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0)页,2.42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b7411646b0a2eaeded32d1282b96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东阳中学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地理)命题:韦黎审题:任江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
“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①地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白太阳”预示着太
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太阳活动耀斑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详解】太阳表面将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白太阳”现象持
续期间,地球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①错。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次数将减小,②错。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③对。太阳活动减少,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④对。A对,B、C、D错。故答案选A。山西大同土林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角,景区内植
被稀疏,土地裸露,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形成大同土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河湖沉积D.流水侵蚀3.该
地植被常年稀疏的原因是()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严重风蚀B.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冲刷强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D.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答案】2.D3.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
作用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题详解】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形成土林,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形成大同土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
D正确。岩石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风力沉积和河湖沉积只能形成沉积层,ABC错误。故选D。【3题详解】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物理风化严重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故推断该地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植被稀少。D正确。故选D。下表为2018年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人口、经济数据统计简表(人口性别比通常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浙江省人口出生率较高的直接因素是A.人口年龄构成B.人口性别构成C.人
口总量D.经济发展水平5.针对黑龙江省人口增长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该省A.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人口死亡率B.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人口回迁量C.鼓励生育多个子女,提高人口出生率D.加强邻省产业对接,提高人口外迁量【答案】4.A5.B
【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浙江常住人口增长率高,浙江经济发达,迁入人口多,迁入人口中以青年人为主,故而出生率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年龄构成,A正确。无法通过材料判断浙江省性别构成,且性别构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人口总量与出生率高低关系不大,C错误。一般
而言,经济水平越高,育儿成本上升,人们生育观念改变,会导致出生率降低,D错误。故选A。【5题详解】根据材料,黑龙江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且常住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外迁量大,因此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
加人口回迁量,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是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B正确,CD错误。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可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但这对降低人口死亡率影响相对有限,且黑龙江省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外流,A错误。故选B。下图为我国杭州
市2006-2018年建成区面积(km2)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6.推动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农村农民破产B.政府政策推动C.社会经济发展D.交通条件改善7.推断该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住宅用地B.商业用地C.工业用地D.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答案】6.C7.A【解析
】【6题详解】由图可知杭州市2006~2018建成区面积逐渐提升,反映出杭州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点,其城市化主要动力应为社会经济发展,C正确。政府政策推动与交通条件改善均不是导致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B错误。农村农民主要是受土地征
收而进入城市,A错误。故选C。【7题详解】对于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而言,面积最小的一般为商业用地,其位于市中心,而面积最大的则主要是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土地利用面积的一半左右,A正确。故选A。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平均时速25-40km/h,是城市内部交通新方式。电车进站停靠时自动
完成充电,并将80%以上的制动能量回收循环利用,该电车在中小城市发展潜力较大。下图为某城市运营中的有轨电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与地铁相比,超级电容有轨电车A.载客能力强B.行驶速度快C.建设成本低D.噪声污染大9.超级电容
有轨电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①纯电力驱动,保护大气环境②占用绿化用地,增加热岛效应③充电速度快,完善空中电网④循环用电,减少交通耗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8.C9.D【解析】【8题详解】地铁的运输能力要比地面公共汽车大7~10倍,是任何城市交通工具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与地铁
