/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句意:贤士中不出生于秦,但是愿意效忠的
很多。/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
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
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
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可知,是为了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斯对……做法很不理解”错误,应该是李斯对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极力反对。故选C。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
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
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
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如今陛下罗致
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
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
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镶嵌珠子的耳饰,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
的身旁。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琴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着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
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
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
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
,但是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四)(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晋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
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
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
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选自《史记·管仲列传》)16.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
的意思。(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将.顺其美()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B.贵.轻重,慎权衡C.管仲因而信.之D.然孔子小.之1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分财利多自与
。A.管仲囚焉。B.师不必贤于弟子。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9.请用“/”给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0.第③和④段表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
____和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答案】16.①.交往②.扶持17.C18.C19.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0.①.因地制宜②.顺应民意③.因势利导(
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1)“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2)“将”,扶持。句意: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
现象的理解能力。A.“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句意: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B.“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C.“信”,使动用法,使……遵守信用。句意:管仲却让齐桓公遵守信用。D.“
小”,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此处意译为瞧不起。句意:然而孔子瞧不起他。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分财利多与自。句意: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A.被动句。“囚”本身表被动。
句意:管仲被囚禁了。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贤能。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句中出现了“桓公”“少姬”“管仲”三个人名,“蔡”“楚”两个地(国)名,分析可知,“桓公”在句首,应为句子的主语,所以“怒”应是桓公怒,而
其后应接宾语,则为“少姬”,故“桓公实怒少姬”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南袭蔡”的主语也应是“桓公”,故应在“蔡”后断句。又一人名“管仲”应作后面句子的主语,而“伐楚”应是“管仲”的行为,故“管仲因而伐楚”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最后“责包茅不入
贡于周室”是伐楚的原因,应单独成句。故正确断句为: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第③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可总结出:因地制宜。从第③段“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可总结出:顺应民意。从第④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总结出:因势利导,或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
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
,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
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
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
‘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
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
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太史公说:管仲,是世间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朝政治衰败,齐桓公既然很贤德,管仲不勉励他
成就王业,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挽救他的过失,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和睦相处。”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三、作文(7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唯一秘诀。也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怎么看?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作文。【答案】例文: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在人生中懂得进退的人才知道成功的滋味。于进与退的人生中,过度或不及都将造成失败。一味“云水随缘”似乎显得懦弱无能,不懂得“进取”,永远达不到成功;而不懂得“退让”,何尝不会在
沿途中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把握进退的尺度是人生追求和人格魅力的独有展现。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进退得体,才不变之道。先人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这一中庸道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南阳卧龙,在乱世中“躬耕陇亩”,不希通达,这便是“退”,是洁身自好的退,也是沉
潜,是“进”的起点。一场当仁不让的“隆中是对”,一次千年难逢的三拜访,造就了孔明人生的进。孔明抓住了进的机会,划一个“天下三分”,成一个“汉蜀江山”。退,是识时务,而不是逃避,是量的积累,退到一定程度便是那进取的起点。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退”促进了“进”,而
“进”也见证了他的“退”的价值。仲尼的门生子贡,继承至圣先师,谦谨慎重,孜孜不倦。积累着知识,积蓄着力量,“赐不敏”,“赐不才”等时见《论语》之中;不问政,不问兵,似个“无用书生”,似已退无可退。其实他的退是在战国乱世的“退”,正是这一步步的后退,造就了后来的辉煌。他抛弃
了万贯家财,放弃了出仕机会,却在而立之年,赢回了一切。鲁卫国聘!齐吴相辅!越晋远交!他轻而易举地跳跃在政坛与商界之中,带着富可敌国的财富,计定天下的谋断,他对进退的把握是如此精彩,让人叹为观止!再看生活中,那锯子锯木的最好方法,就是介于进退之间。人生也正是如此,懂得进退,便可把握前进的
方向。我退,是为海阔天空;我进,是为心志依旧。不懂得把握进退尺度,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一味地横冲直撞,生命不仅不愿意为你开路,还会放一座山脉,让你停下莽撞的脚步。称霸欧洲的帝王拿破仑,铁蹄踏遍了千里河山,常胜不败的神话伴着不知“退让”的“进取”,结果兵败滑铁卢!纵使再
伟大的勇气也无法保持一味的前进;没有后退的气魄,又怎能不遭遇失败?后退不是退缩,它不是弱者的专利,也不是勇者的不屑之事,它是智者的自觉而英明的抉择。科学家曾指出,人若要跳跃,腿必须弯曲,否则是绝不可能办到的。要想让弹簧弹起,唯有伸手将它按下。可见,退是进的基础
,是为了更充分,更完美的前进!人存活在世界上,当知进退。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不畏惧退让的寂寞,不放弃永恒的进取。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或许“三月聚粮”的退让,才能令你至于千里之遥的远方一展鲲鹏之志;不懂得退让,最多不过是个“抢榆枋而止”的燕雀。人
在无畏前进路上的困难之时,同样也应拥有退让的胸襟,适时的敛起锋芒,只是为了下次更好地扬剑。懂得把握退让,人生就可在平衡中达到希望。阳光之下,陇亩之上,农夫手插绿秧,一路倒退,绿色良久就成一片。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我们需要在进退之中
捕捉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一句强调应该“勇往直前、积极进取”,一句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两句话,都有一定哲理,它们都是在谈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应采取的理智行动,因此可以根据每句话分别立意,或将两者统
一起来谈。关系型作文离不了对话题关系的准确理解和必要的分析。要先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确立立意的角度,不能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变换角度,造成文章思路的混乱。的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是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
了更好的进;可以是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可以是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可以是转化关系,进而不当,就导致后退。暂时的停止不能叫退,本来就没有前进,也就不存在所谓退(陶渊明的辞
官还乡可以是退,庄子的不愿出仕不能叫退);退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迫的(范蠡的退隐江湖是主动而为,李白的寄情山水,是被迫而作)。可以写议论文。开头写进与退的人生中,过度或不及都将造成失败,从而亮出观点: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进退得体,才是不变之道。接着以诸葛亮、子贡为例,阐述进与退的
道理;以拿破仑为例,阐述不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是一种深深的悲哀。最后阐述人存活在世界上,当知进退。懂得把握退让,人生就可在平衡中达到希望。立意:1.身处困境时,应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便能成功。2.人际交往时,应谦虚礼让,求同存异,便能沟通。3.该前进时就勇往直前,该退让时应适当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