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4 第四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pdf,共(27)页,871.32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84aed613e1bcc847a3a47781d239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
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
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一、一词多义1、利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⑵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2、之2⑴三里之城:的,助词⑵多助之至:到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时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⑷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⑹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4、和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⑵春和景明:和煦5、去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⑷公然抱
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6、胜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⑸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37、固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8、亡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9、城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⑵城非
不高也:城墙10、而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二、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1.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4养老者,所以
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
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
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地域B.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C.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D.委.而去之委:放弃5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道者.多助南冥者,天池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寡助之.至女子之
.嫁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去以.六月息者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答案】1.A2.D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有误,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
词做动词,有管辖,限制的意思。故选A。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者:的人/助词,表判断。B.而:连词,修饰关系/连词,转折关系。C.之:名词,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无实义。D.以:介词,凭借、靠/介词,凭
借。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C.有误,“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论证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故选C。【点睛】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
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
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6二、文言
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兵器疆界(答“
限制”也算对)军备(军队)信任,信用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解析】【分析】《孟子·公孙丑下》作者:孟子年代:战国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及其弟
子年代:春秋时期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兵”,古今异义,武器。“域”,古今异义,限制。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7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
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所以;皆,
都;立,立足。6.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甲文第一段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乙文最后一句“民无信不立”都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两篇文章作者的观点。7.本题
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要结合关键句子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乙]文“民无信不立”重点强调的“民信”,即“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
关性。“取信于民”是“得道”的重要条件之一。三、对比阅读【甲】【乙】两诗,回答问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凡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
治之。【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8.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寡助之至.__________(2)必先富.民__________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然后治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10.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1.【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____________为本,一个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8.至:极点富:使……富裕9.C10.(1)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让老百姓富裕,然后再进一步治理国家。11.民施仁政富民【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2)句意: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富:在这里作动词,“使……富裕”的意思。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池:这里是指“护城河”/池沼、池塘;B.之:代词,指代“国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
独立性的作用,无实意;C.道:都解释为“道义、道德”;D.则: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连词“那么”;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1)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比不上。(2)是以:因此。善:善于。为:治理。者:“……的人”。富:
在这里作动词,“使……富裕”的意思。之:代词,指代“国家”。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①空:由【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丰相比,“人和”最重要。“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也就是说统治者
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由【乙】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是治国之道的关心所在,也就是以民为本,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因此①空填“民”。②空:【甲】文孟子通过
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道”就是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得道”指的是一国之君施行仁政。仁政,是以德服人,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得道多助”是一国之君施行仁政,就能得到人
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论述的是一国之君施行仁政就能得民心,得民心就能得天下。反之,“失道”就会失民心,失民心就会失天下。因此,可提炼概括得出,本文是从“施仁政”这一角度来论述的。③空:【乙】文开头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接着从民富
及民贫正反两面进行论述,突出治理得好的国家,人民往往是富裕的。最后得出结论“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由此,可以提炼概括得出:本文是从“富民”这一角度来论述的。【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9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
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
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
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
: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1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亲戚畔.之()③在逆.民心()④民恶.忧劳()13.翻译句子。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
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15.“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①围②同“叛”,背叛③违背④厌恶13.①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14
.人和从其四欲15.施行仁政【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2)句
