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22.797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docx,共(12)页,322.79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67352a4abb3a17b395d036dfdc059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3届高三9月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经典”具有超越性,其价值不会因时空变化而动

摇。从物质层面来看,“经典”需要通过具体作品来体现,这些作品具有永恒性和典范性,可以传之后世,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经典化”就是对经典作品的筛选和建构过程,而经典作品的筛选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风气的变化而变化。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经典”是在文化时空

流转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典范作品,不仅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形式,同时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等级,影响着不同文化传统的审美记忆和精神基因的形成。与此同时,文学的审美标准同样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一种审美典范如果

脱离了自身的历史和社会根基,就变成程式化的审美惯性。因此,从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视角来看待“文学经典化”就有其必要性。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历史化过程,它既受到媒介生态、社会体制、思想观念、审美标准等社会历史条

件的深刻制约,同时也通过积极回应现实社会与时代精神的变化,推动文学和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实现自我革新和价值转换。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根本上是由一种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强烈意识和改良中国的现实诉求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推动的。微博橙子

辅导认为而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经典的生成则与新中国精神密切相关。何谓新中国精神?从历史角度看,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伴随的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前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精神纽带的作用,后者则以不断革新的精神为中国发展持续提供奋进的动力。在

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阐扬这些精神。当下,新中国精神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对新中国精神的具体表述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新中国精神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实践性及“未完成性”,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

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文学实践而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新中国精神总是需要确定的感性符号载体来呈现,因此,国家意志往往限制并规约着文学的生产,决定着文学的语言、想象、虚构等方式;另一方面,新中国文学是新中国精神

的审美表达,其作为一种感性媒介所具有的情感强度、审美潜力,使国家意志能够充分渗透、影响并塑造民众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世界。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新中国精神与新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表明,新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不仅受到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国家意志的制约,同时

,其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在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的高涨助长了一种去主流化、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倾向。这段时期,因去政治化倾向而逐渐淡出的红色文学经典,通过消费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视觉影视媒介的参与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消费主义对革命文化的娱乐化和“反崇高”倾向,也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某种对政治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历史遗忘机制。因此重构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历史整体性观念。这十分紧密地关联着在消费主义的去政治化潮流下历史传统和革命记忆的重建,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联着当代

中国民众的国家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然而,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整体性建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浪潮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打破了原有的稳固的社会和血缘关系,当代大众面临着一种“原子化”的个体生存状态。尽

管如此,任何社会个体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而存在。当前个体所处的状况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被深深地卷入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关系中。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得任何国际性重

大事件,都能够迅速引起中国民众的心理情感反应。在这一时代状况下,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发挥能动性,强化文学的现实品格,积极地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要,发掘和呈现中国实践所蕴含的广阔生活场景和丰富中国经验。(节选自蒋述卓《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凭借其典范性的价值发挥教化作用的作品,就是经典。B.经典作品并非一开始就是经典,而是在传承中接受时代的筛选和建构而逐步形成的。C.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作为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形式影响审美记忆和精神基因的形成。D.新中国文学表达新中国精神,渗透国家意

志、影响并塑造民众情感结构和精神世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种审美典范要避免陷入程式化的套路,就必须契合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根基。B.文学和文化传统通过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可以在新的时代实现自我革新和价值转换。C.消费主义助长的去主流化、去历史化、去政治化倾向,让红

色经典从大众视野消失。D.当代大众“原子化”的个体生存状态,必然会影响到文学和政治复杂互动关系的重构。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一项是(3分)A.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B.《红岩》着重表现齐

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C.一些作品展示奢华的时尚生活方式、豪华的生活场景,夸耀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D.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阅事渐多,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5.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时代,文艺工作者在

塑造国家精神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拜堂(节选)台静农镇上已经打了二更。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

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

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

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要我牵亲么?”“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是的,我想找赵二嫂。”“对啦,她很相宜。”田大娘说。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

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

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就半夜子时吧。”田大娘说。“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

鞋么?”“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

打鼾,倒放下心。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烛光

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

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祖宗三个头。”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忽而

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好在肥水不

落外人田。”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文本二: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尽管

