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专题02 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8)页,184.77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6654a71e8d9ba2479934ed4fca75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2诗歌鉴赏(解析版)一、2021-2022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②,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①逡
巡:宋时俗语,一会儿。②厮酿:相互融合。13.下列对本作品语言特点的分析,不贴切的一项是()A.字无虚设,形神兼备。B.巧用俗语,化俚为雅。C.词句流畅,承转自然。D.笔调舒缓,词藻绚丽。14.作品紧扣“饮酒逗乐”对采莲女群像展开描写
,请对此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D14.上阕以“闻”“敲”起笔引出女伴相访,姑娘们以荷叶作杯,推杯送盏之间欢声笑语,花气酒香与人面桃花相融,继而醉眠树阴任船
漂荡,惊觉船搁沙滩,由动而静,声、影、味、色交错描摹,生动刻画了活泼、顽皮的采莲女群像。【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D.“笔调舒缓”错误,如“旋”“忽”“逡巡”,这些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
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笔调轻松欢快,并非“舒缓”。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采莲女“饮酒逗乐”的具体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由“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可知女伴来访,“闻”“敲”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逡巡”则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由“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可知姑娘们喝
酒逗乐的场面,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
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花、酒、人三方面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由“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可知饮酒后的情形,此时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
。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并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
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诗歌据此塑造出活泼、顽皮、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二、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②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
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12.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D.
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13.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D.朱淑真词用深
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14.请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D13.A14.“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
妾,而薛蟠远在江南,诗中“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相传词人朱淑真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此词“月亮”表达出了词人的自我安慰和空虚寂寞的情怀。【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
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由此可知,新学诗者不可读浅近的诗句,可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次再李白七言绝句,揣摩名家诗作的写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香菱诗的首联、颔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大意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
,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描绘出月色的清晰可见而非朦胧清淡。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香菱才情横溢,却是薄命女子,终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此时丈夫薛蟠远在江南。“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薛蟠虽然与她并无和谐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所以,诗中“月亮”蕴含着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
身一人的孤独之情。注释中提到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词中“月亮”蕴含着朱淑真空虚寂寞的情怀及自我安慰。三、2
021-2022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招吕望之使君①王安石潮沟②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尚有使君同
好恶,想随秋水肯扬舲?[注]①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期间。②潮沟,江宁城外所开引水道。13.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可以归为()A.山水田园类B.送别类C.咏怀类D.咏物类14.本诗没有用到的表现手法是()A.虚实结合B.借物喻人C
.对比映衬D.直抒胸臆15.联系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C14.D15.答案示例:首联描绘了清静幽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平静和美的心情。颔联表明自己一心归隐,暗含仕途不顺,罢相归隐的不平
之情。颈联的前句讥讽小人如白云易变,反复无定。后句运用反问,表达自己虽光明磊落如松柏,但缺少知己,无人赏识的失落,激愤之情更进一层。尾联写唯有吕使君坚持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想邀他泛舟赏景,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全诗表达委婉含蓄,情感丰富多变。【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结合[注]①可知,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期间。再结合颈联和颔联进行分析:颔联诗人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举,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愤激之情;颈联讥讽小人如白
云易变,反复无定,同时塑造了自己如“老柏青”般磊落孤高的形象。所以这是一首“咏怀诗”。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比
映衬,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愤激之情。“落落谁钟老柏青”以“落落”之叠词、“老柏青”之比喻,塑造了诗人磊落孤高的形象,以物喻人。“潮沟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是实景,“想随秋水肯扬舲”是作者设想的未来之景,虚实
结合。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首联“潮沟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写潮沟两边距离很近,两边牛鸣叫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十亩方塘边一座草亭。以“两牛鸣”交代路途近便,又以“涟漪”“草亭”写出环境的清幽。以清静幽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平静和美的心情。
颔联“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写像当初以身许国一样地投身山林,将自己的心意寄托在鱼鸟身上几乎要忘形。诗人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举,是想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罢相后愤激之情。颈联“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
”写世事像漂浮的白云一样易变,知己寥落,谁能了解我如老柏一样的心怀?用纷乱漂浮的白云比喻纷乱的世事,以“落落”之叠词、“老柏青”之比喻,塑造了诗人磊落孤高的形象。“落落谁钟老柏青?”以反问句式表达虽光明磊落如松
柏,但缺少知己,无人赏识的失落,激愤之情更进一层。尾联“尚有使君同好恶,想随秋水肯扬龄”写还好有你这位朋友与我有相同的好恶,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扬帆在这秋水中畅游?阐述与吕使君的情谊,心里得到些许安慰。全诗表达委婉含蓄,情感丰富多变。四、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
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
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10.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D
.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11.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12.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0.D11.答案示例一“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答案示例二“上”字好
。“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12.答案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
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答案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
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答案示例三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
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该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上”好,可分析“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潜“暧暧远
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
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如认为“依依”好,可分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既写的是炊烟自远处村庄缓缓上升的景色,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依依”二字似有不舍离去之意,以拟人手法,流露
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依恋不舍之情,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显得更有情味,而滋味更“淡”真动人。【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
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
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
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
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五、2021-2022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
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D.
