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1)页,265.4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69e33295e728884b6b637b350788e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19级高二(下)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虽然地球上的物种有许多种,但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或多或少享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每个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基因编码、消化方式等,其最初形成可能是来自同一
生物。这种观点A.说明物种起源有渐进的演化特征B.构建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规则C.承认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D.否定了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2.“他是一个探索者。他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运动情况,也取决
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况。”该探索者的理论A.揭示了宇宙的基本法则B.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C.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3.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A.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B.“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C.“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D.“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
密结合4.法国作家纪德曾评价“《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作者司汤达通过于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斗争精神和信仰,曲折的展示了19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风貌,使作品闪耀着爱情小说和政治小说所具有的双重光辉。下列作品中与《红与黑》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人间喜剧》B.《等待戈多》C.
《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5.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巨幅“滴色”画。他把笔尖浸入盛着通常颜料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该类
型的作品A.注重通过绚丽色彩表达内心情感B.意在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C.强调走出画室捕捉光和色的变化D.否定理性注重自我情感表达6.下图是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为解决如图反映的社会问题,当时的雅典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A.废除奴隶制以扩大公民基础B.制
定成文法以维护平民利益C.按照财产多寡划分政治权利D.以地域部落来取代血缘部落7.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8.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
可用于解释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9.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
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
物价1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1.观察下列各图,他们对各自
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A.实现了国家统一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消除了外国势力D.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12.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
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13.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
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14.“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国语》里的这一
记述表明卿大夫()A.在所处的诸侯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由所在诸侯国的国君考察其才德而任命C.在其“家”内,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D.是西周、春秋时国王、诸侯及士所分封的臣属15.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
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A.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B.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D.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16.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顼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项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
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A.“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B.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C.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D.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17.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
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18.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
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
.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19.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
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20.许倬云指出:汉武帝时代,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的财富,打击城市经济,中产以上皆破产。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用品的主力。地方产品经过帝
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络。该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的政策的主旨是()A.巩固君主专制制度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打击工商业的发展D.加强全国各地经济联系21.下图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均作出重要贡献。二者值得后人
纪念的相同之处在于A.扩大了中外之间贸易往来B.推动了不同民族交往交融C.促进了汉藏间的传统友好D.强化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22.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B.倡俭是汉代主
流治国思想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23.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24.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
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25.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
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26
.在《唐书》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比例为:士族子弟占71%,寒素子弟占16%,小姓子弟13%。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
围27.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
松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28.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教主题的弱化B.风俗画的新发展C.盛世王朝的风貌D.宫廷乐舞的
普及29.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
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30.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D.经济文
化长期繁荣第II卷(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6分)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
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
系,是比较浅的。——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材料二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
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8分)3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
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
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
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33.[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4分)材料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书家名人也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他的书法风靡魏晋。王羲之家族也以善书著称。据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
王”,琅琊王氏占去六人。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一岁时,对历代笔记已心领神会。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蔡邕、张旭等人真迹后,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成为一代书圣。他的草楷结合的行书,实现了书法的实用
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承前启后,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他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赋予了书法生命力。唐太宗在《晋书》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
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的原因。(8分)射洪中学高2019级高二(下)第三
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人与其他物种可能来自同一种生物,因此相比之下人并没有什么特殊性,故选D;材料中的观点是在否定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ABC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2.D【详解】根据“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认为
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况。”可得出是相对论,根结合所学可知,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D正确;A、C是牛顿力学,B是伽利略的贡献,排除ABC。3.C【详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指第二次工业
革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故选C;A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工业革命没有使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机器,排除B;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指第三次科技革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项“开始”
表述错误,排除。4.A【详解】根据材料“……《红与黑》……作者司汤达通过于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斗争精神和信仰,曲折的展示了19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风貌,使作品闪耀着爱情小说和政治小说所具有的双重光辉”,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汤达的《红与黑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杰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与《红与黑》属于同一流派,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等待戈多》、《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B、C项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故D项错误。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绘画作者力图通过看似杂乱无序的线条,表达了对自由、狂野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和作者的生卒时间可知,该绘画为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注重内心主观感受,反对理性,突出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故D项正确;A项属于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且盛行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与题干信息和时间均不符,故排除;B项是浪漫主义流派美术出现的时代背景,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是印象画派的特点,强调的是对光和色的表达和追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D。6.C【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雅典平民财产与权利并不对称,平民上层有财无权,下层平民因为财产问题有
