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14 概括内容主旨——删繁就简,钩玄提要.pptx,共(98)页,4.94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d829e62778b38113cb4b04c40e13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三概括内容主旨——删繁就简,钩玄提要学案14复习任务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
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
,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
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
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第二问考查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解答此类题要联系作品
主题和前后文的提示。文章标题是“根河之恋”,暗示了作品内容主要是抒发对根河的赞美之情。文章第一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提示了根河对于鄂温克人的重要意义。从“母亲”的形象特征和根河与鄂温克人的关系入手,再结合作品主题,分析其象征意义即可。2.①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
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
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②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
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
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③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
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节选自王安忆《比邻而居》)文章②③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答
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议论、抒情语句法。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②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
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③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3.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
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
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
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
的魅力。(节选自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
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们争论。答此题主要采用合并法。答案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的第5至8句,分为三层,第5句为第一层,第6、7句为第二层,第8句为第三层。分层概括即可。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概括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瑞雨为
安刘醒龙我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①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
几。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我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我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音韵。虽然那小河里的水纹与琵琶声断无关,但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面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
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我看过了铭刻在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地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
我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
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我们要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
,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铜像,都是不真实的虚拟。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
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于是,村坊小伎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马虎,从头至尾,字
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
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东西多很多。南戏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
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在这小院里,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水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
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我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用那菽水②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
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人家。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留守
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以雨水为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趁着人寿年丰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
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给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一直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莫不是
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
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有删改)注①《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刚结婚不久,伯喈就被父亲要求去赶考;伯喈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朝廷
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沿路弹唱乞食,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与伯喈团圆。高则诚一改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弃妻之丑态,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
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答案①《琵琶记》到处是雨水,雨水是南戏的主心骨②大家瑞安,天下瑞安2.文化游记散文(见学案13“活动二”)一、特定内容概括(一)原因概括题1.作者为什么不会“正眼看一下
”高则诚铜像?答案①这是作者的游览习惯。②作者认为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铜像是不真实的虚拟,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题干关键词在第2段,原因主要在该段画线文字的后面。后面文字分为两层,第一层从“这
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至“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说明这是一种习惯;第二层从“只有一个地方例外”至段末,说明“不真切最好”,它永留人心。类题延练(202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和父亲万方[注][前文
内容:爸爸老了,病了,一年到头在北京医院里,我经常看他。]①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
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②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
,因为这不是他的事。③“怎么讲?”他问我。④“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⑤“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⑥他沉默不语,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
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⑦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泥门洞衬得那么小,孤零零
的。⑧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选自《你和我》,有删改)注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第①段、第⑤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答案(参考答案)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
