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三湘名校教育联盟、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共(13)页,58.82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ea4cb1189239660dc8ca12b7947d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三湘名校教育联盟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
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
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些学者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担忧。Alshater(2022)认为ChatGP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
数据的质量存在依赖性、有限的知识领域、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与存在误用的可能性等。Baidoo-Anu等(2023)也认为,在教育中使用ChatGPT可能存在缺乏人类的互动、有限的理解、训练数据存在偏差、缺乏创造力、缺乏上下文的理解
与泄露隐私等问题。Qadir(2022)还提出,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当下教育领域最担心的是ChatGPT会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作弊,从而有损教育公平。总的来说,虽然ChatGPT
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ChatGPT能在多门学科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成果的完成度与创意感,但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学生学业诚信的担忧。有研究者提出,ChatGPT可能会帮助学生实施作弊,使教育评估机制失去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
题。有研究者通过测试ChatGPT与真实考生在大学开放性考试中的作答结果后表示,ChatGPT的推出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学术诚信的终结,因为ChatGPT的考试答案展现出了高度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在很少的输入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文本,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成为可能。此外,教务人
员也表示很难区分学生和ChatGPT生成的写作内容,并且当学生使用ChatGPT回答问题时,教务人员很难充分评估学生的真实理解水平。诚然,ChatGPT和其他内容生成类模型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与模仿人类情
感行为的虚拟导师互动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生在多次使用ChatGPT后,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在多次使用其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后,学生很可能沉迷于其效果。因智能工具产生依赖进而养成惰性心理是有先例的。如早前多有报道学生依赖作业搜题工具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
。过度依赖在线工具可能降低学生的发展创造力,使其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尽管ChatGPT很像传统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信息,但其信息的准确性还无法保证。纽约市教育局就对ChatGPT向学生传达的信息表示了担忧,特别是对其答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提出了疑问。他们还担心使用ChatGPT会导致年轻学生变得自满,致其缺乏评估信息的必要技能。OpenAI(2022)也承认,ChatGPT有时会回复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因为:(1)在反馈学习训练期间,没有真实的信息来源;(2)训练模型较为谨慎导致它会拒绝可以正确回答的问
题;(3)监督训练误导模型的回答。而且,ChatGPT对学生输入文本的调整或多次输入相同文本十分敏感。它会注重政治正确和道德伦理尊严,甚至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偏差的问题。例如,具体评价某个人。又例如,在ChatGPT中输入想要询问的问题,ChatGPT可以声称不知道答案,但稍
作改写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正因如此,教学中使用ChatGPT时,必须是精确询问的文本。教师与学生并不能完全信任它。还有研究者指出,OpenAI上线ChatGPT时,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年之
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问题也知之甚少,尤其是对理科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较低(Qadir,202)。此外,ChatGPT无法与活跃的互联网相连接,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所以生
成不正确的信息是可能的。如果ChatGPT为学生生成一个围绕特定搜索主题的虚假阅读列表时,那ChatGPT能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基础又何在呢?人工智能伦理是指在道德上约束人工智能开发、管理、应用等应遵守的一切伦理原则和行为
规范。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在ChatGPT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反馈时,以下三种伦理问题值得注意:数据隐私、偏见性与所有权。第一,数据隐私。为了获得ChatGPT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师生需要输入大量与之相关的数据
和资料。ChatGPT在识别数据并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答复时,储存的数据却有可能被泄露。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对第三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学生数据表示担忧。第二,偏见性。ChatGPT是一个大型的语言模型,虽然被
训练了几百万个数据点,包括了大量的文本与书籍,但由于其学习到的知识仅来自训练数据中的统计规律,缺乏语境理解能力,无法像人类一样能对世界进行复杂和系统地了解,因此常具有攻击性和偏见性的反馈内容。第三,所有权
