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2 页
  • 大小 707.500 KB
  • 2024-09-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32)页,70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32256090a13515f23c18bfc10eb27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定位

】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点睛】1.据图识别四种体液的方法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先找不与双向箭头相连的体液即丁,它一定是淋巴,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流回血浆,所以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体液甲就是细胞内液。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

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详解】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项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项错误;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

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项正确;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项错误。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

,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详解】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综上所述,B

正确,ACD错误。故选B。3.对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B.人的血浆pH为7.35~7.45,其稳定与HCO3-、HPO42-有关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葡萄糖的含量有关D.人体细胞

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A项正确;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有关,B项正确;血浆渗透压

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C项错误;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4

.脂质从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到被输送到各部位组织细胞,依次经历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D.③②①③【答案】D【解析】【分析】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后,一般进入

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而脂质则主要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详解】脂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组织液,再进入淋巴,由淋巴循环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处,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组织

细胞,供组织细胞利用。因此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③组织液、②淋巴、①血浆、③组织液,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脂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途径,对脂类物质吸收和运

输途径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下列各物质组合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是①葡萄糖②血浆蛋白③氧气④二氧化碳⑤尿素⑥血红蛋白⑦激素⑧水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⑦⑧C.①③④⑤⑧D.④⑥⑦⑧【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葡萄糖和水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环境吸收,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尿素和部分水通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也不能直接排出体外。故选C。6.取甲、乙两支试管

,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

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

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

,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故选D。【点睛】本

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度,掌握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

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图解可知,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

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血浆,B

错误;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故选B。8.如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量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

当于图2中的A点B.图1中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C.图2中由A到C属于兴奋过程D.图1中A装置测得的电位是由Na+大量内流形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图1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的静息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点,A正确;B、图1中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膜外为负电

,膜内为正电的动作电位,B正确;C、图2中由A到C,膜电位由-60毫伏到+30毫伏,是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因而属于兴奋过程,C正确;D、图1中A装置测的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图1中B装置测的电位是由于Na+大量内流形成的,D错误。故选D。9.如

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氨酸是在核糖体合成的B.甘氨酸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答案】C【解析】【分

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分析题图: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详解】A、甘氨酸不是核糖体合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B、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

抑制,C正确;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

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0.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详解】分析

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是:①→④。故选A。1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b神经元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伸肌肌群内既有

感受器也有效应器C.若在Ⅰ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

项错误;B、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鞘,该神经末鞘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构成效应器,B项正确;C、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

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C项错误;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故选B。1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左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

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右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相关内容。由图可以看出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

位。M点受到刺激,a点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M点受到刺激,a点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回正值,故答案选B。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B.兴

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常常通过控制低级中枢比如脊椎来直接控制四肢活动的能力,A错;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上

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而不能反过来,B错;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错;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

兴奋的传导、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B.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

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在蛋白质载体的协助下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

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A正确;B、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上往下流引起膜电位变化,变成外负内正,B错误;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在神经信号传来时,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排到突触间隙中,所以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C正确;D、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若将磷脂

分子层平展与水面上,则磷脂分子头部(c)与水面相接触,D正确。故选B。15.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是(

)A.这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仍然存在,是因为小肠上的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B.稀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膜液D.稀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

实验: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

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A错误;B、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

胰液,B错误;C、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

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16.关于高等动物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直接进入体液③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④

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高等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高等动物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

是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高等动物会患相应的疾病。【详解】①高等动物激素可由内分泌腺分泌,而内分泌腺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

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④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高等动物激素的概念,如产生、分布、运输、化学本质以及生理作用等知识。17.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A

.赤霉素、脱落酸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乙烯【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其中,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加;脱落酸能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低温贮藏后利于萌发,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

中,乙烯变化不大,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详解】根据题意,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由图可知,b激素在储藏过程中下降,应是脱落酸,因为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而a激素增加,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故A正确。1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B.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D.用适宜浓度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根【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

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故A正确;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可

提高芹菜产量,故B正确;C、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故C错误;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根,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故选C。【点睛】生长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如:2,4-D,α-奈乙酸等,IPA,IBA;乙烯对应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乙烯利

;赤霉素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由人工合成或人类利用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激动素;注意:每一种植物激素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往往有多种。19.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人体血糖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A.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降低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D.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

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A、B项错误;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氧化分解和转化成其他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水平降低,C项正确;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

低,D项错误。故选C【点睛】20.动物生理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做出的推断,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

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答案】A【解析】【详解】A、刺激下丘脑前部,出现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刺激下丘脑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说明

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A正确;B、刺激下丘脑前部,出现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刺激下丘脑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说明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错误;C、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如黏膜处也有温度感受器,C错误;

D、题中所示过程没有说明下丘脑与大脑皮层关系,D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21.如图是人体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

