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1.371 MB
  • 2024-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5)页,1.37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75468f5db4d88fe9d9f9388cf3893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顺义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月考练习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本部分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列有关放射性核素氘()31H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31H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B

.31H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C.312H与2H化学性质基本相同D.312HO具有放射性【答案】B【解析】【详解】A.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31H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

A正确;B.31H原子核内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3-1=2,B错误;C.312H与2H均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氢气,化学性质基本相同,C正确;D.32HO中有放射性核素氘()31H,因此32HO具有放射性,D正确;答案

选B。2.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中药成分黄芩素能明显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下列有关黄芩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中有4种官能团B.能与23NaCO溶液反应C.在空气中不能发生氧化反应D.能与2Br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黄芩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醚

键、酮羰基、碳碳双键共4种官能团,A正确;B.黄芩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具有酸性,能与23NaCO溶液反应,B正确;C.酚羟基在空气中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能发生氧化反应,C不正确;D.黄芩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且苯环上羟

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能与2Br发生取代反应,苯环、碳碳双键、酮羰基都能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故选C。3.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A.N2的结构式:N≡NB.Na+的结构示意图:C.溴乙烷的分子模型:D.CO2的

电子式:【答案】D【解析】【详解】A.N2分子中N原子间是三键,结构式:N≡N,正确;B.Na+的结构示意图:,正确;C.溴乙烷的分子模型:,正确;D.CO2的电子式:,错误;故选D。4.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所选试剂、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均正确的是气体试剂制备

装置收集方法AO2KMnO4adBH2Zn+稀H2SO4beCNOCu+稀HNO3bcDCO2CaCO3+稀H2SO4bc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KMnO4是固体物

质,加热分解产生O2,由于O2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方法或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故不可以使用a、d装置制取和收集O2,A错误;B.Zn与H2SO4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产生的H2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

方法收集,故可以使用装置b、e制取H2,B正确;C.Cu与稀HNO3反应产生NO气体,NO能够与O2发生反应产生NO2气体,因此不能使用排空气的方法收集,C错误;D.Ca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aSO

4、CO2气体,CaSO4微溶于水,使制取CO2气体不能持续发生,因此不能使用该方法制取CO2气体,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5.使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选项ABCD试

剂aCuSO4NH4HCO3H2SO4CH3COOH试剂bBa(OH)2Ca(OH)2Ba(OH)2NH3·H2O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a(OH)2与CuSO4发生离子反应:Ba2++2OH

-+Cu2++24SO−=BaSO4↓+Cu(OH)2↓,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几乎不存在自由移动的微粒,灯泡完全熄灭。当CuSO4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Cu2+、2

4SO−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A不符合题意;B.Ca(OH)2与NH4HCO3发生离子反应:Ca2++2OH-+4NH++3HCO−=CaCO3↓+H2O+NH3·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

,灯泡逐渐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自由移动的微粒浓度很小,灯泡很暗。当NH4HCO3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4NH+、3HCO−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B不符合题意;C.Ba(OH)2与H2SO4发生离子反应:Ba2++2OH-+2H++24SO−=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几乎不存在自由移动的微粒,灯泡完全熄灭。当H2SO4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H+、24SO−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C不符合题意;D.CH3COOH与氨水发生离子反应:CH3COOH+NH3·H2O=CH3COO-+4NH

++H2O,反应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能力增强,灯泡更明亮,不出现亮—灭(或暗)—亮的变化,D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D。6.下列比较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S2->Cl->K+B.键角:CH4<NH3<H2OC.热稳定性:NH3>P

H3>HFD.酸性:HNO3<H3PO4<H2SiO3【答案】A【解析】【详解】A.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S2->Cl->K+,A正确;B.CH4、NH3、H2O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CH4没有孤电子对,NH3有1个孤电子对,H2

O有2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数越多,排斥力越大,键角越小,所以键角:CH4>NH3>H2O,B错误;C.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热稳定

性:HF>NH3>PH3,C错误;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酸性:HNO3>H3PO4>H2SiO3,D错误;故选A。7.NH4Cl的晶胞为立方体,其结构如