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

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

他所说的“铁屋子”。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摘编自微博橙子辅导《中

国乡土小说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

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大嫂与田大娘、赵二嫂一同回家时,“残烛的微光”“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昏暗阴森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无奈又凄苦的心境。B.摆花生摊的小金认为汪二同汪大嫂的结合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同于小金的戏谑,齐二爷语气庄重,隐含着对

汪大嫂与汪二结合的积极肯定。C.小说中多次出现“烛光”这一意象,或者含蓄反映人物心怀希望又战栗不安的复杂心理,或者含蕴表达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D.台静农并不满足于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他继承了鲁迅对乡土环境进行批

判的严峻态度,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底层的强烈的使命感。8.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9.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

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

,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

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

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

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沈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

圈《吴隐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

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

完妻子/不沾寸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铨选的职位。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

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

之伤心落泪。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着莫大的关系。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还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的志向与信心。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

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的俸禄也分与他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译文:(2)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译文:14.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

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韬钤①深处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②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注]①韬钤:即《六韬》和《玉钤》

,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②牙签:即书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暂”字,反用“高枕无忧”之意,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异曲同工。B.颔联写诗人置酒会友、谈论

兵法的场景,“挥麈”如“羽扇纶巾”,见洒脱从容。C.“云护”句中,“牙签满”谓藏书之多,写出诗人是个勤学苦读之人,呼应诗题。D.“星含宝剑横”句中,写诗人夜观天象,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16.汉代班超曾经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

事笔砚间乎?”从尾联看,诗人与班超在抱负、气概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如果没有伯乐,良马会“,”,不以千里闻名。(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

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3)“丝”为弦乐器,“竹”为管乐器,古人习惯用“丝竹”借指音乐,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被誉为“

水中大熊猫”。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生物完整性指数也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江豚生存环境,数量一度减少到1000余头。微信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认

为,一些地方也陷入了“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改变刻不容缓,修复。近年来,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长江保护法等旨在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禁捕退捕的范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各地织密织紧了一张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防护网。尽管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从“长江头”到“长江尾”,从捕捞、运输到销售、餐

饮,从做好渔民退捕安置保障到规范天然水域垂钓行为……(),发挥长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重现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

当的一项是(3分)A.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B.受长江航运、渔业的过度捕捞的影响,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C.受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

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D.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跟得上、做得细、落得实,才能推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B.如果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跟得上、做得细、落得实,就能推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C.如果各个环

节的工作都跟得上、做得细、落得实,就能推动改变“大量排放、大量消耗、大量生产”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D.只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跟得上、做得细、落得实,才能推动改变“大量排放、大量消耗、大量生产”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所谓健康饮食,是指一个人摄取的所有饮食是否符合人体的需求——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这个

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所以,①,意义很有限。好好吃的根本,是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日三餐。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②。同样,所谓的“健康食品”也

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往往在许多人的饮食中有所欠缺。我们在进食时,如果能在其他食物中补充营养,“不健康食物”也可成为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因为,除了这顿午餐,③。只要在其他那几顿饭中注意补上蔬菜、水果、粗粮,注意控制盐和糖,也完全可以构成

健康饮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

近网友用几颗麦芽,拼出了惟妙惟肖的舞者形象(如图),每一幅画面都令人惊艳!简单的事物结果拼凑竟如此曼妙。针对这则新闻,微信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的“生活家”栏目发出了时评征稿通知。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

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原文是“不仅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形式,同时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等级,影响着不同文化传统的审美记忆和精

神基因的形成”,C选项遗漏了“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等级”和“不同文化传统的”两个信息点。而且,“影响着……”是文学经典的价值,但不一定是唯一价值,故“价值在于……”说法太绝对。2.C。断章取义。原文是“因去政治化倾向而逐渐淡出的红色文学经典,通过消费市场的运

作机制以及视觉影视媒介的参与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3.C。表现了消费主义文学的特征,去政治化,与主流时代精神背离。4.①首先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形成的深刻原因;②接着引出并阐明深刻影响新中国文学发展及文学经

