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914.943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914.9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d1edcad23d5c186d4d10f12da9523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武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2*30=60分)1.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

水牛等家畜遗骨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A.元谋人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分

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稻壳遗迹”、“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培育种植水稻的先民,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所以该文化应该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D项。故选B项。2.据考古发

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A.呈现一体化趋势B.体现兼容特色C.依赖生产力发展D.具有多元性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分析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于众多遗址,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

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不能看出一体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地文化兼容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华文化的起源的文化遗存,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依赖生产力发展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3.据考古

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的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

荣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

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4.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

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后期占卜范围缩小,并且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说明贞人不能随意进行

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的权力更多的被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政局更加稳定和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排除AC;神权与王权分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

B。5.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材料中“周天子”“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B项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继承问题,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的.6.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

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封邦建国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D.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

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西周政治方面的体现,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封邦建国是

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下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

述准确的是()A.封邦建国,同养公田B.列国纷争,民族交融C.井田瓦解,经济衰退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列国形势图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B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瓦解,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是秦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8.鲁国是周礼之集大成者的诸侯国。但《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分别出现了羽父弑鲁桓公,庆父先后假手贼人弑公子般和鲁闵公,东门襄仲弑太子恶等弑君事件。这说明,这一时期()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君主专制减弱C.权力下移,礼崩乐坏D.宗法观念消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鲁国是周礼之集大成者,但是在春

秋战国时期,鲁国却出现了卿大夫弑君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卿大夫势力强大,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志官僚制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当时尚未确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宗法

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亡,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A.华夷同源共祖B.区域交往密切C.国家实现统一D.贵族矛盾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于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东夷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祖先认同,表明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

,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交往,排除B项;春秋时期国家分裂,尚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贵族之间的相处和关系,无法得知贵族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10.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

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推广B.统一趋势日益增强C.商鞅变法的推动D.各诸侯国兴修水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越,因此A正确;BCD是影响

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11.“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材料反映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战国(中国)。据材料“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可以看出该思想是墨家尚贤的思想,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没有提出尚贤,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和德政,没有提出尚贤,排除B项;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尚贤,排除C项。故选D项。12.商鞅认为,“官爵者,所以劝功也”“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

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据此推行的改革措施()A.消除了贵族特权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C.加强了思想控制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

)。根据材料“官爵者,所以劝功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据此推行军功爵制,对巩固新兴地主阶层的权力,提升军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B项正确;消除一词说法夸张,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重农抑商,劝

民务农,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始皇”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其中“书同文”的意义是()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文化交流C.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加强了文化专制【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的直接意义是统一了文字与语言,促进了秦令在列国间的推行,特别是郡县制的推行,许多行政结构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其次书同文大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之间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与

“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A项;推行“书同文”政策不能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书同文则奠定了我国文化基础,不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

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开创统一格局B.实行郡县制C.废除分封制D.建立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得出作者强调秦朝建立的功绩在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创了统一的格局,A正确;BCD项都不是其主旨,排除。1

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说明了()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五人

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描述的是秦朝对犯偷盗罪的惩罚非常残酷,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赋税沉重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虽涉及偷盗,但说的是对于偷盗者的惩罚,没有提及偷盗猖獗,排除C项;材料未

涉及秦朝徭役很繁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6.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

断性和随意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

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独断性和随意性体现在皇帝独裁等方面,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排除D项。故选C项。1

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学派都留下了大量典籍。然而,到了汉初,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只能将老儒背诵的经典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以学习。经典遗失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战乱B.年代久远

C.儒学消亡D.焚书坑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强化思想专制,推行焚书坑儒政策,导致中国文化出现一次重大浩劫,

因此出现材料“到了汉初,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只能将老儒背诵的经典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以学习”的现象,D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AB项;当时儒学受到冲击,非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18.有人曾风趣地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