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H4Cl晶体属于离子晶体B.NH4Cl晶胞中H-N-H键角为90°C.NH4Cl晶体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D.每个Cl-周围与它最近且等距离的+4NH的数目为8【答案】B【解析】【详解】A.氯化铵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为离子晶体,A正确;B.铵根离子中N原子杂化

方式为sp3杂化,键角为109。28',B错误;C.NH4Cl晶体中铵根和氯离子之间为离子键,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为共价键,C正确;D.根据晶胞结构可知每个Cl-周围与它最近且等距离的铵根离子的数目为8,在周围八个立方体体心位置,D正确;

故选B。8.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合....的是A.2Cl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22Cl2OHClClOHO−−−+=++B.食醋去除水垢中的3CaCO:2322CaCO2HCaCOHO+++=++C.0.1mol/L醋酸溶液pH

>1:33CHCOOHHCHCOO+−+D.向()2BaOH中逐滴加入4NaHSO溶液使2Ba+恰好沉淀完全:22442BaOHHSOBaSOHO+−+−+++=+【答案】B【解析】【详解】A.Cl2和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H2O,书写离

子方程式时,除了Cl2和H2O不能拆写,其余均可拆写为离子,A正确;B.食醋为弱酸不能拆写为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B错误;C.醋酸为弱电解质,在水中部

分电离,电离方程式为33CHCOOHHCHCOO+−+,所以0.1mol/L醋酸溶液pH>1,C正确;D.向2Ba(OH)中逐滴加入4NaHSO溶液使2Ba+恰好沉淀完全,两者应该按照物质的量之比1:1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24Ba

OHHSO+−+−+++=42BaSOHO+,D正确;故选B。9.取一定量的两种试剂或药品相互反应,产物一定相同的是选项ABCD试剂①苯酚Fe粉23NaCO溶液氨水试剂②23NaCO溶液稀HNO3盐酸溶液3AgNO溶液A.AB

.BC.CD.D【答案】A【解析】【详解】A.酸性:H2CO3>苯酚>3HCO−,不论加入的量与先后,产物都是碳酸氢钠,A符合题意;B.Fe粉少量生成三价铁,过量生成二价铁,产物不同,B不符合题意;C.将23NaCO溶液加入HCl溶液中,发生反应+23

222H+COCOHO−=+,产生无色气体;将HCl溶液加入23NaCO溶液中,先发生反应+233H+COHCO−−=,无明显现象,后发生反应+322H+HCOCOHO−=+,产生无色气体,现象不同,C不符合题

意;D.氨水滴入硝酸银中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将硝酸银滴入氨水中没有沉淀产生,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10.向含HCN的废水中加入铁粉和K2CO3可制备K4[Fe(CN)6],反应如下:6

HCN+Fe+2K2CO3=K4[Fe(CN)6]+H2↑+2CO2↑+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依据反应可知:Ka(HCN)>Ka1(H2CO3)B.HCN的结构式是H—C≡NC.反应中每1molF

e转移2mol电子D.[Fe(CN)6]4-中Fe2+的配位数是6【答案】A【解析】【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有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无法判断氢氰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和酸的电离常

数的大小,故A错误;B.氢氰酸分子中含有碳氮三键,结构式为H—C≡N,故B正确;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1mol铁参与反应,反应转移2mol电子,故C正确;D.[Fe(CN)6]4-中中心离子为Fe2+,氢氰酸根离子为配位体,配位数为6,故D正确;故选A。11.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

溶液pH增大的是A.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FeSO4溶液,紫色褪去B.向NaHSO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向BaCl2溶液中先通入SO2,后通入O2,产生白色沉淀D.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

NH3,后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答案】A【解析】【详解】A.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FeS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22342MnO5Fe8HMn5Fe4HO−++++++=++,pH增大,故A正确;

B.向NaHSO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向BaCl2溶液中先通入SO2,后通入O2,产生白色沉淀,反应过程中H+增多,pH减小,故C错误;D.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后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无元素

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A。12.刺槐素是一种黄酮化合物,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的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刺槐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15H12O5B.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2C.1mol该化合物

