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26.335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历史试题.docx,共(6)页,26.33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55f9d823bbedc7335e01de67801ea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10月月考试题高一历史命题人:车芸芸审题人:任有林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

择题(共16小题,每道题3分,共48分)1.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罍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青铜尊、罍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C.商朝时对长江

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2.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民为本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教化民众3.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

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D.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4.秦朝建立后

,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郡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消除了各

地的地区差异5.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6.据史料记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

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这类庄园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以经营林牧业为主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D.是潜在的割据势力7.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

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8.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

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9.《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

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才能非凡B.君相矛盾尚不突出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

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在钱穆看来,该制度的目的是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D.打击贵族势力11.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而“

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A.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D

.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12.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A.确保了农民能够有地可种B

.简化了税收名目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加重了百姓负担13.耐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诸侯助祭进献的黄金。汉文帝置酉金律,汉武帝进行修改并严格执行,自元鼎五年到征和二年,大多数列候因助祭的黄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被汉武帝以

“耐金不如法”夺爵除国。汉武帝此举旨在A.提高冶炼技术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完善宗法礼制D.削弱地方诸侯实力14.公元前110年,西汉设立了隶属于大农的机构——平准,大农诸官以各地均输的物品和工官生产的车船、器具为后盾,当京城某种商品过分涨价时,政府就以平价向市场抛售,促使商品物价

下降,如果某种商品价格过低,政府就大量买进,促使商品价格回升。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设立A.着眼于提高商人地位B.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C.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D.促进了私营工商业发展15.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等省份发现了一些萨

珊王朝(224—651)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拜占庭金币等。这可用来说明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通道B.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C.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D.贵金属全面取代实物货币16.汉武帝时期,在秦

朝山川祭祀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五岳”祭祀体系。到汉宣帝时,“自是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皆有常礼”,长江的祭祀规格升为“一岁四祠”,仅次于“一岁五祠”的黄河。这种变化反映了A.君权神授的强化B.南方区域的开发C.汉承秦制的延续D.国家疆域的拓展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

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张鸣《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

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

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的原因(6分)。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推行的为增加国家收入又能平抑物价的政策。(3分)(2)根据材

料二,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5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

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约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

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亁坤众生》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

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历史阶段人口迁徙的影响。(5分)(3)根据

材料二概述唐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

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进入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

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

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摩尼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

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官职市舶使,在一些地区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置的“蕃坊”也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与唐玄宗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与土壤,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根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大一统”包含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意蕴,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叠加。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

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价值追求:“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经略四海”的生动实践使“大一统”成为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一

统”思想为积淀,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彰显。——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以“大一统”为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多角度论证,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