可能沦为奴隶,为解决该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把雅典公民分为四等,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故C正确;梭伦改革中废除债务奴隶制,但并未废除奴隶制,排除A;雅典民主改革中并未制定成文法,排除B;以地域部落来取代血缘部落是六世纪末的克里斯提尼改革,D与材料不符。▲▲7.A【
详解】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压低至十级以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的地位,这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故A正确;这一举措不是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地主的经济地位,故C错误;这和增强军队的战
斗力无关,故D错误。8.B【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灾
害频繁,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自然灾害是迁都原因之一,而不是农业生产被破坏,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灾害,而不是多种灾害并发,C错误;材料体现了“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
主旨。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王安石的均输法,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项正确;A项错在打击远程贸易行为,排除;该做法有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收入的作用,但不是王安石实施改法的目的,排除B;C项说法错误
,该法没有起到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排除。10.C【详解】“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
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11.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发动了农奴制改革,林肯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明治天皇实行了明治维新,他们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实现国家统一与亚
历山大二世不符,排除A;消除外国势力和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与林肯不符,排除CD。故选B。12.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学习西方,“修明内政”,但当时全京师的人都不认可,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故选B
:“举京师之人,成以康为病狂”,表明社会救亡图存意识并不普遍,A错误;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中体西用思想下已经有器物方面的学习西方,C错误;材料反映的整体局面是康有为主张不为大家所认同,当时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时期,D错误。13.B【详解】从材料反映的
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14.C【详解】根据西周的分封制,卿大
夫在自己的封地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答案为C项;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项;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世代世袭,不是由国君任命,排除B项;卿大夫是诸侯分封的臣属,士是卿大夫分封的臣属,排除D项。15.D【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这说明大学的多种社会功能,但集中一点是贵族公共活动之地,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D正确;据材料可知,大学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且当时的西周是贵族政治,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这种表现与
西周大学无关,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大学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而不是官员”,C错误。16.B【详解】各诸侯国试图将各自统治区域与夏商周等其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正统地位的王朝进行联系,主要是服务于兼并争霸需要,突显对某区域统治的合法性,故
选B;材料体现的不是“家国观念”,排除A;楚国将本国的历史从颛顼算起不能说明与中原有根本冲突,排除C;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助于凝聚思想,而非瓦解共识,排除D。17.A【详解】从材料中的“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
生产组织形式简单,具有顽强的再生产机制,很容易维持这种经济形态,从而导致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答案为A项;这种特点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没有关系,排除B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排除C项;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是由于私有土地的集中,排除D
项。18.C【详解】解题的关键就是要考虑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是立足于社会,理性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所以C项正确;A项属于儒家,排除;B项属于儒家与法家的特点,排除;D项倾向于道家和法家,排除。19.A【详解】材料反映了秦
朝将原来六国的国君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区,并且将从人、家眷与国君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山再起,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B;材料中六国王族迁徙的地方并不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法体现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故排除CD。20.B【详解】由材料中“汉武帝时代
”“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的财富,打击城市经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未涉及到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到了政府的重税打压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汉武
帝经济政策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讲到了全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但这是材料中涉及到的政府重税带来的,因此D项错误。21.B【详解】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故选B;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国内民族交往,并非中外关系,排除A;昭君出塞
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排除D。22.D【详解】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
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23.D【详解】据材料曹魏“贼斗杀人”,子弟可依照“古义”追杀贼人;西晋规定“子不孝父母”,将会被社会抛弃;北魏规定“居三年之丧而
冒哀求仕,五岁刑”,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礼法结合的特色,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规定,与社会动荡无关,A错误;法律制度儒家化应该是汉代时期,B错误;材料体现的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未涉及严刑峻法的理念
,故C错误。2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郡县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土断是政府与世族豪门争
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描述土地问题,且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断解决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25.C【详解】依据题干“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得出三省制实行的是集体
宰相制度,C项正确;题干中未能体现行政效率低下的论述,A项错误;题干中看不出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力的扩大,B项错误;分散丞相权力在于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26.C【详解】由材料“士族子弟占
71%,寒素子弟占16%,小姓子弟13%”可知,唐朝的科举制虽然兼顾了多个社会阶层,但士族子弟仍占多数,这说明其还不完善,故选C;士族子弟虽占多数,但并不排斥其他阶层的进入,这说明科举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的,排除A
;科举制下,寒素子弟也占了16%,这在九品中正制实行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故B项结论错误,排除;科举制下,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有机会出人头地,这是人才选拔范围扩大的表现,而非缩小,排除D。27.C【详解】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放松了政府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C;材料中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排除A;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排除B;D项中“杜绝”表述太绝对,
错误。28.C【详解】壁画里飞天形象的变化,尤其出现的“体态丰腴”“大型场面”等,正是唐繁盛、自信的表现,故选C;敦煌壁画飞天是宗教画、不属于风俗画,排除A、B:飞天形象可能受到宫廷乐舞的影响,但说宫廷乐舞普及就夸大了程度,排除D。29.C【详
解】据材料“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联系所学知识,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娱乐贸易
场所,没有涉及商业辅助机构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提到,宋代贸易场所售卖的商品种类众多,但没有说明消费的主要群体,D选项错误。30.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和思想文化。宋代书院活跃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崇尚文治的国策,故C项正确;A项结论是南宋
以后;书院是民间学术和教育机构,与中央集权加强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唐代经济文化也长期繁荣,但书院并未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C。31.(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
国家政治产生影响。(一点2分,共8分)(2)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贸易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一点2分,任答4点8分)32.示例一:观点:我认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2分)评析: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和协调的关系。而专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于一人或极少数人,即使在统治者内部也没有民主,中央集权并不必然导致专制。其
次,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适应了巩因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观点从基本概
念出发,厘清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的区别。因此,中央集权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非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示例二:观点:作者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2分)评析:唯物史观要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地看待是
指要把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当时出现的原因,评价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避免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辩证地看待是指分析历史问题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局限又要发现其积极作用和价值。作
者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制度的认识,坚持了“历史地”与“辩证地”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分析方法。因此,评价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分)[命题说明]本题以正确评价历史问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意,
目在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位学者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评价,要求考生对其观点进行评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该学者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基本概念入手,厘清了二者的区别,客观分析了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历史形态,阐述了中央集权
的历史价值,论证了传統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本题角度多元,考生既可以从关于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具体认识角度立论,也可以对该学者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论展开
论述,既可以整体评析,也可以局部论述,对其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或者修改,如对“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这一观点,即可表示反对或修改,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33.(1)贡献:实现草楷结合:创造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手法: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
家,影响深远。(6分)(2)原因:魏晋时期,重视书法的时代风貌;良好的家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天资聪明,刻苦认真。(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