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C.下阕首句,作者由
“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A13.D14.“春色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表现为递减性,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了解文学常识把握写作风格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词调体式规定是这样的: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词超过126字,属于长调。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以景结情”错,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应该是情景交融,卒章显志。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妙处(炼字)的能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大意是说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仔细玩味三个数词“三”“二”“一”,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逐层递减中语意蕴藉、含蓄、巧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爱春、惜春,面对凋零、坠落又无奈的情感。六、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大堤曲
[唐]李贺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①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②。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有删节)【注释】①绾:系结。音wǎn。②珰:古代妇女的耳饰。音dāng。12.下面的诗歌与本诗形式上完全不同的是()A.李贺《李凭
箜篌引》B.白居易《琵琶行》C.高适《燕歌行》D.李商隐《锦瑟》13.下面对本诗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A.本诗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她所挽留的“北人”就是后文去往襄阳道之人。B.本诗描写人物之美的手法,有视觉、嗅觉,有比喻,有比拟,角度多变。C.本诗“江畔春”与“绿浦归帆”相呼应,既点
出时令,也表达了思想内容。D.本诗中“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通过主人公之口真切地表达了挽留之意。14.请联系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两句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D13.B14.(1)这两句的
意思是女主人公认为现在自己正当青春,如菖蒲花盛开,但是很快就会年华逝去,如秋天老去的枫叶。(2)运用比喻手法(对比也可),以“菖蒲花”和“枫树”自比,表达她内心青春易逝的焦虑,含蓄地传递出渴望与爱人相伴的急切心理
,以此表现相思之情。(3)诗歌最后两句以暗示收尾,蕴藉有味,情真意切。【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古代诗歌体裁形式的能力。本诗标题为《大堤曲》诗歌形式比律诗、绝句等格律诗自由,字数句数都不固定,属古体诗。ABC都属于歌行体诗歌,属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D.《锦瑟》是七言律诗,属近体诗
,字数、句数、押韵、平仄都有严格的要求。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有比拟”分析错误,原诗没有用比拟。“红纱满桂香”是嗅觉,“青云”“明月”是比喻,写出了头发的乌黑浓密,耳饰的
明亮;“菖蒲花、枫树”也是比喻。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最后两句“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意思是我今日像菖蒲花盛开,年轻美貌,明日就会像枫树一样老去。这里比喻手法,把青春与年老形象地对
比,突出了女子衰老的惊心动魄,从而表达了女子对容貌的焦虑,相思的急切。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结尾暗示爱人珍惜时光,快快回来团聚,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2021-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葛立方袅袅水芝红①,脉脉蒹葭逋。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②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后多指美酒。卜算子·为人赋荷花辛弃疾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
明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①。【注】①更衬句:《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12.根据两首词的字数,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
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质朴苍劲C.慷慨激昂D.深沉婉转14.两词都写“荷”,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荷”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C13.A14.葛词:诗句中表现“荷”情态的词,
如“红”“袅袅”“脉脉”。“红”既写出其颜色之美、开放之盛。“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细腻地刻画出“荷”之柔丽妖媚、婉转多姿的形象。“脉脉”本是写人含情不语貌,这里摩画的是“荷”与蒹葭共生的温存图景,写出“荷”甘于清寞、甘
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天然之格,寄托了词人的高雅志趣。辛词:双关、用典。双关:“丝”即“思”,“莲心苦”即“怜心苦”,暗示了词人对佳人思念良人、内心痛苦的同情与自伤。用典:“更衬佳人步”句更道出辛弃疾不因仕途坎河而自弃,以才华自许的心胸。“占断人间六月凉”充分表达了词人
的曲衷和怨尤。以“荷”的形态和物种特点,宣泄内心情感。葛词:清新别致,将“荷”的鲜丽可爱、婉转娉婷全然展现,其中的荷韵、酒意、雅兴自然流露。整首词形成灵丽、幽美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辛词:委婉典雅,从“红粉梳妆”
到“莲藕”及“莲花”,借用“荷之梳妆”来表达作自己的内心活动,用美好的意境衬托词人此时的不得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词按照字数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这两首
词《卜算子》词都是44字,故属于词中的小令。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葛词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辛词咏
荷,描绘荷花的形貌,寄情自然。从葛词“袅袅”“脉脉”和辛词“红粉”“翠盖”等词语可看出二者的语言风格都属于“清新自然”。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葛词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红”着颜色,“袅袅
”二字状荷花柔媚多姿的情态;“脉脉蒹葭逋”,“脉脉”一词运用拟人手法,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的场景。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写饮酒赏荷,“叶叶红衣当酒船,
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啊!下阕营造一种和谐、安谧的生活的情趣,表达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辛
词“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上阕一开始就以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的形貌:在炎夏的绿池中展葩吐艳的荷花,似一群弄妆梳洗、浓施粉黛的妇人,她们打着翠绿的华盖在风雨中沉吟垂首。“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尽管她们无意争芳斗艳,却把人间六月的凉爽都占尽了,隐隐流露出一股艾怨之情。“根底藕
丝长,花里莲心苦”,“丝”“莲”字一语双关,联系到“思念”“怜”,诗人在艾怨中又透出一丝同情,用双关语,虚写藕丝长和莲心苦,实指佳人美女红颜多薄命。“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运用典故,极形象地暗示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也流露出诗人
红颜祸水的历史局限性。从语言风格看,葛词清新别致:“袅袅”二字兼写荷花外貌与精神,准确地写出了荷花柔丽妩媚、婉转多姿的情态。作者又以“草草”“细细”状写词人饮酒赏荷之情态,不仅表现出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就了一种
