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883.083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含解析.docx,共(23)页,883.0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b423263a2045a46bed93e0845791b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

.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

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3.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

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4.黄仁宇曾指出:“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

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这里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A.行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

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B.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D.跨区

域贸易异常的繁荣6.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7.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

过之。”这说明唐朝()A.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B.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8.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

此可知,科举制()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9.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

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10.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

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11.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义等较为深奥烦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

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宋代文化呈现出

多元化发展趋势12.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社会的流动性加强13.《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

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A.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B.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C.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D.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14

.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C

.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15.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16.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A.表

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7.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

用”。这()..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18.顾炎武编修《肇域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

史参互书之”,内容上遍涉边防、要塞、农田、水利、赋役、粮食、屯田、矿产、交通等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这表明顾炎武()A.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B.注重历史研究C.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D.倡导经世致用19.

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实现了对西

南地区的直接管理20.下表所示为徐继畬所著两本著作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这可用来说明()《瀛环考略》《1843年》“澳大利亚之广莫,甲于东南洋诸岛,英夷虽夺得,而视之亦不甚重,盖地虽广而荒旷未辟,物产无多……市舶无利可贪

,罕有至者,则亦费经营而已”《瀛环志略》《1848年》“(澳大利亚)地之广莫,为东南洋诸岛之冠。野番兽处,亘古昏蒙。西班牙……忽见北土,以为搜奇天外,而不知地球圈转,已至亚细亚之东南洋也。荷、佛为鹬蚌之争,旋以穷荒弃之。英吉利惜其广土,极意经营。欲收效于百年之后,亦可谓好勤选略哉”A

.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B.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摒弃C.“中体西用”思想的逐渐成熟D.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发21.1889年,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问世,其完全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自造的,被人赞为“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甚至超过所仿造的法国钢甲

舰。这表明当时()A.工匠精神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B.洋务派官办企业仍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C.洋务运动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D.政府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

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A.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23.19世纪末,梁

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B.实

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24.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

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

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

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剀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

水经费等。——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

》,一石墩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洋务派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

筑铁路极力反对。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

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进行评价。2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内涵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多民族的交

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

: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

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

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

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

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

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转变并分析原因。的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

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出现需要长时段建设施工的大型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组织能力强大,需要依靠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落实,这体现出良渚已经出现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A项正确;良渚时期未出现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

看出生态环境破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文化,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

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

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A项。3.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A.

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秦汉时期政府经济政策是有所加强,排除A项;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夸大了平贾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黄仁宇曾指出:“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

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这里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A.行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斑马式’的省级组织”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西汉初年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

,不难直接判断出,这种“斑马式”的行政组织,即是西汉初年“汉承秦制”,而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初“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5.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

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B.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D.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随着水陆商品转运大量出现,出现了新的商品集散地“会市”,后又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商业性市场,体现了当时的商业活动空间得

到了拓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的监管,排除C项;D项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6.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

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

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划分各路势力,给予各路节度使增强势力的特权,一方面有利于平定叛乱,但是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材料

描述的是平定叛乱,而非财政危机,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目的是平定叛乱,而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7.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

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过之。”这说明唐朝()A.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B.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材料信息可知,农民反映是两税之外诛求者过重,这与唐德宗发布的诏书中的“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的情况不符,因此引发农民的抱怨。A项正确;“已经失去”说法绝对,排除B项;“名存实亡”说法绝对,排除C项;两税法的弊病,而不是藩镇割

据,排除D项。故A项正确。8.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

面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削弱了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相权的局面,C项正确;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开始于

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所占比例增大,这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并未体现酷吏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

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10.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D.拓展

了金朝的统治区域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中国古代)。根据材料“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可知,此举有助于女真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C项正确;“消除”的表

述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中土”在金熙宗统治期间隶属于金朝,故“拓展”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

义等较为深奥烦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

文学形式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但宋代时期,平民文

化取得发展,据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宋文化的不同深受唐宋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文轻武政策对平民文化发展的推动,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这不能体现

禅宗、新道教的平民化,排除A项;市民文学在宋代有所发展,但并非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文化的平民化,并非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

象。这说明当时()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社会流动性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

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可知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的多样,是社会流动性加强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

,排除B项;传统社会结构仍是“士农工商”,并未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3.《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

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A.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B.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C.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D.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政府利用市场来调控盐价,即规范市场秩序,C项正确;市场价格由价值规律决定,排除A项;材料与消费理

性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食盐专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4.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

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的高级官员通常有六、七人,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等权力,互相制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

省制度在疆域划分、权力分配、议事制度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元朝“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行省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不一致,排除A项;官员的腐败行为不会

因行省制的设置而杜绝,排除C项;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是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并不会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排除D项。故选B项。15.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

,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

国。据“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可知,此举便于事项归总,进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

出权臣参与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

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中国古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等学者都指出求利就是义和理的体现,这改变了正统儒家一直强调的重义轻利思想,C项正确;材料几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国民道德水平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理学是官方哲学,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思想领域产生了新的进步思想,对传统观念形成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17.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全为贩运,以资财用”可知,农产品被贩卖,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

