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18 分析主旨意蕴——立足文本,思考深广.pptx,共(92)页,5.06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7cd7ebbeca14be05107a4c39e135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三分析主旨意蕴——立足文本,思考深广学案18复习任务1.掌握分析主旨意蕴的原则和方法。2.掌握常考题型的分析要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
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关键句子的作用①立足于文本内分析、探究,考查对文本广度、深度的理解。②借助文本的抓手、切口分析、探究。如一个词语、句子或标题或者一句评论。③题干大多不出现“探究”字样,表明实际探究难度的降低。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章
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分析标题意蕴2018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分析标题意蕴和作用浙江卷《汴京的星河》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
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分析句子意蕴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分析主旨意蕴的原则和方法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
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
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探究意蕴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
,求的是深层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
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
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
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
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健康,
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
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为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
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
,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
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
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
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有删改)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答案婆娘们行走时在牵挂爹娘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
富意蕴。答案①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②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得以传承、弘扬;③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练透这一群
,会做这一类这句话处在文末,表达很形象。主干是“麦芒辐射光彩”,故分析意蕴先要把形象的表达化为直白的意思,再由表及里地分析其主旨意蕴,直到作者的情感意蕴。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意蕴。答案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②
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情;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该文的感情基调是喜悦、赞美,这能自然地感悟出来,关键是感情抒发的对象和内涵。散文的描写对象有三个,主要是婆娘,其次是麦子丰收及关中风情。抓住这三个对象分层回答即可。3
.请分析标题的意蕴。答案①关中平原一带麦黄季节出嫁女儿回娘家这一习俗和风土人情;②关中平原麦子丰收的景象;③婆娘在看麦熟途中所展现的人情、人性之美;④全文写人、叙事、写景的线索。分析标题的意蕴,应先分析表层意蕴,再分析深层意蕴。从全文来看,“看麦熟”指的是一种习俗,“看麦熟”的主
语是“婆娘”,是她们在看麦熟前后所展现的美德;从结构来看,它又是全文的线索。4.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答案(1)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
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辛勤与淳朴。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2)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楚大夫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
身自爱、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第一问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意思对即可。第二问答案开放,只要观点明确,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地分析,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即可。点拨关键(一)分析原则分析主旨意蕴题虽自主性较强,但不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而是需要结合文本,合理探究。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在阅读散文时,
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分析主旨意蕴题的前提。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从这两个地方的关键语句切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3
.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散文特点,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再进行不同的意蕴解读。“创新有度”一是指分析意蕴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解读意蕴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二)思考深广1.思考深度——由表及里(1)表层意蕴:文本中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
者的情感价值取向。(2)深层意蕴①民族心理:家国情怀、热爱自然、中庸和谐、维护和平、关爱家人、乐于助人、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②人文精神:一方面指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观点、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社会责任等,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生命平等、对弱小生命
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对苦难的悲悯等。③学科认知:主要指文中渗透的人生哲理以及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2.思考广度——不同角度(1)文本角度:研究探讨文本中的形象的特点、内涵、意义等方面,有助于透彻地把握文本主题。(2)作者角度: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观点等,都可能对
文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文本主题的表现。(3)读者角度: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意蕴题型分析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
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
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待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
,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
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今
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中国台湾,后
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
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天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
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
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
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文本二: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在被废
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
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选自《云烟过客·总序》,有删改)下面是文本一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答案①“我”回忆郑愁予先
生看花的姿态②风雅一、分析标题意蕴1.文本一标题“看花的姿态”意蕴丰富,试作说明。答案①“看花的姿态”在文中主要指白先勇、郑愁予两位大师看花时的神情、姿态、风度,也指我们普通人看花的姿态。②白先勇、郑愁予两位大师看花的姿态,暗含他们“
风雅”的人生姿态。③通过“我们这一代人”与两位大师看花姿态的不同,提醒“我们”要奠好传统文化之基,提升审美境界。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类题延读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19年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第19题)答案①呼
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点拨关键分析标题意蕴要注意:(1)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2)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标题除了
有它的表层意思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3)深究标题的中心义。中心义指的是文章的主旨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首先要对该文主旨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会对
标题的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印象。分析标题作用(好处):一般来说,标题的作用主要有:①概括文章内容;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③突出人物性格;④贯穿情节线索;⑤揭示文章主旨;⑥吸引读者注意;⑦修辞作用(一语双关、比喻、
拟人、引用等)。分析时既要顾及标题自身特点,如以时间、地点、景物、人物或事件命名,更要围绕内容分析。二、分析词句意蕴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答案①
他经历了很多的人事沧桑,曾经品味过生活中众多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人性和美好的友情;②也品尝过失去这些美好的痛苦,有一颗历经寂寞、沧桑的心;③但他内心里深藏着对春天、对那些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联系上文白先生经历过丧友之痛,也必然存着对友情
的美好回忆。联系下文“但他还是爱花的”,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3.文中说白先勇和郑愁予是“风雅”的人,请结合全文探究“风雅”的内涵。答案①是指他们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受艺术的浸染。②他们懂得爱怜、眷顾、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
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③他们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词不离句,要把握词的内涵,首先要找到词所在的句子“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联系下一段“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可以得出答案。类
题延读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5题)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
与明净的平衡。点拨关键分析词句意蕴需在前面理解词句含意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
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接着深入挖掘出词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三、分析创作主旨理念4.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
”的气韵体现在何处。答案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先勇、郑愁予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眷顾、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文章所思所感如“野草