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脱的情调;辛词委婉典雅:以荷花的形态和物种特点,极形象地暗示了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宣泄了词人浓厚的感情,衬托词人的不得意。八、2021-2022学年上海市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
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去者日以疏佚名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①,欲归道无因。【注】①思还故里闾:“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32.这首作品
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A.《李凭箜篌引》B.《春江花月夜》C.《迢迢牵牛星》D.《登岳阳楼》33.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
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白杨树的哭泣之声。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答案】32.C33.D【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体知识的能力。从
字数和句数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A《李凭箜篌引》是七言古诗。B.《春江花月夜》是七言古诗。C.《迢迢牵牛星》是五言古诗。D.《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故选C。【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
言、技巧的能力。D.“清新典雅”错误。所谓“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所谓“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这首诗歌抒写游子路出城郊,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世、羁旅天涯,表达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
感,语言朴素自然却饱含无限酸辛,与“清新典雅”无关。故选D。阅读文本,完成各题。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南朝梁)王僧孺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依帘野马①合,当户昔耶②生。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③。[注]①野马:漂浮的游云。②昔耶:生长于台阶
、瓦缝等处的苔类。③法高卿:东汉隐士法真(字高卿),郡守曾请他出仕,他回答:“我将隐居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去。”3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从诗题“愁居”推测,此诗写于作者被纠免官期间。B.首联中“云物善”三字,是总起,也是全诗的诗眼。C.作者熟读老庄之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道
家之气象。D.真诚羡慕隐士法真,作者希望能够一睹他的风采。3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B.远景与近景相结合。C.写景与议论相结合。D.用典与假设相结合。36.有人说,诗题是“秋日愁居”,全诗却无半点愁气。下列选项中不能否定这一说法一项是()A.诗人闲居山林,诗中幽清宁静
、不染尘杂,没有山园诗的那种摆脱官场的由衷喜悦。B.“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已写出诗人觉得自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闲愁。C.诗人不愿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极力渲染所居环境的美好,一定要朋友来拜访自己。D.诗人
因事免官居家,却自比为超脱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有愁气。【答案】34.D35.B36.C【3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真诚羡慕隐士法真”错误,王僧孺因事免
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并非如陶渊明般真心向往田园生活。故选D。【3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效果。
本题只需结合诗句分析运用了何种手法即可。“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是静态描写,“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为议论,1-6句写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译为“倘若你有机会,就来看一看我这个隐居北山的人吧
”,前句假设,后句运用“东汉隐士法真”的典故,用典与假设相结合。故ACD正确。故选B。【3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各联所写
内容,结合关键字词、抒情句、意象等分析作者情感。诗中清幽淡泊,一无居秋之“愁”,并非真的无“愁”。“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奔马般的游气在窗帘前聚会,门前的阶石亦长出了青苔,可见屋子主人居处之幽寂和人迹稀少。
这句写出诗人感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寂寞闲愁。只是诗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故作精神超脱,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他有意夸张所居住环境的美好,可见他是真有寂寞忧愁。原本是被贬,不得不“禁居”,却自比为超脱
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王僧儒因事免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那么,这首诗之所以题为“愁”,或许由于作诗之始,诗人心境原本就有愁,但触景解怀、情随物迁,终于变得渐渐平静和超脱起来,或许由于孔主
簿非为至友,答诗不便深谈,虽有愁而却出以淡泊之语,表明自己免官无怨,以避免牢骚之嫌?而且此诗描述清静,情感也稍淡漠,给人以孤清幽寂之感,可见心底毕竟还有几分“愁”思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C项是“全诗却无半点愁气”的原因。
故选C。【点睛】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烘托、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九、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使东川·南秦雪[注](唐)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
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萃》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时节依旧寒冷,本诗通过描绘山峰、笋石、松萝、飞鸟、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静谧的氛围。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之情。C.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
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14.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D13.B14.①
“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
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乐府诗选》辑选的是乐府诗;B.《古诗菁华》辑选的是古体诗;C.《诗余选集》中诗余是词的别称,辑选
的是词;D.《律诗集萃》辑选的是律诗,而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收录到此书。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错,“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大意是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惊奇地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写出了蜀道
天气变化之快,而不是作者行程速度之快。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
”和诗中所写的“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
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十、2021-2022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甲:《咏白海棠》薛