。ChatGPT为教师与学生生成的所有内容能否被直接使用需要评估。虽然ChatGPT代写编程代码、扩写生动故事等能力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但这种生成性模型只能根据它们的训练数据模式生成响应,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换句话说,ChatGPT的响应是汇聚数据库
中数据的成果,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又该属于谁呢?而后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无论ChatGPT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机遇还是风险,其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引发广泛关
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进一步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应如何正确谨慎地使用ChatGPT,积极吸纳ChatGPT带来的教育创新,同时制定合理使用的准则与标准以规避其风险,不仅关乎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入,也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节选自王佑镁、王旦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
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生利用ChatGPT学习时,可能会沉迷智能工具,对其产生依赖,养成惰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创造力。B
.ChatGPT的考试答案有很高的思维水平,利于考生作弊,这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中学术诚信的终结。C.ChatGPT代写的编程代码或扩写的生动故事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但不影响它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D.对ChatGPT进行询问时,如果我们调整我们的语言
,使之表述上精确无误,我们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准确答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ChatGPT之前,已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因存在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B.学生利用作业搜题工具就会
成绩下降,是因为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C.ChatGPT的响应成果来自数据库,其所有权又该属于谁,这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D.ChatGPT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无法避免,只能积极应对。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下列与ChatGPT的对话最有可能发生的
一项是(3分)A.提问:能根据2023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下一年的作文题吗?ChatGPT:作为AI模型,我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年高考的作文题。高考作文题通常是由考试命题专家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每年的题目都有所不同,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
的变化而变化。B.提问:普京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吗?ChatGPT:普京是一个优秀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他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但是他的领导方式和政策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C.提问:对于朋友圈目前关于“甲流”的话题讨论,你怎么看?ChatG
PT:目前爆发的“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所导致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D.提问:阿根廷为何能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ChatGPT:世界杯夺冠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偶然性的问题,但阿根廷拥有梅西和一个十分团结的团队。团结在团队运动中是至
关重要的。4.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请简要说明文中提到哪些“风险与挑战”。(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ChatGPT的使用存在风险与挑战?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地猎狍梁晓声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北大荒的野
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
,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
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
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
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
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
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
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
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
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
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悬崖边
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
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我不知说什么好。他又说:“看,我们以
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
