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生物答案和解析.docx,共(20)页,78.75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2f17aaec0042d992505198c6d06d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1-5:BABCC6-10:DDDAD11-15:DCBDB16-20:CDDDD21-25:CCCCB26.(1)选择透过性(2)③(3)A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还要从细胞间隙吸收CO220℃—30℃(4)取生理状况相似的
植株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用光源照射,并在植物和光源间用隔热的透明玻璃隔开,甲组给予1500lx光照,处于25℃环境中;(1分)乙组给予1500lx光照,处于38℃环境中;(1分)丙组给予5000lx光照,处于25
℃环境中;(1分)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1分)(无关变量错误-1分,答案合理即可)27.(1)2/9(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能若C2是隐
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28.(1)突触小泡(2)降低(1分)丙(3)CD29.(1)群
落的物种组成(2)“S”次生(3)213(1分)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1分)(4)直接价值30.(1)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纤维素(2)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
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答到分解者的作用即可给分)31.(1)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2)PCR技术、人工合成法作为标记基因,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RNA聚合酶(3)基因工
程、动物细胞培养参考答案详解1.B【分析】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合成子代DNA需要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详解】A、猴痘病毒侵染进入宿主细胞后,其DNA分子复制不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错误:B、人体内,细胞核、线粒体均可以发生DNA的复制和转录,B正确;C、猴痘病毒侵染人体后,其子
代遗传物质合成需要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人体皮肤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通常情况下停止细胞分裂,因此不会进行DNA的复制,D错误。故选B。2.A【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
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3、分析题图:题图是某四十九
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详解】A、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3个苯丙氨酸(C9H11NO2),这需要断裂5个肽键,
消耗5个水分子,A错误;B、由以上分析知,短肽A、B、C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第17、31和32位苯丙氨酸(C9H11NO2)3个,此过程共需要断裂5个肽键(分别位于16和17号、17和18号、30和31号、31位和32号、32位和33号)、消耗5个水分子,每个
苯丙氨酸含有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含有1个氧原子,所以短肽A、B、C比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2×3-5=1个,B正确;C、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其中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
侧的肽键,经内切酶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C正确;D、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若该四十九肽用蛋白外切酶处理,可得到49个氨基酸,D正确。故选A。3.B【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
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详解】A、验证酶的专一
性实验要选择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还原糖的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水解,而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水解,因为不论蔗糖是否被水解,反应后的混合物都不可能遇碘液发生颜色变化,A错误;B、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呈绿色,
所以适当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新鲜黑藻叶装片可以先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运动情况,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同时黑藻叶片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以叶绿体为观察指标,B正确;C、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显微镜观察到被染色的橘黄色脂肪颗粒,C错误;D、酵母菌呼
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不能用来检测酒精含量,D错误。故选B。4.C【分析】据图中A→B→C可知,A是DNA,B是信使RNA,C是蛋白质;单体a表示脱氧核苷酸,单体b表示核糖核苷酸,单体c表示氨基酸;元素X表示N、P,元素Y表示N。【详解】A、B表示R
NA,细胞中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的RNA有三种,mRNA、tRNA和rRNA,A正确;B、单体a为脱氧核苷酸,人体中的脱氧核苷酸根据所含碱基(A、T、G、C)的不同分为4种,其排列顺序决定了C蛋白质中c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B正确;C、同一生物不同细胞都是由受精卵不断通过有丝分裂而产生的,因此同一
生物不同细胞中都含有相同的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D、合成大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单体a、b、c在形成A、B、C化合物过程中都会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5.C【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
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图中由于漏斗内的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详解】A、渗透平衡时,烧杯中的水分子仍然能够进入漏斗,即进入漏斗和流出漏斗的水达到动态平衡,A正确;B、图中由于漏斗内的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
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渗透平衡时,两种溶液的浓度是S1浓度>S2浓度,B正确;C、达到渗透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S1)浓度下降,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浓度差下降,此时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
变小,C错误;D、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故选C。6.D【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
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KDEL序列,会从内质网逃逸到高尔基体,此时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区的KD
EL受体就会识别并结合KDEL序列将它们回收到内质网”,COPI膜泡可以将物质从高尔基体运回内质网,所以在COPI膜泡上和高尔基体的顺面膜囊上均有特异性识别并结合KDEL序列的受体,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高尔基体中,pH较低,有利于KDE
