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pdf,共(8)页,389.6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2bcab15631b23a4f12b28e588f701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长泰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长泰一中命题:郑秋香审题:蔡周蓉一、单选题(40*1.5=60’,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
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A.原始人群时期B.旧石器时代C.金石并用时期D.新石器时代2.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3.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
,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
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4.有学者认为,“华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形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是()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5.《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6.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促进了
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7.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
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8.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下图),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其中“海内皆臣”这
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9.《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
.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10.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B.“四维(指礼义廉耻)
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11.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
、“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A.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B.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C.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2.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
,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
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3.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C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14.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
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15.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
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16
.《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音同“逐”,即:挖)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音同“义”,即:割),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17
.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8.商鞅变法和北
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9.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
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20.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
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
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21.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权力B.保障了
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D.催生了门阀士族22.《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
有效管辖23.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
。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24.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
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2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6.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
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2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
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B.丝绸之路C.边疆治理D.财政收入28.《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
”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设置南、北面官C.崇文抑武D.强化君主专制29.《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道路
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30.“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
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31.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
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A.外强
中干,守内虚外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33.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这充分表明()A.西夏政
治受贵族影响巨大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34.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已经
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35.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
、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6.古代太湖流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桑麻蔽野”、“农桑兴
大利”,“蚕桑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之类描述。这说明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A.古代商品经济南北发展均衡B.个体经营与小农经济相互排斥C.江南地区自然资源遭过度开发D.江南地区有较好的商
品经济基础37.下表是关于元朝织造机构——绫锦局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绫锦局”()规定内容1“招收析居、放良、还俗僧道为工匠,二百八十有二户,教习织造之事”2“差委造甲官驰驿,引领作头等人,前去指使造甲”A.追求技术创新B.注重工匠技艺的培训与提升
C.重视技术传承D.严格管控手工业的产品质量38.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句句是本色語(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元代南戏剧本()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
特色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39.“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
在于()A.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B.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C.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D.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4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其中,为远洋航行
和地理大发现提供技术保证的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二、材料阅读(12’+12’+16’=40’)4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
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
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
考试。——钱穆《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
代时期,战事亦不少,共1411次;至宋辽金夏,战争只有620次;而元明时期,战争次数亦达千次以上。——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材料二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
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一时期战争最为频繁?说明这一时期战乱的
主要原因。(3分)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南渡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人口南渡的历史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并为这组图片设计一个主题。(6分)43.(16分)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6分)材料二(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
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
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
该观点的史实。(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