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乙:《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5.以上两首诗出自“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章,其中“秋爽斋”是(人名)在大观园中的住处()A.探春B.李纨C.惜春D.王熙凤6.对以上两首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胭脂”句与杜甫诗中“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样,通过语序变化增强诗意。B.“玉无痕”写出白海棠的花怯弱含露的姿态。C.“半卷”句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染出白海棠的冰清玉洁。D.“月窟”句想象奇特又暗含怨苦之意。7.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根据李纨评价,“含蓄浑厚”的是()A.甲诗B.乙诗【答案】5.A6.B7.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的判断能力。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
春在大观园的住所。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B.“怯弱含露”错。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写出白海棠的宁静娴雅之姿。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
象的把握及对诗词风格的鉴赏能力。“含蓄浑厚”应是甲诗的风格。甲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
端凝庄重的性格。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
凝重。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呈现出“含蓄浑厚”的特点。故选A。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九日齐山登高①(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注】①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皆是怀才不遇,杜牧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②《晏子春秋·内
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20.文学社准备出一期古代诗歌的刊物,本诗所在的栏目名称合适的一项是()A.怀古幽思B.古风大雅C.羁旅遗韵D.诗余新章21.下列对本诗风格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平易
通俗B.俊朗洒脱C.清新自然D.沉郁顿挫2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合适的一项是()A.江涵秋影,携壶上山,共赏秋景有雅兴。B.世事惟艰,难逢一笑,欲仿渊明归隐赏菊。C.时值佳节,不妨大醉,无需哀叹伤迟暮。D.看
穿世事,登临抒怀,不效齐景泪涟涟。【答案】20.A21.B22.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内容及情感的能力。A.《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
,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属于“怀古幽思”的特点。B.本诗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不属于古体诗,与“古风大雅”的特征不合。C.“与客携壶上翠微
”,作者不是“客”,本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所以不能体现羁旅。D.词又称“诗余”,句子长短不一,而本文从句式表达特征来看,整齐对称,押韵、平仄等符合格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不是词。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首联
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
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
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全诗用登高忘忧的旷达豪宕之笔,写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思,形成了既爽快健拔又含思凄恻的风格特点。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
容的能力。B.“欲仿渊明归隐赏菊”错误,“插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仿渊明”。故选B。十一、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拟咏怀(其三)庾信①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②,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③。倡家遭
强娉,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注释】①庾信,南朝梁元帝时,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梁亡后,在西魏、北周为官,官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诗作于梁亡后。②不言:不料。班定远:班超出使西域,曾被封为定远侯。③辽水、陇头:古时辽水属于燕
地,陇头属于秦地。【助读材料】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庾信《哀江南赋序》13.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本诗
的一项()A.《古诗菁华》B.《南北朝诗歌选》C.《格律诗精选》D.《汉魏六朝诗文赋》14.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概述生平,以自我否定来自谦。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用类比表达思乡情。C.七八两
句互文见义,借助他人叙写际遇。D.九十两句卒章显志,含蓄深沉余味悠长。15.参考注释与助读材料,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C14.B15
.①诗的前四句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的思想。②诗的五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乡之情。③诗的七八句抒了作者对漂流异乡的羁旅之苦。④诗的九十句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C.本诗作者庾信为南北朝时期诗人,此诗是一
首古体诗,不属于格律诗,格律诗应是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所以不可能选入《格律诗精选》。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以自我否定来自谦”理解错误,这里主要写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带兵、出使,皆非所长,这是一个事实描述;
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C.“七八两句互文见义”分析有误,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心甘情愿。这里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D.“含蓄”分析错误
。诗的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阅读诗歌以及参考注释与助读材料
可知,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开篇四句,诗人以率真的态度写了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以及带兵、出使均非所长的情况。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自己既没有作使臣应酬于敌国庙堂的办法,也没有带兵打仗的谋略,自己身居长安,又并不是像班超那样由于
立功西域而封侯于万里之外。接着诗人用两句工整的对仗句,明写燕客思念辽水,秦人瞻望秦州,暗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诗人身为南朝的士族,羁留长安之后,阀阅观念更为浓厚,虽然在北朝“特蒙恩礼”,但他一直不忘故国旧家。这里所抒发的乡关
之思,正是他因国破家亡、感伤身世的情感之流露,是仕途不得志的反映。“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心甘情愿。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诗人以“鬓秋”喻年岁已老,十分形象生动。全诗十句,开篇四句叙述
