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在线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docx,共(12)页,34.3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bc93eb019ba2daf8d33d3bd0d70e8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致远高中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评估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应用(17分)1.按要求填空。(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3)书生意气,______
______。(毛泽东《____________·长沙》(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5)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并补充了没有直接“赂秦”的国家亦不能守护国家成果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
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跃然眼前。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A.小丁听了同学对自己阅读疑惑的解答,评价说“昭然若揭,深刻透辟”
。B.小李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万千,巧夺天工”。C.小赵分析月考作文失分原因后,告诫自己不可“生编硬造,贻笑大方”。D.小王为一本科幻小说写推荐语,把“炙手可热,畅销不衰”作为宣传点。(2)“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
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填入划横线部分最适当的一项是()A.“谦受益”与“
满招损”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3)小汇作为“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
广告的任务。小汇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
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二、阅读(6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重返时间的河流格非(1)在法国,或者说在欧洲、在整个欧洲文学变革的历史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福楼拜。翻开他的《包法利夫
人》,就会看到奇怪的一段文字。他描写这个主人公包法利,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一个作家在小说里面写一个人物戴了一顶帽子,一般三言两语就可以。可是福楼拜用了差不多有十行。描述这个帽子的颜色、形状,它的帽沿,帽子内部
使用鲸鱼骨支撑开,它还有带子,带子上还有小坠……写得极其复杂。小说刚开始,就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一顶帽子,真有点过分。但是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在福楼拜的草稿里面,写这个帽子花了多少篇幅呢?——长达几页。这个在传统文学写作里面是犯规的
,不允许的,小说还没开始你就写一个帽子写好几页,这不对。福楼拜这么做,到底有没有他的理由?(2)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主题极其严肃乃至于非常残酷的作品。李安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他把这么一个残酷的主题藏起来。一般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知道讲
了什么。但是没关系,我们通过3D的屏幕,看到壮观的、壮丽的海上奇幻场面,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看不懂这个电影根本没有关系,只要欣赏这些画面就够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部电影中大量的场景海上的画面,和整个主题是剥
离的,它单独具有价值。它本身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我们进入电影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这些奇幻的画面。(3)福楼拜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顶帽子?因为福楼拜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整个的欧洲文学,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我简单的把它描述为:场景独
立。帽子这样的一个画面,本来是为了刻画人物的——为了表现人物命运的,为了表现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可是现在它突然独立了。那么这样的事情,在18世纪以后,在世界文坛里面,一再发生。(4)文学中,
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就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它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也就是说,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
,来展现人物的命运。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过去的文学都是如此。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
——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的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里面。我们刚才讲李安的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我们知道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5)我们
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传统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也就是本雅
明当年告诫我们的,文学作品最后你要告诫我们,你要提供意义,你要提供道德训诫,你要提供劝诫——要对人对己有所指教。所以,我说这样一个依附关系,在过去的传统文学里面,是特别特别清楚的。(6)武汉的朋友带我去逛东湖,说东湖比西湖要漂亮得多。我说,东湖
和西湖各有各的美,不一样,但是西湖有一个东西,东湖是没法取代的。西湖里面的真正的奥妙,不在于风景,而在于它的人文的底蕴——它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联络,你随便走到一个地方,你都能知道,这是白居易,这是苏东坡,这是苏小小,
这是秋瑾,这是放鹤亭……充满了大量的典故。你到西湖里面,你突然可以穿越时空,和多少年来流淌下来的时间——你看不见的时间——发生联系。这是西湖最美的,东湖不具备的。(7)中国人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面,几乎