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
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B.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
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C.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D.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
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7.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
不知道怎么开口说。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
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8.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4分)9.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
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材料一:愈启:愈为相公官属五年,辱知辱爱。伏念曾无丝毫事为报答效,日夜思虑谋画,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悦。故于事未尝敢疑惑,宜行则行,宜止则止,受容受察,不复进谢,自以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虽蒙沙汰为县,固犹在相
公治下,未同去离门墙..为故吏为形迹嫌疑改前所为以自疏外于大君子固当不待烦说于左右而后察也。人有告人辱骂其妹与妻,为其长者,得不追而问之乎?追而不至,为其长者,得不怒而杖之乎?坐军营操兵守御,为留守出入..前后驱从者,此真为军人矣。坐坊市卖
饼,又称军人,则谁非军人也?愚以为,此必奸人以钱财赂将吏,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于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当嫉矣。虽捕系杖之,未至过也。昨闻相公追捕所告受辱骂者,愚以为大君子之为政,当有权变,始似小异,要归于正耳。军吏纷纷入见告屈,为其长者..,安得不少致为之之意乎?未敢以
此仰疑大君子,及见诸从事说,则与小人所望信者少似乖戾。虽然,岂敢生疑于万一?必诸从事与诸将吏未能去朋党心,盖覆黤黮,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小人私受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伏惟相公怜察,幸甚幸甚!(选自韩愈《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材料二:虽
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由是刺史有所不闻,小民有所不宣。赋有常而民产无恒,水旱疠疫之不期,民之丰约悬于州,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
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选自韩愈《赠崔复州序》)【注】①元和五年(810)冬,韩愈任河南县令,东京有些军人为非作歹,作践地方官吏及百姓。韩愈遂予以惩治,同时写了这封信寄给当时徇私袒护不法军人的留守郑余
庆。②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朋友崔君往任复州刺史,韩愈写了这篇赠序送别他。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未同去□A离门墙□B为故吏□C为形迹□D嫌疑□E改前所为□F以自疏外□G于大君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墙,指老师之门,语本《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B.出入,指进进出出,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含义不相同。C.长者,文中是长官、保护者的意思,加点处指郑
余庆,第二段中的指韩愈自己。D.自直,即“自己申诉清道理”,“直”与“理直气壮”中的“直”意义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提笔写信,并没有单刀直入谈双方纷争之事,而是先表白自己多
年为郑余庆属官想要报答上司的心情,表明自己把对方当老师当大君子来侍奉的态度。B.接下来,韩愈揭露不法军人欺侮民女的恶行,指出逮捕惩治他们是自己的职分所在,并进一步揭露一些刁民贿赂将吏、混入军籍、谋取利益、欺压官民的现状。C.韩愈揭露郑余庆属下将吏的结党营私,欺瞒上司,
让郑余庆意识到自己被蒙蔽的处境。很明显,韩愈批评的矛头始终指向不法的军人军吏而不是郑余庆。D.韩愈认为偏远地方的百姓,其诉求很难上达刺史,而他们没有固定资产却有固定的赋税,和各种不测,他们的疾苦常常不为刺史所
知。从这个角度看,刺史很难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当嫉矣。虽捕系杖之,未至过也。(4分)(2)小人私受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4分)14.两则材料中包含着韩愈的一个为官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
?各自是通过什么途径显露出来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明诗,完成15~16题。柯敬仲墨竹李东阳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
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以议论开篇,一、二句论画竹之难易繁简,感慨用笔简约比繁复更难。B.李诗三、四句描写画中“竹境”,由衷赞赏画者简画竹叶、繁画风雨的艺
术处理。C.徐诗前两句概写自己大半生落魄经历,描绘了自己孤傲狂放、决不低头的形象。D.李诗表达了作者重神似、重意趣的审美倾向;徐诗是题画也是书写自己的人生。16.如何理解《题葡萄图》后两句的深刻含义?(6分)(三)名篇名句
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九国惨败之状,衬托秦国兵力之强大。(2)杜甫《登高》中所写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视角由高到
低描摹深秋江边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啸”指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或大声呼叫,古人常以此宣泄情绪,表达情感。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又如“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原始社会,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食不