自己才学情况,前两句是径言直说,后两句反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推出了自己是羁留长安的亡国之臣的新意,增强了诗的悲哀的氛围,耐人寻思,含蕴深厚。“燕客”等四句,运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燕客秦人思念家乡、娼妓质子强被聘留,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
,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思念旧国故乡,不甘蛰居长安的思想,写得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十二、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敬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晚归
故居唐李昌符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D.“细径穿禾黍”写
出诗人回家的迫不及待。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14.本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结合全诗赏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D13.C14.这首诗主要是运用侧面描写来抒发回乡之情的。(1)诗
人通过马“嘶”侧面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2)从诗人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描写,侧面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3)诗人以战乱时代残垣断壁、薜萝蔓延的真实景象,侧面描写显现内心的凄凉之感。【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
的能力。D.“‘细径穿禾黍’写出诗人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诗人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
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1)首联,“连嘶
渡晚河”,似乎是连马儿也思乡心切,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家乡去。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马儿拟人化,以马衬人,形象生动地从侧面描绘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2)颔联,写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忽”字写见到家乡的树木而惊
喜,以细节的真显示归乡的欣喜心情。“渐”字生动地写出诗人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心中喜悦之情倍增。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3)第六句“颓垣压薜萝”,借景抒情,借战乱时代残垣断壁、薜萝蔓延的真实
景象,侧面描写,抒发诗人显现内心的凄凉。十三、2021-2022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近试上张水部①朱庆馀②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③。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④。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⑤。齐纨⑥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释】①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②朱庆馀:唐宝历二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是张籍赏识的后辈诗人之一。③舅姑:公婆,即丈夫的父母。④入时无:是否时髦。⑤沉吟:犹豫不决。⑥齐纨:齐地出产的细绢。13.以下
对这两首诗形式和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中皆无对仗句B.两首诗都有3个韵脚C.两首诗都是借女写男D.两首诗都写得巧妙含蓄14.唐代士子应试前,往往把所作诗文呈献给当朝有名望的人,希望取得赏识,以抬高身价
,作为一种自我宣传的社会活动,当时称为“行卷”。一旦行卷成名,登第就有把握。《近试上张水部》即是朱庆馀应试前、行卷后所作,他想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籍通过《酬朱庆馀》一诗给出的回答是___
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空不超过12个字)15.有人说,这两首诗即便抛开言外之意不谈,也是很好的写人作品,请你从这个角度,赏析两首诗中的女性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3.C14.①.示例:我的试卷主考官满意吗?②.示例:你才华出众,无须担心。15.示例:《近试上张水部》塑造了一位刚嫁到夫家,谨守礼仪,新婚第二天一早便起床打扮等天亮去向公婆行礼的新娘形象。她满心希望能够得到夫家的认同与喜爱,又因初到夫家而羞涩
不安,故而低声询问丈夫,自己的妆饰可还入时否?把新婚女子羞涩不安又满含期待的心情描摹得惟妙惟肖。《酬朱庆馀》塑造了一位明艳自信、才华出众的采菱越女。她在沉吟自己与时人之美时,想到虽然自己出身平凡,衣着朴素,然而却拥有美丽的容貌与价值万金的歌喉,何愁比不过时人,是一个朴素大方、才华出众、明艳自信
的女性形象。【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形式及内容的能力。C.“两首诗都是借女写男”不当,《酬朱庆馀》是以越女比朱庆馀,属于“借女写男”,但《近试上张水部》一诗中,除了作者用新娘自比,属于“借女写男”,也用
“夫婿”比张籍,以姑舅比主考官,因此此诗不是完全的“借女写男”。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是写新娘问新郎,自己的眉毛画得是否入时,惹人喜爱;实际上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想问的是:
我考试所作文章,主考官是否满意?张籍的诗则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一曲菱歌敌万金”,赞美姑娘歌喉好,其实就是称赞朱庆馀才华出众,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近试上张水部》中的女子,是一位刚嫁到夫家的新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可见她谨守礼仪,尊重公婆,在新婚第二天一大早就等着前去向公婆行礼。“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问句可看出,新娘为了拜见公婆而精心妆饰,必然是很美的;“低声问”流露出新婚女子羞涩不安又满含期待的心情
,渴望得到丈夫的认同,更希望能够得到公婆的喜爱。《酬朱庆馀》中的女子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自己穿的衣服肯定比不上那些富贵人家的姑娘们,
尽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然而最终肯定“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衣物的装饰只是外在,不值得时人看重,真正让人欣赏的,乃是她出众的歌喉,那才价值万金呢!流露出姑娘对自己美貌与才华的自信。十四、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停云
(选二首)【东晋】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
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12.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A.《诗经·氓》B.《蜀相》C.《望海潮》D.《窦娥冤》1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在这两首
诗歌中?()A.景物烘托B.细节描写C.动静结合D.直抒胸臆14.小验同学想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一期“比兴”专题的诗歌推送,并向同学们征集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你会推荐《停云》中的哪一首充实材料?请你向班级公众
号投稿,并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A13.B14.我会选择第一首。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既用“霭霭停云”“濛濛
时雨”来起兴,引入后面的抒情,又用“霭霭”“濛濛”衬托主人公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伤感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停云》是四言古诗。A《诗经·氓》是四言古诗。B.《蜀相》是七言律诗
。C.《望海潮》是词。D.《窦娥冤》是杂剧。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C.“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闲止”静景,“相
和”动景,动静结合;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所选的篇目,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用的原因,要突出“比兴”的手法。我选择第一首诗