相比,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在载客能力方面不具有优势,A错误。地铁一般行驶速度约为80km/h,材料信息表明,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平均时速25~40km/h,因此与地铁相比,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在行驶速度方面不具有优
势,B错误。地铁工程多为地底,由于要钻挖地底,地底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地铁工程影响范围广,通常需要对路线沿线的建构筑物、管线、道路进行拆迁、改造、保护等措施,工程以外的费用比较大,与地铁相比,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在建设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C正确。超级电容有轨电车采用电动动力,噪声低;
采用弹性车轮及整车降噪技术,结构优化与材料组合技术,获得轻量化和声学性能最优平衡点,打造城市路面“静音”公共交通工具,因此与地铁相比,超级电容有轨电车的噪声污染并不大,D错误。故选C。【9题详解】超级电容有轨电车是纯电力驱动,不排放废气,从而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①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超级电容有轨电车铁轨安排在绿地,并不占用多少绿化用地,不会增强热岛效应,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电车进站停靠时自动完成充电,并不需要完善空中电网,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电车进站停靠时将80%以上的制动能量回收循环利用,电力利
用率高,从而减少交通耗能,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超级电容有轨电车的特点:区间无触网,车辆利用储能装置实现无接触网运行,当车辆进站时,对储能系统进行快速充电,从最低电压到完全充满的站内最大充电时间不大于30秒;制动能量可由超级电容回收,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达
到80%以上;全贯通式低地板,实现无障碍移动;采用弹性车轮及整车降噪技术,结构优化与材料组合技术,获得轻量化和声学性能最优平衡点,打造城市路面“静音”公共交通工具;大容量超级电容,无爆炸、起火危险,其充放电次数可达100万次,使用寿命可达10年;采用绿色轻量化
材料,车载设备重量轻;建设和维护成本低。2019年9月25日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平潭海峡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曾因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等原因被称为“建桥禁区”。下图为平潭风频和风速玫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平潭岛大风天气最频繁的地点位于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11.近年来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区域气压差变小B.台风等天气变少C.抗风灾能力增强D.沿海防护林建设【答案】10.A11.D【解析】【10题详解】平潭风频和风速玫瑰图显示,当地北
偏东22.5°风频最大,图中①地东北方向为广阔的海洋,对东北风阻挡小,摩擦力小,因此大风天气最频繁,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②地的北偏东22.5°方位附近有半岛阻挡,大风天气相对①地会较少,大风天气的频率
相对较低,排除B。图中③地和④地为当地盛行风的背风海岸,大风天气相对较少,频率相对较低,排除C、D。故选A。【11题详解】没有材料信息和统计资料表明当地近年来区域气压差变小和台风等天气变少,因此这些原因导致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B。抗风灾能力增强与当地大风日数递减没有直
接关系,排除C。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营造沿海防护林,对风力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弱风速,使得当地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因此沿海防护林建设最有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的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影响风力的主要因素:水平气压梯
度力(离风源的远近)、摩擦力(下垫面性质和起伏程度)、地形因素(峡口效应等)等。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下列小题。1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
用主要表现为()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B.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C.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D.
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答案】12.C13.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2题详解】地形的坡度影响土壤的厚度,一般山坡上的土壤厚度小于河谷,生物对土壤厚度影响不大,①不符合题意;生物通过有机质积累过程和矿物元素
的富集过程,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土壤的有机质、矿物含量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②③符合题意;土壤粒度取决于沉积环境,与生物关系不大,④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故选C【13题详解】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但减小了土壤的通气性。A不符合题意;B.使用有机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不能增加土壤
中的矿物质含量。B不符合题意;C.农作物的果实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土壤的中的有机质,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C符合题意;D.修筑梯田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不能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
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图为全球三圈环流和风压带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4.若乙地气压成因为热力原因,则②处盛行()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
风D.东南风15.若乙地处北半球且有极锋存在,则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为()A.甲与①B.乙与①C.乙与②D.丙与②【答案】14.D15.D【解析】【14题详解】根据三圈环流,图中乙地气流上
升,为热力低压,则乙为赤道低气压带,丙地气流下沉,为高压,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②风带从丙地流向乙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左偏转,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D符合题意。故选D【15题详解】地中海气候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图中乙地地处北半球且有极