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每个诗人似乎都会写月亮。月亮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但是,它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张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个月亮在那儿永远不变,你在看月亮的时候,你看回去一千年,因为一千年前的人也是这么看月亮的。(8)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典故,典故可以串联
起时间当中的所有的碎片。你看到的月亮,月亮它不变,但是人是不行的,人几十年就没了。所以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看月亮,通过这个月亮把一个时空观构建起来,时间中包含空间,空间中包含时间,它们水乳交融。苏东坡说这个“千里共婵娟”,
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9)总之,在过去,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可是到
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这个空间性就开始慢慢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空间突然从时空关系里面单独地蹦出来。3.对第(2)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海上奇幻场景目不暇接,掩
盖了其严肃残酷的主题。B.电影中大量的海上画面和整个主题剥离,它的价值就是我们审美欣赏的目的。C.作者以李安的电影为例,贴近生活、易于理解,阐明了艺术场景独立的观点。D.承接上文对福楼拜作品的描述,既
增加文章的趣味,又引出下文的分析阐述。4.以下哪一个选项不适合作为第(7)段画线句的例证()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
.以下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传统作家往往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并由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B.传统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C.传统文学特别清楚的是空间的意义永远从属于时间的要提供告诫他
人的意义。D.中国传统诗歌用意象用典故串联起时间当中的所有碎片,把时空观构建起来。(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雪川端康成①近四五年来,野田三吉总是在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独自一人躲在东京高台的饭店里度过,这已形成了习
惯。饭店本来已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可是三吉还是将它叫作“梦幻饭店”。②“家父到梦幻饭店去了。”③儿女们对前来三吉家拜年的客人也是习惯这么称呼的,客人们把三吉隐匿行踪,理解为这是一种雅趣。④“这是在美妙的地方过个好年啊。”有人也这么说道。⑤但是,
三吉的家属是不知道三吉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的。⑥饭店的住房,每年都是固定的。就是住在“雪间”。其实只是把饭店的第几号房叫作“雪间”而已。这是三吉自己起的名字。⑦三吉一到达饭店,立即把室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而后躺在床上,合上双眼。这样安静地歇上两三个小时,这种姿态,仿佛是从一年到头紧张忙碌积淀的劳
顿和烦躁中求得了歇息,烦躁平静下来了,劳顿却反而越发传遍了整个躯体。这一点,三吉是知道的。毋宁说,他正在等待走到疲劳的尽头。一旦被拽进疲惫的深渊,头脑就会完全麻木,梦幻将开始浮现出来。⑧在双目紧闭的黑暗中,栗粒
般大的光点开始翩跹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的飘忽着的细雪。⑨“今年新年也下雪了。”⑩三吉这么想道。雪已经是属于三吉的,将按照三吉的愿望飘落。⑪细雪飘近三吉的眼睑,越下越
大,变成了鹅毛大雪。大片的雪花飘落得更加缓慢。三吉闭锁在无声的静静的鹅毛大雪中。⑫就是睁开眼晴也可以了。⑬三吉一睁眼,只见室内的墙上呈现一派雪景。眼帘里的雪仅仅是飘落的雪片;而墙上所看到的却是一片下雪的景致。⑭鹅毛大
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色。可是三吉躺在室内二十三四度的暖融融的床上,感觉不到雪原的寒冷。室内有的只有雪的景色,三吉自己消失了。⑮“上哪儿去呢?要把什么样的人叫来呢?”心里这么寻思,但这不是自己
,而是任雪摆布。除了下雪以外,原野上没有任何活动的东西。不久,原野自然流逝,幻化成峡谷的景色。峡谷高山雄峙,溪水沿山麓涓涓细流。涓涓的溪流看似在雪地上止住不动,其实是没有泛起涟漪地在流淌着。这标志是:从岸上落下一团雪,在水上漂流着。这
团雪被从岸边伸出的岩石吸进去,止住不动。一忽儿完全消融在水里了。⑯这是一块巨大的紫色水晶岩。⑰三吉的父亲在水晶岩上出现了,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年幼的三吉站在岩石上。⑱“爸爸,危险呀!站在这种锯齿般突兀的岩石上……脚板很痛吧?”五十四岁的三吉从床上对着雪景中的父亲说。⑲岩石顶端
是不计其数的扎人脚板的水晶尖齿。三吉这么一说,父亲挪动了一下脚,试图站稳脚跟,岩石上的雪扇塌落在溪流里了。父亲可能是害怕了,紧紧地抱住了三吉。⑳“这样的大雪也没能把涓涓的溪流埋没啊。真不可思议。”父亲说。㉑父亲的肩上,头上,还有抱着三吉的那双胳膊上,都落
了积雪。㉒墙上的雪景在移动,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湖水的景致很是开阔。尽管这是深山中的一泓小湖,不过作为涓涓溪流的源头还是很大的。素白的鹅毛大雪从此岸逐渐飘落远方,恍如涂上了一抹灰色。厚厚的云层密布。对岸的山峦,隐约可见。㉓纷纷扬扬
的鹅毛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消逝了。三古凝望着这景色,一忽儿看见对岸的山上有东西在活动,掠过灰色的天空向这边飞来。原来是成群的飞鸟。它们展开雪白的翅膀。雪仿佛也变成了翅膀即使在三吉的眼前翩然飞舞,也不会听见派翅的声音。莫非是悠然地展翅而不高飞?莫非是纷飞的白雪驾着飞鸟翱翔?㉔三吉想数数鸟数,是七只,
是十一只,数迷糊了,倒是一种乐趣。㉕“什么鸟?……究竟几只?”㉖“不是鸟啊,你没有看见架在翅膀上的东西吗?”雪鸟回答道。㉗“啊,明白了。”三吉说。㉘原来曾经爱过三言的姑娘们驾着雪中之鸟飞来了,究竟是哪个姑娘先启齿的呢?㉙三吉在梦幻的雪中,能够自由地呼唤出过去曾经爱过
自己的人们——从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里,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膳食也让人送到房间里,他始终躺在床上,原来同这些人幽会啊!——《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11期6.分析第⑧段在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用“栗粒”A________(填入手法
)黑暗中的光点,不但让读者感受到形状,还传达出立体感和质感;“翩跹”与“起舞”搭配,用B________(填入手法)写出轻快、跳跃的律动感;用“金色”和“白色”来描绘雪花颜色的变化过程,画面感强;用“C________”(填入文中的一个词
语)来刻画“金色”到“白色”的转换,用词新颖,写出三吉从闭上眼时纷乱无序的画面慢慢转向他特定的“雪”世界过程。7.作品通过不同的雪景来推进叙述层次,以下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吉紧闭双眼召唤来雪,雪先是从“远方飘忽的细雪”渐变成“鹅毛大雪”,将三吉包裹,带入梦境。B
.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暗示三吉精神世界的洁净。C.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D.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8.小说
