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0 页
  • 大小 577.500 K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40)页,57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85e14a08af3dc27754371f5bfb82f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只能用无水乙醇溶解色素B.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C.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小于类胡萝卜素D.不同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色带顺序不同【答案】C

【解析】【详解】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可以用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A错误;B、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叶绿体色素,防止色素被破坏,应该在研磨前加入,B错误;C、类胡萝卜素的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位于滤纸条的上面,而叶绿素b的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位于滤

纸条的下面,C正确;D、不同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色带顺序相同,从上到下都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D错误。故选C。2.在下面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B.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C.光反应没有酶的参与,暗反应

有许多酶参与D.二氧化碳的固定需要还原氢和ATP【答案】A【解析】【详解】A、光反应中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A正确;B、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会下降,导致光合作用减弱,B错误;C、光反应和暗反应均有许多酶参与,C错误;D、二氧化碳的固定

不需要还原氢和ATP,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还原氢和ATP,D错误。故选:A。3.新鲜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存、保鲜应保持A.低温、低氧、干燥B.低温、低氧、湿润C.高温、低氧、干燥D.低温、无氧、干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

低温条件下,酶活性较弱,呼吸作用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消耗;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较弱,有机物消耗较少;湿润条件可保持水果、蔬菜的新鲜状态。故选:B。4.将单细胞绿藻置于25℃、适宜的光照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发现绿藻体内的三

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这是由于在短时间内()①光反应仍然进行,形成了大量的[H]和ATP②光反应立即停止,不能形成[H]和ATP③暗反应仍然进行,但三碳化合物被还原的量减少④暗反应立即停止,CO2与五碳化合物不能继续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外界条

件变化时C5、C3、[H]等物质含量的变化条件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光照不变C3含量增加减少减少增加C5含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

[H]和ATP的含量减少或没有增加增加减少(CH2O)的合成量减少增加减少增加【详解】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C3还原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固定还在进行,所以C3含量突然上升,故②③正确,故C正确。光反应不能

进行,故①错误,故A、B错误。暗反应不会立即停止,故④错误,故D错误。5.如图为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人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B.②过程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C.进行②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

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同D.③过程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分析题图可

知,①是无丝分裂,该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蛙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A错误;B、②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正确;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如DNA加倍发生在

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后期,C错误;D、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远比分裂期要长,D错误。6.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B.抑制DNA的合成,细胞

将停留在分裂期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三种。这三种分裂方式中,只有有丝

分裂具有细胞周期。【详解】A、机体内成熟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甚至失去分裂能力,不具有细胞周期,A项错误;B、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B项错误;C、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项正确;D、细胞周期是指能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时到这次分裂结束所需要的时间。成熟的生殖细胞不会进行分裂,即不能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D项错误。故选C。【定位】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点睛】细胞周期:1、概念:一个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

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起、止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一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1)细胞分裂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M期)。G

1期、S期和G2期共同组成间期。细胞要连续经过G1→S→G2→M。在一个细胞周期内,间期和有丝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要视细胞的类型而定。例如,年幼的海胆细胞完成一个周期

约需2h,洋葱根尖细胞约需12h,而人的肝细胞则需要22h。细胞周期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也因细胞类型不同而不同。(2)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分裂是一个有序的和受到调控的过程。细胞周期的准确调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均是十分重要的。对简单生物而言,调控细胞周期主

要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以便根据环境状况调节繁殖速度,保证物种的繁衍。复杂生物的细胞则需面对来自自然环境和其他细胞、组织的信号,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以保证组织、器官和个体的形成、生长以及创伤愈合等过程的正常进行,因

而需要更为精细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在细胞周期中,如果细胞没有先复制DNA就发生分裂或是在细胞分裂之间DNA发生了复制,都将是灾难性的。细胞周期失调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与肿瘤和癌症的关系。肿瘤和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是细胞周期失调后导致细胞无限制增殖。所以,许多抗肿瘤药物就是阻断细胞周期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发挥作用的。2、过程图解(1)如图中细胞周期的起点应为末期结束,终点也是该点。(2)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远比分裂期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所以观察有丝