锋存在,说明乙地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甲地为极地高气压带,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②风带为西风带,①风带为极地东风带。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赤道附近是赤道低气压带,在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内部两极根据是极地高气压带,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之间是风带。
全球分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6.下图曲线表示甲地(10°S)与乙地(30°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差值(△H),完成问
题。图中数字对应的节气,为冬至日的是A.①B.⑤C.①和⑤之间D.①和②之间【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表明,图中曲线表示甲地(10°S)与乙地(30°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差值(△H)的年变化情况。图中⑤△H为最
小值,即直射点离乙地(30°N)最近,离甲地(10°S)最远,直射点应位于北回归线,表示的节气应为夏至日。夏至日以后,直射点向南移动,逐渐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升高),远离乙地(正午太阳高降低),使得△H上升,至①点时,△H达到最大值,此时直射点应移到甲地所在纬线,即
直射10°S(11月2日前后),△H一直为甲、乙两地的纬度差(40°),此日以后,直射点移至南回归线,再北移至10°S(2月9日前后),这期间,△H一直为40°,2月9日前后以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直射点就会靠近乙地、远离甲地,△H会下降,因此图中①表示11月2日前后
,②表示2月9日前后。由此判断,冬至日位于①和②之间,冬至日不是①、⑤、①和⑤之间,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美国明尼苏达州农民驾驶拖拉机在田里工作,拖拉机上装有一部小型电脑,从屏幕上可看到玉米和大豆田的地图,计算机会告诉哪个地方需要施肥,施多少肥。图1为美国本土农业带
分布示意图,图2为农场作业图。完成下面小题。17.影响图1中甲地农业带布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气候D.土壤18.与美国明尼苏达州农民生产原理相似的农业类型是A.生态农业B.立体农业C.有机农业D.处方农业【答案】17.C18.D【解析】
【17题详解】甲地为五大湖地区及周边,为美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因此该地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其发展主导自然因素为气候,因该地气候相对湿润,利于牧草生长,C正确。故选C。【18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明尼苏达州农民利用计算机精
确了解哪个地方需要施肥,施多少肥,与精确化的处方农业最类似,D正确。生态农业主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A错误。立体农业主要在山区丘陵地区因地制宜,在不同高度布局不同农业,B错误。有机农业主要是在生产环节中不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C错误。故选D。研究发现,
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棕色云团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主要原因
有①大气反射增强②大气逆辐射减弱③地面反射减弱④地面辐射增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主要原因是A.降水稀少B.冬季风强C.对流旺盛D.工业发达【答案】19.C20.A【解析】【19题详
解】棕色云团使得大气反射增强,则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可能减少,气温可能降低,不会加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
尘等)组成,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不会减弱,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0题详解】南亚地区1月份,盛行东北季风,盛行大陆气团,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降水稀少,空气中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颗粒物不易沉降,容易聚集,从而使得棕色云
团爆发最显著,A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冬季风强劲,空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扩散,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B不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对流旺盛,容易形成对流雨,空气中颗粒物容易沉降,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C不符合题意;工业发达,排放的颗粒物污染物没有明显的季节变
化,这不是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为中国、美国
、法国、沙特阿拉伯四国2018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问题。21.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国分别为A.中国、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B.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中国C.法国、美国、沙特阿拉伯、中国D.中国、法国、美国、沙特阿拉伯22.有关2018年四国能源消费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能源消耗量比乙国
少B.乙国化石能源较为丰富C.丙国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D.丁国能源消耗总量较小【答案】21.B22.C【解析】【21题详解】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化石燃料占比较高,甲为美国。法国核能发电技术成
熟且发电量较大,乙为法国。沙特由于油气资源的开采,因此其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以煤炭为主,丁为中国。B正确。故选B。【22题详解】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A错误。法
国国内能源短缺,因此即重点开发新能源,B错误。沙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出口国家,C正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能源消耗总量巨大,D错误。故选C。由中资企业与阿根廷共同修建的孔拉水电站坐落在圣克鲁斯河上,是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完成下面小题。2
3.该水电站开发的有利条件是A.源头植被茂盛,含沙量小B.中下游降水多,落差较大C.流域内人口多,靠近市场D.上游冰雪广布,水量丰富24.图中40°S以南山脉东、西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水分B.热量C.光照D.岩性【答案】23.D24.A【解析】【23题详解】圣克鲁斯河源头植被茂盛,含沙量小,对水电站开发来说,优势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中下游以平原为主,起伏较小,落差