。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
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十五、2021-2022学年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__至城
西苏家①(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②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
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②鞍鞯jiān: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12.根据诗意,本诗标题中空缺处最适合的一项是()A.雨前B.雨中C.雨后D.晴日13.以下对中间两联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仗B.夸张C.拟人D.视觉、
嗅觉、触觉多角度描写14.全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C13.B14.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
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稍回晴日丽天津”,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可知这里写的是雨后的情景,所以题目也应该是“雨
后”。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颈联,大意是,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拂”字给“柳”以人的特征,属于拟人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
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笼罩着都城的紫烟渐渐散去,
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路边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意思是“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
晴朗,天空也在消除阴霾后更加美丽”,结合注释中“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这一信息来看,诗人雨后天晴拜访苏家,为老师再获朝廷重用而开心,认为现在是雨过天晴,内心有着沉冤得雪的痛快。借景抒情,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十六、2021-2022学年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高三下学
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__________若耶溪綦毋潜〔唐代〕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12.
根据诗意,最适合填入本诗题目划线句的一项是()A.夜游B.春泛C.归隐D.行舟1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此去随所偶”一句表现诗人出游希望有所偶遇的心情。B.“林月低向后”句照应“际夜”,表现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然后退的情
景。C.第五六句写出诗人泛舟赏景过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D.全诗对不同景物的描绘使寂静的景物恍惚流动,富有动感,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14.结合全诗内容,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的“幽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12.B13.A14.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诗人
寓情于景,借景抒怀,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在
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的描写,所以题目应体现“春景”与“泛舟”两层意思。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表现诗人出游希望有所偶遇的心情”错误,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
随遇而安的情绪。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识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此诗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
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
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
宿,不觉已经“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
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
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十七、2021-2022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秋夜与友人宿(唐)杜牧楚国同
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秋夜同友人话旧(唐)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
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13.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A.山水类B.送别类C.隐逸类D.羁旅类14.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
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15.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3.D14.D15.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
运用想象(或虚写),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第一首题目是《秋夜与友人宿》,尾联写道: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由此可知,在他乡,
诗人和友人都在互诉羁旅之思。第二首题目是《秋夜同友人话旧》,尾联写道: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由此可知,诗人和友人都渴望回家,表现了羁旅之思。所以这两首诗都是羁旅类。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错误,应该是
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杜诗通过“蒹葭、砧杵”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思;谭诗除了通过“露、云、岛”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外,还通过对友人和未来的展望进行了设想,由此可知,谭诗比杜诗情思更丰富婉转。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杜诗尾联写诗人听
到秋夜佛晓时笛子的声音就好像在家里床上的样子。此联寓情于景,“寒”,寒冷凄凉;“月满床”为视觉,“闻吹笛”为听觉。残笛入耳,凉月满床,描绘出秋夜佛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暗示
诗人长愁无眠,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漂泊之苦。谭诗尾联是虚写,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既有羁旅之思,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何当”之问是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十八、2021-2022学年上
海市松江一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过家(宋)黄庭坚络纬①声转急,田车寒不运。儿时手
种柳,上与云雨近。舍旁旧佣保,少换老欲尽。宰木②郁苍苍,田园变畦畛。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③。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注:①络纬:蟋蟀。
②宰木:坟墓上的树木。③毁龀:儿童换牙。12.下列关于两篇作品的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绝句律诗B.曲子词歌行体C.近体诗古体诗D.绝句诗余13.下列对《过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品先以蟋蟀叫声急促写气候转凉,渲染出落寞萧索的氛围。B.作品接着再以柳树、雇工、
