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8)页,1.394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03bc86c3e4357f025127aa4600de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质量监测高三历史2022.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夸耀自己的财
宝——十枚“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齐威王对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有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治国功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齐威王的译一认识是基于A.士人阶层的崛起B.治国思想的调整C.社会
经济的发展D.社会变革的现实2.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臣僚建议,认为黄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定汉以“土德”受命“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汉武帝此举意在A.强化尊宗敬祖观念B.宣扬天人感应
思想C.继承先代文化传统D.彰显皇权正统地位3.唐宋时期,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四民概念逐渐向职业差异的四民概念转化。此外,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这反映出当时A.“农本”思想发生根本动摇B.传统社会结构出现变化C.“四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强4.明朝把全国
人口按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小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名目繁多,有灶户(煮盐业)、乐户(娱乐业)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这些措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C.有利于社会管理D.减缓了人口增长趋势5.
容闳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得出这一认识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A.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B.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秩序C.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6
.图1为王同学在学习某历史事件时做的课堂笔记,由此可知其学习的内容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预备立宪D.清末新政7.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认为传统史学重视“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近世史学重视“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
,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据此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A.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B.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C.反思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D.用近世史学改造社会8.中共中央曾就某时期的土地政策发文∶"如果我们能够解决了土地问题
,就会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遵守上述原则给运动以正确的指导……就要使贫农、雇农和我们党陷入孤立”。据此推断,该时期为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9.1950年,毛泽东提出,"
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业,而不是正当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对这些工商业遇到困难时应给以扶助使之发展”。这一主张旨在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10.
图2为1958年王通创作的年画《欢迎拖拉机来社》。对该作品解读正确的是A.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即将开始B.传统年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C.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基本实现11.表1为1985--1995年我国三大产业在
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数据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C.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2.图3为1995—2015年中国分摊联合国会费比例的变化图,由此可以推断A.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B.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C.
联合国会费支出越来越多D.国际政治新秩序基本建立13.古罗马政府规定,奴隶被主人释放后,其子孙可以进入公民队伍参军作战;在对外战争中,胜利者可以没收失败者的土地,抢劫其财富。这些规定旨在A.推动古罗马的对外扩张B.扩大公民群体的范围C.掠夺被征服地区的财富D.提高奴隶的政治地位14.
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约2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15.古代阿拉伯人的天文学著作传到欧洲
,被哥白尼等西方天文学家奉为权威著作。欧洲语言中有不少天文学术语、星座和星辰的名称都源自阿拉伯语、阿拉伯的物理学、光学、化学等也都对他方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A.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复兴B.催生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C.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D.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题。16题15分,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学习小组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主题学习时,进行了如下的体系构建∶(1)仿照B、C格式,在A处填写关
键词,并加以说明。(6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19世纪的中华文明发展地图,说说你的设计思路并阐明理由。(9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凸显法国大革命的动乱意义,将革命的一些事件视为是“作乱”,并将“乱民”作为革命的重
要的推动力,甚至有的教科书将大革命格义为以下犯上的作乱史而漠视其积极意义。然而,不少教科书仍是将法国大革命置于“革命”的视城之下,并在法国大革余颇显矛盾和吊诡的书写中表现出了革命观念的转型√1923至1928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已摆脱了
动乱的定性,以仲张民权的形象出现,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旧制度成为革命否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来源,“自由平等博爱”也与法国大革命建立了有机的联系1929至1949年,就革命的书写角度而言,以工农阶级为中心的人民开始与中等社会、第三阶级争夺革命的主导权,工农群体的利益得
到一些教科书的真切关注。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精神的崛兴建立了有机关联,“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要旨之一。——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某一时段,围绕“教科书编写的时代性”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18.(16分)劳模是民族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劳模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时代的楷模获奖名单获奖人事迹赵桂兰建新化工厂工人。1949年12月19日抱病上班,下班时,手持雷汞送配置室,途中突然头晕腿软,为保护工厂安全,她紧握雷汞不放,跌倒时雷汞爆炸致残。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田桂英我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1950年驾驶“三八”号机车,创下六
个月安全行车3万公里、节煤51.76吨的纪录。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王崇伦鞍钢轧辊厂工人。1953年,他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使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续突破,由45分钟缩短到19分钟,提高
了6至7倍效率,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同年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杨宝金上海港务局第六装卸作业区第五组生产组长。1955年他将大连港“大关起落装两头”的先进操作经验,应用在矿石、煤炭散货装船作业上
,提高工班效率27%—63%;安全生产900天无事故。195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提取材料信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6分)19.(12分)历史教科书的目录能够反映编
写者的史学研究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4为陈隆波等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的目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写者的史学研究视角。(至少选择两个视角加以分析。(12分)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质量监测高三
历史参考答案2022.1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2.D3B4.C5.A6.D7A8.D9A10.B11.C12.B13A
14.C15.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15分)参考答案∶(1)A处百花齐放多元并进(分散孤立多元并存)(2分)说明中华文明产生之初,生产力水平较低,受交通条件等限制
,各地区间缺乏沟通交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史国古代的早期文明基本上是分散孤立发展的;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早期文明各具特色,具有多元特点。(4分)(2)示例∶设计1∶现代中国的版图逐
渐定型。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3分)理由∶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
步开拓和巩固∶东南—统一台湾;东北—反击沙俄侵略;西北—击败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西南—巩固对西藏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6分)设计2: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用不同的线条图示西方列强对中国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的侵略,用不同的火把图示中国各阶级、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和积极探索。(3分)理由∶1840年以后的60年间,是中国历史饱经磨难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
列强前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强加于中国人民实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在天朝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自下而上的民族抗争—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自上而下的新政变法—从洋务新政到维新变法,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强国御侮和中国
社会新陈代谢的悲壮历程。在屈辱与阵痛的刺激下和抗争与探索的反抗中,冲华民族维护主权统一、追求国家富强的民族精神也进一步凝聚,中国历史也在孕育着从帝国走向共和的社会基因。(6分)(如果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如
∶江南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确立主题进行设计,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12分)答案示例∶清末教科书编写与时代密切相关。(2分)清末把法国大革命赋予“动乱”属性,同时也有存在将法国大革命置于“革命”视域之下的教科书。(4分)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
思想影响深刻;满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仇视革命;立宪派出于自身利益,反对革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4分)总之,清末,受政府控制的历史教科书中更多地凸显“动乱”属性的法国大革命,强调大革命
非理性的一面,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分)18.(16分)答案要点∶(1)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形象。(4分)劳模结构∶主要由基层劳动者构成,女性占一定比例。劳模品质∶热爱祖国或集体、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
。(2)结合时代背景,对新中国初期的劳模形象进行论述。(6分)新中国成立,面临着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等艰巨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确立,劳动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的活动及其对中
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4分)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4)表述成文,逻辑清晰(2分)19.(12分
)答案示例∶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展现了上古时期人类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程;从文明史视角入手,分析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展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
的进步;从全球视角入手,分析了各个文明之间的区域性联系,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10分)(任意答出两个视角即可得10分)总之,本书展示出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的地区文明向全球性相互
联系的一体化方向迈进的历程,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