最多可以和7molH2反应D.能与甲醛发生聚合反应【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6H12O5,选项A错误;B.分子中苯环上的碳原子及杂环上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2,右上角的甲基上的碳为sp

3杂化,选项B错误;C.该有机物含有2个苯环、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酮羰基,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和8molH2反应,选项C错误;D.该有机物含有酚羟基,能与甲醛发生聚合反应,选项D正确;答案选D。13.将一定量的SO2通入FeCl3溶液中,取混合溶液,分别进

行下列实验,能证明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操作现象A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B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C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D加入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要

证明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要检验溶液中含Fe2+或硫酸根离子。【详解】A.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3+,故A不符题意;B.溶液中含Cl-,加入AgNO3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不能证明SO2与FeCl3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题意;C.酸性KMnO4溶液和溶液中的Cl-也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不能证明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题意;D.加入K3[F

e(CN)6](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可证明溶液中存在Fe2+离子,说明SO2与FeCl3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14.富马酸亚铁(FeC4H2O4)是一种补铁剂。富马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III族B.富马酸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比为11∶2C.富马酸中各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C>HD.1mol富马酸与足量NaHCO3溶液反应可生成2molCO2【答案】B【解析】

【分析】由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结合结构模型可推测出灰色的点是C,黑色的点是O,白色的点是H,根据有机化学中C原子的成键特点可知,从左至右的顺序,第一个和第四个C原子上存在C=O键,在第二个C原子与第三个C原子之间存在碳碳双键,其余的都是单键相连,富

马酸中存在碳碳双键和羧基官能团,则富马酸结构简式为HOOC-CH=CH-COOH。【详解】A.铁是26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族,故A正确;B.1mol富马酸分子中存在11mol的σ键和3mol的π键,数目比为11:3,故B错误;C.组成富马酸的

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O,最小的是H,则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C>H,故C正确;D.1mol富马酸中存在2mol羧基,与足量NaHCO3溶液反应可生成2molCO2,故D正确;故本题选B。1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1molCu与足量的S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B.46g有机物26CHO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7NAC.10g2DO和182HO的混合物中含有的中子数为5NAD.在0.5L2mol/L的23NaCO溶液中含23CO−

的数目为NA【答案】C【解析】【详解】A.Cu与S反应生成Cu2S,1molCu与足量的S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A不正确;B.26CHO可能为CH3CH2OH、CH3OCH3,二者的分子中都含有8个共价键,46g有机物26CHO的物质

的量为1mol,则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8NA,B不正确;C.10g2DO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0g1020g/mol=5mol,10g182HO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0g1020g/mol=5mol,则混合物中含

有的中子数为5NA,C正确;D.在0.5L2mol/L的23NaCO溶液中,23CO−、3HCO−、H2CO3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23CO−的数目小于NA,D不正确;故选C。16.关于纯碱和小苏打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室温下,二者饱

和溶液的pH差约为4,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差异B.利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3NaHCOC.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微粒的种类相同D.可用NaOH溶液使3NaHCO转化为23NaCO【答案】A

【解析】【详解】A.室温下Na2CO3和NaHCO3饱和溶液pH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2-3CO的水解程度远大于-3HCO,与溶解度无关,A错误;B.3NaHCO受热易分解,可转化为23NaCO,而23NaCO热稳定性较强,利

用二者热稳定性差异,可从它们的固体混合物中除去NaHCO3,B正确;C.3NaHCO和23NaCO的溶液中均存在H2O、H2CO3、2-3CO、-3HCO、H+、OH-、Na+,所含微粒的种类相同,C正确;D.3NaHCO加入NaOH溶液中会发生反应:NaOH+3NaHCO=23NaC

O+H2O,可用NaOH溶液使3NaHCO转化为23NaCO,D正确;故选A。17.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溶液中一定含Cu2+B.溶液中一定含Fe2+C.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

红色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答案】A【解析】【分析】加入铁粉后,因为Fe3+氧化性强于Cu2+,铁粉先与FeCl3反应,然后与CuCl2反应,充分反应后仍存在的固体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Fe。【详解】A.由分析知,若加入