宰木的明显变化写出了家乡变迁。C.作品接着写作者因为亲戚盛情相邀反而生出到乡似客的感慨。D.作品笔锋一转,以浮萍、风霜、灯花喻指人生境遇喜忧参半。14.上述两篇作品的画线部分在表达情感时哪一个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请对此加以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C13.D14.《过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过家》虚写、想象,以后即使离开家乡三百里,梦魂也不会离开一寸,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来,增强眷恋
的浓度,而且三百里与一寸的强烈对比,也将表明自己无论走到哪里,精神/灵魂之根还在家乡。此句又处于全诗的结尾处,从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转到强烈抒情,使渐近中年的作者对家乡根之眷恋喷薄而出。而《回乡偶书》虽然以景结情,以不变的景物反衬出家
乡的变迁,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过家》中也有表达,从表达情感的丰富度上,《过家》比《回乡偶书》更具有感染力。【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回乡偶书(其二)》共四句,每句七字,“多”“磨”“波”讲究押韵,为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过家》每句五言,
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为五言古体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灯花喻指”错,此处“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是一句向灯花发问,一句代灯花回答,是将灯花拟人化,说明灯花也为诗人的归来而欣喜。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
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此句以景结情,以湖波不改来反衬人世变化之大,寓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最后两句,
设想离家之后,梦魂仍将留在家里。“三百里”非实指,形容离家之远。意谓如果泊船处距家有三百里之遥,自己的梦魂连一寸远也不会离开。言外之意是,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心思都是想着家里的。以“三百里”之远和“一寸”之近相映衬,既形象鲜明,又对比强烈。这是一种虚写手法,运用想象,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
来,与前文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形成情感上的递进,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眷恋之深。对比而言,同样是表达眷恋故乡的主题,《过家》比《回乡偶书》表达情感的层次性更丰富,感慨也更深沉。十九、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停云(
选二首)【东晋】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释
】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12.编辑部正在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你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的一项()A.《诗经·氓》B.《蜀相》C.《
望海潮》D.《窦娥冤》13.选出下列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到这两首诗歌的一项是()A.景物烘托B.细节描写C.抑扬结合D.直抒胸臆14.联系诗序和诗歌的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A13.B14.其一主要运用用比兴抒情。前两句起兴,为后文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三四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
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其四主要运用反衬和直抒胸臆来抒情。前四句以鸟的相鸣相和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停云》是四言古诗。A.《诗经·氓》是四言古诗。B.《蜀相》是七言律诗。C.《望海潮》是词。
D.《窦娥冤》是杂剧。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C.“敛翮闲
止,好声相和”,写鸟儿悠闲婉转相酬唱为扬;“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写自己念友不来,孤单寂寞为抑;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第二首,写鸟
儿展翅飞翔,落在庭前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态,鸣声婉转相唱酬。鸟的相鸣相和悠闲自在。而自己思念良朋却不得相见见,无可奈何独自寂寞惆怅。以鸟儿的欢乐衬托自己的失意;“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寂寞孤独,诗人因羡慕“翩翩飞鸟”的“好声相
和”,而益发“抱恨”了,直接抒发了思友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二十、2021-2022学年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浣溪沙(宋)苏轼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
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②霜须。[注]①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②镊:拔去。13.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看,
本词写于酒醒之后。B.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C.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D.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14.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B.“雪晴”一句
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C.“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D.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15.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C14.C15.画线句通过酒宴
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13题详解】本题考查掌握诗词基础知识的能力。考生解答
本题时注意从词的形式、音韵、表达方式、诗歌内容等角度综合分析。本题C项,“中途换韵”,表述错误。本诗中韵脚分别为苏、车(旧读jū)、无、絮、珠、须。这几个字用韵一致,都押U韵。故本题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
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本题C项,“‘翠袖’一句运用比拟”,表述错误,“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此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翠袖倚风萦柳絮”这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故本题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应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要注意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心理等。“尊前呵手镊霜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则在酒杯前吁气呵手,摸着白胡须”。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上文“绛唇得酒烂樱珠”,即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结合苏轼的身世背景,联系上文“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的诗句,可见“尊前
呵手镊霜须”这句话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二十一、2021-2022学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
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
