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答案.pdf,共(2)页,170.52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f9e29e45056e4b5db8c653e6709139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D2.A3.C4.D5.B6.B7.A8.C9.B10.B11.A12.D13.C14.C15.A16.D17.(1)不同:孔孟儒学重人事,轻鬼神(不主动谈及“天”),董仲舒的儒学更强调天意和天命;孔孟儒学重
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董仲舒的儒学更强调服从既定的道德原则。(2分,答出一点即可)主要依据:《大学》《中庸》中的一些观点和汉代儒学差异较大;《大学》《中庸》具有分封制时代的痕迹,部分精神内核与专制政体的基本精神不符。(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影
响:调整了儒学的知识体系;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正统化;助推了科举考试内容改革(向八股化方向发展);刺激了儒学类图书的重新编印。(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认识:汉代尊崇儒术之后,儒学经典的地位变化受到政治统治的影响;儒学
经典地位的变化是儒学与佛、道两教的相互竞争和借鉴的反映,同时也助推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经典是先秦至汉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无论其地位如何升降,均不能磨灭其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主要内容:调整选官制度(按
照品德和才能选拔人才),重用寒士;借用皇室资产赈济贫民;限制士族经济特权;限定地方军政官吏的数额。(3分,答出三点即可)背景:政治黑暗,政局动荡;玄学盛行,学风、政风空疏;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权臣挟天子自重;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地方势力强大,割据倾向增强
。(6分,答出三点即可)(2)角色及说明:刘裕是东晋末年的武将(太尉),由他主持改革本身就是东晋皇权旁落、统治危机深重的体现;刘裕作为改革家,针对东晋末年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动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刘裕作为南朝的开创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
腐朽的东晋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进。(5分,答出一点给3分,两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变化过程:唐中期以前,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唐中期以后,经济发展加速,逐渐摆脱边缘地区地位;宋元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核心部分;明清时期成为国内最富庶的地区之一。(4分
,其他阶段划分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手工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水陆交通便利;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政治、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外来高产作物的传入及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意义: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为商业大都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刺激了生产关系的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市民文化繁荣提供了前提。(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成为优秀的史官必须具备严苛的主客观条件。(2分)论证:中国古代社会的政
治、社会乃至科技条件均对史学研究造成一定限制,优秀史官的成长受到一定束缚。从外在条件看,古代史书编写的主要史料来自官方搜集和保管的文献,史学人才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选官制度、铨叙制度等的影响,如汉代的司马迁、班固都出自官僚世家,北宋的司马光甚至官拜宰相。造纸术、印
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对历史信息的记录,对史官涉猎、整理史料的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从内在素养看,史学人才必须具有卓越的文学才能,不仅要能准确理解一手史料,还能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和评判,《史记》等史书就颇具文学色彩。史学人才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
情操,当事人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性,优秀的史官往往能从社会发展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世之人提供借鉴,如《资治通鉴》就较为注重历史的借鉴意义。(8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政
治制度、文化风气和科学技术都对史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这对史学人才磨砺“史才”和涵养“史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2分)示例二观点:受阶级立场影响,中国古代史学人才成长存在局限性。(2分)论证:春秋以前,史书编写长期为官府所垄断。孔子编订《春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恢复西周初年的礼乐文明,让导致礼崩乐
坏的“乱臣贼子惧”。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不符合政治需要的先秦史书被销毁殆尽,尽管司马迁等史家遵循“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进行史书撰写,但整个封建社会的史学人才和优秀史官多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唐代以
来,正史多由官方主持撰写,其主要负责人多为朝廷大员(如魏徵、欧阳修),修史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专制统治。尽管部分史官具有民本情怀,崇尚“循天下之公”,但在撰写史书时,他们常常不敢贯通古今,联系现实来探究历史规律,自《汉书》起,正
史的编纂不再涉及当朝历史。(8分)总之,古代史学人才的学识来源、政治身份和史学研究的目的均受制于其阶级立场,而史官的道德操守、政治期望和学术水平都可能导致其撰史行为偏离“良史”的初衷。(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