的铁粉与CuCl2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铁粉过量,溶液中都不会含Cu2+,A符合题意;B.由于铁粉先与FeCl3反应,溶液中一定含Fe2+,B不符合题意;C.由分析知,所得溶液中一定不含Fe3+,一定含有Fe2+,可能含Cu2+,故加入KSCN一定不变红色,C

不符合题意;D.剩余固体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Fe,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A、B、C、X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A、B、C含有相同元素甲,可以发生如下转化(水参与的反应,水未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A、B、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水溶液均呈碱性

,则X可以是CO2B.若C为红棕色气体,则A一定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C.若B为FeCl3,则X一定是FeD.A可以是碳单质,也可以是O2【答案】B【解析】【详解】A.若A、B、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A、B、C中含有钠元素,水溶液均呈碱性,则A为氢氧化钠与二氧

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B为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为碱性,故A正确;B.若A为氨气、X为氧气,则B为一氧化氮,C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则A不一定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氮气,故B错误;

C.若B为FeCl3,则A为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C正确;D.若A为碳、X为氧气,则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若A为氧气、X为碳,则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故D正确;答案为B。【点睛】元

素的性质的推断题,要熟练掌握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并能找到各物质间相互转化方案,熟记物质的性质,综合运用。19.科学家用铜的氧化物做催化剂,成功实现2CO选择性还原,用于回收和利用工业排放的低浓度二氧化碳。2CO的晶胞、铜的氧化物的晶胞如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晶体熔化时需要克服共价键B.一个干冰晶胞中含有8个2CO分子C.铜的氧化物晶胞中距离氧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氧离子为6个D.由铜的氧化物的晶胞可知其化学式为2CuO【答案】D【解析】【详解】A.干冰晶体为分子晶体,熔化时需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A错误;B.根据“均摊法”,晶

胞中含1186482+=个2CO,B错误;C.由体心氧离子为例可知,铜的氧化物晶胞中距离氧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氧离子为8个,C错误;D.根据“均摊法”,晶胞中含18128+=个O、4个Cu,化学式为2CuO,

D正确;故选D。20.将4CuSO溶液分别滴入23NaCO溶液和3NaHCO溶液中,均产生沉淀和气泡。取①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无气泡产生;取②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产生少量气泡。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A.23NaCO、3NaHCO溶液中均存在()()()213323COHCOHCO0.1molLccc−−−++=B.4CuSO能促进23NaCO、3NaHCO的水解C.①中发生的反应:()22

3232Cu2CO2HOCuOH2HCO+−−++=+D.对比①②沉淀加入足量盐酸后的现象,说明溶液中的()OHc−和()23COc−均对沉淀成分有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A.23NaCO溶液和3NaHCO溶也中均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得()()()213323COHCOHCO

0.1molLccc−−−++=,A正确;B.4CuSO溶液中存在2++22Cu+2HOCu(OH)+2H,溶液显酸性,能促进23NaCO、3NaHCO的水解,B正确;C.取①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无气泡产生,故

沉淀为2Cu(OH),①中发生的反应:()223222Cu2COHOCuOHCO+−++=+,C错误;D.①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的()OHc−对沉淀成分有影响,②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产生少量气泡,说明溶液中的()23COc−对沉淀成分有影响,D正确;

故选C。21.研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实验:①向试管里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再加入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得到黄色溶液a和少量不溶的碘;②取5mL溶液a,再加入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紫色,上层无色;③将②所得下层溶液全部取出,加

入1mLKI溶液,振荡,静置,下层溶液紫色变浅,上层溶液b呈黄色(颜色比溶液a深)。已知:i.22IHOHIHIO+−+=++;ii.23II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HO是极性溶剂,4CCl是非

极性溶剂,非极性2I更易溶于4CClB.②中的下层溶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C.溶液b中()2Ic<溶液a中()2IcD.向①所得浊液中加入KI,使()Ic−增大,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析出I2【答案】D【解析】【

分析】操作①中得到的黄色溶液含有I−、HIO和少量碘单质;操作②静置分层后,下层紫色为碘的CCl4溶液,上层无色为含I−、HIO溶液;操作③发生的反应为I2+I−=3I−,下层溶液中碘单质减少,故紫色变浅,上层溶液中3I−增加,故溶液为黄色。【详解】A.根据相似相溶原理,H2O是极性溶剂