L序列与受体的结合,而在内质网中,pH较高,有利于KDEL序列从受体上释放,B正确;C、如果内质网的某一蛋白质缺乏KDEL序列,那么该蛋白质将不能返回内质网,而有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D、内质网驻留蛋白质的合成、运输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参与,当该蛋白从内质网逃逸到高尔
基体,才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D错误。故选D。7.D【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囊泡膜与靶膜融合过程示意图,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详解】A、如图所示的过程中囊泡膜与靶膜融合
,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B、囊泡运输货物需要能量,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是能量供应站,故在囊泡运输货物过程中囊泡周围会出现线粒体,B正确;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能与突触前膜
融合递质释放,SNARE可存在于神经细胞突触小体内,使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定向融合,对突触发挥功能意义重大,C正确;D、货物准确运输到目的地需要膜的融合,需要细胞骨架的协助,而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不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D错误。故选D。8.D【分析】由图1可知,Ca2+
在蛋白A和S的协助下进入内质网,该过程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主动运输的方式。Ca2+钙离子在蛋白N的协助下还可以从线粒体中进入细胞质。图2为线粒体内膜的结构图,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还原氢与氧结合生产水,同时合
成大量的能量。【详解】A、由图可知,Ca2+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还需要ATP提供能量,是主动运输方式,A错误;B、由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因此Ca2+在线粒体基质发挥作用,进而影响脂肪的
合成,B错误;C、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包裹脂肪的应该是尾部朝向内侧的单层磷脂分子围成的膜结构,C错误;D、抑制H+通过F0F1ATP合成酶的运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D。9.A【分析】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
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原核细胞大小较小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有以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生物膜系统无生物膜系统有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DNA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增殖方式二分裂
无丝分裂、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白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A错误;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这支持题干假说,B正确;C、高等植物细胞的
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呈线状,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这与细菌拟核DNA相同,因此支持题干假说,C正确;D、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这支持题干假说,D正确。故选A。10.D【分析】分析曲线甲: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
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分析曲线乙、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
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详解】A、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据此可推知: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的变化趋势,因此乙、丙两曲线横轴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和pH,A正确;B
、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对于图中的d、h点,可在d所示条件下短期保存该酶,B正确;C、d、f两点所示的α-淀粉酶活性一致,但d点(低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f点(高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已遭到破坏,C正确;D、图中甲
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淀粉浓度之间的关系,若在a点升温,酶的活性减弱,反应速率将减小,bc段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α-淀粉酶的浓度,增加α-淀粉酶的浓度,将使反应速率增大,D错误。故选D。11
.D【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消耗6mol氧气,产生6mol二氧化碳和12mol水;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根据题意分析可知,S1+S2+S3+S4代表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S2+S4可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S2+S3可代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详解】A、t1时刻,酒精产生速率为0,Ⅰ、Ⅱ两条曲线重合,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失,酵母菌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CO2,A正确;
B、如果改变温度条件,酶的活性会升高或降低,t1会左移或右移,0~t1产生的CO2=S1+S2+S3+S4,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即无氧呼吸产生的CO2=S2+S3,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
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即有氧呼吸产生的CO2=S2+S4,即S1+S2+S3+S4=S2+S3+S2+S4,即S1和S2的值始终相等,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S1=S2,若S2:S3=2:1、S4:S1=8:1
时,则S4:S2=8:1,有氧呼吸产生的CO2=S2+S4=9S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S2+S3=1.5S2,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无氧呼吸产生的的CO2=6:1,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消耗
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因此0~t1时间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的比值为2:1,C正确;D、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酒精,若曲线Ⅳ和曲线Ⅲ两者完全重合,说明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且乳酸和酒精的
产生速率相等,但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则0~t1时间段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大于乳酸菌,D错误。故选D。12.C【分析】图中A-F依次表示[H]、NADP+、ADP+Pi、ATP、C3、C5。【详解】A、由图可知,
A表示NADPH,B表示NADP+,C表示ADP+Pi,D表示ATP,A错误;B、由图可知,Rubisco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错误;C、夏季晴朗的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时,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正常进入叶肉细胞,但光反应正常进行,导致叶肉细