典生成的新中国精神的内涵及意义;③再接着指出新中国精神在当下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新时代中国精神;④最后总结指出新中国精神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实践性及“未完成性”的特点。(每点1分,共4分)5.①建立历史整体性观念,重建历史传统和革命记忆,增强中国民众的国家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②拥有

现实思维,强化文艺的现实品格,发掘和呈现中国实践所蕴含的广阔生活场景和丰富中国经验。(每点2分,共4分)6.D。A项“朴实”错,更多体现了主人公“羞涩、委屈”的性格;B项汪大嫂并未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是活下去的现实考虑;C项对拜堂的全过程的描写属于“白描”。7.B。“也

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体现的是实利层面的肯定,虽然有些不合礼法,但为汪二生活计,也肯定他们的结合。因此,“也好”二字里有肯定,也有勉强,并非“积极肯定”。8.相同:都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是为了让婚姻得到大家认可。(2分)不同:第一次体现的是汪大嫂为了将来

的生活有脸面的心理,包含着生存的无奈(2分);第二次田大娘所说,意在安慰,劝汪大嫂把仪式举行完(2分)。9.①为了活下去,汪大嫂无奈选择同汪二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坚韧;②田大娘认为小户人家不必守节,是对汪大嫂再嫁

的支持;③田大娘和赵二嫂的坦然相助以及体贴的安慰,为汪大嫂与汪二拜堂注入了坚定的力量。(每点2分,共6分)10.A。11.D。一般是七十岁。《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12.A。邻居、路人伤心落泪不是因为他的身世,是被他的孝道感动。13.(1)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

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及族人。(4分)(2)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厨房移去帮助他料理婚事。(4分)14.①食菜及干鱼;②帷帐、用具与衣服等交付外库置办;③处罚进鱼人

。(每点1分,共3分)15.D。此句意思是夜晚星光照耀在宝剑上,宝剑常备,意谓随时出征,为国杀敌。16.同:二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都希望有一番大丈夫立世的作为;二人都有一种不甘平庸、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3分)异:二人境界与格局有高下之别。班超以封侯为人生志向,侧

重个人功名;而诗人志向不在封侯,而在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侧重平治天下,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3分)17.(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无丝竹之乱耳,终岁不闻丝竹声(每空1分,有

错别字不得分)18.岌岌可危迫在眉睫日增月益返本还原19.D。“受……影响”与“致使……”句式杂糅;“资源量”与“枯竭”搭配不当。20.A。从上下文看,是提出要求,“只有……才”是条件关系,较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语气更坚决,态度更明确,符合语境,故排除BC;“大量生产、大量消耗、

大量排放”更符合事实逻辑,故排除D。21.①针对一顿饭谈健康饮食②因此导致摄入太多③还有早餐、晚餐(每处2分,共6分)22.①健康饮食并非针对一顿饭而言;②“健康食品”没有神奇的健康成分;③健康饮食不排斥“不健康食物”。(5分)参考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在他十余岁时,父亲去世,他

每次大声哭泣时,连路过的行人都因他流泪。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他家中贫困,没有人击鼓,每当他哭吊母亲时,就有双鹤在附近鸣叫,到了丧期进行祭祀的傍晚,又有一群雁会集在他家附近,当时人都以为是他的孝心

感动天地所致。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因他而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就登上了显贵的官位,他一出仕就担任

辅国将军功曹,又调任征虏将军参军事。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及族人。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晋安帝隆安中,朝廷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

中郎将。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

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说这个泉水,喝一勺就会贪念千金。试着让伯夷叔齐喝下,始终不会改变初心。”等到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的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置办,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假装清廉,然

而他却始终不改变。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加以黜降。后来他升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

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下措辞褒美嘉奖的诏书予以同意。义熙九年,吴隐之去世,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加官散骑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

奖,在他退休一直到去世,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起初,吴隐之担任奉朝请时,谢石请他担任卫将军主簿。吴隐之将要嫁女,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厨房移去帮助

他料理婚事。被派遣的人到吴家时,正见到婢女牵着狗去卖,此外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预备。后来,吴隐之从番禹返回京城,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见到后,就取出扔到了湖亭的水中。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

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