分裂实验中,视野内间期的细胞数目多。3、主要变化: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知识拓展: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继续分裂,如神经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等不具有细胞周期。2、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同。3、影响细胞周期长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影响酶的活性。7.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散开来呈单层B.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C.用龙胆紫

是为了将染色体染成紫色D.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答案】D【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

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

/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1)

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详解

】A、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形成单层细胞,A正确;B、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其中含有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B正确;C、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质、染色体染成紫色,C

正确;D、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D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B.生物体通过细胞分化,细胞之间逐渐发生了稳定的差异C.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D.细胞分化

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详解】A、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A正确;B、生物体通过细胞分化,不同细胞选

择表达不同的基因,细胞之间逐渐发生了稳定的差异,B正确;C、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生细胞分化,形成多种细胞,C正确;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不变,D错误。故选D。【点睛】细胞分化不改变遗传物质。

9.老年人皮肤上出现“老年斑”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细胞()A.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色素积累增多C.分裂能力增强D.含水量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是老年斑形成的主要原

因,A错误;B、老年人皮肤上出现“老年斑"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细胞色素积累增多,B正确;C、细胞衰老后就丧失分裂能力,C错误;D、细胞衰老后,细胞中水分减少,D错误。故选B。10.下列有关细胞凋亡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的凋亡对于维持生物体内

部环境的稳定是不利的B.人的胚胎发育早期有尾部,最后尾部消失属于细胞凋亡C.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属于细胞凋亡【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

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详解】A、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是有利的,A错误;B、人的胚胎发育早期尾部消失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C、

细胞的自然更新、人体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D、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A。11.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B.致癌病毒是惟一诱发细胞癌变的因子C.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

突变而引起的D.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A、癌细胞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无限增殖,故AC正确。B、物理因素如核辐射,化学元素如黄曲霉素,都会致癌,故B错。D、烟含尼古丁等致癌物质,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D正确.故

选B12.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是()①高茎×高茎→高茎②高茎×矮茎→高茎③高茎×高茎→301高茎+110矮茎④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答案】B【解析】【分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

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

状。【详解】①高茎×高茎→高茎,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②高茎×矮茎→高茎,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②正确;③高茎×高茎→300高茎+10

0矮茎,发生性状分离,所以矮茎为隐性性状,高茎为显性性状,③正确;④高茎×矮茎→100高茎+100矮茎,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可能是Aa×aa→Aa、aa,也可能是aa×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13.下列有关遗传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B.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

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相同时基因型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3.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可能是由相同基因型控制的,也有可能是显性纯合与杂合之分,或者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详解】A、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其在纯合时能表现出来,A

错误;B、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表现型类型的现象,B错误;C、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属于等位基因,C正确;D、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

豌豆的DD、Dd都表现为高茎,D错误。故选C14.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或特异性的分析,错误的是()A.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基因的多样性B.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基因的特异性C.一个含有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

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顺序有41000种D.人体内控制β珠蛋白的基因由1700个碱基对组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700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

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能根据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目推断其排列方式的种类。【详解】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A正确;B、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基因的特异性,B正确;C、一个含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1000种,C正确;D、β珠蛋白基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β珠蛋白所特有的,D错误。故选D。【点睛】1.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

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2.DNA中碱基有A、T、C、G4种,碱基间的配对方式有A-T、T-A、C-G、G-C4种,假设由n对碱基形成的DNA分子,最多

可形成4n种DNA分子。15.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①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④豌豆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

、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⑤开花时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

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

柱头上)→套上纸袋。【详解】(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容易区分的性状,便于观察,即①②④。(2)进行人工异花授粉

时,必须保证雌花没有自花授粉。因此,进行人工异花授粉之前,要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然后套袋,即⑥。故选C。16.已知鸡的短腿、正常腿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让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

次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由此推断正确的是A.鸡的短腿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B.亲本短腿鸡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基因突变所致C.若群体中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

腿鸡约占3/4D.若后代中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短腿鸡占1/2【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题干信息“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可以推知:鸡的短腿为显性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控制的,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A错误;亲本短腿鸡为杂合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控制短腿的基因纯合时个体死亡,群体中短腿鸡全为杂合子,正常腿鸡为隐性纯合子,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1/