较小,水能资源不丰富,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流域没有较大城市,因此流域内人口较少,水电开发离市场较远,C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圣克鲁斯河上游源头海拔高,且纬度高,因此上游冰雪广布,水量丰富,利于水电站开发,D符合题意。故选D。【24题详解】图中40°S以南属于终年受西风影响地
区,山脉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气候干旱,而山脉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暖湿气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因此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A符合题意;图中40°S以南山脉东、西两侧同海拔地区自然带差异较大,与热量、光照、岩性关系不大,排除B、C
、D。故选A。25.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古人通过观测,在天亮前后出现称启明星,黄昏时分出现称长庚星,其他时间通常无法看到这颗亮星。读图完成问题。在地球上看到长庚星,则金星最可能位于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黄昏时分观察到金星,被称为长庚星。金星处于①、③位置时,太阳、金星和地球位于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观测,金星与太阳同升同落,由于太阳光太强或被太阳遮挡,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金星,此时金星不是“长庚星”,排除A、C;金星位于②位置时,地球上的人们在太阳升起之
前能看到金星,即天亮前后看到金星,材料信息显示,此时的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排除B;金星位于④位置时,地球上的人们在太阳落下后能看到金星,即黄昏时分看到金星,材料信息显示,黄昏时分观察到金星,被称为长庚星,D符合题意。故选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我国2019年2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hPa)。(1)按气流运动状况,甲处属于(天气系统),并简析该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2)未来几日,受锋面系统影响乙地气温(上升/下降),气压(上升/下降),出现_____
____天气。试从防灾角度提出乙地农业防御措施。【答案】(1)反气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四周呈顺时针方向辐散。(2)下降;上升
;雨雪;加强监测预报;覆盖地膜等保温材料【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2019年2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天气系统判断、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过程、锋面气旋、冷锋与天气、防寒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
掌握程度。【详解】(1)读图可知,甲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应为高气压中心,按气流运动状况,甲处属于反气旋天气系统。根据图文信息判断,甲处的高压系统出现在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应为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
洋低,大气收缩下沉,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四周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形成反气旋。(2)图中显示,乙地北部形成锋面,该锋面位于气旋向西延伸的气压槽内,该锋面应为冷锋,由北向南移动,因此未来几日,乙地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天气。该冷锋天气系统可能会给乙地带来低温冻害,为了减灾防灾,乙地应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案,对当地经济林木和庄稼进行覆盖地膜、挂草、熏烟等等农业保温防御措施。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海上“
丝绸之路”自古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了进一步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材料二: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部分路线图。(1)图中甲地附近的农业用地类型主要为________;按投入多少分,属于
________型农业。(2)图中乙地自然带为________,该地植被叶片不大且常有茸毛,主要是为了适应夏季________的气候特征。(3)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______阶段,劳动力多向______和服务业大规模转
移,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平衡/不平衡)增长态势。(4)明代郑和沿图中①、②、③、④下西洋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说明其主要原因。【答案】(1)耕地;集约(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炎热干
燥(3)工业化;制造业(第二产业);不平衡(4)冬季;冬季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顺风顺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
其形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区,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农业用地类型是耕地;该地农业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按投入的多少划分,属于集约
型农业。(2)由图可知,乙地处于土耳其,位于地中海沿岸,其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该地区的植被为了适应夏季高温干燥的环境,植物的叶片有角质层、
蜡质层,叶片不大且常有茸毛。(3)由图可知,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域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劳动力多向第二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4)根据世界的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北印
度洋是季风洋流,我国受季风影响明显,因此明代郑和沿图中①、②、③、④下西洋的最佳季节是冬季,因为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顺风顺流。【点睛】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
林带;洋流对沿岸气温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海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的海域,往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对海洋污染
的影响,洋流加快海水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对航海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速度快,逆着洋流航行速度慢。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乌拉圭是一个“缺煤少油”的国家,曾大力发展水电,但仍需大量进口化石燃料,甚