胞内氧气浓度较高,植物光呼吸的强度较通常会有所增大,C正确;D、由题意可知,光呼吸能消耗ATP、NADPH,但对农业是有利的,因为植物细胞产生的ATP和NADPH过多时会破坏细胞,D错误。故选C。13.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甲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乙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乙与装置甲液滴移动的距离差;对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
此侧得幼苗的呼吸熵要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详解】A、当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时,甲装置左移,乙装置不动说明种子的呼吸方式为只进行有氧呼吸,甲左移消耗的氧气为200,有氧呼吸释放的氧气也为200,因此该种子的RQ=1,A正
确;B、当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时,甲装置中的NaOH溶液换为CO2缓冲液,容器内CO2的浓度不变,氧气的量会发生改变,若种子进行有有氧呼吸,甲装置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红墨水滴往左移,乙装置红墨水滴不移动,甲装置可以测定消耗的氧气的量,乙装置可以测定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的量,因此仍然可以判断种子呼
吸方式,也能测定种子的RQ,B错误;C、若种子的RQ>1,则放出的CO2多余吸收的氧气,乙装置右移,甲装置氧气减少,左移,C正确;D、若种子的RQ<1,则放出的CO2少于吸收的氧气,乙装置左移,甲装置氧
气减少,左移,D正确。故选B。14.D【分析】甲图中表示的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暗反应过程包括a-CO2的固定和b-C3的还原,因而甲图中A表示的为C5、B表示的为C3、C表示的为NADPH。乙图表示的为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
度之间的关系,a~d段表示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也在升高,此时限制因素为CO2浓度,d点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升高,此时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温度等。丙图表示的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a代表A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b代表A植
物光补偿点、c代表A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d代表A植物光饱和点时的光照强度。丁图表示的酵母菌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CO2可为小球藻提供原料,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无CO2,
C中小球藻无法生存。【详解】A、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A是C5,B是C3,C是NADPH,a是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b是C3的还原过程,NADPH可为C3的还原过程供还原剂和供能,A错误;B、若乙图表示晴天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则与多云天气时比较光照强度增加,所需CO2
的浓度也增强,因此d点应该往右移动,B错误;C、阳生植物达到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阴生植物高,故A代表阳生植物,B代表阴生植物,C错误;D、A装置中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释放二氧化碳,能为小球藻的繁殖
提供CO2,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C中CO2的浓度逐渐减小,因此一定时间内B试管中小球藻繁殖速度加快、而C试管中小球藻繁殖速度逐渐减慢,D正确。故选D。15.B【分析】粮食储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
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详解】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里温度低、缺氧,抑制了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A正确;B、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里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故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
的酶促反应也会受到抑制,B错误;C、气调冷藏库环境里温度低,可以降低细胞呼吸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C正确;D、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即降低了氧气的浓度,降低了有氧呼吸作用,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D正确。故选B。16.C
分析图1可知,存在c消失的时期,则其表示染色单体,故a表示校DNA分子、b表示染色体。根据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可知,I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未期;Ⅱ中染色体数为4,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为8,可表示
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Ⅲ时期,染色体数为2,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为4,可表示滅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时期,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均为2,不存在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子细胞。图1中的Ⅱ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正确。图1中Ⅳ时期
表示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子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若图2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的一部分,则A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教的前期和中期;图1中Ⅰ、Ⅲ均存在于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误。若图2表示有丝分裂中每条染色体
上DNA数目变化曲线的一部分,则A到B的变化是因为发生了着丝点分裂,B段染色体数等于核DNA分子数,D正确。17.D【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aa)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
长翅雄果蝇,则该三体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a或Aaa。【详解】A、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A正确
;B、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的卵细胞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复制关系的卵细胞导致的,B正确;C、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
: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5:1,C正确;D、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
:aa=1:1:2:2,则长翅:残翅=1:1,D错误。故选D。18.D【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野生型表现为红眼,奶油色为突变雄蝇,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子二代雌雄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
基因与性别相关联;且子二代比例为8:4:3:1,和为16,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详解】A、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B
、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B/b,根据F2
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C、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2/3AaXbY)杂
