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docx,共(6)页,771.81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b5140cab919dc013daec6c3f2515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秋季五校联盟期中联考试卷高一年级历史科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周人的青铜器一改商人青铜器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使得青铜器“鬼气”变淡。此外,周人的青铜器重心偏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
,给人一种雄伟、庄重的感觉(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A.审美观念的萌发B.人文意识的发展C.冶铁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瓦解3.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
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D.文献资料
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4.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5.据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6.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
步发展7.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
足普通民众利益8.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9.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
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0.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
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11.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西周“分土建邦”相比较,最主要差别在于()A.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适应了统治的需要C.加强了“大一
统”政体D.加强了血缘宗族色彩12.《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13.汉武帝时期“三公”组织机构虽与秦及西汉前期无根本变化,但从职能上看还是不
一样:“三公”成了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的政令执行机构。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原因是()A.沿用了皇帝制度B.中朝官员的参政C.郡县制度的推广D.刺史是地方高官1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
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材料体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中朝D.设置刺史15.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16.西汉稳固边疆、开拓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是()A.实行盐铁官营B.设西域都护府C.推行察举制度D.尊崇儒家思想17.图3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
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图3A.北魏、西晋、北周B.西晋、前秦、后周C.西晋、北魏、北周D.北魏、前秦、西晋18.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主要是()A.品行B.才学C.门第D.相貌1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
”,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图4中的()图4A.①B.②C.③D.④20.年号源于中国纪年法,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A.光武B.贞观C.甲午D.辛亥21.刘光裕曾评价说:“…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
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指的是()A.张骞B.张角C.司马相如D.蔡伦22.“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首诗
描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与这一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隋末农民起义D.陈胜、吴广起义23.图5为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表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的场面,该画作反映了当时()图5A.开明的民族政策B.友好的中外交流C.文人的审美情趣D.
西域的风土人情24.唐朝中期,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照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25.唐代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地一次重大改革,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两税法的实施()A.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B.使农民完全摆脱了赋税负担C.使政府收入下降D.促进了商品经济地发展2
6.“清乐”源自汉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地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地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27.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是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
统一28.“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士族,杜甫出身寒门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D.李白与杜
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29.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和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篆B.隶书C.楷书D.草书30.然东海风骤浪
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与材料描述的事件相关的人物是()A.东晋法显B.唐朝玄奘C.唐朝鉴真D.日本空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14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
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
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摘自《礼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
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
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材料四: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
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6分)(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33.(12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
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
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
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
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6分)(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6分)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CBDDBBD
DABBB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CDBDBABDBCCCC二、非选择题31.【答案】(14分)(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
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分,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
钳制了思想(或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32.【答案】(14分)(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6分)(2)影响: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6分,任答三点)(3)趋势: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4分)33.【答案】(12分)(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说明部分(要求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6分)(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答三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