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2.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填人名)。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B.“玉镜”“冰盘”都是借喻,指月亮。C.两首诗都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绵长的愁思。D.香
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14.黛玉评论前一首“过于穿凿”,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从语言品味、创作技巧、情感立意角度赏析后一首“新巧有意趣”之处(任选一个角度)。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2.(甄)英莲13.C14.示例:语言上,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技巧上,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
自己的身世。情感上,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寒”字展开,情感浓郁。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葫芦僧乱判葫芦
案”一节门子的介绍中可知,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都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绵长的愁思”错误,第一首诗香菱用语毫无含蓄,又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词藻,凑数成句。头尾两联二十八个字,只说
得个“月亮很亮”,内容十分空洞,并未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绵长的愁思。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立意的能力。语言上,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
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
。“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借“嫦娥”写月。技巧上,化用诗句,
如“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化用前人月下砧声的诗句;“绿蓑江上秋闻笛”包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玉笛暗飞声”等思乡的诗句,“嫦娥”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的影子,显得典雅含蓄,却又不露痕迹;借月怀人,又借嫦娥的一问,
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情感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
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
。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
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二十二、2021-2022学年上
海市川沙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多丽·咏白菊[宋]李清照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①,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②。渐秋
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③,似泪洒、纨扇题诗④。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咏菊[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
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⑤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①醉妃、孙寿、韩令、徐娘句:作者以四个历史人物作为反衬,体现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不似徐娘傅粉争妍之白。②酴
醿(túmí):花名,也作荼蘼、荼糜等,暮春时开花,有香气。③汉皋解佩:心意相投的男女互相赠送礼物,作者以此暗指男子心有别属。④纨扇题诗:汉代班婕妤《团扇诗》(又名《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受汉成帝冷落的处境。⑤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12.《咏菊》一诗有几联对仗?()
A.一联B.两联C.三联D.无1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词善用典,上片所引典故均为反衬,而下片均为正衬。B.二篇不着一个“菊”字,所赞美的菊花特质与常人不同。C.林以菊为知音,暗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意。D.林诗“秋心”将菊拟人化,凸显菊花高洁、
端庄的品性。14.李词和林诗均题为“咏菊”,且都以“菊”自比,请比较分析二者思想情感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B13.C14.同:都以菊自喻,抒写高洁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异:李清照的词流露出孤
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伤;林黛玉的诗则表达了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题针对“对仗”设题。“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
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从诗歌体裁来看,“咏菊”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使用对仗;就本诗而言,颔联“毫端蕴秀”对“口齿噙香”,“临霜写”对“对月吟”,
颈联“满纸自怜”对“片言谁解”,“题素怨”对“诉秋心”,这两联使用对仗;从诗句的结构特点来看,首联中“无赖诗魔”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诗魔”,而下一句“绕篱欹石”是并列结构,不能构成对仗;尾联中“一从……后”意思是“自从……后”,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不能构成对仗。由
此可知,这首诗歌有两联对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形象的能力。A.“上片所引典故均为反衬”错误,上片以杨玉环和孙寿等低俗的容止来反衬白菊不同流俗的风采,是反衬,而屈原和陶渊明,则是以爱菊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风度韵致也堪与白
菊相比拟,是正衬。B.“所赞美的菊花特质”错误,这两篇作品中赞美的不是菊花,而是以菊隐喻自咏,表现作者卓尔不群的特点。D.“林诗‘秋心’将菊拟人化,凸显菊花高洁、端庄的品性”错误,这里的“秋心”是说作者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感伤的心境,不是说菊,所以也不
存在拟人一说。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先看李清照的词。从上阕一开篇来看,“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意思是“小楼寒冷,帘幕低垂,秋夜长长。恨萧萧无情
风雨,一夜搓揉,将白玉般的肌肤损伤”,这是借景抒情,用深静寒寂的赏菊氛围来写自己的孤居独处,再以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感受。接着在上阕中,词人先以杨玉环和孙寿等低俗的容止来反衬白菊不同流俗的风采,又以屈原
和陶渊明对菊进行烘托;下阕中则以汉皋仙女和汉宫婕妤从正面来作为白菊的陪衬,而末句更进一层,是慰安兼以挽留,意思是说可以不必为苦忆昔人而萎谢化去,此地亦有爱菊之知音,词意至此,拓开意境,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再看林黛玉的诗。如颈联“满纸自
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说我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己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情怀。如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是说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
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这是借颂菊之高洁来写自己的清高孤傲。由此可知,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菊来抒写自己的卓尔不群,而不同点则是李清照的词中有对孤独的感慨,而林黛玉的诗中则有不被人理解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