雨》的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点拨关键原因概括题答题要点:(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
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中,这时就要适当地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
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二)要点综述题2.《
琵琶记》本来名不见经传,但是经过高则诚的改编,把它推上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综合全文,高则诚在哪些地方作了改进与提升?请概括说明。答案①改变了旧戏主人公的丑态,变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改变了戏剧冲突,变恨与恨的冲突为爱与爱的冲突。③借南戏主心骨“雨水”,表达了美好
愿望。④戏词变得清丽。该题信息主要集中在5~7段,其中第5段可提取两点:①高则诚“改……生角丑态”“将……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②“恨与恨的冲突……荡气回肠”,说明高则诚改变了原有的冲突性质。6~7段中,可
提取关键词语“以雨水为主旋律”作为要点。其他地方如第3段“明太祖……高度”交代了第四个要点:戏词变得清丽。点拨关键这类题型多半是围绕文本中某一重要观点或问题,进行全文筛选概括。首先,根据题干关键词语确定筛选范围。注意这个范围也有“远近”之别。离题干用语最近的,信息要点密集;反之,则少。
其次,找出相关文字进行筛选、整合。该分的分,该并的并,该转的转。最后,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分点陈述,避免疏漏。二、情感与主旨概括(一)情感概括题3.文章最后三段重心落在“雨”“瑞安”上,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
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的高度赞美。②表达了作者在瑞安寻到了雨中的真切景致的喜悦。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应抓住题干中的“雨”与“瑞安”这两个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借“雨”一则表达对高则诚的赞美,二则间接表达雨游瑞安的喜悦;通过“瑞安”直接表达自己
的美好祝愿。点拨关键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此法最适合于梳理全文情感变化题。(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
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点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至于答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直接情感,画句圈词。(
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二)主旨概括题4.结合情节,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答案本文通过写“我”冒雨赴瑞安柏树村,到高郎祠观看、感受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关注隔墙的琵琶女唱南戏,发现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
主心骨的故事,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力,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祝愿。点拨关键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
,留存筋骨,去其皮肉。1.概括角度(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
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规范表述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
(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对点练案一、(2022·全
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11223344556677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
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
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11223344556677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
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
了。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11223344556677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
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
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11223344556677半年之后
,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11223344556677等我一回到上海,
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
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11223344556677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
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
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11223344556677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
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1122334455667
7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
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11223344556677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
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11223344556677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
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C.弟弟从
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1223344556677C项是对文本情
节的分析,错在“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我”与弟弟的亲密感情一直都通过信件联系着,从未丢失,只是由于分离阻隔着。“我”一回到上海,两人就见面相聚了,那个亲密的感情就重温起来了。上海分别之夜,那是离别之情,是强烈的,也是复杂的、深刻的,但一定不是重拾与
弟弟的亲密感情。11223344556677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11223344556677答案(参考答案)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
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试题要求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恍惚感”在文本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开头第二段,这是对自“我”离家以来与弟弟聚散离合十年时间的整体回忆,“世事恍
恍惚惚地就过了”,“世事”既有自己的离家出走、四处漂泊,也有弟弟后来的出外聚散,还有国家民族的动荡变化。第二次是在上海分别之夜,弟弟走后自己的心理感受,11223344556677“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这里既有时
间久远了,记不清楚了的因素,也有弟弟突然走了,给自己很强烈的冲击以及对弟弟的牵挂与思念等成分。要回答“这种恍惚感的由来”,还需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所有的“恍惚感”都是在“我”内心产生的,所以由来就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界因素有时间久远和生活漂泊多变两种,内部因素有“我”对弟弟
的牵挂、欣慰等多种感情。11223344556677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1122334455667711223
344556677答案(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关键词:“迷茫”可替换为“将流浪到哪里,漂泊不定,到处找工作,看不到希望,被迫谋业,前途
未卜,没有目标,不知方向”等。“慌乱”“忧郁”可替换为“紧张、担心、忧虑、担忧、忧叹”等。)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关键词:“热情和生命力
”可替换为“快乐、活泼、客观”。“国家的希望”可替换为“中国不会亡,胜利属于你们”。)11223344556677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关键词:“感
情”可替换为“思念、牵挂、想念”。“热望”可替换为“热切的期望、期待、期盼、希望、厚望”。)将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
句。文章第15、16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这两段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生活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
充满担忧。第22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11223344556677和“我”的内心感受,此段中,“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