2,C错误。假设鸡的短腿、正常腿由A、a基因控制,后代中有2/3短腿、1/3正常腿,则A基因的频率为1/3,a基因的频率为2/3,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A(致死)、4/9Aa、4/9aa,所以后代中短腿鸡占

1/2,D正确。17.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之间一定能发生自由组合B.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一定是9∶3∶3∶1C.人类的红绿色盲

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于同源染色体上也是存在非等位基因,

故非等位基因能否发生自由组合还要看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详解】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B.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9∶3∶3∶1,也可能是

9:3:4、9:6:1等,B错误;C.人类的红绿色盲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错误;D.Aa与Aa杂交,后代A_:aa=3:1;XBXb与XB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XBXB、XBXb、XBY、XbY,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故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

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D正确。18.某纯合的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得F1紫花植株,F1自交,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对F1测交,测交后代紫花:白花为()A.1:3B.3:1C.1:1D.1:2:1【答案】A【解析】【详解】自交所得F2

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9:7是9:3:3:1的变式,说明花色是由两对基因控制,设为A、a和B、b,则F1的基因型是AaBb,F1测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白花):aabb(白花)=1:1:1:1,

所有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故A正确,BC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判断紫花和白花可能的基因.本题的切入点是“9:7”,属于“9

: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F1的基因型,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掌握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的分析。19.如图表示在不

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过程可以发生着丝点的分裂B.b过程没有染色单体C.c过程发生细胞融合D.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减

数第一次分裂,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d表示有丝分裂。【详解】A、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无着丝点的分裂,A错误;B、b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含有染色单体,B错误;C、c受精作用过程会发生细胞融合,C正确;D、d有丝分裂过程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

选C。20.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A.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C.初级精母细

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

个精细胞。【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DNA数目又减半,因此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

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B正确;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一半,C错误;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D正确。故选C。【点睛】本

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1.假设某生物体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A—a和B—b,则其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组成的类型是A

.AB、ab、Ab、aBB.AB、ab或Ab、aBC.Ab、Ab、aB、aBD.AB、AB、ab、ab【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

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某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两对染色体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该生物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Ab:aB=1:1:1:1。综上所述,B

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一种AaBb的精原细胞可以产生四种精子,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可以产生2种精子。22.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

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可出现在该生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

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含有2条染色体,则该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D、根据四幅图所处细胞分裂的时期,可排序为①③②④,且图中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因此可能出现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23.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病是由位

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

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伴性遗传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片段的理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Ⅲ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Ⅲ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B.由题图可知Ⅱ片段是X、Y的同

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C.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将通过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D.若某

病是由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患病女性的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其父亲是表现正常,即有显性基因一定会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答案选D。[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图并理解Ⅰ、Ⅱ、Ⅲ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I片段上是位于X

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

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2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色盲)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A.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B.一定发生在母方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C.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D.一定发生在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答案】D【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

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故选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25.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色猫与玳瑁猫杂交的后代中有1/4的黄猫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1/4C.为持续高效地繁殖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

体色的猫D.只有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黑猫的基因型为XBXB、XBY,黄猫的基因型为XbXb、XbY,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只有雌性猫具有玳瑁色【详解】黑色猫(XBY)与玳瑁猫(XB

Xb)杂交,后代中有1/4的黄猫(XbY)的比例是1/4;A正确。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XBXb)占1/4;B正确。由于只有雌性猫为玳瑁色,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将得不到玳

瑁猫;C错误。黑色雌猫(XBXB)与黄色雄猫(XbY)杂交或黑色雄猫(XBY)与黄色雌猫(XbXb)杂交,子代中雌性猫全为玳瑁色,D正确。2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病父

必病,B正确;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错误。27.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由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

的等位基因控制,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为了帮助养殖户在雏鸡时根据羽毛特征即可区分鸡的雌雄,选用的杂交方式为A.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B.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C.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D.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答

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雌性芦花鸡与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1ZBZb(芦花公鸡),A正确。雌、雄都为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芦花

母鸡):1ZBZB(芦花公鸡),B错。雄性芦花鸡与雌性非芦花鸡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芦花母鸡):1ZBZb(芦花公鸡),C错。雌、雄都为非芦花鸡进行交配,,即ZbW×ZbZb,子代为1ZbW(非芦花母鸡):1ZbZb(非芦花公鸡),D错。考点:本题考查