,CCl4是非极性溶剂,非极性I2更易溶于CCl4,故A正确;B.CCl4密度大于水,②中的下层溶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故B正确;C.加入KI溶液,发生反应I2+I−=3I−,I2转化为3I−,溶液b中c(I2)<溶液a中c(I2),故C正确;D.向

①所得浊液中加入KI,使c(I−)增大,I2+I−=3I−,反应生成溶解性更大的3I−,不会析出I2,故D错误;答案选D。本部分共5题,共58分。22.由氧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有2HO、22HO、2O和3O等。(1)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

______,其占据的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2)2HO分子的VSEPR模型是_______形。(3)33NHBH在某种催化剂表面与2HO反应的释氢机理如下图。①若用33NHBH和2DO做反应物,生成的氢气是_______(填序号)。a.2Hb.2Dc.HD②写出理论上33NHBH与2

HO完全反应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4)对22HO分子结构的研究,曾有以下推测:①根据测定22HO分子中_______(填字母序号),确定其结构一定不是甲。a.H-O键长b.O-O键能c.H-O-O键角②由于22HO不稳定,很难得到晶体。20世纪40年代初,卢嘉锡等

化学家用尿素()与22HO形成较稳定尿素过氧化氢复合物晶体,进而测得22HO结构为乙。上述晶体中尿素与22HO分子交替排列且二者中的O均与另外分子的H之间形成氢键。a.22HO为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b.用“X—H…Y”表示出上述晶体中形成的氢键:_______。

(5)2O的晶胞为立方体,结构如下。根据图中信息,可计算2O晶体密度是_______3gcm−。【答案】(1)①.1s22s22p4②.L(2)四面体(3)①.c②.()-+332424NHBH+4HO=NH+BOH+3H(4

)①c②.极性③.O—H…O、N—H…O(5)3A432Na【解析】【小问1详解】①氧元素为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4,故答案为:1s22s22p4;②氧元素占据的最高能

层第二层,是L层,故答案为:L;【小问2详解】H2O分子中,O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4,发生sp3杂化,所以VSEPR模型是四面体,故答案为:四面体;【小问3详解】①从机理上可以看出,-BH3提供一个H,D2O提供一个D原子,从而构成氢气HD,故答案为:

c;②NH3BH3与H2O反应,生成+4NH、()-4BOH和H2,其方程式为()-+332424NHBH+4HO=NH+BOH+3H,故答案为:()-+332424NHBH+4HO=NH+BOH+3H;【小问4详解】①键长和键能不能决定分子结构,所以根据测定H2

O2分子中H-O-O键角,确定其结构一定不是甲,故答案为:c;②由图乙可知,H2O2中的4个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H2O2为极性分子,故答案为:极性;③因为“晶体中尿素与H2O2分子交替排列且二者中的O均与另外分子的H之间形成氢键”,所以用“X—H…Y”表示出上述

晶体中形成的氢键:O—H…O、N—H…O,故答案为:O—H…O、N—H…O;【小问5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计算出晶胞中所含O2的个数为1186482+=,所以O2晶体密度是3A432Nag·cm-3,故答案为:3A432Na。23.

As2O3在医药、电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含砷元素(As)的工业废水经如下流程转化为粗As2O3。(1)基态砷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_______。(2)“碱浸”的目的是将废水中的H3AsO3和H3AsO

4转化为盐。H3AsO4转化为Na3A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3)“氧化”时,1mol33AsO−转化为34AsO−至少需要O2_______mol。(4)“沉砷”是将砷元素转化为Ca5(AsO4)3OH沉淀,发生的主要反应有:a.()(

)()()22CaOHsCaaq2OHaq+−+△H<0。b.()2345435CaOH3AsOCaAsOOH+−−++△H>0。研究表明:“沉砷”的最佳温度是85℃,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温度高于85℃后

,随温度升高沉淀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5)“还原”过程中H3AsO4转化为H3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6)“还原”后加热溶液,H3AsO3分解为As2O3,同时结晶得到粗As2O3,As2O3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硫酸中的溶解度(S