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在于违背民心。逆:违背;(4)句意:人民厌恶忧劳。恶:厌恶。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2)故知:由此可知;政:治国;宝:法宝。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
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使疏远的人与自己亲近,即赢得民心。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联系前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作者先从作战应重视“人和”的作用,接下来引出治理国家重视应重视“人和”的
观点,只有实现“人和”才能得到百姓的依附(拥护),而“人和”的前提便是“仁政”,可见甲文中“施行仁政”的观点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点睛】【甲】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11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参考译文: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
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厌恶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厌恶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厌恶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做上述四种人民厌恶
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庭中有奇树佚名〔两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2.发华(huā)滋
: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3.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4.遗(wèi):赠送,赠与。5.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6.致:送到。7.贵:珍贵。一作“贡”。8.感:感受,感动。9.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12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3.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4.骥(jì):良
马,千里马。5.伏:趴,卧。6.枥(lì):马槽。7.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8.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9.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10
.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11.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畔《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
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龟虽寿》创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诗
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13一、诗歌鉴赏阅读《庭中有奇树》一诗,回答后面问题。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
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在古代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夫妻间的相思之情的,①要么是远行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②要么是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该诗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有一处关于主人公
动作细节的描写,请指出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其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馨香盈怀袖”是为人称道的佳句,其
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
与主人公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看到了绿叶繁花,不禁吃惊日子过得好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是那样美丽、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遥
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D.在五、六句的基础上,七、八句转人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句中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E.整首诗围绕着“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
,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答案】1.②2.攀条折其荣。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丈夫,因为这枝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3.“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
沾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4.AC【解析】141.可以结合全诗,抓住诗中的细节,如“庭中有奇树”表明这是写家中的景物,“攀条折其
荣”一句写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符合女性行为特征。所以本诗属于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2.答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动作细节”,根据诗中所写主人公的动作去寻找细节,就不难得出答案是“
攀条折其荣”一句,意为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联系下句可知,之所以摘下花朵,是想要寄给自己的爱人,好寄托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3.“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
。其中的“盈”字,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
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从而传达出自己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4.B.“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
女主人公应是有意观看;D.并无责备之意,应是自我安慰;E.主题并非“将以遗所思”,应为“但感别经时”;故选AC。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
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心上人的
怀念,于是从树枝上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远人。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他的手中。D.全诗写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心上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
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6.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D6.是说花的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奇,只是因为别离太久,主人公想借着
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何足贵”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15【解析】5.D.“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意思是: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可
知,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表述有误;故选D。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明确态度,可贵或不可贵。然后结合诗歌内涵说明理由。“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意思是: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
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
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
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下列句子中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致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峰峦如聚,波涛
如怒8.诗中的“烈士”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A8.指能建功立业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解析】7.此题考
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年纪虽老,仍然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A.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B.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呢?运用了典故;C.
意思是: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运用夸张的手法;D.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A。8.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16的心也永不止息。”烈士指有远大抱负的人,能建功立业的人。诗中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
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
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利用短
暂的生命及时行乐。B.“志在千里”的“志”指的是统一中原。作者认为统一中原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心为此奋斗终生。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10.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A10.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