伴X遗传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8.在真核生物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

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

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1、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千变万化的

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每一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2、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因此说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3、基因是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含有许多个基因。【详解】A、在DNA分子结构中,除了3’的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磷酸基团相连,其余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A错误;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

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不一定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分裂

的前期和中期有2个DNA分子,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29.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学说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遗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D.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答案】B【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

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B错误;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遗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B。30.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

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D

NA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英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

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

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B正确;C、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均设置了对照,C错误;D、两个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有基因突变,所以没有诱发DNA突变,D错误。故选B。31.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

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对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考查,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遗

传物质是RNA,重组病毒含有哪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就会表现哪种病毒的性状。【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重组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重组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

的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故选B。【点睛】关键:抓住病毒的遗传物质决定病毒的外壳蛋白的合成。32.科学家用放射性同

位素32P和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B.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

中都含35S和32P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且DNA分子是双链结构,所以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A正确;噬菌体侵染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所以增殖时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B正确;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由

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只含32S,C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

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3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搅拌不充分,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

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的结果是()A.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不变,乙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不变B.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减弱,乙组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增强,乙组上清液中放射性减弱D.甲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

增强,乙组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上

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

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详解】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如果搅拌不充分,外壳很难与大肠杆

菌分离,导致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用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因为保温时间过短,导致标记的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就被离心到上清夜中,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综上可知D正确。故选D。34.下列有关DNA的说法,错误的是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

骨架B.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C.豌豆细胞中DNA是遗传物质,蓝藻细胞中RNA是遗传物质D.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

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A正确;B、碱基

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又使DNA具有特异性,B正确;C、豌豆和蓝藻中遗传物质均为DNA,C错误;D、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故选C。【点睛】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两条链之间的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35.下图为细胞内某基因(用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碱基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硫元素B.该基因中(C+G)/(A+T)为3/2C.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D.将该基因置于含1

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脱氧核苷酸链的1/4【答案】D【解析】【分析】该DNA中A=T=20%,C=G=30%。【详解】A、该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不可能含有硫元素,A正确;B、该基因中

(C+G)/(A+T)=(30%+30%)/(20%+20%)=3/2,B正确;C、DNA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C正确;D、将该基因置于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2条)占总脱氧核苷酸链(

23×2=16条)的2/16=1/8,D错误。故选D。36.一个双链DNA分子中,胸腺嘧啶占全部碱基的23.8%,那么在该DNA分子中A+C的含量占全部碱基的()A.50%B.47.6%C.23.8%D.52.4%【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

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因此,在该DNA分子中A+C的含量占全部碱基的50%。【详解】DNA双链中,A=T,C=G,胸腺嘧啶数占全部碱基的23.8%,即T=23.8%,则A=T=23.8%,C=G=[1-(A+T)]÷2=26.2%,故A+C=23.8%+26.2%=

50%。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计算的识记、理解能力。37.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复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DNA分子能准确的复制与DN

A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B.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C.神经细胞和衰老的细胞一般都不会出现DNA分子的复制D.含有2n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最多有n4种【答案】D【解析】【详解】A、DNA分子的结构稳定有利于

DNA分子准确的复制,A正确;B、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B正确;C、神经细胞和衰老的细胞一般不能分裂,则不会出现DNA分子的复制,C正确;D、含有2n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最多有4

2n种,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特性(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2)多样性: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38.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分子复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配对,G与C配对C.DNA分子复制过程是先完全解旋

后开始碱基配对形成子链D.真核细胞内DNA的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答案】D【解析】【分析】1、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

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特点:(1

)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4.准确复制的原因:(1)DN

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详解】A、DNA分子复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B、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B错误;C、DNA分子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D、由于D

NA既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DNA分子复制过程既在细胞核中进行,也在细胞质中进行,D正确。【点睛】熟悉DNA复制的过程、特点、条件、时间和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9.已知某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中(A+C)/(T+G)=m,则它

的互补链中的这个比值是()A.mB.1/mC.1/(m+1)D.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2条链组成的规则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根