果腹、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与野兽的抗争问题可以依靠武器和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①,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
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船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探索大海的新局面。人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的一把小型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距今至少有7000年之久。而且在夏商周时期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在②,人们的视线逐渐延伸到了海的那一边,他们发现了新的
大陆,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再然后,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
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
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跌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
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20.解释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1)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孔道:(2)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俨然:21.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这人
家只有爷孙二人和一只黄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2.结合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简析“过渡人”与“管渡船的”的心理。(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采取了不
同的手段。比如松树使其叶子变得尖细,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对抗严寒,求得自保;根瘤菌,通过“固氮”,满足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供给碳水化合物,两者互利共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提炼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三湘名校教育联盟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答案】D【解析】表述绝对化,并且从材料一的第四段可知,ChatGPT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2.【答案】D【解析】A项,原文为“可能”,另外,因果关系有误,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原因是“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无法解决”文中无据。3.【答案】A【解析】B项直接对人做出了评价,与原文“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
偏差的问题”的表述不符。C项回答的是近期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与原文“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的表述不符。D项回答的是2021年以后的问题,与原文“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的表述不符。4.【参考答案】①学业诚信遭质疑的风险与挑
战;②师生过度依赖的风险与挑战;③信息传输不准确的风险与挑战;④伦理风险难应对的风险与挑战。【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5.【参考答案】①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②通过测试与结果分析的方式;③结合报道、ChatGPT回复等具体事实;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评分参考】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答案】C【解析】“惋惜”错误,应是“怜惜”,此外,小说不只是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7.【答案】C【解析】“我们”坐在雪地上抽
烟,默默地望着狍子,主要还是因为被它们感动了。8.【参考答案】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
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评分参考】每点1分,答到三点再加1分,共4分。9.【参考答案】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
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果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则酌情计分。10.【答案】C、E、F【解析】原句标点为:未同去离门墙为故吏,为形迹嫌疑,改前所为,以自疏外于大君
子。11.【答案】D【解析】“理直气壮”中的“直”意为“正当,在理”,是形容词;“自直”的“直”是动词。12.【答案】C【解析】韩愈对郑余庆的批评也是很明显的,从“愚以为大君子之为政,当有权变,始似小异,要归于正耳”可知。13
.(1)【参考答案】这本来就是相公您想要去除,守法的官员应当嫉恨的呀。即使把他们逮捕关押处以杖刑,也不算过分啊。【评分参考】固,本来,1分;嫉,嫉恨,痛恨,1分;杖,处以杖刑,棒打,1分;未至过也,也不算过分或也没有过分,1分。(2)【参考
答案】我蒙受您的恩惠已经很久了,怎么敢闭口积压在心里让它成为自己的遗憾,而不向您略为陈说呢!【评分参考】闭,闭口,1分;蓄,积压在心或郁积在心,1分;恨,遗憾,1分;一二,略略、简要,1分。14.【参考答案】包含着韩愈
“要倾听百姓诉求,为百姓做主”的为官理念。(1分)材料一是通过韩愈不畏惧上司,不考虑后果,陈说惩治不法军人之理显露出来的;(1分)材料二是通过分析百姓的疾苦证明刺史难当表达出来的。(1分)15.【答案】B【解析】“萧萧只数叶”
,却让观画者感到满堂风雨,不胜寒冷。诗人用自己的感受证明“简”比“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难。画家并没有实画风雨。16.【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画笔之下的逼真的葡萄比作明珠,“明珠”暗指自己的才能,意思是“我”的才能无处运用,就像葡萄被抛弃在藤蔓中一样。(3分)表现了诗人被闲置、被埋
没的现状,表达了诗人沉痛(或辛酸)落寞、抑郁不平的情感。(3分)17.【参考答案】(1)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示