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这四句诗人自比为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表明自己虽到晚年,但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体现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解析】9.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A.“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意思是: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应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告诉我们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及时行乐”表述有误;故选A。1710.本题考查诗文赏析。“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骥”,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
的青春,为实现自身的理想不懈奋斗。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心中仍有远大的志向和政治抱负,体现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一、诗歌鉴赏古诗词阅读【甲】野望王绩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狭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
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甲诗中,“______”一词,点明了已到傍晚。2.两诗的末尾两句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薄暮)落晖(任答一个即可)2.抒情方式不同。甲诗间接抒情,通过“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长吟“采薇”之诗以寄意了。乙诗直接抒情,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
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解析】【分析】1.“东皋薄幕望”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薄幕意为“傍晚”。“山山唯落晖”意思是: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落晖”意为“落日”。由此可见“薄幕”“落晖”的点明了已到傍
晚。2.甲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借“采薇”这个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18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乙诗:“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意思是“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诗人直接抒发了因为离别太久,过于思念丈夫的情
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③,志在千里。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⑤,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竟:终了。②腾蛇:传说中能乘
云雾升天的龙。③骥:千里马;枥:马槽。④烈士:有远大抱负的男子。⑤盈缩之期:指人的寿命长短。⑥永年:指长寿。3.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本诗和《观沧海》都选自曹操的组诗《_____________》,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龟虽寿》的
特点是___________,《观沧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在语言风格上,本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4.下面图片中的历史经典故事与曹操无关的一项是()A.煮酒论英雄B.赔了夫人
又折兵C.割发代首D.割须断袍5.《龟虽寿》和《观沧海》都是作者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所作,都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两首诗中表明作者志向的诗句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说说作者的志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龟虽寿》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向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由本诗诗句演变而来的两个成语。再列举两个与曹操经典故事相关的四字成语(与本诗相关或已经
在本大题中出现国的成语除外)19由本诗诗句演变而来的成语:______________(只写两个)。与曹操经典故事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只写两个)。【答案】3.步出夏门行以景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慷慨悲壮。4.B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对酒当歌、望梅止渴、赤壁鏖兵、横槊赋诗、绝妙好辞、分香卖履……【解析】3.此题考查的是文体知识。本诗和《观沧海》都选
自曹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本诗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而《观沧海》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了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从风格上来讲本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语言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4.此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典故的积累。B项中“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主人公是周瑜。故选B。5.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龟虽寿》中表现
作者志向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观沧海》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
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所以这些句子都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6
.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从本诗中衍生出的成语有:“老骥伏枥”比喻人虽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志在千里”形容志向远大。“壮心不已”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跟曹操的典故有关的成语有很多,例如:坚壁清野、山不厌高、心怀叵测、情同骨肉等。据此作答。【点睛】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
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甲】
回车驾官迈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②随物化,荣名以为宝。20(选自《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编著,中华书局2018年6月版)【乙】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
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③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
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唯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为尽也,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
尽,故反言之,乃使人足思。盖人情本曲,思心至不能自已之处,徘徊度量,常作万万不然之想。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故徒弃之矣,必曰亮④不弃也;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有此不自决绝之念,所以有思,所以不能已于言也。(选自《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著,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诖释】①驾言迈:驶向远方。言,语气助词。迈,远行。②奄忽:倏忽,忽然。③慊嫌(qièqiè):内心不满足的样子。④亮:同“谅”。诚信,忠诚。7.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悠悠/涉/长道
B.人情/莫不/思得志C.则人人/本自有/诗也D.即/能言/而亩不尽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四顾.何茫茫顾.野有麦场(《狼》)B.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C.排徊度.道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D.今若决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十九首》所以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试结合“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这句话,谈谈你对《回车驾言迈》中画线诗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如“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便是“反言之”的典型例证,请简析下面的诗句如何通过“反言之”来表达含蓄的情思。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2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C8.D9.《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以来最好的诗文,是因为它能表达人们共同具有的情感。10.诗人眼前看到的都已经不是过去的事物,由此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年命如流
);诗人又想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在短促的人生中,自己的志向尚未实现(志不可得),应及早地建功立业。11.“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以花寄情,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两句则“反言之
”,感情发生转折:路途遥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远行人的手中。攀折的花会很快枯萎,就像她的青春年华会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诗人通过“反言之”,引发读者去体会思妇内心含蓄不尽的情思:她的思恋,她的苦楚,她的期盼和哀怨。
【解析】【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C.有误,“有诗”之间不能停顿。故选C。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都是“看”的意思;B.