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一条链上的C与另一条链上的G配对,因此如果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中(A+C)/(T+G)=m,则互补链中的这个比值是1/m,故选B。【点睛】关键: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另一条链上的T,一条链上的G=另一条链上的C

。40.某个DNA片段由1000个碱基对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5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460个B.920个C.1380个D.1620个【答案】C【解析】【分析】该DNA中A+T=54%×2000=1080,A=T=540个,C=G

=1000-540=460个。【详解】该DNA复制2次,共形成22=4个DNA分子,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22-1)×460=1380个。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41.双链DNA分子中

,G占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5%,那么另一条链中的T占该链的()A.19%B.38%C.5%D.76%【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

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

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算出胸腺嘧啶和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T=A=(1-2×38%)/2=12%,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5%,那么另一条链中的T占该链的的比例为2×12%-5%=19%,

即A正确。故选A。42.如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④;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减数第一次分

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

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因此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③或①与④,故选C。43.下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

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

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详解】A、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B、图甲中:

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呼吸强度为6;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B正确;C、图甲中

的c点O2产生总量为6,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相等,所以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C正确;D、据图可知,eg之间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故限制e、f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故选A。44.下图中能发生基因自由组合过程的是A.④B.③C.②D.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

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45.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测交后代的类型及比例是:AaBbCc:AaBbcc:aabbcCc:aabbcc=1:1:1:1则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B.C

.D.【答案】A【解析】【分析】测交是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类型之间的杂交。用来测定待测个体的基因型。根据测交子一代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待测个体的基因型。【详解】测交就是杂合体AaBbCc与隐性个体aabbcc杂交,由于隐性个体aabbcc只能产生一种配子a

bc,根据测交后代的类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c:aabbcc=1:1:1:1,可推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其类型及其比例为ABC:ABc:abC:abc=1:1:1:1,分析各配子比例可知,AB与ab各占50%,说明A与B、a与b连锁,

而AC、Ac、aC与ac配子各占25%,说明A、a与C、c基因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故选A。46.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PF1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灰身白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

】【分析】由组合①后代全部是灰身,红眼可知,灰身和红眼均为显性性状。根据组合②后代雌性全是红眼,雄性全是白眼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为B/b;由于后代雌雄中体色表现型没有差异,故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为A/a。且可以推知,组合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Y,组合②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详解】A、由组合①后代的表现型可知,灰身和红眼为显性性状,A正确;B、由上分析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故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组合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A-XbY的概率为3/4×1/2=3/8,C错误;D、组合②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一代的

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aaXbXb及aaXbY的概率为1/4×1/2=1/8,D正确。故选C。【点睛】根据后代雌雄表现型是否一致,来自判断基因的位置,若雌雄表现型一致,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雌

雄表现型不一致,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47.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

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A.5条B.40条C.20条D.10条【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

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将细胞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

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所有DNA分子都是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然后再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分裂至后期,着丝粒断裂,新形成的染色体中,有一半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一条链有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另一半染色体

中的DNA分子两条链都没有标记,故此时细胞中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染色体数均为10条。故选D。48.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

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A.1/4B.1/6C.1/8D.1/16【答案】B【解析】【详解】假设红花显性基因为R,白花隐性为r,F1全为红花Rr,F1自交,所得F2红花的基因型为1/

3RR、2/3Rr,去掉白花,F2红花自交出现白花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故选B。49.如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

期的图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丙细胞B.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甲、丙、丁C.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与DE段形成的原因相同D.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

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变化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分析图示的能力。【详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

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图2中只有丁没有同源染色体,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有甲、乙、丙细胞,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BC是DNA复制,一个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DNA=1:2,D

E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DNA=1:1。处于图1中的CD段的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即都含有2个染色单体,而图2中甲的着丝点已分裂,B错误;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错误;由于图2中丙图

所示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又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所以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定是常染色体,D正确。50.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答案】ABC【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5和6、7和8),且7和8这对性染色体的大小不同,为雄果蝇。【详解】A、从基因组成上看,该果蝇含有的4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

上,所以能形成23=8种配子,A错误;B、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C、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基因A、

a与B、b间无法自由组合,C错误;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时,该个体能形成DXe、dXe、DY、dY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D正确。故选ABC。【点睛】二、填空题51.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

