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20)页,567.30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5bb67a386b19e142babd6f1d69a52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夏季大冶一中5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时限: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军政大事的决策,大体上,先是与家内父兄相商;次与氏族长及氏族议事会讨论,再与相、卿士等朝臣议,最后,通过
占卜决定行止。这表明商代政治的特色是()A.“天下一家”的理念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有浓重的神权色彩D.原始的部落民主遗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经过多方协商后,最后还是通过占卜决定
军政大事的行止,体现了商贷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思想,A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无关,排除D项。2.《汉书》记载,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这()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严格限制了商业
规模的扩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表格信息可知,汉代禁止商人购买土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A;禁止商人购买土地,不能说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排除B;材料中“有效地”抑制商人对土地的兼并,而没有体
现抑制其他阶层,排除C;材料抑制商人对土地的兼并,没有涉及限制商业规模,排除D。3.唐朝科考者在考前往往向主持科考的宰相等官员呈诗,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到了宋代,皇帝亲自主考,且
皇帝如宋真宗赵恒亲自写《劝学诗》为科考者摇旗呐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从政治上反映了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B.引领时代的价值观C.科举主导权之争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科考者向主持科考的宰相等官员呈诗,宋代
皇帝亲自主考,这体现了科举主导权的变化,C正确;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题干未体现,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时代价值,排除B;题干未提及科举制对门阀制度的冲击,排除D。4.下表统计了北宋历任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
此可知,当时()时间出身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议和成为政府对外主流政策B.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C.文官政治因科举选官而扩大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北宋
时期文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数量远远多于武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数量,特别是自宋英宗开始,不再有武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这都说明宋代重文抑武,以文驭武方针的确立,B正确;根据北宋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无法推断当时对外政策的主流,排除A;不能根据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断定其
是否经过科举取士,故不能反映当时科举取士的情况,排除C;枢密院长官的出身与理学影响与否无关,排除D。5.宋代的理学家在认识论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佛家的现世禁欲主张加以发挥;而明末一些儒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反映了()A.明末市民文学
得到发展B.从贵族化走向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D.理学认为思想发展都是时代性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现世禁欲,但是明末一些儒学者肯定追求财富的正当性,这种思想的变化是因为
明末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变化,与市民文学无关,排除A;明末儒学主流依然是程朱理学,而且从题干无法判断出儒学发展趋势,排除B;理学并未提出“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主张,排除D。6.《万历十五年》记述:万历年间,发生了相持十几年的立储斗争:皇帝朱翊钧欲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而内阁大臣却坚持以皇位继承传统为本,立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在张四维、申时行等前后几任首辅的一致坚持下,内阁的主张获得了胜利。这说明明代内阁()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有依据成制抗衡皇权之力C
.阁员在大政方针上的一致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B【解析】【详解】皇帝朱翊钧欲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违背了皇位继承传统,内阁大臣据此力争,最终使得太子继位,说明内阁有依据成制抗衡皇权之力,B正确;题干与内阁的性质无关,排除A;明代中
后期内阁成员互相倾轧,排除C;题干显示内阁成员的主张与皇帝主张不同,而且扭转了皇帝的想法,D排除。7.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的特征是A.领先世界自成体系B.体系完整学科完备C.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D.重经验重实用多总结少分析【答案】C【解
析】【详解】依据图表可知,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学科成就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成果具有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封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没
有与世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排除A;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出古代中国科技多总结少分析的特点,排除D。8.卞宝地《卞制军政书》载,19世纪中后期,“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
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斯里兰卡国种茶后),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完全瓦解B.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C.被动全球化
,市场竞争的无序性D.斯里兰卡茶叶质量高于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外商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茶价上升,种茶有利可图,这体现了中国农业商品化过程;世界茶叶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冲击了中国市场,因此茶价下跌,导致中国茶叶市场滞销、亏损,裹足不前,这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使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C正确;19世纪中后期自然经济并未完全瓦解,排除A;经济结构变动不是中国茶叶价格波动的原因,排除B;题干未对斯里兰卡茶叶和中国茶叶质量进行比较,排除D。9.历史学家蒋
