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名校联盟优质名校2022届高三5月(联考)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pdf,共(6)页,278.27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4dcfcbf2f3bbcc367d26337b7725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名校联盟山东省优质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5月模拟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ADBCCADBCDBADB选择题解析(每小题3分,共45分)⒈D解析:等级秩序、阶级对立、社会矛盾都是早期国家出
现后的产物,良渚文化前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墓葬随葬品的悬殊反映出当时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别。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⒉A解析:题目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在汉代得到了恢复,这是汉初统治者放
弃秦朝文化高压政策,推行“无为而治”的结果。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汉武帝时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实现文化专制,故B、C两项不正确。“举贤良”对策是汉代选拔人才的
方式,不仅仅针对文化领域,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⒊D解析:封户的租调由受封者征收,受封者实际上就代表国家控制了部分的地方财政,唐玄宗规定由朝廷统一征收,加强了中央对财政权的控制,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A项是唐玄宗举措的客观效果,不是其做法的宗旨;无论由谁征收,农民的负担都无法减轻,故C项不正确;唐玄宗的做法与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无关,故D项不正确。⒋B解析:宋代以文立国,培植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宋代理学家在地方宗族中采取的举措,正是为了稳定社会,为封建统治者分
忧,是文人士大夫情怀的体现,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宋明时代,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对宗族势力的维护,宗族逐渐成为地方上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力量,故A项错误;题目中的材料主要涉及理学家在宗族问题上的一些
做法,没有反映儒学的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彻底瓦解,整个的封建时代再也没有恢复,故D项错误。⒌C解析:“世代相袭,不得脱籍”、“路引”等信息,表明这是对基层百姓控制的举措,故C项
正确;题目材料中的“军户”“匠户”不得脱籍的规定,与“重农抑商”“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故A、B两项错误;“匠户”不仅仅是针对地方,“出行”也不仅仅是针对地方,故D项错误。⒍C解析:题目材料表明,1860年后,国人逐渐放弃了对外国的“夷
”“番”等蔑称,改称“西”“洋”等,这是因为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从而对中外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新知,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提供了改变认知的条件,并不能直接构成因果关系
,故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是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中国对外称呼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⒎A解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扶植各自的代理人,导致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故A项正确。B项是军阀派系形成的历史背景,C项
是由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所导致的,D项是军阀派系对抗产生的影响,故B、C、D三项错误。⒏D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着手。当时中国已进入全面抗战的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受到来自日本侵略的强大压力,它所采取一切政策均是为了
战争,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1938年4月”这一特定的时间不符。⒐B解析:题目中的“证券大楼”、“取缔银元投机”等信息,表明与题目相关的事件是“银元之战”,这是中国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的重要举措,故B项正确。⒑C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受
自然环境的影响,两河流域的人民相信人无法改变命运,这是人类文明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人类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突出表现,故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题目材料表明人无法冲破神的束缚,并且表现出很多的无奈
和不甘,故A、B两项错误。题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⒒D解析:15世纪,印刷术在西欧得到改进,这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题目材料中的“付少许的钱”“得到新消息”,表明D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正确答案。A、B、C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叙述,故都不符合题目要求。⒓B解析:俄国是东线与德国作战的主力,德国挑起俄国革命,就是为了迫使俄国早日退出战争,从而尽早结束东线战事,达到避免两线作战,从而战胜协约国的目的,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
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C、D两项都不是德国的目的。⒔A解析:波茨坦会议召开时,法西斯德国已结溃败,对德国分区占领已经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结束指日可待,此时,美英与苏联的矛盾已日趋尖锐,为了制衡对方,双方都想对对方的占领区施加影响,都有控制整个德国的愿望,故A项正确。
他们合作的背后,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既不是维护德国的利益,也不是维护为了同盟关系,故B、C两项错误;早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已经答应在欧洲战事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故D项错误。⒕D解析:解答本题,要把相应的举
措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去分析,A、B两项都是手段,C项不是根本目的,恢复经济才是英国各项举措的目的所在,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⒖B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新的
民族独立国家,他们纷纷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斥责侵略的合法讲坛,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5分)⒗(12分)解释内容应包括:⑴举措实施的必要性①从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迫切汲取历史教训的角度作答(2分);②从宋朝建立后,统
治者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作答(2分)。⑵举措的内容及特点①从加强中央的地方财政监督与管理的角度作答,如设置通判、转运司等(2分);②从建立全国“统收统支”财政管理制度的角度作答,如地方“申省”,中央有权“移易支遣”等
(2分)。⑶举措的历史影响①从削弱地方割据基础,看于消除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作答(2分);②从建立新型财政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2分)。(若从助推了冗官、冗费局面发展等角度阐述不利影响,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⒘(14分)评述内容应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⑴开展“央行”建设活动的背景: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各界呼吁、“新政”实施等角度作答(4分)。⑵“央行”建设活动的开展概况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作答,如先制定章程,后颁行法律,逐渐加强制度建设等(2分);②从实践推进的角度作答,如先筹办户部
银行,后升级为正式的国家“央行”等(2分)。⑶对“央行”建设活动的认识及评价①从对“央行”建设目的的角度作答,如晚清政府开展“央行”建设是为了强化金融控制,挽救统治的危机等(2分);②从“央行”建设是
对金融制度建设有益探索的角度作答,如清政府的建设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金融经验,而且援引了西方制度,促进了金融建设的近代化(2分);③从当时社会环境决定“央行”建设无法取得明显社会效益的角度作答,如晚清中央银行体系建设所需的政治、经济、委员会
等环境条件十分薄弱,尤其是西方列强金融侵略的加剧和深入决定了清政府的建设难以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等(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⒙(13分)社会现象:从户籍管理日益松动的角度作答(2分)。关系:①从松动户籍制度是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结
果的角度作答(4分),如农村改革使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原有的户籍制度束缚了改革的发展等;②从户籍制度松动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时代发展的角度作答(4分),如户籍制度
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人口、资源和技术的流动,对于城乡、区域和部门的交流,对稳定社会秩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等;③户籍制度松动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标志的角度作答
(3分)。⒚(16分)⑴不充分(1分)。理由:从表中的数据仅反映出英国制造业年增长率比美德两国的下降,有“衰落的趋向”,但表中数据没有反映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绝对份额,也没有同更多的国家作比较,用以说明英国是否拥有强大实力不充分的角度作答(3分)。⑵从表中进出口数据都在不断增长,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英国仍在发展的角度作答(2分);从表中出口收入远低于进口支出、两者之间差距持续增大反映出英国呈现“衰落的趋向”的角度作答(2分)。⑶评分说明①数据运用(6分)从英国制造业、钢铁产业、原棉消费、出口总值所占份额虽然下降,但由于英国人口数较少,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英国仍拥有较强实力
的角度作答(3分);从英国商船吨位、海外投资仍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给英国带来巨额利润,维持和增强英国实力的角度作答(3分)。②表述(2分)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分);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1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2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