)曲线如下图所示。为了提高粗As2O3的沉淀率,“结晶”过程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粗As2O3中含有CaSO4b.工业生产中,滤液2可循环使用,提

高砷的回收率c.通过先“沉砷”后“酸化”的顺序,可以达到富集砷元素的目的【答案】(1)4s24p3(2)H3AsO4+3NaOH=Na3AsO4+3H2O(3)0.5(4)温度升高,反应a平衡逆向移动,c(Ca2+)下降,反应b平衡逆向移

动,Ca5(AsO4)3OH沉淀率下降(5)H3AsO4+H2O+SO2=H3AsO3+H2SO4(6)调节硫酸浓度约为7mol∙L-1,冷却至25℃,过滤(7)abc【解析】【分析】含H3AsO3和H3AsO4的废水加入NaOH碱浸,生成

Na3AsO3和Na3AsO4;通O2进行氧化,将Na3AsO3氧化为Na3AsO4;加入石灰乳沉砷后过滤,滤渣为Ca5(AsO4)3OH沉淀;加入H2SO4酸化,生成CaSO4沉淀和H3AsO4;通入SO2还原,H3AsO4转化

为H3AsO3,加热H3AsO3分解转化为As2O3,结晶得到粗As2O3。【小问1详解】砷为33号元素,基态砷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则其价层电子排布式:4s24p3。【小问2详解】“碱浸”的目的是将废水中的H3AsO3和H3

AsO4转化为盐。H3AsO4与NaOH反应,转化为Na3AsO4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3AsO4+3NaOH=Na3AsO4+3H2O。【小问3详解】“氧化”时,33AsO−转化为34AsO−,As元素由+3价升高到+5价,用O2氧化

时,可建立关系式233AsO−——O2,则1mol33AsO−转化为34AsO−至少需要O20.5mol。【小问4详解】研究表明:“沉砷”的最佳温度是85℃,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温度高于85℃后,随温度升高,反应a平衡逆向移动,使c(Ca2+)减小,从而引起反应b平衡逆向

移动,从而使沉淀率下降,原因是:温度升高,反应a平衡逆向移动,c(Ca2+)下降,反应b平衡逆向移动,Ca5(AsO4)3OH沉淀率下降。【小问5详解】“还原”过程中H3AsO4被SO2还原,转化为H3AsO3等,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H3AsO4+H2O+SO2=H3AsO3+H2SO4。【小问6详解】从曲线中可以看出,硫酸浓度为7mol∙L-1、温度为25℃时,As2O3的溶解度最小。为了提高粗As2O3的沉淀率,“结晶”过程进行的操作是:调节硫酸浓度约为7mol∙L-1,冷却至25

℃,过滤。【小问7详解】a.溶液中的Ca2+未完全除去,SO2还原时,又生成了CaSO4,致使粗As2O3中含有CaSO4,a正确;b.滤液2为硫酸,可循环使用,以提高砷的回收率,b正确;c.通过先“沉砷”后“酸化”的顺序,可使溶液中的砷转化为Ca5(AsO4)3OH沉淀,酸化后又转化为H3AsO

4,可以达到富集砷元素的目的,c正确;故选abc。【点睛】利用溶液从固体中提取某种成本时,可通过粉碎、搅拌等措施,以增大固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取率。24.3NH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3HNO,如下图所示。(1)Ⅰ中,3

NH和2O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2)Ⅱ中,()()222NOg+O2NOg。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得NO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12pp、)下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①比较12pp

、的大小关系:_______。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3)Ⅲ中,降低温度,将()2NOg转化为()24NO1,再制备浓硝酸。24NO与22OHO、化合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4)SCR和

NS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xNO排放。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工作原理:①尿素()22CONH水溶液热分解为3NH和2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②当燃油中含硫量较高时,

尾气中2SO在2O作用下会形成()442NHSO,使催化剂中毒。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42NHSO的形成:_______。③尿素溶液浓度影响2NO的转化,测定溶液中尿素(1M60gmol−=)含量的方法如下:取ag尿素溶液,将所含氮完全转化为3NH,所得