延黻曾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破产B.当时中国人尚未认识到西洋文化的重要性C.低度西洋化、近代化是指维新变法运动D.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其失败的
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蒋廷黻的分析,是否高度西洋化是中日在甲午战争中成败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阻碍了中国的西学水平和近代化程度,D选项正确;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而非近代化的破产,A选项
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学习西洋文化,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C选项错误。10.武汉是一座现代化名城,武汉的近代经济发展,虽主要是利益于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但也源于武汉在内地是较早地受到欧风美雨的洗礼。武汉开始直接受到欧风美雨的洗礼,在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答案】B【解析】【详解】《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南京、九江、镇江
、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中确认《天津条约》有效,因此武汉直接受到欧风美雨的洗礼是在19世纪60年代,B正确;19世纪40年代是武汉尚未开放,排除A;C、D所列时间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11.民族主义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中国蓬勃
兴起的思潮,梁启超先生被视为中国的民族主义理论的先锋。他在引进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的民族主义相结合进行构建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时,较多地借用了德国布伦奇理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而较少借鉴法国卢梭的政治民族主义。对此,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基于()A.梁启超先生的忧国忧
民之心B.服务维新变法托古改制之需C.满清专制统治顽固维新者软弱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德之相似【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作为维新派领军人物之一,其在构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时,较多地借用了德国布伦奇理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而较少借鉴法国卢梭的政治民族主义,原因在于后者更为激进,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强
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C正确;A不是梁启超选择民族主义理论的依据,排除;民族主义属于引入思想,与传统文化并未结合,排除B;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矛盾与当时德国矛盾不符,排除D。12.下图是1820~1949年
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1820年3737723506.31840年4128126686.51893年3367726687.91920年44377470010.61936年46136526311.
41949年54167576510.6——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近代中国1893年后的城市化的因素有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
于城市化的政策,④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但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府政策以及
西方科技传入都会影响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B正确;A、C、D概括不全,排除。13.下图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C.受经济危机影响,日
本减少对中国的出口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可知,1931年后,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
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变化,鼓励民族工业,故A正确。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在一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错误。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应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故C错误。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与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没有必然联系,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原因14.1923年4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篇文章()A.主张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B.坚信人民
群众的历史作用C.为大革命中党的右倾错误写下基调D.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陈独秀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认为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统帅,意味着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这为后来国民大革命中党的右倾错误写下了基调,C正确;题干主旨是进行民主革命,而非社会改造,排除A;题干未提
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排除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未明确提出,排除D。15.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
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
指示认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这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仍坚定地站在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目标针对的是“技术一边倒”的口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有学者以年代印记来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时,概括为:50年代一边
倒,60年代两条线一大片,70年代大突破,80年代新调整,90年代无敌国、伙伴多……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调整是指()A.调整不合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彻底放弃意识形态外交重心向西C.服务改
革开放,反霸权主义、不结盟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适时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转变为“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C正确;我国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我国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而非彻底放弃,排除B;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就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D不属于新调整,排除。17.在轴心时代,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是东西方的两大思想家,他们两人在对待妇女的问题上
