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10)页,30.5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0506a451afc31d1930f302eb09e9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
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
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
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
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
。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
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
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
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
,“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
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
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
、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
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论语》
“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
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
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
赋》的神韵。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
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我有这样一件事,”西蒙松【注】重又说,“我知道您跟玛丝洛娃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有责任向您说明我对她的态度。”“究竟是什么事啊?”聂赫留朵夫问,不由得很欣赏西蒙松跟他说话的那种坦率诚恳的态度。“就是我想跟玛丝洛娃结婚……
”“真没想到!”谢基尼娜眼睛盯住西蒙松说。“……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西蒙松继续说。“我能帮什么忙呢?这事得由她自己做主。”聂赫留朵夫说。“是的,不过这事她不得到您的同意是不能决定的。”“为什么?”的的“因为在您跟她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以前,她是不能做出什么选择的。”“从我这方面说,事情早就
明确了。我愿意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同时减轻她的苦难,但我绝不希望使她受到什么约束。”“对,可是她不愿接受您的牺牲。”“根本谈不上牺牲。”“不过我知道她这个主意是绝不动摇的。”“哦,那么有什么必要找我谈这件事呢?”聂赫留朵夫说。“她要您也同意这一点。”“可是,我
怎么能同意不做我应该做的事呢?我只能说一句:我是不自由的,可她享有自由。”西蒙松沉思起来,不作声。“好的,我就这样对她说。您别以为我速上她了。”西蒙松继续说,“我爱她,因为她是个少见的好人,却受尽了折磨。我对
她一无所求,但我真想帮助她,减轻她的苦难……”聂赫留朵夫听见西蒙松声音发抖,不由得感到惊讶。“……减轻她的苦难,”西蒙松继续说,“要是她不愿接受您的帮助,那就让她接受我的帮助吧。只要她同意,我就要求把我调到她
监禁的地方去。四年又不是一辈子。我愿意待在她身边,这样也许可以减轻些她的苦难……”他又激动得说不下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聂赫留朵夫说,“她能找到像您这样的保护人,我很高兴……”“喏,这就是我所要知道的
。”西蒙松继续说,“我想知道,既然您爱她,愿她幸福,您认为她跟我结婚会幸福吗?”“一定会的。”聂赫留朵夫斩钉截铁地说。“这事全得由她做主,我只希望这个受尽苦难的心灵能得到喘息。”西蒙松说,带着孩子般天真
的神情瞧着聂赫留朵夫。这样的神情出现在这个平时脸色阴沉的人的脸上,那是很意外的。西蒙松站起来,抓住聂赫留朵夫的一只手,把脸凑到他跟前,羞怯地微笑着,吻了吻他。“那我就这样去告诉她。”西蒙松说着走了。西蒙松对他说了那番话,解除了他自愿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他意志脆弱的时刻是沉重而别扭的,但此刻他的
心情不仅并不轻松,甚至感到痛苦。他的内心还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西蒙松的求婚使他独特的高尚行为无法实现,使他的自我牺牲在他自己眼里和别人眼里降低了价值:既然这样一个跟她毫无关系的人都愿意跟她同甘共苦,那么他的牺牲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也许
这里还有一种普通的妒意,因为他已经惯于领受她对他的爱,无法容忍她再爱别人。再说,这样一来也就破坏了他的计划:在她服刑期间同她生活在一起。她要是嫁给西蒙松,他待在这里就没有必要,他就得重新考虑生活计划。他还没来得及琢磨自己的心情,房门突然开了,
传来刑事犯更嘈杂的喧哗,紧接着玛丝洛娃走了进来。她快步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是谢基尼娜叫我来的。”玛丝洛娃在他身边站住,说。“是的,我有话要跟您说。您请坐。西蒙松跟我谈过话了。”玛丝洛娃双手放在膝盖上,
坐下来,样子很镇定,但聂赫留朵夫一提到西蒙松的名字,她的脸就涨得通红。“他跟您说了些什么?”她问。“他告诉我,他想跟您结婚。”玛丝洛娃的脸顿时皱起来,现出痛苦的神色。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垂下了眼睛。“他要征得我的同意,或者听听我的想法。我说这事全得由您做主,由您决定。
”“哦,这是怎么一回事?何必这样呢?”她说,用那种一向使聂赫留朵夫特别动心的斜睨瞧了瞧他的眼睛。他们默默地对视了几秒钟,这种目光对双方都含义深长。“这事应当由您决定。”聂赫留朵夫又说了一遍。“我有什么可决定的?”玛
丝洛娃说,“一切都早已决定了。”“不,您应当决定接受不接受西蒙松的求婚。”聂赫留朵夫说。“像我这样一个苦役犯怎么能做人家的老婆?我何必把西蒙松也给毁了呢?”她皱起眉头说。“嗯,要是能获得特赦呢?”聂赫留朵夫说。“哎,您别管我。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了。”她说着站起来,走了出去。(草婴译,有
删改)[注]西蒙松:政治犯,背叛贵族家庭,与父亲决裂,离家出走,投身革命。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向玛丝洛娃求婚前,西蒙松先征求聂赫留朵夫的意见,以示对聂赫留朵夫的尊重。B.西蒙松想与玛丝洛娃结婚,觉得她是少见的好人,却受尽了
折磨,而他有责任去解救她。C.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称呼对方,表明两人形同陌路,有无法逾越的鸿沟。D.西蒙松的决定影响了聂赫留朵夫的选择,使他重新审视自我,促成“复活”路上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的对话当中,多次使用了省略号,语言的中断体现了西蒙松激动、忐忑的心理。B.在与玛丝洛娃对话之前,插入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体现出他的忏悔和愧疚,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真实。C.西蒙松一反平时“脸色阴沉
”的常态,“孩子般天真的神情”“羞怯地微笑着”等神态反映出他内心的激荡。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配合人物对话、作者分析等手法,展示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8.选文结尾,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有一段由谁决定是否接
受西蒙松求婚的对话,请结合选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9.《复活》结局的初稿是玛丝洛娃接受了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并与之结婚;在修改稿中,作者将结局改为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为夫妻。作者为什么这样改写?请结合选文,