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1/4+2/3×3/4×1/4=5/24,C正确;D、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故选D。19.D【分析】分析图甲:①表示有丝分裂过
程中核DNA数目的变化;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的数目变化;③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分析图乙:乙图为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a→b和d表示有丝分裂;b→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e和f表示细胞分化过程;a→h表
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g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h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如果在A点时全部核DNA己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其后面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不含放射性同位素,则经过①有丝分裂过程,每个DNA都有一条链有标记,因此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
50%,再经过减数分裂间期,DNA第二次进行DNA复制后,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25%,A错误;B、图乙中d细胞形成f细胞的过程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称为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不是产生原癌基因,而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B错误;C、②表示减数分裂过
程中核DNA的数目变化;图甲中③阶段染色体数恢复为体细胞数量,然后又进行有丝分裂,故包括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C错误;D、图乙g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有丝分裂间期,
和体细胞一样含有2个染色体组、c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20.D【分析】因2上有神经节,则2为传入神经;1为感受器;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达到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C处或
A处,并刺激B处,如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A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故选D。21.C【分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
条链中(A+T)/(G+C)=m,则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都有(A+T)/(G+C)=m。(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2、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
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其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在内侧。3、由题图分析可知:①为磷酸二酯键,③为氢键,虚线圈出的“G”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详解】A、在DNA复制中,解旋酶会解开DNA双链中碱基相连的氢键,在转录过程中,RNA聚
合酶既能合成RNA的功能,又有解旋功能,所以可以作用氢键和磷酸二酯键;由图中分析可知,①为磷酸二酯键,③为氢键,所以解旋酶只可以作用于③,RNA聚合酶可以作用于①和③,A错误;B、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其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没有表现在碱基种类,B错误;C、若该DNA分子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
n/m(m>2n),即碱基总数是p÷(n/m),根据A+G=总碱基的50%,所以G的个数为1/2×[p÷(n/m)]-p=(pm/2n)-p,C正确;D、该精原细胞在不含15N的环境中分裂1次,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被标记
的染色体数最少23条,D错误;故选C。22.C【分析】题图分析:A→D→甲表示杂交育种,A→B→C→丙表示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乙表示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表示多倍体育种。【详解】A、通过杂交育种筛选获得的甲,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丙,都是纯合子,经过射线处理获得的乙已经发生基
因突变,A正确;B、D和B过程都有减数分裂过程,都可发生基因重组,F过程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获得多倍体,B正确;C、单倍体育种中一般没有种子,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错误;D、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都能获得显性纯合子,不同的是杂交
育种操作简单,但育种年限较长,而单倍体育种技术复杂,但育种年限短,D正确。故选C。23.C【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
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说明内分泌腺受中枢神
经系统的控制,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将抗利尿激素释放到体液中,B错误;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但突出后膜不一定是下一神经元,所以不一定会导致膜电位发生变化,C正确;D、激素发挥作用后
会被灭活;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就会被分解而失去活性或者运回突触前膜;载体和酶能反复利用,D错误。故选C。24.C【分析】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3、生长素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会发生横向运
输。【详解】A、根部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升高,导致根背光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据图中曲线可知,光照越强,根的弯曲角度越大,即光照越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越高。在实验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可能根部生长素向
背光一侧运输的越多,B正确;C、在实验范围内,光照越强,根的弯曲角度越大,即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越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弱,C错误;D、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实质是在环境作用下,基因选择性表
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25.B【分析】有毒的重金属在食物链中会出现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含量也会越多,基本是按营养级成十倍的增长,因此根据表格可以判断,Ⅰ和Ⅱ是第一营养级,Ⅲ和Ⅳ是第二营养级,Ⅴ是第三营养级。【详解】A、根据数
据及每种消费者都只能以上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Ⅲ和Ⅳ同属于第二营养级,属于竞争的关系,A错误;B、有毒的重金属在食物链中会出现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含量也会越多,根据数据分析可知,Ⅰ和Ⅱ属于第一营养级,Ⅲ和Ⅳ同属于第二营养级,Ⅴ是第三营
养级,一共含有三个营养级,B正确;C、Ⅳ处于第二营养级,Ⅲ和V处于第三营养级,V种群同化的能量与Ⅳ和Ⅲ种群同化能量的比值为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和Ⅱ生产
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故选B。26.(1)选择透过性(2)③(3)A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还要从细胞间隙吸收CO220℃—30℃(4)取生理状况相似的植株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用光源照射,并在植物和光源间用隔热的透明玻璃隔
开,甲组给予1500lx光照,处于25℃环境中;(1分)乙组给予1500lx光照,处于38℃环境中;(1分)丙组给予5000lx光照,处于25℃环境中;(1分)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1分