细胞产生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代表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②代表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甲状腺,③代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④代表下丘脑发出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⑤表示由下丘脑

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⑥过程表示寒冷刺激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详解】A、寒冷刺激时,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激素、④肾上腺素分泌都会增加,A正确;B、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当受到寒冷刺激时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C、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错误;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体

温调节与水平衡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图形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22.其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④细胞外液

渗透压发生变化⑤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

变化,①正确;②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②正确;③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糖含量变化,③正确;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所以损伤下丘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正确;⑤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

素发生变化,⑤错误。故选D。【点睛】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

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3.如图为人体的

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正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A.人一段时间不进食时,人体可通过A→C→D→E途径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平衡B.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可以通过A→B→E过程使手迅速缩回,属于神经调节C.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

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人一段时间不进食时,人体可通过A→C→D→E途径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B、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

节,使手缩回,即:“A→B→E”,B正确;C、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C正确;D、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即通过A→B→C→D→E来实现,D错误。故选D【点睛】24.关于体

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

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抗

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B、抗体是由效应B淋

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

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点睛】25.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的是()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C.疫苗D.免疫活性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A正确;B、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B正确;C、疫苗不是免疫系统的

成分,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系统组成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26.下图甲表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

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结合免疫知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都在骨髓中完成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D.图乙中m>n,de<ac的主要原

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主了较多的B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免疫细胞不需要抗原刺激,而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刺激,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数量少,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数量又多又快。【详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要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的有①②③,B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⑤

、⑥⑦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形成,A正确;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③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C、由图可知,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小于de段,C错误;D、图乙中m>n,bc段的斜率小于de段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故

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的有关知识要点,并具有一定的图示分析和综合能力。2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不发挥作用B.皮肤破

损可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必然会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C.记忆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D.免疫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答案】D【解析】【分析】1、吞噬细胞作用:吞噬细胞首先识别抗原,一方面发挥它们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病原

体的繁殖,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向淋巴细胞输送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2、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3、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详解】A、吞噬细胞既能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吞噬处理病原体的作用,又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A错误;B、皮肤破损病原微生物可能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或吞噬细胞消灭,不一定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B错误;C、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

D、免疫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8.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

B.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C.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D.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

素的琼脂块,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弯曲生长。【详解】A、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直立生长,A错误;B、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右侧,右侧生长快,出现背光生长,B错误;C、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用单侧光处理①④都不影响胚芽鞘体内的生长素分布,直立生长,C正确;D、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⑤,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学

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29.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

端下面的部分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

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详解】幼苗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为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也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在胚芽

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而生长素由尖端产生后向尖端以下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部位的生长,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尖端下面的一段会发生弯曲。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

B。30.在太空船上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处理(A、B相同),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长素浓度:a>b>c=d,胚芽①②③④都出现生长现象B.生长素浓度:a>c=d>b,胚芽①生长最快C.生长素浓度:

a>d>c=b,胚芽③生长最快D.生长素浓度:a=b=c=d,胚芽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在太空中单侧光照也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即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a侧所含生长

素浓度高于b侧,①生长速度大于②;太空中胚芽鞘尖端水平放置,因为是失重状态,故c、d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一样,③④的生长速度相同;两个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总量是相等的,则abcd生长素浓度:a>c=d>b,a处浓度最高,故①生长最快,故选B。31.探究生长素(IAA)对月季

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IAA浓度相同D.IAA超

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为遵循对照原则,应设置一组空白对照,即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与之对照来观察每一组浓度的生理作用。【详解】

A、根据实验应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用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B、本实验应该设置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空白对照组,B错误;C、生长素作用有一个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各有一个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IAA浓度,C错误;D、由图示可知,IA

A作用具有两重性,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故选D。32.如图甲为接受单侧光照的胚芽,图乙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胚根,下列关于生长素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a处和c处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B.a侧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C.b侧

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D.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需求不同,A正确;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细胞生长慢,而不是抑制生长,B错误;当单侧光照射植物

,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C正确;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根的生长表现为向地性,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了解顶端优势、植物的向光性等,并结合题意,灵活分析。33.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外源生长素(mg/L)NPA(μmol/L)00.0010.010.13弯曲角度α(度)3740312216生长速率(mm/天)151713118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

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A、图中植物根背光生长,说明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A正确;B、

对比四个外源生长素的测定指标,可以看出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生长速度是现增高后降低,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C、题干没有给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合成或分解是否有影响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没有影响的结论,C错误;D、用生长素抑制

剂处理根,根的弯曲程度减弱,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推断,正确的是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C.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升高D.喷洒赤霉素,

可以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答案】D【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A错误;B、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均不断上升,它们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不利于种子保藏,B错误;C、曲线

中看出,在处理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下降,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会下降,C错误;D、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它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因此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故D项选出。【考点定位】图中曲线看出,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

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断上升,因此它们与脱落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

