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实验班)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8)页,81.4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253db422d22d6cd963e6ec2763db1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林州一中2021级高一实验班开学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
,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D.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2.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它是全院
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儿女子孙住在东西厢房。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这反映出居住具有()A.祖灵祟拜B.等级礼仪C.信仰习俗D.安全舒适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
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
,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5.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
反映了()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6.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可以推断()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
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7.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8.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9.商王遇事都要
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宗教色彩较为浓厚10.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
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1.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
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12.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
大禹治水像(下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13.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
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
文字()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15.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
众的舆论。这说明了()A.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B.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C.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D.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16.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
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证实()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17.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以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引用材料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18.《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19.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
全国推行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20.西周时期,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
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部族交融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2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
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2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
。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加D.小农经济的形成23.《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
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24.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始皇能够开创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他()A.统一了文字B.建立皇帝制度C.推行郡县制D.设置三公九卿25.秦国不断完善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
、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依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
制度2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7.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
年),中央政府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D.从政治、经济上打压商人28.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
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下列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古罗马的丝织技术领先世
界D.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29.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焚书坑儒”
余波未了30.楚汉之争时期,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所用到的知识最可能记载于()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31.《晋书·食货志》记载:魏
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32.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
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3.“梁初,惟
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
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4.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
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B.材料分析出唐朝灭亡的原因C.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D.材料认为政府执行力度不够3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
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36.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历史。《昙
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A.光武中兴B.统一全国C.科举制的创设D.大运河的开通37.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洛阳、江都,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
朝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对外贸易的繁荣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经济的开发38.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A.守法精神B.用人
唯才C.兼收并蓄D.以民为本39.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A.“天可汗”的由来B.羁縻府州的施行
C.均田制度的推广D.遣唐使船的往来40.“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安史之乱
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C.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其中41题12分,42题15分,43题13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出土3.6万枚秦简的湘西里耶古城“中华一号井”。秦简多
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由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记事详细到月、日。图二游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时,面对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边拍照,一边赞叹。(1)这批秦简记载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有关中央官制的记载可能包含哪些内容?(2)有人据地理位置判断,秦朝时的里耶古城应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这一制度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4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资料搜
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
官吏治理。——人教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
。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
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北魏不断迁都的原
因是什么?(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林州一中2021级高一实验班开学检测历史答案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墨子反对儒学的天命观,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
命运的是人,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愿望,故D正确;墨子重视人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故A错误;墨子的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B错误;墨子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体现唯物主义思想,C错误
。2.【答案】B【解析】根据“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可得出北京四合院强调等级,故B项正确,排除ACD。3.【答案】B【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分封
制不利于中央集权,A项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由皇帝任免官吏,打破了血缘关系,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4.【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中田庄有自家的宾客附徒,可以“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说明对地方的影响极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D项正确。5.【答案】D【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
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文明的演进,故选D项。6.【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得统一趋势渐现。7.【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战争不断,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开
始形成,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故选A。8.【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可知这段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情。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
力,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可见,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故选C项。9.【答案】B【解析】由材料“商王遇事都要占卜……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权,故B符合题意;材科没有反映权力集中与否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封
制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但没有反映宗教色彩,故D不符合题意。10.【答案】D【解析】“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并改变读音以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11.【答案】B【解析】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
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B项符合题目要求。12.【答案】D【解析】选D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不能直接反映A、B、C三项。通过图片只能印证耒耜是当
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故选D项。13.【答案】C【解析】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但察举制有很大的弊端,用人之权在上,往往不能按照真才实学推荐人才。导致了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因此选C。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
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反映出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C项正确。材
料主旨不是反映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而是体现国人对统治者的影响,排除A项。商周时期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国人只是可以提建议,而不能说明其主导政权,排除D项。16.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
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现可以证实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17.C根据题干材料“《禹刑》”“城郭”,可知那时候已经产生了法律、城墙等国家机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选C项。18.
A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故选A项。19.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而不是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20.C根据题干材料“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
根据题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统一,据此可知分封制的推行促进部族交融,故选C项;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周王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实现的,不是直接管理,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著邦族要服从诸侯的管制,不能说明其作为新兴
政治力量崛起,排除D项。21.A根据题干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华夏文化认同加强,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排除B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排除C、D两项。22.B根据题干
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种技术进步,故选B项。23.C根据题干材料“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可知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
体现礼治,排除A项;“有乱君,无乱国”中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题干材料“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24.C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摄制
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郡县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25.C根据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
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秦国贵族的入仕之路被阻断,排除A项;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
各级官僚机构”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26.D根据题干材料“开始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可知该政策抑制了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
项正确。27.C“商人及奴隶加倍”不能体现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算赋”的本质是人头税,这一规定不利于人口增长,故B项错误;“商人及奴隶加倍”反映了汉朝加强对商人的管理,对商人征收重税,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对商人加倍征收人头税是从经济上打压商人,而非从政治上打击,故D项错误。28.B根据题干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国家输出丝织品,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29.B
根据题干材料“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可知儒学地位有所上升,故B项正确。30.B根据题干材料“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可知所用到的是数学知识,B项符合题意;A项是天文学著作,C
项是药物学专著,D项是医学著作。31.D32.D33.A34.A35.D36.A37.D38.D39.B40.D41.【答案】(1)中央官制的设置,包括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等;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诸卿分掌具体事务。(2
)不同意。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3)贡献: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国家制度。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至为深远。42.【答案】(1)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
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5)评价标准: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43.(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
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影响:与汉族逐渐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
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