至从邻国购买电力。乌拉圭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刺激政策,大力推动私营和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兴建大量风力发电场。材料二: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图和乌拉圭风力发电场分布图,表1是乌拉圭电力构成表。(1)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角度,分析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少的原因。(2)根
据表1信息,说明乌拉圭能源产业的发展特点。(3)与水电相比,阐述乌拉圭大力倡导发展风电的原因。(4)说明乌拉圭地质灾害少发的自然条件。【答案】(1)甲地:位于信风背风坡,吹离岸风;又受沿岸寒流减湿的影响,全年降水
稀少。(2)能源产业趋向多元化;总装机容量增大;水电占比下降;化石能源发电、生物质发电增速快;风电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起步阶段(后面答案答出其中2点即可)。(3)电力需求量大;国土面积小,水能资源有限,水电开发已经趋于饱和;风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国家
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4)乌拉圭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势起伏和缓,滑坡、泥石流少发;生态环境较好,对地表保护作用强。【解析】【详解】(1)分析说明降水量差异需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角度展开。结合地理位置,大气环流表现是东侧为来自海洋的东南风,西侧为
干燥的离岸风,并与地形分布关联看,东侧为迎风坡,西侧为背风坡;洋流方面,东侧是巴西暖流,具有增湿作用,西侧为秘鲁寒流,起减湿效果。(2)表格信息是答题关键,可以从总能源生产量的变化、能源产业构成的种类变化、各种能源的数值变化等方面展开
说明特点。结合表格具体分析可知,电力来源多样,说明能源产业趋向多元化;总装机容量明显增大;因总发电量增大,水电总量不变,故水电占比下降;化石能源发电、生物质发电增速快;风电从无到超过生物质能发电,发展快速;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改变0的历史,但尚处在起步阶段。(3)据材料可知乌拉圭是能
源短缺的国家,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较大,而其水能资源由于国土面积较小,水能资源有限,水电开发已逐渐趋于饱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对于风能资源而言,乌拉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且据材料可知,乌拉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投资
刺激政策,可知其对风能资源存在政策支持。(4)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地质灾害少发说明内、外力作用弱,不易诱发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结合板块及地形图分析可知,乌拉圭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且乌拉圭整体地势起伏和缓,滑坡、泥石流少发。同
时,乌拉圭地质灾害少发也因为乌拉圭的生态环境较好,对地表保护作用强,对灾害的诱发影响力较小。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漫漫蒿草盛,绵绵不见边……潮涨蓝是海,潮落红接天。”红色的碱蓬草在渤海湾东北部的盘锦市红海滩大量生长,形成一条
“红色海岸线”。碱蓬草抗逆性强、耐盐、耐湿、耐瘠薄,是唯一可以在盐碱土质上存活的一种草。材料二盘锦市是一座因油而兴的石油、化工城市,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材料三图1为辽河流域水系分布图,图2为下辽河平
原海岸线的历史变迁示意图。(1)分别说出甲、乙两地最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并简析成因。(2)简述盘锦市红海滩的生态价值。(3)近年辽河通辽附近河段常发生断流,简析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4)简析下辽河平原海岸线的变迁过程。【
答案】(1)甲:土地荒漠化;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乙:水体污染;石油、化工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水较多(2)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美化环境;减弱海浪的侵蚀作用,防止海岸线后退;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断流原因:上游地区水库拦水;该区域农业用水增多。(4)海岸线向海洋
方向推进;地处辽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流速减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辽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沉积作用大于海浪侵蚀作用。(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辽东湾和辽河流域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流域内环境问题及成因、湿地功能、河流断流成
因及影响、海岸变化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图中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边缘,地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比较脆弱,由于人们过度开垦,破坏草地,过度用水,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严重。材料信息表
明,盘锦市是一座因油而兴的石油、化工城市,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由此推断,图中乙地石油、化工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水较多,导致水体污染严重。(2)盘锦市红海滩的生态价值应从湿地生态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石油、化工工业发达,
排放的废水较多,导致水体污染严重,而红海滩具有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红海滩湿地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海岸生物多样性;红海滩削弱海浪势力,减弱海浪的侵蚀作用,保护海岸线稳定。(3)近年辽河通辽附近河段常
发生断流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自然原因来看,通辽以上流域降水量不大,径流量较小;辽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径流量小;全球气候变暖,当地气温上升,蒸发加强,辽河径流有减少的趋势,容易出现断流。从人为原因来看,图中
显示,通辽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库,水库拦蓄河水,使得通辽附近径流减小;由于通辽以上流域过度开垦,农业规模增大,该区域农业用水增多等,使得通辽附近河段常发生断流。(4)图2显示,下辽河平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下辽河海岸线的变迁过程应从辽河泥沙
沉积作用进行分析。辽河上游支流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流速快,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大量泥沙带入辽河河口,辽河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流速减缓,辽河河品位于辽东湾,潮水水位较高,海水的顶托作用强,使得辽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大量沉积,沉
积作用大于海浪侵蚀作用,使得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