非常一致。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亚里士多德说,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导致他们思想相近的主要原因是()A.时代的经济发展与女子的经济地位B.他们都处于奴隶制社会C.他们都出身于上层贵族D.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情风俗【答案】A【解析】【详解】唯物
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性的评价偏低,其根源在于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女性占比较低,A正确;奴隶制社会并不意味着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B;出身贵族可能会影响其对基层的关注,但是并不能直接影响其对女性的看法,排除C;孔
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属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D未说明原因,排除。1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法规条文较为严苛B.主张人与畜负同责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D.注重保护人
身权利【答案】D【解析】材料中“他人的侵害”“牲畜损害他人”均说明罗马法注重对于人身权利的保护,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额苛刻,故A错误;B同负责任没有体现;财产不是材料体现主旨。19.全球视野下的马尼拉大帆船研究是史
学研究的热点。读下列吴承明关于1570---1649年间到达马尼拉之中国商船数量与运回白银数量统计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银丝贸易,世界市场的拓展B.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世界领先地位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D
.当时政府的开关与贡赐贸易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1570年至1649年,中国商船数量和运回白银数量有起有伏,明后期隆庆开海政策促进了商船数量的上升和白银流入,但是清朝建立之后,商船数量和白运回白银量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当时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说明影响
商船数量和白银流入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开关与贡赐贸易政策,D正确;马尼拉帆船主要贸易的是瓷器,排除A;B是一个恒量,无法说明商船数量变化起伏现象,排除;农产品主要是销往国内,排除C。20.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中,有的国家重视自由的
保障,保留了贵族,有的国家重视平等的确保,常常走上街头。而把自由和平等结合得比较好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限制了政府的权力,给予了人民权力,通过宪法保障了自由和平等,B正确;英国和德国保留了贵族,而法国则通过暴力革命来维护平等,排
除A、C、D。21.《资本的年代(1848—1875)》里记载,1850—1875年间,先进国家广泛采用打谷机来收割粮食,……农业采用的创造发明的确明显增加。1849—1851年,美国平均每年通过的191项专利;1859—1861则平均
每年增加到1282项,1869—1871年平均最少不低于3217项。这表明()A.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农业现代化B.美国的专利制度比其它国家先进C.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改造了农业D.工业资本不断向农业的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随着技术革新和专利发明的增多,先进国家在农业生产中
广泛采用打谷机等创造发明,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农业现代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的专利制度“比其它国家先进”,B项错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改造了农业生产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工业资
本不断向农业的扩张”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2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联合起来”是,《共产党宣言》的口号,也指明了那个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革命B.发达国家多国同时革命C.
薄弱链条一国率先革命D.半殖民地国家里农村包围城市【答案】A【解析】【详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联合起来”,指明了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联合革命的道路,A项正确;“发达国家”与“全世界”不符,B项错误;薄
弱链条一国率先革命指的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C项错误;半殖民地国家里农村包围城市指的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D项错误。23.近年来,意大利公投,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嘴巴高嚷美国优先,拒交世卫会费,无端指责中国
为美国的新冠疫情甩锅……这一系列的黑天鹅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方民主选举的危机B.经济全球化的困境与曲折C.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的加强D.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意大利公投、英国脱欧
等民族主义行径引起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及其导致的市场连锁反应,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困境与曲折,B项正确;“西方民主选举的危机”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黑天鹅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的加强”,C项错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措施和方法,不是其反映的本
质问题,D项错误。24.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行健(现已入法国籍)和莫言都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的作品如《灵山》等有较多的20世纪爱尔兰作家风格,而莫言的《红高粱》等“东北高密乡作品”写抗战等现
实,有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分析、感觉、幻觉、时空颠倒等,更多的是魔幻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据此可知,莫言作品的风格应与()相似A.《等待戈多》B.《人间喜剧》C.《百年孤独》D.《巴黎圣母院》【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莫言作品“写抗战等现实”、“有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分析”、“更多的是魔幻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等特点,在创作风格上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相似,C项正确;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和浪漫主义代
表作品《巴黎圣母院》,在创作风格上,均与莫言的作品不同,ABD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1927—19