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
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节选自《墨子·兼爱》)文本二:“……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
,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
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
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亦欲正人/心息
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D.我亦欲正
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
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
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
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
甘乐之。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14.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注】杜牧有客
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采弦时伴一声歌。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注】公元842年,杜牧因受权贵排挤,外放黄州。这首诗是他在黄州任上所写。15.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说有谁愿意虚度此良辰,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珍惜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B.“独怜”承接上句,面对眼前的秋夜之景,诗人孑然一身,生出万般愁绪,却始终无法排遣。C.颔联以“边鸿”“庭树”“月”等意象营造清冷空阔的意境,“迷霜久”暗示诗人贬谪此地多时。
D.本诗语言含蓄精炼,如“千里”写路途遥远,乡心难达;“一声”以少写多,状乐声余韵无穷。16.这首诗歌尾联以景物作结,请赏析其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针对子贡提出“___________
________”的问题,孔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蝉作比,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3)贾谊《过秦论》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结束全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4)《将进酒》中,李白放出豪言壮语:管它是名贵的五花马,还是珍贵的皮衣,都可“___________________”,供宾主痛饮以消万古长愁!(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
,含蓄表达书信不通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贺《李凭箜篌引》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借流云俯首谛听写出
了音乐的优美悦耳。“___________________”,借乐器的精致衬托演奏者技艺在高超,(7)“瀚海”原指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戈壁、沙漠等。在唐代,“瀚海”一词经常出现在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打开“数字敦煌”的网站,我们便可感受国宝文物数字化的魅力。比如,搜索“飞天”就能看到莫高窟石窟的照片。_____①_____,为保护窟中珍贵的雕塑和壁画,
普通游客进入莫高窟是不被允许摄影的,这增加了莫高窟的神秘性,也让很多魅力非凡的石窟文的的物,无法通过游客的讲述为外界所知。如今有了“数字敦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敦煌的魅力。通过官方的高清图片,还能看到壁画的诸
多细节。多数游客在景区中只能______②______,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对这些珍贵文物一一端详。从这一点来说,“数字敦煌”带给人们的震撼,可能比身临其境还要更强烈。“数字敦煌”通过设置的许多已开放石窟的“全景漫游”模式,人们
可以仔细依照个人喜好观察雕塑、壁画的各个细节。进入全景视角后,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正面的佛像,还能看到两侧的雕塑,以至于头顶的壁画。这样的技术可以让用户最大程度感受到古人在雕刻艺术上的______③______,这样一来,即使曾经对历史文化不太
感兴趣的人,也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像玩电脑游戏一样发现其中的乐趣,从而渐渐对历史文物产生兴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
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夜灯柱是一种很罕见的冰晕现象,它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是光的镜面反射。当大气中存在大量水平排列的片状冰晶时,这些冰晶就如同一面面镜子,反射来自地面的光,这些光最终集合成光柱,它就是寒夜灯柱。由于出现冰晶是形成灯柱的必要
条件,人们一度认为温度较高的地区是不可能出现灯柱现象的。然而,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自然条件下,_____①_____。它是一种出现在非极寒地区的灯柱现象,比寒夜灯柱更加罕见。专家认为,在夜间,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高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当空气达到足够的湿度时,_____②____
_然而,有了冰晶并不意味着暖夜灯柱一定会出现。要想看到它,还必须满足无风、少遮挡等气象条件。首先,高空中的空气流动往往比地表更加频繁,因此,无风状态也比地表更为难得。其次,夜空需要具备较好的通透性,_____③_____,才能满足暖夜灯柱的形成条件。最后,
即使满足了上述所有的条件,还需要这些冰晶刚好位于光源充足的城镇上空,才有足够的光线可供反射。总之,无论“寒夜”还是“暖夜”,想要看到灯柱现象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项都不行。20.2020年5月10日晚,厦门地区曾出现过一次暖夜灯柱现象。小明同学对此做了充分
的研究,发现当天厦门地表温度为25摄氏度,且刚下过雨,于是得出结论:只要夜间温度高且湿度大,就能形成暖夜灯柱。下列各项,与小明同学所犯的逻辑错误相同的是()A.有人说《三国演义》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
赞成。B.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C.许多人尽管戴了口罩还是感染新冠病毒,可见戴口罩无助于新冠预防。D.国人常用“子不嫌母丑,犬不择家贫”谚语来教育移民发达国家的华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出自《孟子》的这一名句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了持续热议。最近,又有《离骚
》中的名句登上类似的热搜:到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对此,有网友认为,两个字在课文里是一个意思,这样抠字眼有点小题大做,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没什么太大意义;也有网友认为,字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可能完
全相同,面对文化经典,我们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还有网友认为,热议让更多的人了解经典,这也是对经典的一种传承……以上网友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