势在加强,D项正确;人地矛盾加剧主要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排除A项;材料与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不符合,材料地点是四川和台湾,排除B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指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18.顾炎武编修《肇域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

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内容上遍涉边防、要塞、农田、水利、赋役、粮食、屯田、矿产、交通等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这表明顾炎武()A.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B.注重历史研究C.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据材料《肇域志》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经世致用指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可

得出材料表明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D项正确;顾炎武的主张对当时影响有限,并为改变学术发展方向,也没能重建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C项;顾炎武并不是单纯为了历史研究,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排除B项。故选D项。19.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

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废除藏王制度,由中央任命的驻藏大臣处理相关事务,体现出了大一统理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夷的区分,排

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是否一体化,排除B项;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要看中央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等,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表所示为徐继畬所著两本著作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这可用来说明()《瀛环

考略》《1843年》“澳大利亚之广莫,甲于东南洋诸岛,英夷虽夺得,而视之亦不甚重,盖地虽广而荒旷未辟,物产无多……市舶无利可贪,罕有至者,则亦费经营而已”《瀛环志略》《1848年》“(澳大利亚)地之广莫,为东南洋诸岛之冠。野番兽处,亘古昏蒙。西班牙……忽见北土,以为搜奇天外,而不

知地球圈转,已至亚细亚之东南洋的也。荷、佛为鹬蚌之争,旋以穷荒弃之。英吉利惜其广土,极意经营。欲收效于百年之后,亦可谓好勤选略哉”A.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B.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摒弃C.“中体西用”思想的逐渐成熟D.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发【答案】A【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瀛环考略》,《瀛环志略》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更为具体和客观,说明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

并不能说明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摒弃,排除B项;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为徐继畬所著两本著作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未涉及近代外交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21.1889年,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问世,其完全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

员自造的,被人赞为“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甚至超过所仿造的法国钢甲舰。这表明当时()A.工匠精神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B.洋务派官办企业仍居于经济主导地位C.洋务运动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D.政府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89年(中国)。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制造的铁甲舰获得赞誉,这说明当时我国的技术人员精于专研,这种工匠精神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A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

导地位,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福州船政局属于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22.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

述主张()A.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9年(中国)。根据“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

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引进西方的国家管理制度,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即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A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得到施行,没有推动传统社会的

转型,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洪仁玕的这一主张和洋务派无关,并且这时期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排除C项;《资政新篇》张没有体现农民的需求,并没有能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23.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

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

机结合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末(中国)。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构建了“君权与民权”的君主立宪宪政模式,其意在为制度改革张本,最

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制度之变来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梁启超从传统思想中汲取了理论,其目的并非为了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梁启超在19世纪末赞成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而非梁启超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24.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

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D

.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清朝中央政府准备乡试的政策,

地方督抚大员明争暗斗,表现不一,说明的是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D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改革决心无关,排除A项;全面对抗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废除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

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

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

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剀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答案】(1)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治理

;设立专门机构(官员)疏通水道;修筑混合河堤,加固河堤;植树护堤;利用机械力量疏浚河流;明确官员责任,严格考核。(2)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地方督抚

势力上升。【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可知措施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讨论

治理;根据材料“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可知措施是设立专门官员,官员疏通水道;根据材料“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可知措施是修筑混合河堤,加固河堤;根据材料“藉

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可知措施是植树护堤;根据材料“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可知措施是利用机械力量疏浚河流;根据材料“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可知措施是明确官员责任,严格考核。【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

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和“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可知原因是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根据材料“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可知原因是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从内忧外患角度分析原因是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从地方权力上升角度分析原因

是地方督抚势力上升。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一石墩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洋务派

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

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进行评价。【答案】(1)背景:背景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入。(2)评价:中国修铁路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

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为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推动了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于军事,维护清王朝统治。但修建铁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成效不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近代历史的社会性质,归纳背景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铁路问题”,可得出背景二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据材料“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得出背景三洋务

运动的开展;据材料“铁路问题”可知,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得出背景四西学东渐的影响;也得出背景五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入。【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铁路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出中国修铁路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中国处于近代时期,得出铁路的修

建自然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据材料“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可以得出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为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也得出推动了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统治阶级措施的根本

出发点都有利于服务于军事,维护清王朝统治。据材料“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可知,修建铁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成效不大。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内涵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雅与俗的互动中

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

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

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

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阐述:首先,说明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并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其次,说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宋元以及明清时期,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即可。最后总结,分析说明民族交融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

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

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

。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

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

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

西文化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转变并分析原因。【答案】(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

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出现;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的【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西)。据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可得出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据材料一“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可得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据

材料一“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可得出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据材料一“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得出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据材料“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可得出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

;据材料一“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可得出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第一小问转变,根据材料二“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可分析

出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可分析出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二“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

贸易等”可分析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可知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3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