结果是……陈胜、吴广等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这些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在于()A.为读书人打抱不平B.秦朝暴政,民不聊生C.六国贵族暗中引导D.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的短亡是因为其统治者秦始皇和秦二世暴政,导致民不聊生,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为读书人打抱不平,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六国贵族是否参与其中

,排除C项;战乱和社会动荡更多是起义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

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B.变革中央官制C.发展社会经济D.打击地方豪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汉代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但是在治国策略上将秦朝的

严刑峻法调整为休养生息,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发展社会经济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C项;与民休息并不能起到打击豪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0.汉武帝时,国家设立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

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往长安;同时设立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涨落来贵卖贱买货物。汉武帝此举意在()A.增加政府收入B.减轻农民负担C.促进商业发展D.打击地主豪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即设立均输官,低价收购,高价卖出,有助于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A项正确;汉武帝的均输平准政策是一种政府参与的商业

行为,并不会“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表明政府在市场上赚取差价,获得收入,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均输平准政策打击的是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与“地主豪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21.董

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核心思想是()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的思

想措施。在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国和百姓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汉武帝思想大一统提供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支持,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能预示吉凶选而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会感应上天进而招来奖惩,与材料核心思想不同,排除A项

;“春秋大一统”指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2.公元前132年,汉武帝下诏规定,孝廉四十以上者方可举荐,且需

考试合格才能授官,诸生试儒学经术,文官考公文。这表明汉代()A.儒学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依据B.以考试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C.察举制度已经向科举制度转变D.统治者力图改革和完善察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朝中央对地方举荐的孝廉进行考试,有利于弥补地方举荐官员的不足,体现出统治者力图改革

和完善察举制,D项正确;孝廉即依据儒学伦理选拔官员,开始于西汉初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隋炀帝时科举制才创立,排除C项。故选D项。23.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

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的落。其主要原因是()A.宦官外戚专权B.黄巾军大起义C.皇帝幼龄即位D.地方军阀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中后期,封建政权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外戚专权,A项正确;据所学,皇帝幼龄即位、黄巾军大起义和地方军阀割据,是东汉政权衰落的表现,并非东汉统治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项。

故选A项。24.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在数学、造纸术、地震测量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结合所学,生产

力的发展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疆域实现统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不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

项。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中华文明起源B.向封建社会过渡C.大一统局面形成D.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这一时期呈现出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的特点,D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分裂动荡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6.《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

;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胡人颠覆了汉族

的饮食习惯,排除C项。故选D项。27.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南北分裂局面结束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答

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主要由于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

项正确;魏晋时期是分裂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两税征收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28.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A.武力征

服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D.设机构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

除ACD项。故选B项。29.从图一到图二耕作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播种技术的发展C.单位亩产量提高D.耕犁的基本定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从汉代二牛抬杠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中国传统

步犁定型,D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犁不属于播种技术,排除B项;耕作工具的变化不能反映单位亩产量提高,单位亩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0.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宦官专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使唐王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和宦官专权等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现

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

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

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摘编自《论

孔孟的儒家思想》材料三韩非子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

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

治国方略。【答案】(1)背景:①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②经济:井田瓦解,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成;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打破贵族政治下的统治秩序,实现社会变革;④文化:从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2)孔子:为政以德或“德治”或“礼治”;孟子:仁政;韩非子:推崇法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

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井田瓦解,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步,土地私

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成;根据材料“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可知“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打破贵族政治下的统治秩序,实现社会变革;根据材料“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和

所学知识可知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可知孔子的治国方略为政以

德或“德治”或“礼治”;根据材料“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可知孟子的治国方略为仁政;根据材料“韩非子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可知韩非子的治国方略为推崇法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2.多元起源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

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

族关系的方式。【答案】(1)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方式:设立机构、和亲、会盟

、册封。【解析】【详解】(1)小问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可得出“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

体”可得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可得出“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的实行,“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

荣”;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壮大了北方的实力,一些新的制度为后世所沿用,“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的(2)小问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都督府”“都护府”可得出设立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还包括和亲、会盟、册

封。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