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562.188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6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6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6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6课.docx,共(11)页,562.1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834dc06c21977d2fc944aeaa93093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6课芣苢插秧歌劳动的诗情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

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劳动有诗意,劳动最光荣!民歌是歌唱者感情情不自禁的流露。它如同一棵庄稼碰到一棵庄稼所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它是黎明时分一片打湿树叶的雨点。诗情在劳作中摇曳

。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了解诗经《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

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

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内容,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之前,已经存在着这种声音。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是由何人最先演唱,无人知晓。它的演唱者和传

播者从没有一鸣惊人的打算,从不期望被台下观众狂热地呼喊。一个人独处时,一首恍若隔世的老歌就能唤起你无边的遐想,河姆渡人的骨哨和曾侯乙的编钟相继出现,一群女子从《诗经》中走出,她们长裙如风,摇曳生姿。陌上桑青青,楚国女子清脆的歌声,从田野那端飘过,甚至能听到她们降临身边,听到她们轻蹑足音,从窗前而

过。二、认识作者作者生平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

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代表作品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独

自一人坐在草地上,遥望星空,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洗涤心灵尘垢时,唱几支意味深长的民歌,让那绵绵歌声,仿佛一泓流淌的清泉,去湿润人们已经干涩了的记忆。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三、写作背景《芣苢》——温润人间草木情《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

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

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

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民歌历经沧桑,如同一截古老的城墙,青青黑黑的砖上,布满青苔,罅缝中还点缀着嫩绿色的野草。但它仍像刚

摘下的豆荚般新鲜。四、知识助读诗经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

、颂”合称“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赋就是铺陈直叙。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由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

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

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名家点评朱熹《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

,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姚际恒《诗经通论》:“章法极为奇变。”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子时所唱的

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这是从无甚意思处玩味出意思来,可说善会诗意。”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自创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

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我

侧耳倾听一支又一支民歌,心儿也随同它飞越海洋和山谷。我看到民歌在楚国女子伤感的眼神中停留;民歌以蝴蝶的姿势,在远古旷野的山坡上优美栖落;民歌同汗水一起匍匐在农民黝黑的脊背,又一同渗进泥土;民歌从母亲心中悠悠流淌出来,暮色浓了,在她细细的歌声里,孩子沉沉睡去。倾听民歌,如同

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放,为他们的勤劳、慷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对他们在爱情上的含蓄和忠贞不渝而感到万分羡慕。也许他们一贫如洗,也许他们不得不背起凤阳花鼓,流浪四方。但是,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预习自测1.

阅读《芣苢》,完成相关题目。采采..①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2.阅读《插秧歌》,完成相关题目。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②。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采采②

薄言③有④掇⑤捋⑥袺⑦襭2.解释文中加点词。①抛秧②插③兜鍪④胛⑤渠⑥只不答⑦莳⑧匝笠是兜鍪..③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④。唤渠.⑤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⑥:“秧根未牢莳.⑦未匝.⑧,照管鹅儿与雏鸭。”二、阅读《芣苢》《插秧歌》,填写结构导图(一)《芣苢》(二)《插秧歌》

三、巩固自测(一)正字音①芣苢..②掇.③捋.④袺.⑤襭.⑥兜鍪..⑦胛.⑧渠.⑨半霎.⑩莳.⑪匝.(二)一词多义1.薄①日薄.西山()②薄.言采之()③厚古薄.今()④薄.雾冥冥()2.言①自言.本是京城女()②薄言.采之()③言.谈举

止()④一言.以蔽之()3.采①采采..芣苢()②薄言采.之()③兴高而采.烈()4.渠①问渠.那得清如许()②唤渠.朝餐歇半霎()③渠.凶()四、阅读下面的白话译文,说说跟原作的不同韵味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答:【学习目标】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导思——披文入情,思维提升一、

理解内容、情感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答:2.《插秧歌》一诗写了什么内容?答:二、赏析表达技巧1.《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答:2.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

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你是怎样看的?答:3.《插秧歌》一诗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导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周南·关雎关关①雎鸠②,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③,君子好逑④。参差荇菜⑤,左右流⑥之。窈窕淑女,寤⑦寐⑧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⑨服⑩,悠⑪哉悠哉,辗转⑫反侧⑬。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⑭之。参差荇菜,左右芼⑮之。窈窕淑女,钟鼓乐⑯之。【注】①关关:拟声词,指鸟叫声。②雎鸠:一种水鸟。③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④逑:配偶。⑤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黄色,嫩叶可食用。⑥流:捞取。⑦寤:睡醒。⑧寐:睡着。⑨思:语气助词。⑩服:思念。⑪悠:忧思的样子。⑫辗转:转动。⑬反侧:翻来覆去。⑭友:亲近。⑮芼:挑选。⑯乐:使……快乐。1.试摘录诗中古今意义相同的5个词语。答:

2.加点字与“钟鼓乐之”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琴瑟友.之②雨.雪霏霏③寤寐求.之④飞.沙走石⑤投桃报.李⑥一鸣惊.人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⑥3.有人认为雎鸠本是凶猛之鸟,《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

,并释“关关雎鸠”为雌雄和鸣,以喻夫妻和谐。这种解释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请略述你的看法。答:4.有位同学将此诗作了翻译,其中前两章译文如下,请你评说翻译得如何。水鸟应和关关唱,双双在那沙洲上。苗条美丽好姑娘,我的高尚好对象。长短错杂青荇菜,伸手左右把它采。苗条美丽好姑娘,入梦醒来都在

想。答: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材料

三田上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5.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

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6.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

情有何不同?答:第6课芣苢插秧歌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答案:《诗三百》《诗经》无邪二、答案:诚斋先生诚斋体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1.答案:①采采:茂盛的样子。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③有:取得,获得。④掇:拾取,摘取。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⑥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2.答案: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②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③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④胛:肩胛。⑤渠:他。⑥只不

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⑦莳(shì):移栽、种植。⑧匝:布满、遍及。二、(一)答案:①概述采芣苢的劳动②掇③捋(二)答案:①雨中劳作②嘱托家人三、(一)答案:①

fúyǐ②duō③luō④jié⑤xié⑥dōumóu⑦jiǎ⑧qú⑨shà⑩shì⑪zā(二)1.答案:①迫近、靠近②助词,无实义③看不起,轻视④厚度小2.答案:①动词,说②助词,无实义③名词,语言④名词,一句话为一言3.答案:①茂盛的

样子②采摘③精神上的活力4.答案:①它②他③大四、答案:与原作相比,白话译文通俗易懂,也能传达出采集芣苢过程中的欢快情绪。但白话译文缺少了古朴典雅的气息,语言有点啰嗦。原作中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所传达出的整齐节奏感被削弱了;在“赋”的运用上,原文采用“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清晰而有层次地

写出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白话译文则显得词语重复,缺少了原文韵律整齐中又有错落的韵味。导思——披文入情,思维提升一、1.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

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2.答案: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

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二、1.答案:①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②采用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直接吟唱劳动的

主题,就事唱事。③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2.答案: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

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3.答案: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导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1.答案:窈窕淑女、参差、左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2.解析:都是使动用法。答案:A3.答案:《诗经》,在汉儒看来,就是一部“发乎情,

止乎礼”的好教材。汉儒将雎鸠转换为具有“鸳鸯之情”的鸟,绝不仅仅是因学者的无知而造成的解诗上的错误,而是一次具有文化意义的误读,它反映了民族社会生活及婚姻观的变化与民族追求和谐、温柔的心理趋向。4.答案:译文也用诗的形式,整齐、押韵、朗朗上口。

(也可以谈另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解析:“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答案:D6.答案: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

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