家福斯特曾说:“引入小说中的梦都另有目的,此目的并非用于展现人物整个一生,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以下分析三吉梦的内涵不正确的选项是()A.小说开头暗示三吉去梦幻饭店做梦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四五年,而他的儿女们和朋友们并不真正理解他去饭店的目的,
可见三吉与他亲朋之间的疏离感。B.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可见童年的三吉缺少父爱,只能通过梦境进行心理补偿。C.在梦中出现的姑娘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中可以看出
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D.小说提到三吉躺在床上是为了求得休息,并暗示一年的紧张与劳顿让三吉疲惫不堪,可见现实生活于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三)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②锦,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
尊前。【注】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摛:音chī,铺开。③漙漙:音tuán,形容露水多。④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都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深受张华推重。9.下列关于这首词的体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B.词的全篇字数、句数、平仄都是固定的,从篇幅看该词应为中调。C.词来自民间文学,后成为诗的别体谓“诗余”,但该词仍可吟唱。D.词一般都分段(也称片或阕),这首词有上下两段,故称双
调。10.以下各项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描绘了出发时清晨冷清萧瑟的环境。B.“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抒发了作者因人生遭遇坎坷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之感。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景色中同时融入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D.“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表明作者想悠然度日,不被俗务困扰的超然态度。(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苏洵,字。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
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见其书,奏于朝,遂除秘书省校书郎。(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乙)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为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丙)①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
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
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丁)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
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
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②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天之爱民甚矣,岂
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注]①刘:杀戮。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
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盖未尝
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13.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A.遂除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传》)B.批大郤(《庖丁解牛》)C.暴霜露(苏洵《六国论》)D.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A.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B.作《师说》以.贻之C.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15.可填入
丁文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其B.岂C.何D.然16.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17.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18.从甲文看,苏洵,字__________。苏洵和苏
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乙文和丙文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立论角度都从六国的灭亡角度,来总结教训。分析原因(1)未厚韩亲魏以秦的为论证方法(2)比喻论证/现实意义在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要求积极抗敌。(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凌虚台记
(宋)苏轼①国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②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
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③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
柞④,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⑤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
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19.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A.其B.而C.所D.以2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
就“夸世而自足”。C.苏轼借着小小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东西“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21.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A.此凌虚
之所为筑也。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三、作文(7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
立完善的人格。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