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3)页,346.1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371880c7eb00fc372ba0286d7981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
“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
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
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
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
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
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
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
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
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
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
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
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
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
,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即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材料三:(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
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
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陈忠实《白鹿原》节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3分)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
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
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
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3分)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D.未做
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
中体现的乡土特色。(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文本一:矿车[日]芥川龙之介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
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
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
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
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从橘林中间
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
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
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车在一
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
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
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
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
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
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已。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
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有删改)文本二: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断,写一时一地展开的一事。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车车辙的延伸和‘我’内心的
起伏暴露无遗。(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B.土工爽快地答应良平推车的请求并夸赞他,傍晚却若
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忙推车。C.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较冷静。D.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
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B.“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内心开始变
得害怕。C.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D.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体现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8.文本一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
请简要分析。(6分)9.文本二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中丞传后叙(
节选)[注]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
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贱。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
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
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
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
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
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城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C.“小人”有“人
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
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
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授之柄而
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14.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
成15~16题。解闷(其九)杜甫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①,玉座②应悲白露③团。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
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曰“续”。)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③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
杨贵妃和唐玄宗已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止。B.“还复”,二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困,饱含诗人尖锐批评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C.第三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
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去写,犹如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展现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D.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怀古咏史诗,都通过唐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让南方岁贡荔枝满足欲望的历史事实,抨击了统治者的奢侈淫靡。16.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
为最上。”这两首诗都具有表达含蓄精深的特征,请结合诗歌分别加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
明心迹的句子是:“,。”(2)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后,“”一句表达出心中担忧,时不我待;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高歌,“”表现出沉醉于月色流水的美景之中。(3)在古典诗词中,但凡诗人独处异乡,每每在诗作中以“客”自称,表达自己的
思乡思亲之情。唐宋诗词里这样的句子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
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
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①。他目
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②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
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22年冬奥会上运动员的
“战袍”凝聚了科学家们的无数心血。例如,在冬奥会竞速类的比赛项目中,①:减阻、防护和保暖。那科学家们是怎么将这些功能赋予比赛服的呢?首先,在竞速类的项目中,②,运动员大都穿紧身运动服,运动员穿紧身衣的目的是减阻。科学家们设计了类似高尔夫球上的蜂窝结构的表面粗糙的面料,
减少尾流的湍流现象,起到减阻提速的作用。其次,竞速类项目大多具有冲撞性,要特别注意防护。在设计比赛服时,科学家采用柱状排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作为面料。这种面料可以有效减缓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第
三,③,设计者必须考虑运动员保暖的问题。科研人员找到了两个解决方法:一是从衣服面料下手,提升纤维的保暖率;二是利用主动加热技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所以,运动员衣服里装电池可真不是一句玩笑话。21.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战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
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D.文中提到的“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漫画中的主人公,背对高墙,烧“柴”取暖。对此,读者们解读各异:有人认为他做出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考量,有人认为我们面临着同样的生存与发
展问题,也有人觉得漫画凸显了人们面对未知做取舍时的眼光问题。面对这堵“高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请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D。A.应理解材料一原文“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的言外之意。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C.“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
是“无为而治’的社会”。这里说的应该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故选D2.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3.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4.【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了
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法治国,但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③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答对一点得2分,能围绕“礼治”和“法治”的关系来谈,其他表述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②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③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评分
标准:每一点2分,答对2点得4分。其他答案如“乡土社会是人治社会”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B。“有预谋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良平主动向土工提出请求,要帮他们推车。故选B。7.C。“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本文更多采用心理
描写刻画良平的形象。故选C。8.【参考答案】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使小说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矿车的经历。②小说以的儿童视角来叙述,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及其后来受惊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③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期待故事的走向。④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满分6分,任意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良平小时候推矿车的经历象征了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
;②良平刚开始对矿车感兴趣代表着人对新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③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④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索、闯荡,在遇到困难、挫折(或打击)之后,悲伤的情绪只能回
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获得安慰。(第④点也可以是“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在社会中总不能尽情尽兴获得所需的现状,只能在亲人面前获得安慰。”)(满分6分,每点2分,任意三点答对给满分,大意对就可给分。)10.B11.D。“金就砺则利”中“就”是“靠近、接近”的
意思,“巡就戳时,颜色不乱”中“就”的意思是“受、被”的意思,“就戮”即“被杀”。12.D。“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南霁云砍断自己一个手指,在座的众人大吃一惊,被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没说贺兰进明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
。13.【参考答案】(1)(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柄”“竟”“俱”翻译各1分,句意1分。)(2)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
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从事”“道”翻译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①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②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③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答出点1
分,意思对即可)15.A。“先帝”的称谓明确表示唐玄宗已经去世,“寂寞”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已经身亡的含蓄表达,并不是“阴阳两隔”,故A错。16.【参考答案】杜甫的诗歌后两句表达感情含蓄精深(不直接表达)。“玉座应悲白露
团”是虚写(指出手法1分),作者想象已故去的唐玄宗歆享荔枝时的感受,当进献的荔枝放到先帝御座时,他应该也会感到悲伤吧。(分析1分)这里的“应悲”设想出玄宗对自己荒于女色导致国势江河日下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悔恨和悲伤。全诗虽叙写事实,却曲折
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批评态度。(感情1分,写出一点即给1分)第一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杜诗不明确指斥当朝统治者的奢靡与政治的腐败,而借写荔枝来曲陈其意。(1分)“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两句写玄宗已逝,弊政犹存,在今昔对照中讽刺当朝统治者不吸取唐
玄宗的历史教训,不革除弊政的现实状况。“玉座应悲白露团”运用联想与想象,写假若玄宗泉下有知,也应生出无限悲伤,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当今朝廷政治腐败的一片殷忧,以及劝谏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写出任何一种分析都可以给2分)杜牧的诗歌没有直接说唐玄宗不理朝政、杨贵妃恃宠而骄(分析1
分),而是形象地运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1分),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愤慨,收到了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感情1分)。第二首诗也可以这样分析:“妃子笑”三字
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国破家亡,此处借用了这个典故(典故手法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因宠妃而荒废国事的讽刺,(1分)收到了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1分)(满分6分,对每一首诗的分析
各3分。)17.【参考答案】(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恐年岁之不吾与不知今夕何夕(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楼送辛渐》)(满分6分,每空1分,任何一空有错别字、多写字、少
写字都扣1分。)18.【参考答案】示例:①了如指掌②口干舌燥③翻天覆地(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参考答案】示例: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②悠
久的历史传说;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④峥嵘的红色历史20.【参考答案】第一处:“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结构复杂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单的定语之前。);第二处:“追溯”改为“追溯
至”。(每答对一处给2分,共4分)21.B【解析】“战袍”本义指战士穿的长衣,文中指运动员的比赛服,引号表特殊含义。A表反语和讽刺;B表特殊含义;C表强调;D表引用。22.【答案示例】①比赛服要具备三大功能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③因为是在冰雪上比赛(
6分。每句2分。)参考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细周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
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
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断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
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
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南霁云义气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
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叛贼准备杀掉他;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张巡叫南霁云道:“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于嵩跟张巡时
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等到城破后,张巡就要被处死。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