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和解析【武汉专题】.docx,共(6)页,68.91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73a65d2bf19c95eb2def74def338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分析1.【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的古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或多或少添加作者的主观思想,故选D。历史的真相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史料考证的,C表述错误,排除C选项。《史记》和《
战国策》都是文献史料,而且两书的作者都处于西汉时期,不能说哪部文献记载更准确,因此B、C项说法错误。故选D。2.【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与民休息”是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采用了黄老之学,,故选A项;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都属于汉朝汉武帝时期的措施,
排除B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详解】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日本向唐学习,说明先进对周边文化的的向心力。故选D.材料体现了中外交流活跃和和中华文化的开放
性,并非实质,排除AC项.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并非同化,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故选D.4.【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
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所以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干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使是北民南迁,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排除A项;统治者重
文轻武政策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北宋结束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为生产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5.【答案】B【详解】从材料信息看,顺治帝对汤若望大力夸奖,反映了西方科技具有先进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技落后西方B正确
;A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对外的政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6.答案:A分析:依据19世纪末,西方列强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此时列强邀请中国
的主要原因是想借李鸿章到访的时机,对中国政府进一步敲诈,以扩大在华的权益。故选A7.答案:B分析: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晚清仁人志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结题目中的关键词“学贯中西”、“哲学”(西方概念)“性”、“理”、“命”(儒家概念)可推知王国维用西方观念整理讨论中国文化。A选项
中的“新突破”在题目中未有体现;C选项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只是题目部分意思,非最佳选项;D选项中的“集大成者”在题目中未有体现。8.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图表可知,中国在参战人数、战区面积、抗击的军队所占的比重-2-很大,以及中国付出的伤
亡人数和抗战时间都比美英苏,要大要长,突现的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A;材料强调与同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比,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大,而不是强调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的问题,故不选B;材料没涉及抗战的对
中国民族凝聚力和对日本的影响,故不选C、D。9.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87年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干预的产品种类、比率大大减少,说明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所以选D。AB选项与1987年史实不符;材料强调
的是调控的范围和方式,没有提到结果,所以不选C。10.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以及“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占2/3”,可知我国在加强立法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材料描述的是全国人大立法的数量,没有涉及立法的过程,所以不
选A,依法治国方针是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强调依据人民的意志即法律来治理国家,与全国人大立法是两回事儿,故不选B。D项与材料无关联。11.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从“给予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很有限”“还
削弱了贵族的战神山议事会”可得出梭伦以中庸为原则缓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所以A是错误的;从材料所提到的梭伦改革的内容中,无法看出梭伦改革提升雅典城邦地位,故B是不选的;从设立由民众组成的公民大会、陪审法
庭,并削弱贵族的权力,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C是正确的,也由此可知D是不正确的,故不选D12.答案:C解析:材料的中心是在描述19世纪后期两国文官改革内容上的相同点,突现了两国文官制度
的公开化、法制化、专业化等,所有这些都是为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所以选C1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卢梭更强调契约的社会性,契约由人民来制订,故选C14.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
“它几乎不需要强制”可知,这个政策是通过市场关系发展经济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发展经济,再依据“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可知,该政策强调发展市场经济,综合得知,这个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所以选B15.答
案:B解析:从材料中“联合国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等大事中可以得知: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发展、极力维护和平,也就说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等事件中得知世界并
不安宁。故此题选B16.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画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一位充满青春和生命力的劳动姑娘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画面运用大色块、富有激情的笔触”的描述中可知,这幅画的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所以对应选择的是D
17.答案:(1)现象:①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②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每点2分,共计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特点:①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②江南地区盛产状元。(每点2分,共计4分)-3-原因:①江南经济发展
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②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每点2分,共计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分析:(1)根据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及列举人物,结合“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
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中外历史纲要》上P84),可得出答案。(2)根据材料二“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和“,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可以推知科举的特点;根据
材料一中的经济发展盛况及“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中外历史纲要》上P63),可推知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根根材料三“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可推知②江南地区家
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18.(1)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原因: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
应。(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解析:(1)变化:
根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
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及所学知识可得,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
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2)根据“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根据“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
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根据“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得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19.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土地收入的稳定和增加;租佃制度的发展让-4-投资土地有利可图;人口增加
,粮价猛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2)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人们收入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
展;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解析:(1)从材料一“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艺的进步,土地收获量有了提高”可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土地收入的稳定和增加是人们投资土地的原因之一,从“定额租制又逐步取代分成租制,以及押租制的推广,保
证了地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以至额外的收”可知租佃制度的发展是其原因,从“由于商业发展特别是人口飞跃增加,粮价大幅度上升”其原因之一:人口增加,粮价猛涨;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助推人们投资土地。依据时代环境分析可知大量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会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会强化农业和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还带来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从材料二中“1998年我国全国福利分房制度退出以来,城市居民住房转变向商品房市场供给制度转型”和“、从1998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使住房是国家的变
为可以自己拥有”可概括出: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推动;由“其二、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的GDP的规模是增长了10.5倍,年化达到了12.5%。另外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可概括出:,也就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从“其三、在2000年中国的
城镇化率是36%,到了2018年年底的时候,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字,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在不到20年的时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可概括出: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从“在过去的20年时间,从中央
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房地产的这种政策的定位,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发动机,所以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过去的20年整体来看是比较宽松的,甚至是鼓励消费的政策”可得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20.示例: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
社会的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汲取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中国古代的唐朝,在继承了秦汉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继续
推行重农抑商又实行对外开放,延用儒家思想为统一的意识形态又重用佛道……随之,唐朝造就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中国近现代,中共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推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使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由此可知,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需要加以创新,定能带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解析:这道题是道开放性的小论文题,只要具体论题符合主题“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再展开相应论述即可。从材料中可得出总论点:优
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还可得出分论点:中共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欧洲继承和发展古希腊-5-罗马文化迎来了历史的新发展。评分细则:10-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
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7-9分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4-6分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0-3分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窑,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观点
明确得2分,论述过程列举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的史实并展开准确而合理的阐述,占8分,每个角度论述计4分,总结性叙述占2分,合计12分6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