37年,是挑战重重的十年。材料一中共的革命策略基本由斯大林在几千英里之外遥控的,他的指令时而是凭空想象的产物,时而是与托洛茨基争吵的结果,国共分裂后,托洛茨基认为中国革命已跌入低潮,需要采取谨慎的和平渗透政策。但是,斯大林坚持称中国革命处于高潮阶段,故应完全
开展武装活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最终,斯大林在权利斗争中取得胜利,于是向中共发来武装暴动的指令。然而,城市起义接连失败……在1927年八月七日的会议中,中共领导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之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获取了共产党
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的内容以及共产国际在中国所下达的指令政策无法取得成果的原因。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地
位的急剧改变,与共产国际世界革命战略的根本转变相符合。共产国际在欧洲面临着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而在亚洲面临着军国主义日本之崛起……在中国,组建统一战线的政策还可以缓解国共两党的矛盾……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等民
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在爱国民众尤其是在北平,南京和上海的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蒋介石急切想要一劳永逸地消灭共产党,派张,杨两位统帅对共产党
发动进攻,但是张学良发动兵变软禁了前往战线的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救国对外”。经历这一事件后,蒋介石承诺只要共产党答应支持三民主义,就可以参加未来的抗日战争,至此,剿共停止了。(2)根据材料二概括统一战线能够建立的原因。材料三国民政
府在这十年中,其统治有得有失。十年得失的简要回顾如下:一方面,主要成就有:1金融改革:用银元代替银两,推行纸币“法币”政策;2关税自主:列强承认中国关税自主;3收回治外法权:1943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结束4交通与工业发展:交通得到极大改善,虽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
进步,但在一些轻工业领域出现了颇大的进展。5教育:取得显著进步。6新生活运动:某种程度上确实早造就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在日本人入侵面前有所作为的情感。7文学界:文学活动非常活跃,多数作品都反映了当代现实。但是,第一,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忽视:由于国民党和中
产阶级(主要是各种商人、实业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不重视,农民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端危急的地步,农民被剥削到了极致,只有一场革命才能拯救他们。第二,财政上的不负责任:政府财政从未达到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3)根据材料三,对国民
政府的十年得失用一个词语或一句简练的话进行概括,并对你所概括的内容进行解释。【答案】(1)非正统做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道路。原因:共产国际内部存在政策矛盾和权力斗争;共产国际发布政策时凭借想象,而并没有注意以中国的基
本国情来选择道路;中共领导层内部右倾机会主义(即倡导投降主义)严重,使得中共内部产生消极态度,过于依赖世界革命的前景。(2)西安事变客观上对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世界大背景之下,组建统一战线的政策于共产国际世界革命战略的根本转变相符合;面对外敌,组建统一战线能够缓解国共两党
矛盾,一致对外;中国人民强烈渴求国家内部的和平(3)外强中干(意思相近的词语或者句子均可);表面上,国民政府正在从混乱状态中锻造出一个新秩序,中国在各方面貌似都有着进步,可在这进步的表象之下,确是社会经济不公平和积年财政亏空等根本的严重的问题,国民政府仍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基
本国情,农民仍然受尽剥削,人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一切进步不过是国民政府为了拖延自己的独裁统治而做出的挣扎。【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城市起义接连失败”,“1927年八月七日的会议”之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
获取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非正统做法”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道路。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斯大林在几千英里之外遥控的,他的指令时而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时而是与托洛茨基争吵的结果”,“(斯大林)向中共发来武装暴动的指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共产国际内部的矛盾、政策脱离中国国情、中共领导层的右倾等方面,分析共产国际指令无法取得成果的原因。(2)原因:根据材料二
中“欧洲面临着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而在亚洲面临着军国主义日本之崛起”,“张学良发动兵变软禁了前往战线的蒋介石……蒋介石承诺……剿共停止了”,“组建统一战线的政策还可以缓解国共两党的矛盾”,“爱国民众尤其是在北平,南京和上海的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等信息,从国际形势、国内政局
、统一战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概括统一战线能够建立的原因。(3)概括:根据材料三中国民政府统治十年获得的七项成就和存在的两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用“外强中干”等概括国民政府的十年得失。解释:根据“
国民政府在这十年中”的统治得失和个人概括的这十年的特征,整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从这段历史的表象、实质等方面,史论结合地解释这十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外强中干”。26.阅读材料,按要求答题。建筑是流动的
诗篇,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朝代的都城,往往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面是唐朝、北宋及明清时代的都城布局图。请你从下列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规律并简要述评。【答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是两千年的夏文化,一千年的华文化,960年之后,中国的都城再也没有回到黄河边
,就开始形成中原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新千年文化,面向海洋的文化。从我们所学的书上讲,考必修一的专制文化,也考必修二的商品经济上的市场扩展。示例一:从唐朝的长安宋的开封及明清的北京这些地点看,中国唐朝以后的立都的走向是从西部转向东部,(或者是转向定
位在大河边大海之滨。)论证:这是由于,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动乱,北方的生态遭到破坏;北方人大量南下,带去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而南方比较安定,加之曲辕犁等先进工具的推动,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中国唐朝后的立都就基本上仰仗南方,因此,大河大海之滨的运输,以
保证首都的衣食,是立都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城市的布局发生改变;同时,唐朝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崛起,阶级矛盾的激化,也是唐朝后各个朝代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总之,唐后中国古代的立都,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
然。示例二:从王宫的布局变动看,王宫不断成为首都的中心位置,反映了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和强化。论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皇权发展到顶峰;经济中心南移;理学心学的发展,建筑中的专制文化和风水文化发展;..总之,古代的都城更多地反映了时代的制度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示例三:
从这几个时代都城里的市场看,都城里市场的时间空间的突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古代都城的职能由单一的政治职能向多职能城市的转变。论证: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和农产品商品化;都城往往成为商业中心;三垣四象九重的风水文化发展;.总之,城市是文明的见证,古代都城的发展,反
映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入发展历程。【解析】【详解】可以从都城的地理位置、王宫布局、都城中的市场分析。以地理位置为例。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从唐朝的长安宋的开封及明清的北京这些地点看,中国唐朝以后都城的走向是从西部转向东部。论证:论证过
程重在说明造成这种地理分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动乱,北方的生态遭到破坏;北方人大量南下,带去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而南方比较安定,加之曲辕犁等先进工具的推动,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中国唐朝后的立都就基本上仰仗南方,因此,大河大海之滨的运输,以保证
首都的衣食,是立都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城市的布局发生改变;同时,唐朝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崛起,阶级矛盾的激化,也是唐朝后各个朝代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唐后中国古代的立都,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二)选考题:共1
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选拔资料摘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
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钤叙,方得任用”。1929年
,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任用的应
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學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五、经普通
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以上材料都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史纲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2)根据材料结合
所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答案】(1)重新设计并形成制度化;借鉴前代和中外历史传统;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政理论为指导;有一定的资格限制;重视教育经历和实践能力;重视平等和开放。(2)有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实践孙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外交流;推动社
会的开放和平等;推动党治和国家统一;但是,也有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加强。【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可知重新设计并形成制度化;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可知借鉴前代和中外历史传统;根据材料“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
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任用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學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可知报考要有一定的资格限制;重视教育经历和实践能力;根据材料“《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
及格人员近300万人。”可知考试选拔重视平等和开放。(2)根据材料“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钤叙,方得任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
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结合所学从有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实践孙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外交流;推动社会的开放和平等;推动党治和国家统一;但是,也有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加强等方面加以分析公务员考试建立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参加了巴黎和会。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
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4)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
社会;(7)(8)(9)(10),有关比利时法国德国的划界与领土及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12)(13)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及土尔其,波兰的领土主张。(14)设立国际联合机构。191
8年10月,美国官方对“十四点”作了注解,将美国的意图说得更加明确。前八点是务必达成的强制性目的,后六点为非务必到达的目的。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十四点和平计划的前六点的具体的目的及其主要意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失败的原因【
答案】(1)具体目的:取得世界外交主导权、贸易主导权、海上霸权、军备主导权,打击英国的殖民霸权及欧洲政治的控制权。意图:美国就是想凭借其在一战中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从英国手里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霸主地位。(2)美国虽然在一战中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但其军事和
政治实力尚不及英法;英法实力虽衰落,但实力尚存;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解析】【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
“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可以总结出美国要取得世界外交主导权、贸易主导权、海上霸权、军备主导权,打击英国的殖民
霸权及欧洲政治的控制权。意图: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就是想凭借其在一战中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从英国手里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霸主地位。(2)根据所学可以从美国与英法实力进行对比,以及控制国际联盟为焦点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即从美国虽然在一战中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但其军事和政治实力尚不及
英法;英法实力虽衰落,但实力尚存;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分析,从而导致美国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失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
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