例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示例三:抬望眼,仰天长啸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示例四: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归有光《项脊轩志》)【评分参考】每空一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答案示例】①人们束手无策(人们一筹莫展)②船的助力下【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从上下文来看,第一空处于一个转折复句中,前面是“可以……慢慢解决”,因此推出“束手无策”
,后面的内容可以印证这一推断,同时从首句可以推出主语“我们(人们)”。第二空要填的内容与“在”构成一个状语,从前文可知,是“船”“开启了人类探索大海的新局面”,据此可以推知答案。19.【答案示例】人们从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
把小型木桨,这海生贝壳层厚达2米,是河姆渡古人类遗址,这把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距今至少有7000年之久。【评分参考】4分;表达流畅,给1分,共5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20.【参考答案】(1)交通要道;必经之路。(2)好像;特别像。【评分参考】
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3分。21.【参考答案】原句“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形成排比和反复,强调了“一个”,还能与前文中的“一户”等用词形成呼应,突出了人少。【评分参考】4分,意思相近即可。22.【参考答案】过渡人:有意酬谢管渡船的,
知道交给他,他不会收,所以就掷到船板上,是真心想感谢他。管渡船的:不收钱不是客气,是真心不想要也没必要接受,因为自己确实有钱有粮,够用了。【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23.【审题指引】本题是材料型作文题,由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第一段(材料段)的第一句是总起
句,总写自然界生物有不同的生存手段。后面两句分两种情况展开分述:第一种,松树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而改变自己,叶子变尖细,长有蜡质层。其实质是要发挥内驱力,改变自己,使自身强大,第二种,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各取所需,最终实现共赢。其阐明的道理是要合理利用外部条件
,实现互利共生。第二段(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写出“启示意义”,提示材料叙述的虽然是生物界的现象,但其实可以迁移引申到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综合提炼材料”,是要求考生首先应对材料就事论事地分析,然后在整体上把握两种生存手段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辩证
看待。“感悟与思考”表明可以联系自己的亲身实际,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成议论文。【审题立意】审题中应注意到第一种是强调自身内在努力和改变自我的重要性,这种“内因”值得肯定。第二种主要是对待“外因”的态度,指出只有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才能互利共生,“内因”是生存发展的基
础,而能拥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目光,意识到双方甚至多方利与害的共同性,则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由此,可将两者构建为生存的自我发展和与外界协调统一的“内与外”的互补关系,或者是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考生也可延伸议论,如果或狭隘或短视,自私自利,
局限于霸权或单极思维,则可能自食恶果,甚至自取灭亡,此次作文可以广泛地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小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大到华为、抖音等企业的发展历程,甚至中国的“一带一路”,国与国的矛盾冲突,对待疫情这一全球性灾难性事件的态度,以及霸权行径和
垄断思维等。文言文参考译文:【译文一】韩愈启陈:韩愈在您部下任职已经五年了,玷辱您的知遇和爱戴之情。我在私下里想过很多次,还没做过哪怕一件细小的事情来报答您,日思夜想加以谋划,最终认为侍奉品德高尚的大君子应当按事理办事,不应该以阿谀逢迎的手段来博
得上级的欢心。故而对很多事从不曾有所怀疑,应该做就做,应该停止就停止,接受任用和考察,不再特意拜谢,自己认为这样做才真正符合侍奉大君子的道义。现在我虽然承蒙朝廷的淘汰,由都官员外郎出为河南县令,本来就还在您的管辖范围内,跟那些离开老师之门的旧日属
吏有所不同,为了避嫌,改变以往的所作所为,从而主动疏远您,这些本来不应当等到我在您面前絮叨后您才能够体察。有百姓来状告那些不法军人辱骂他的妹妹与妻子,我身为他们的地方长官,怎能不追查过问此事呢?追查却没有结果,作为一县之长官,怎能不为此发怒并且杖责这些违法乱纪的人呢?那些镇守在军营内日夜操练士
兵驻守防御,为了留守大人您鞍前马后而出生入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啊。而那些坐在街坊市肆上叫卖饮饼的人,都冒称自己是军人,那么这个社会上还有谁不是军人呢?我认为,这一定是坏人用钱物贿赂个别的将帅官吏,盗用您的文书证件,偷偷记入军籍来冒充军人的,目的在于仗势欺压府县的地方长官。这本来就是
相公您想要去除,守法的官员应当嫉恨的呀。即使把他们逮捕关押处以杖刑,也不算过分啊。昨天听说相公您下令追捕那些向我告状受到不法军人辱骂的百姓,我认为大君子处理政事,应当随机应变,起初虽然做法欠妥当,最终一定要归于正途。军中官吏纷纷进帐到您那里哭告自己的委屈,您作为他
们的长官,怎么能不稍加劝慰,表达为他们着想的意思呢?我不敢因此怀疑您,等到听到您属官们的陈述,却与我所希望和信任的似乎有些抵触。即使这样,又怎敢对您有万分之一的怀疑呢?那一定是您的属官和将吏们未能丢掉结成小集团的想法,使您受到蒙蔽,不把真实情况告诉您。我
蒙受您的恩惠已经很久了,怎么敢闭口积压在心里让它成为自己的遗憾,而不向您略为陈说呢!韩愈跪拜,唯愿相公您能垂怜体察于我,实在荣幸之至!【译文二】虽然如此,偏僻边远地方的老百姓,他们可能一生都没有到过县城,如果有不方便的地方,能够自己跑到乡长里
胥那里陈说清楚的人已经很少,更不要说到县吏那里去申诉了!能够自己跑到县吏那里去申诉的百姓已经少得可怜,更不要说直接到刺史衙署里去辩白了!因此,刺史有无法了解的真实情况,百姓有不申诉的真实情由。赋税每年都有常规的数额,而百姓的收入却没有固定的保障,水灾、旱灾、疾病、瘟疫
等天灾人祸又无法预料,所以百姓生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州刺史,如果县官不把民间的真情告诉刺史,刺史向上级真实呈报民间灾情而得不到上面节度使的相信和重视,百姓日趋贫困而官府仍要加紧搜刮,我看刺史这个官是相当难做的啊。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
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