3NH用过量的11124vmLcmolLHSO−溶液吸收完全,剩余24HSO用122vmLcmolLNaOH−溶液恰好中和,则尿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答案】(1)3224NH+5O4NO+6HOΔ催化剂(2)①.12pp②.减小(3)242

232NO+O+2HO=4HNO(4)①.()Δ22232CONH+HOCO+2NH⎯⎯→②.()22324422SO+O+4NH+2HO=2NHSO③.()112232cvcv%a−【解析】【小问1详解】Ⅰ中,3NH和2O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NO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24NH+5O4NO+6HOΔ催化剂;【小问2详解】①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则压强:12pp;②由图可知,升高温度,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小问3详解】将()2NOg转化为()24NO1,再制备浓硝

酸,则24NO与22OHO、化合生成HNO3,化学方程式为242232NO+O+2HO=4HNO;【小问4详解】①尿素()22CONH水溶液热分解为3NH和2CO,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Δ22232CONH+HOCO+2NH⎯⎯→;②尾气中2S

O在2O作用下会形成()442NHSO,化学方程式为()22324422SO+O+4NH+2HO=2NHSO;③所得3NH用过量的11124vmLcmolLHSO−溶液吸收完全,剩余24HSO用122vmLcmolL

NaOH−溶液恰好中和,则吸收3NH消耗24HSO的物质的量为-32211vcvc10mol2−=-32211cvcv10mol2−,3NH和水反应得到32NHHO,32NHHO和24HSO反应,得到比例关系:23NH~2

4HSO,则3NH的物质的量为-32211cvcv10mol22−=()-311222cvcv10mol−,根据N元素守恒,则ag尿素溶液中()22CONH的物质的量为()-311222cvcv10mol2−,则尿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是()-311222cvcv10mol60g/mol2100%ag−=()112232cvcv100%100a−=()112232cvcv%a−。25.M印染、制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已知:①NaCNHRClRCNRC

OOH+⎯⎯⎯→⎯⎯→;②1818231231RCOORROHRCOORROH+⎯⎯⎯⎯→+一定条件;的在③24HO12122KBHRCOORRCHOHROH→+②①。(1)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2)B中含羧基,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3)F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是_______。(4)写出J→K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a.A、E均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b.F中有3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c.G为非极性分子d.L与甲醇是同系物

(6)G的同分异构体乙醛与F反应得到J的一种同分异构体J,J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答案】(1)取代反应(2)HOOCCH2COOH(3)酯基(4)⎯⎯⎯⎯→一定条件+C2H5OH(5)ab(6)【解析】【分析】由A的分子式知A的不饱

和度为1,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B中含羧基,则A为CH3COOH,B为ClCH2COOH,根据信息反应①知,D为NC—CH2—COONa,根据信息反应①和羧基的性质知,E为HOOCCH2COOH,E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F,结合K的结构简式知,F的结构简式为H5C2OOCCH2

COOC2H5;结合信息反应②及G的分子式,可确定G为,J为,根据信息反应③可推知,L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2CH(CH2OH)2,L脱水生成M为五元环结构,M的结构简式为,据此分析解答。【小问1详解】由分析知,A→B的反应类

型是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B中含羧基,E的结构简式是HOOCCH2COOH,故答案为:HOOCCH2COOH;【小问3详解】F为H5C2OOCCH2COOC2H5,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酯基,故答案为:酯基;【小

问4详解】由分析可知,J为,根据J和K的结构简式以及信息反应②可知,J→K的化学方程式⎯⎯⎯⎯→一定条件+C2H5OH,故答案为:⎯⎯⎯⎯→一定条件+C2H5OH;【小问5详解】a.A、E均含有羧基,均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a正确;b

.F为H5C2OOCCH2COOC2H5,F中有3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b正确;c.G为,正负电中心不重合,G为极性分子,c错误;d.L与甲醇的结构不同,所含官能团羟基的个数不同,不互为同系物,d错误;故答案