都是“……的原因”的意思;C.都是“揣测”的意思;D.断/独一无二;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词:者……也,表示判断;所以,……的原因;至文,美好的诗文。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
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这句意思是不能实现志向,时光如流水,年岁流失,谁不感慨?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回车驾言迈》中画线诗句的意思: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
由少而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意思是作者觉得应该在短促的人生中及早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的能力。先明确“反言之”的
含义,然后指出“反言”的诗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再对“反言”的诗句加以分析,分析“反言”表达效果。“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的意思是只有含蓄不尽,所以反而说它,才值得人思考。“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意思是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
到亲人的手中。这里就是“反言之”,诗人通过“反言之”,让读者去联想想象:女子思念丈夫,可待女子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
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点睛】22【参考译文】【乙】《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以来最好的诗文,是因为它能表达人们共同具有的情感。
人们没有不想实现自己愿望的,然而实现自己愿望的有几个人?即使身处富贵的人,还不知足。况且那些身在贫困没地位的人呢?不能实现志向,时光如流水,年岁流失,谁不感慨?人钟情于所爱的人,没有人不想终身相守,然而谁没有分离呢?用我的思念,猜测他的抛弃,也是常见的。那些终身相守的不知道有忧愁,也不知道他的
快乐,刚一分开,忧愁就难以停止。被驱逐的大臣,被抛弃的妇人,久别的朋友,都是这类。因此《古诗十九首》虽然有这两种意思,然而能低回反复,人人读都像见到我伤心的,这就是这诗是有感情的原因。然而共同有的感情,人人各有各的,那么人人自己就有诗啊。但是人人有感情却不能说,即使
能说却说不完全,因此推崇《古诗十九首》为最好的诗文。感情能抒发完整的,不是为了把话说没。说完了就一眼看到底,只有含蓄不尽,所以反而说它,才值得人思考。大概是人的感情本来就曲折,感情到了情不自已的地方,来回思量,常常作万万不能这样的想法。现在如果决绝,一句话就罢了
,不必再想了。因此他抛弃了,一定忠诚地说不抛弃;相见无期罢了,一定有相见的日子。有这种不决绝的想法,所以有思念,所以不能停止在语言上罢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②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
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刘向《说苑》)【注】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非:非难,反对。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环:围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C.池.非不深也池:城池D.百姓与.之则安与:拥
护爱戴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天下之所顺以.中有足乐者B.环而攻之而.不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寡助之.至马之.千里者D.得道者.多助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
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B.【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墨酣畅,结构缜密。23C.【甲】文用层层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乙】文通过对话,阐
述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D.【乙】文通过对话,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最终取决于人民,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结论。15.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C13.B14.C15.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16.(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2)当国君的人,应该把百姓当作天。【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C.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
城河。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凭、凭借,介词/因为,介词;B.都是“却,但是”的意思,表转折关系的连词;C.到,动词/不译,结构助词;D.……的人,助词/……的样子,代词;故选B。1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结合【乙】文“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乙】文通过对话,阐述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观点,而不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故选C。15.本题考
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要注意结构原则,还要注意语序,还可结合句意来断句。句意为: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结合“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分析,“民怨其上”中“民”是主语,“怨”是谓语,“其24上”是宾语,这是一个成分完整的句子
,不能断开,故在“上”后断句;“不遂亡者”中“者”是标志性词语,表示“……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故在“者”后断句;“未之有也”中“也”是标志性词语,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故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断句为: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
句。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1)句注意重点字词“得道(施行仁政)、失道(不施行仁政)”要正确理解;(2)句注意重点字词“者(……的人)、以(把)、为(当作)”要正确理解。【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
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
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
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应的题目【甲】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5【丙】论修河第一状①欧阳修臣伏②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伏见比年
以来,兴役勤众,劳民费财,不精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既已仓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③,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④,搔动六路一百有余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物已