)(无关变量错误-1分,答案合理即可)【分析】(1)液泡中能储存较高浓度的某些特定物质,这些特定物质(如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液泡中的,这体现了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性,该特性主要与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题
图1:①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②表示暗反应中C3还原成有机物过程,⑤表示C3再生C5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CO2的固定,③表示丙酮酸产生CO2过程。(2)由图分析,①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②表示暗反
应中C3还原成有机物过程,⑤表示C3再生C5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CO2的固定,③表示丙酮酸产生CO2过程,有氧呼吸第二个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所以需要消耗水的过程是③。(3)由图可知,A点时,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
碳为0,说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还要从细胞间隙吸收CO2。当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相差最大时甜度最大,温度是20℃—30℃时,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相差最大时甜度最大。(4)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午休”中气孔关闭现象出现
的原因是光照过强还是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除了设置处于适宜条件下的对照组外,还要设置实验组,其中实验组一组设置适宜温度和过强的光照强度,另一组设置高温和适宜的光照强度,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叶片的气孔开
放程度。26.(1)2/9(2)243谷氨酰胺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能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
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一般同一位点的两个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低;2、mRNA中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
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说明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CC、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2)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
'-GACAG-3',突变位点前对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则会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3)用突变型2(C
2_)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
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28.(1)突触小泡(2)降低(1分)丙(3)CD【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
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
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详解】(1)据图可知,当
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
,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3)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29.(1)群落的物种组成(2)“S”次生(
3)213(1分)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1分)(4)直接价值【详解】(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
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3)结合题意可知,候鸟是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应是能让其增长速率最大,
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丹顶鹤(K值),则最好将围栏内丹顶鹤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时该环境的K/2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4)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候鸟的食性特征
、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属于间接价值;但是用于科研研究的属于直接价值。30.(1)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纤维素(2)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
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答到分解者的作用即可给分)【分析】进行微生物纯种培养物时,人们需要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培养基;还需要防止杂菌污染,无菌
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常用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1)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单菌落,从而获得纯净培养
物。分析图12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2)深海冷泉中可能存在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将采集的样品
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3)拟杆菌为异养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4)深海
冷泉温度较低,故生活在其中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应具有耐低温的特性,才能高效降解多糖,保证拟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所需。31.(1)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2)PCR技术、人工合成法作为标记基因,筛选含有基因表达
载体的受体细胞RNA聚合酶(3)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分析】胚胎干细胞(ES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为发育学、遗传学、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替代治疗等研究提供非常宝贵的资源。iPS细胞技术是借助基因导入技术将某些特定因子基因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以将其重编程或诱
导为ES细胞样的细胞,即iPS细胞。(1)动物细胞培养时,鸡胚组织剪碎后需用胰蛋白酶处理,以获得单细胞悬液。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需要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以满足细胞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需求。(2)OSNL为目的基因,体外获
取目的基因可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或通过人工合成法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中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基因表达载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用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3)由图可知,该实验流程中将OSNL基因导入鸡胚成纤维细胞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
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