为:ab;【小问6详解】G的同分异构体乙醛与F反应得到J的一种同分异构体J',J'的结构简式是,故答案为:。26.某小组同学以不同方案探究Cu粉与FeCl3溶液的反应。(1)甲同学向FeCl3溶液中加入Cu粉,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浅蓝色,由此证明发生了反应,其离子方程式是__。(

2)乙同学通过反应物的消耗证明了上述反应的发生:将Cu粉加入到滴有少量KSCN的FeCl3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红色褪色,有白色沉淀A产生。针对白色沉淀A,查阅资料:A可能为CuCl和CuSCN(其中硫元素

化合价为-2价)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过程如下:请回答:①根据白色沉淀B是__(填化学式),判断沉淀A中一定存在CuSCN。②仅根据白色沉淀A与过量浓HNO3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不能判断白色沉淀A中一定存在CuSCN,从氧

化还原角度说明理由:__。③向滤液中加入a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A不含CuCl,则a是__(填化学式)。根据以上实验,证明A仅为CuSCN。④进一步查阅资料并实验验证了CuSCN的成因,将该反应的方程式补充完整:_Cu2++_SC

N-=_CuSCN↓+_(SCN)2⑤结合上述过程以及Fe(SCN)3Fe3++3SCN-的平衡,分析(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3)已知(SCN)2称为拟卤素,其氧化性与Br2相近。将KSCN溶液滴入(1)所得的溶液中,观察到溶液

变红色,则溶液变红的可能原因是__或__。【答案】①.2Fe3++Cu=2Fe2++Cu2+②.BaSO4③.+1价铜也可以将浓硝酸还原④.AgNO3⑤.2⑥.4⑦.2⑧.1⑨.Cu和Fe3+反应生成Cu2+使c(Fe3+)减少;Cu2+和SCN-反应生成CuSCN沉淀使c(SCN

-)减少,均使平衡Fe(SCN)3Fe3++3SCN-正向移动,导致Fe(SCN)3浓度减小,溶液红色褪去⑩.Fe3+有剩余⑪.(SCN)2将Fe2+氧化;空气中的氧气将Fe2+氧化的【解析】【分析】此题一方面考查了Fe2+和Fe3+的性质,一方面也通过物质组成探究实验的

形式考查了一些基本离子的检验方法。在确定物质组成时,务必要注意排除其他物质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的干扰。【详解】(1)Fe3+的氧化性强于Cu2+,因此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222FeCu=2FeCu

+++++;(2)①通过分析实验流程可知,若沉淀A中含有CuSCN,在经过过量的浓硝酸处理后,S元素会转化为24SO−,因此,若在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后出现BaSO4白色沉淀,则能证明沉淀A中含有CuSCN;②若沉淀A组成

仅为CuCl,那么用过量浓硝酸处理时,CuCl中+1价的Cu也可以将浓硝酸还原,产生红棕色的还原产物NO2,所以仅通过红棕色气体生成无法说明A中一定有CuSCN;③若要证明A中不含CuCl,只能设计实验验证白色沉淀A溶解后的溶液中不含Cl-

;因此,a溶液即AgNO3溶液;④题干中指出SCN-中的S为-2价,所以方程式中S反应后价态上升,Cu反应后价态下降,所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22Cu4SCN=2CuSCN(SCN)+−++;⑤分析(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时:一方面要考虑Fe3+被还原导致的浓度下

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由于生成了CuSCN白色沉淀,所以也发生了SCN-被氧化而导致的浓度下降;因此红色褪去的原因为:Cu和Fe3+反应生成Cu2+使c(Fe3+)减少;Cu2+和SCN-反应生成CuSCN沉淀使c(SCN-)减少,均使平衡33Fe(SCN)Fe3SCN+

−+正向移动,导致Fe(SCN)3浓度减小,溶液红色褪去;(3)题干中指出拟卤素(SCN)2氧化性与Br2接近,因此拟卤素(SCN)2也可以将Fe2+氧化,此外Fe2+还原性较强,也容易被氧气氧化;因

此溶液变红色的原因可能是:(SCN)2将Fe2+氧化或空气中的氧气将Fe2+氧化。【点睛】对物质组成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可能存在的,在实验检验过程中会对检验现象产生干扰的物质。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