心的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11223344556677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本一:踏雪寻梅范福潮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11223344556677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
个铁丝箅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
儿。”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扉页上都盖
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11223344556677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以前在秦腔剧团
唱戏……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儿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11223344556677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
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
当面请教,甚是遗憾。”11223344556677一天下午,父亲的花镜坏了,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
:“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11
223344556677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穿街走巷,数着门牌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有人探出头
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掸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11223344556677“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
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
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选自范福潮《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有删
改)11223344556677文本二: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物资回收公司在郊区,每天中午,都有各处的废品回收店往公司库房送货。吃罢午饭,我就去物资回收公司,在新送来的废旧书刊堆里挑拣,犹如沙里淘金。某日运气极好,捡到
一套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一套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一本王夫之的《诗广传》,六本书才花了两毛三,欣喜若狂。11223344556677父亲把这几册书翻了一遍,神情凝重地说:“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
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封底钤有闲章‘鬻及借人为不孝’,你可知出典?”我不知道。父亲说:“唐朝的杜暹藏书甚丰,末页自题:‘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看来梅邨已逝,儿女卖掉了他倾心批阅的书。”(节选自范福潮《捡书》,有删改)11223344556677文本三:同学
们已分好了住处,铺好了床,廖大哥把我的行李提到厨房的里间,放到王老师床上说:“你在厨房帮灶,每天干什么活儿,听王老师安排。”……自此,王老师每晚熄了灯,坐在床头抽烟、唱戏、讲故事,一直说到我睡着。“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
田产,每日游山戏水,吟诗作对。中学毕业后,祖父催我去西安念书,想让我将来考大学,当博士,弥补他科举落第的缺憾。我在西安住校念书,无父辈管束,逍遥自在,常逛书肆,以搜购小说词曲为乐事,后又沉迷于秦腔,与一帮票友吹拉弹唱,天天泡戏园子,大学考试11223344556677两
次落榜……不幸父亲病重,卖尽田产亦未治愈,从此家道衰落,窘困不堪,常常衣食无着。友人介绍我到税务局当文书,未及三月,因上班看小说被局长辞退,后来在市政府谋到一个文书的差事,又因熬夜看书,上班迟到三次被开除,从此戒了小说,在小学当了算术教员,得以养家糊口。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
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要因书误事……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节选自范福潮《吴山夜话》)1122
3344556677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具有时代性,赵伯伯关于书是“好东西”还是“破烂儿”的话语有超越时代的意义。B.父亲熟知“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典故,他推断梅邨已经去世,恐怕无缘相见,甚至请教了。C.“开卷有害之处甚多”是王老师的肺
腑之言,并非否定读书,而是告诫作者不要耽溺于闲书。D.据文中相关语句推测,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踏雪寻梅》《捡书》。11223344556677√11223344556677“选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应为《吴山夜话》
《踏雪寻梅》《捡书》”错,正确顺序应为《捡书》《吴山夜话》《踏雪寻梅》。《踏雪寻梅》第1段,父亲对“我”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这里的“恩惠”就是指《捡书》中“我们挑的旧书,赵伯伯按一毛钱一斤卖给我们”
这件事,而且《捡书》中提到父亲告诉“我”,“你看,扉页上有主人的收藏印‘梅邨自用’,书页上眉批、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这个时候“我”接触了“梅邨”这一名词,所以才11223344556677有《踏雪寻梅》中“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
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扉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所以《捡书》在《踏雪寻梅》之前;《踏雪寻梅》中“我”受“梅邨先生”女儿的指引找到他家,发现“开门的竟是王老师”,《吴山夜话》中讲到“我”和“王老师”的交往,所以《吴山夜话》应在《踏雪寻梅》之前
;《吴山夜话》中王老师说“我”和他年轻时很像,嗜书如命,而《捡书》中就是“我”嗜书的表现,所以《捡书》应在《吴山夜话》前面。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和文本二围绕“书”字,叙写与书有关的人和故事,
刻画了慈父、孝子、良师等数位书痴。B.题目“踏雪寻梅”颇有古典意境,“梅”字一语双关,既指雪中冬梅,又指王梅邨先生。C.有床、柜、桌、椅各一,无“书卷笔墨”“字画饰物”,清寒的环境衬托出王梅邨的落寞。D.《踏雪寻梅》
虽然是散文,但叙写事件有波澜,有巧合,给读者“小说化”的阅读感受。11223344556677√11223344556677“既指雪中冬梅”错。文中与“梅”无关,应是指书和王梅邨先生。6.文本蕴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1
1223344556677答案①对读书的热爱;②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③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④对梅邨教育“我”“莫要因书误事”的感激;⑤对赵伯伯留书的感激。11223344556677①《踏雪寻梅》第2段中,“我”认为赵
伯伯这里是个好地方,原因是“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我”发现很多藏书,非常惊喜,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热爱。②《踏雪寻梅》中,父亲对梅邨先生的批注做了点评,“这些批注征引宏博……甚是遗憾”,这些点评从侧面
说明了梅邨先生的博学,也能直接表现出父亲见识的广博以及评价的中肯,这些流露出“我”对梅邨先生和父亲的钦佩。11223344556677③《踏雪寻梅》中,“我”前去寻找梅邨先生,结果发现梅邨先生“书缘已断,心如古井”,而梅邨先生曾经读书之时“书页上眉批、
夹注、题解、注音比比皆是,批评中肯,字迹清秀,料他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而现在他却斩断书缘,对此,“我”是痛惜的。④《吴山夜话》中,梅邨先生以自己因过于耽溺闲书而误事来警戒“我”,“你与我少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对此,“我”是感激的。11223344556677⑤《踏雪寻梅
》中提到赵伯伯攒下干净的书,之后“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对此,“我”是感激的。7.“互现法”是《史记》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目写,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这三篇选文是如何“互现”王梅邨这一人物形象的。1122334455667711223344
556677答案①《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正因为王梅邨出身于书香世家,嗜读书,所以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②《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因为王梅邨耽溺于闲书,因书误事,导致晚年落魄清寒。③《捡书》与《踏雪寻梅》两
文都突出刻画了王梅邨学识渊博的形象。④《捡书》与《踏雪寻梅》形成对比,由爱书如命到斩断书缘,更突出了王梅邨因书误一生的沉痛转变。⑤《吴山夜话》与《捡书》共同突出了王梅邨酷爱读书、极有天分的形象。①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
,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可以看出王梅邨学识渊博,且有独到的见解;而《吴山夜话》中通过王梅邨的自述“我自幼受父亲熏陶,嗜书成癖”做出了解答,书香世家以及嗜好读书让王梅邨学识渊博,见解独到。②《踏雪寻梅》中提到“我”
去寻梅邨先生,看到梅邨先生的处境,非常落魄;《吴山夜话》中对此做出解答,因沉溺闲书导致晚年落魄。11223344556677③《踏雪寻梅》和《捡书》中都提到“我”父亲对梅邨先生批注的评价,体现出其学识的渊博。④《踏雪寻梅》中,“我”见到王梅邨先生,但他说
“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可见他已斩断书缘,而《捡书》中梅邨先生的批注中说“鬻及借人为不孝”,认为把书卖掉和借给他人是不孝的,可见其爱书之深,两相结合,凸显了他的转变。11223344556677⑤《捡书》中,通过父亲对梅邨先生批注的评价以及梅邨先
生的批注可以看出梅邨先生对读书的热爱;《吴山夜话》中,通过梅邨先生的自述展现了他在读书上的“天分极好”以及酷爱读书的表现,两相对照可以展现其爱书以及有天分的特点。1122334455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