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计其所用物力,数倍往年。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臣知
其大不可也。【注释】①北宋建国以来,黄河灾患频发,水情危机之时朝中众臣提出“塞商胡,开横垄”的“修河奇策”,欧阳修为此上疏治河之状。②伏:多用于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③河决商胡:指曾经黄河于商胡(今河南濮阳)发生决堤,修塞治河,最终无效。④梢芟:树枝、芦荻
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17.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18.结合语境,参考“遽”的词典义项,推测其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将相应序号填在括号内。【“遽”在词典中的义项
:①送信的快车或快马。②迅速,极速。③就,竟。④恐惧】(1)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2)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结合以上诗文的阅读感悟,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节令递换蕴哲思甲诗
后两句中“(1)______”一字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2)______”一字道出人们对春将逝去的怅惘之情。有人认为本诗“富有理趣,反振一笔”。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说说你的理解:(3)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顺时应势显智乙、丙
两文分别围绕“如何治国”和“如何治河”来进行说理,两者所持态度是相同的,都是儒家核心思想:(4)____________。26慧请仿照下面乙文观点的示例,简述丙文观点。【示例】乙文以战争为例,阐明了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比天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5
)________________【答案】17.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18.②③19.(1)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能胜利。(2)虽然以前的过
错无法追悔了,但值得借鉴的事实(教训)就在不远的眼前。20.歇(填“去”也可)恨诗人认为面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人不觉悲伤,反而显示出顺其自然,乐观豪放,豁达通变的情怀。要顺应民心(“以民为本”、“人和”
等相近的意思也可)丙文以往年黄河决堤的历史教训为例,阐明了治河需要“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在开始的时候先详细周密地进行谋划,然后一定要实行,计算这其中的益处多时,
才能没有懊悔。根据句意可知此句正确的断句为: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1)“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的句意是:我不敢引用其他的事来烦扰皇上您的耳朵,就像往年黄河在商
胡发生决堤,是当时掌管国家大事的大臣没有慎重计议谋虑,(就)迅速谋划修缮堤防,堵塞决口。遽:迅速,极速。(2)“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的句意是:也许物品已经向官府缴纳,也许人正在路上
,来不及运用大批人力,竟然停止了修缮堤防。遽:就,竟然。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下面重点词的解释:(1)以,凭借;之,结构助词,的;顺,归顺;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2)虽,虽然;既往,以往;之,结构助词,的;失,错误,过错;鉴,借鉴;踪,事实,教训。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一、二空:甲诗的意思是: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诗歌的后两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上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歇”字写出了繁花的凋谢,道出繁华似锦的春天即将逝去
;“恨”字写出了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惋惜、遗憾,道出了人们的怅惘之情。第三空:这首诗首先从节令上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
,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一句中,“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
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但下面两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反振一笔: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在这里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应该顺其自然。同时诗人也是在阐
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27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循自然。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第四空:乙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丙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臣伏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意思是:国家在发动需要大量劳力才能完成的徭役、动用大量夫役、军卒的时候必须先顺应天气时令、估计人力。体现了作者欧阳修为民考虑,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乙丙两文都从民
本出发,为民考虑,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核心思想。第五空:丙文围绕如何“治河”来说理,作者认为治河是一项兴大役、动大众的事情,他以往年黄河决堤的教训的事例,阐述了“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仿照乙文观点的示例可表述为:丙文以往年
黄河决堤的教训为例,阐明了治河需要“顺天时,量人力”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抱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乙】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丙】臣认为国家在发动需要大量劳力才能完成的徭役,动用大量夫役、军卒的时候,必须先顺应天气时令、估计人力。在开始的时候先详细周密地进行谋划,然后一定要实行,计算这
其中的益处多时,才能没有懊悔。我近年来观察到,大兴徭役经常动用百姓,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在开头的时候没有精心思考谋划,轻易相信利益和损害的片面言论,行事的开始就已经匆促慌张了,大家一议论就动摇了之前的谋划,不久就后悔了。我不敢引用其他的事来烦
扰皇上您的耳朵,就像往年黄河在商胡发生决堤,是当时掌管国家大事的大臣没有慎重地计较考虑,就迅速谋划修缮堤防,堵塞决口。官府临时加税了一千八百万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骚扰动用六路一百多州的官兵,官员们催逼驱遣,急促得像急闪而过的流星,百姓们忧愁苦恼
,路上充满了百姓。也许物品已经向官府缴纳,也许人正在路上,还没有来得及运用大批人力,竟然停止了修缮堤防。白白地消耗人民的财物,为朝廷招惹怨恨,行事如此轻佻,造成的损害如此。虽然以前的过错无法追悔了,但值得借鉴的教训就在不远的眼前。现在听说又有修缮疏通黄河的事情,聚
集了三十万人之多,疏通一千多里的长河,计算这其中所需使用的物资,是往年的好几倍。正当这天灾干旱的时候,人民困苦,国家贫穷,不估计劳动力,不顺应天气条件,我知道这太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