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2)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____酶。(3)图甲过程

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乙中,7是__________________。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

______原则。(5)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6)若图乙中亲代DNA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了A,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

的__________。(7)在豌豆的叶肉细胞中,由A、C、T、U4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__________种。【答案】(1).半保留复制(2).解旋(3).DNA聚合(4).细胞核(5).叶绿体(6).线粒体(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氢键(9).碱基互补配对(10)

.1/150(11).1/2(12).6【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DNA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

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2、分析图乙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脱氧核糖

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2)分析题图可知,A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因此是解旋酶,B酶的作用是催化形成DNA子链进而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是DNA聚合

酶。(3)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4)图乙中,7中的碱基是T,所以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若用

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来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是2个,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2/300=1/150。(6)若图乙中亲代DNA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了A,以这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

分子发生差错,以另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正确,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1/2。(7)在豌豆的叶肉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由A、C、T、U4种碱基参与

构成的核苷酸有2+2+1+1=6种。【点睛】对于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DNA分子复制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2.如图甲中I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该区段上基因成对存在,Ⅱ和Ⅲ是非同源区段,在Ⅱ和Ⅲ上分别含有X和Y染色体所特

有的基因。在果蝇的X和Y染色体上分别含有图乙所示的基因,其中B和b分别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性状,R和r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一)果蝇的B和b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区段,R和r基

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区段。(二)已知某一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请写出该果蝇可能的基因型,并设计实验探究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①可能的基因型:______

____________。②设计实验:让该果蝇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雌果蝇杂交,分析后代的表现型。③预测结果: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说明B和b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说明B和

b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分子角度分析,B和b两种基因的根本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Ⅰ(2).Ⅱ(3).XB

Yb或XbYB(4).截毛(5).X和Y染色体上(6).Y和X染色体上(7).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可知,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Ⅱ、Ⅲ片段分别是

X和Y特有的片段,其上没有等位基因,特别是Ⅲ片段上的基因只传给雄性后代。由图可知,B和b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雄性个体杂合子的基因型可能为XbYB、XBYb。【详解】(一)据图分析,图乙中B、b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位于

图甲中Ⅰ区段;而R、r只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位于X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上。(二)①已知控制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某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则该刚毛雄果蝇可能有XBYb、XbYB两

种基因型。②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应让该果蝇与截毛雌果蝇(XbXb)杂交,分析后代表现型。③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说明B和b分别位于X和Y染色体上(XBYb);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说明B和b分别位于Y和X染色体上(XbY

B)。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和b两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

出正确的结论。53.(一)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传病,乙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遗传病。(2)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二)下面两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坐标图和细胞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②为__________数

目变化;b阶段为__________;c阶段中除了有丝分裂过程外,还包括__________过程。(2)图乙中D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3)图乙中B的上一个时期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__________段;C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____

______段。(用大写字母表示)【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2).伴X染色体隐性(3).AaXBXb(4).5/12(5).染色体(6).减数(7).受精作用(8).精细胞或(第二)极体(9).GH(10).CD和MN【解析】【分析】(一)观察系谱图,“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

病,父子正常非伴性”,可断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二)甲图曲线中,①曲线上GF表示DNA复制,DE、HI、JK表示细胞分裂,因此A→E表示有丝分裂,E→K表示减数分裂;②曲线LM物质含量到与起点相同,表示受精作用

,曲线无斜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乙图的A、B、C、D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一)(1)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干提示另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因此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2)5号没病,父亲有乙病,基因型可确定为XBXb,又因为9号有甲病,5号是甲病的携带者,故5号基因型为AaXBXb;7号基因型可以推出是1/3AAXbY,2/3AaXbY,9号的基因型是1/2aaXBXB,1/2aaXBXb,

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是2/3Aa×1/2=1/3,患乙病的概率是1/2XBXb×1/2=1/4,生育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3×3/4+2/3×1/4=5/12。(二)(1)图中②曲线没有斜线,表示染色体的数

目变化;b阶段终点核DNA含量为起点的一半,表示减数分裂;c阶段中除了有丝分裂过程外,还包括受精作用过程。(2)图乙中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子细胞名称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3)图乙中B表示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上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GH段;C是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CD和MN。【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79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