进促进植物生长,而脱落酸抑制生长,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35.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处理如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顶芽摘除保留保留细胞分裂素(浸泡浓度)0ppm2ppm0ppm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抵消顶端优势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C.顶芽的存在不影响侧芽的生长D.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图与中表数据可得,对比甲、丙两组实验,保留顶芽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对比乙、丙两组实验,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以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详解】A、对比乙、丙两组实验,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的乙组,侧芽长度比丙组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A正确;B、比较甲、丙两组数据,摘除顶芽的植物侧芽生长明显优于未摘除顶芽的植株,

说明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得到促进,B错误;C、比较甲、丙两组数据,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即顶端优势现象,C错误;D、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的分裂,生长素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两者作用原理不同,D错误。故

选A。【点睛】本题结合探究实验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和顶端优势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一定难度。二、非选择题36.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睾丸,睾丸分泌的睾丸酮(雄激素)具有促进

蛋白质合成、促进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使体内贮存的脂肪减少等作用。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睾丸酮,则④、⑤所示作用会_______。可以预测,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大脑感觉到寒冷刺激,则通过如图①②所示的调节过程,血液中

的甲状腺激素浓度_____;通过③过程,机体________增加,抵御了寒冷,适应了环境。(3)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______作用。【答案】(1).增强(2).抑制性腺的

活动,严重者会导致性腺的萎缩(3).升高(4).产热(5).协同【解析】【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该图的调节机制为:下丘脑(A)通过合成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B)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促激素则可以促进相关的腺体,合成和释放相应的激素,当该激

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激素的量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故①②为促进作用,④⑤为抑制作用。图中的腺体可以是甲状腺、性腺、肾上腺。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

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详解】(1)长期服用睾丸酮,导致血液中睾丸酮含量增加,反馈调节作用加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减少,从而影响性腺的生长发育。(2)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大脑感觉到寒冷刺激,通过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然后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甲状腺激素促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机体的产热量增加,可以抵抗寒冷。(3)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协

同作用。【点睛】本题考查了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的调节机制,意在考察学生对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的理解和运用,难度中等。37.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下图中,甲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乙表示机体内环境

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1)甲图所示过程主要体现的是__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细胞②是__________,该细胞的作用是通过产生__________,刺激相应的免疫细胞发挥作用。(2)甲图中细胞④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______

,进一步分化为[⑦]______细胞,该细胞合成了抗体。(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___________进行调节。(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

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答案】(1).体液(2).T淋巴细胞(3).淋巴因子(4).缩短(5).浆(6

).神经递质(7).激素(8).自身免疫病(9).过敏反应【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④表示B淋巴细胞,⑤表示少部分病菌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⑥表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⑦表示浆细胞。2、体液免疫过

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根据图乙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说明免疫细胞可以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详解】(1)甲图免疫反应中产生了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所以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图中细胞②能识别和呈递抗原,所以表示T细胞;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甲图中细胞④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⑦浆细胞,说明B淋

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3)分析图乙可知,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节。(4)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

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比如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过敏反应。【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等

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8.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1)乙图_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解决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办法是_________

,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____mol·L-1。(2)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则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点浓度,则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点浓度。(3)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

____mol·L-1。【答案】(1).b、d(2).f(3).去除顶芽(4).10-6(5).e(6).a(7).10-10~10-2【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根的向地

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详解】(1)根据甲图所示,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处于促进生长的浓

度范围内,乙图中b、d两点对应浓度处于该范围内;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乙图中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内,所以导致植物具有顶端优势,解除方法是去除顶芽。去除顶芽后,②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将低于10-6mol·

L-1,生长素对②的抑制作用得以解除,②会很快地发育成侧枝。(2)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会从⑧侧运输到⑦侧、会从⑥侧运输到⑤侧,对于根来说:⑦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

,⑧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3)分析图乙可知,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10-10~10-2mol·L-1。【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相关实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39.

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_部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的地方是____________

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E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_______阶段。(3)A和D比较,成分中A明显减少

的物质是_________。(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_________(填字母)【答案】(1).ABD(2).A(3).D(4).E(5).6(6).第三(7).蛋白质(8).A【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

知:A代表组织液;B代表淋巴;C代表红细胞;D代表血浆;E代表细胞内液。【详解】(1)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包括图中的标号A组织液、B淋巴、D血浆等部分。毛细血管壁外侧为组织液,内侧为血浆,故毛细血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为A、D。

CO2在组织细胞内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细胞内液E。(2)氧气穿出红细胞的细胞膜1层,并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膜两层(进1层出1层),再进入组织细胞,穿过1层细胞膜,最后氧气在线粒体中被利用,穿过线粒体的2层膜,所以加起来一共是6层膜。线粒体内的氧气参加有氧呼

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来自组织液A。【点睛】本题结

合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