”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散文的风格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立足文本一和文本二整体阅读,文本二中具体写出野草
的气韵:不屈不挠,努力向上,充满生机,率性而自然;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美好的遐想。作者以此为灵感,创作出温暖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结合文本一中所记叙的白先勇和郑愁予的为人,他们也像野草一样充满生机,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不忘记欣赏生活中的美,作者从他们的为人反思当今文化创作和审美
。文本一行文率性自然,既有温暖的诗情,也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点拨关键每一位作家都用自己的创作理念指导着自己创作,或者用他们的具体文本彰显自己的创作理念。因此,在分析创作理念时要注意:(1)准确理解“理念”的含义,如迟子建的“野草”理念的多重内涵。(2)从内容、形式或两者兼顾方面分析
。内容方面,主要指题材、对象、主题、情感等角度;形式方面,主要指构思、手法、语言等角度。对点练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1
122334455667788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
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趟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
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的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1122334455667788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
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茡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
;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
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1122334455667788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
。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1122334455667788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
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
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1122334455667788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
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
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1122334455667788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
是这样以为的。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上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
赤裸的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
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1122334455667788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
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11223344
55667788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改)112233445566
7788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的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B.文章第②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
的热闹场景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11223344
55667788“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选项属于无中生有。1122334455667788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
动作细节描写,呈现出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了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
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11223344556677√88“目
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11223344556677883.关于文本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
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答案(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
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
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了有机的统一。8811223344556677(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
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虽然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
得生硬、突兀。)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有的自然流畅。88答案(示例)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
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
在不断的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4.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分析“渡口”的含义,可以围绕“渡口”的变化展开
。过去“渡口”的繁荣有何含义,今日“渡口”的荒废又有何含义。另外,它在文中还有象征意义。88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花开了又谢严平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
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蘩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
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88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
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11223344556677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
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
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
烈,8811223344556677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
。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
分逼真。8811223344556677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
春的魅力。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
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8811223344556677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
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
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8811223344556
677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
……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8811223344556677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待:“早期参加救
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
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
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8811223344556677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
5年6月,有删改)8811223344556677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
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
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8811223344556677“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话剧《生路》描写的是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与佩琪的人生没有关联,佩琪是女儿秀英的扮演者。88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作
者对战争的痛恨。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
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11223344556677√881122334455667788“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错。作者说“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是因为作
者对佩琪的早逝感到无奈与痛惜。7.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11223344556677答案“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陈佩琪生命的
崇高礼赞;而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陈佩琪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88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花开了又谢”,可以从两个关键词入手:一是“花开”,寓意陈佩琪的青春之花、爱情之花、生命之花的绽放,饱含作者对陈佩琪生命的一种礼赞,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二是“又谢”,年轻的陈佩琪的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刻凋零,让读者对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惋惜,同时流露出作者
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哀痛与叹惋。11223344556677888.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1122334455667788答案①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
立体丰满;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③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1122334455667788作者采用陈述历史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进行的行文方式
,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其作用。一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描述陈佩琪事迹的同时,增加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评价,让读者更真实立体地感受
到人物的丰富形象,如在描写陈佩琪带病工作时,作者写道“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陈佩琪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1122334455667788二是在描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结合人物事迹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如
在描写陈佩琪病逝的时候,对编写大事记的队友的描述,“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让革命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突出主旨。三是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客观陈述,更是作为一个经历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加作品的文学
性和感染力。如在陈佩琪遇到爱情后作者对时代和责任的描写,“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陈佩琪有关责任和事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