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8.338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48.3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e90720dc833019ebfda2e1b49f03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省常中202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观星台的建立是为了改进历法,所以《授时历》的颁行和观星台是分不开的。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进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张

遂)为了改革历法曾令南宫说(天文官)到十三个地区进行测验,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元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遂设十四员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当时“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

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一路的实际测验。当时的观测分详略两种记录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处,观测内容较详,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而其余二十处,只测北极出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详测的七处: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

大都,在地理纬度上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从“北极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岳25度,岳台35度,和林45度,铁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国都,自当详测。显然,这次测验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这一南北数千里的实测资料,不仅为

元代当时改革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史料。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摘编自张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

最早的天文台》)材料二: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郭守敬的测量方式,与僧一行所为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分离地点,派人分别测量观测地点的北极出地高度、夏至影长、昼夜时刻等。《元史

·郭守敬传》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

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殊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相

比之下,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分布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纬度只有15°的南海,北到纬度高达64.1°的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卡河一带),比一行的测量区域更

大。“四海测验”的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一行的测量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地隔千里,影差一寸”这一天文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考校地中的正确位置;二是测量各测点的夏至影长、北极出地高度等天文

学要素,以之编制新的历法。在郭守敬的时代,“地隔千里,影差一寸”学说被天文界弃置已久,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的第一个动机对郭守敬而言不复存在,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只剩下修订历法这一条了。但是,仅仅为了修订历法,需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吗?27个观测点,有些位于人烟稀少之处,编制好的历

法,能颁行到那里吗?特别是,27个观测点被分成了两类: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和北海六处,再加上元朝首都大都,这7个观测点是一类,它们的观测项目为“北极出地”、夏至“晷景长”“昼夜长短”三项;其余的20个观测点是另一类,仅“北极出地”一项。对此,厉国青等认为,“当时正是制订

授时历的紧张阶段,急需测量一些与制历有关的数据,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个点上测完了上述三项数据。”由厉先生的说法来看,其余20个观测点的观测,对《授时历》的编制没什么用处。既然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都与历法编制无关,郭守敬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大规模

的“四海测验”?其潜在动机究竟是什么?要探究这一问题,需要回顾当时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在郭守敬之前,元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发现。时差现象的存在,是大地为圆球形状的有力证据。虽然耶律楚材并

没有提出地球学说,但元代人知道源自西方的地球学说,则是无疑的。《元史·天文志》记载了西域人士扎马鲁丁为忽必烈所造的西域天文仪器,其中就有一台地球仪。郭守敬提出要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是至元十六年(1279),而扎马鲁丁造地球仪,则是至元四年(126

7),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发现时差现象,更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此,郭守敬对这些天文学成果当有所知。综合这些因素来看,郭守敬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时,一定知道地球观念的存在。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利

用这次测量的机会,去检验一下地球说的真伪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郭守敬得知这样一个完全有悖于传统认识的地球学说时,心生好奇,有意把测量范围尽可能扩大,在满足编制历法的需求的同时,顺便对地球学说做个验证,也不

无可能。遗憾的是,验证结果如何,他是否由此确信了地球学说,史料无载,我们不能妄猜。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遗留至今的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中,他从未提及过地球学说。毕竟,这种测量方式的验证,只是一种间接验证,其说服力尚未达到让人闻知即信的程度。(摘编自关增建的学术论文《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疆域的扩大需要编制一部新的历法。这是元世祖同意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的一个重要原因。B.在“四海测验”后,郭守敬等人对测验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了精密计算,并据此制定了《授时历》。C.对于“四海测验”27个观测点观测内容的不同,研究

界存在详略、缓急以及潜在动机等多种看法。D.“四海测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规模最大,还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四海测验”7个详测地点地理纬度的规律性中可以看出,郭守敬组织的这

一次测量是经过了周密计划的。B.“四海测验”中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内容对历法的编制没有作用,作者由此推断,郭守敬还存在着其他动机。C.如果说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认定,是对地球说的隐晦表达,那么地球仪的存在,就是元人知道地球说的实证了。D.郭守敬认为,以“四海测验”方式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

验证地球学说的真实性,因而他未在论述中提到地球学说。3.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一项是()A.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B.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

。C.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D.树两表,南北十里……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4.“四海测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围绕“

四海测验”展开,但在行文特点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

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

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

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

,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

“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

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

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

:“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

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

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

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

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

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B.“不是

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D.小说采用人物对话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

背景。7.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风扬起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阳光”“青山”,

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8.

“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说中,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9.聂鑫森的小说通过描写凡人琐事来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

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

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的的者,至于败绩,宋公之

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

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

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①紾:弯转,扭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

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B.宋襄公

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

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2)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孟郊①孟浩然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注】①

孟郊:生平不详,非指中唐诗人孟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的情景,兼用比、兴。B.“众音”二句叙写世俗琴声极其繁杂,唯独伯牙一个人不喧闹,对比中蕴含诗人鲜明的态度。C.“钟期”

两句运用“流水对”,说明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琴音,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就流传千古了。D.本诗语言平淡,蕴藉丰厚,意境雄阔,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16.本诗题为“示孟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希望借助本诗告诉孟郊些什么。(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空缺部分。(1)“子规”之声多凄凉,《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属此类。(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乘坐骏马而奔驰,愿意做先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

句“_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了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可谓卒章显志。(4)黄庭坚的《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慨叹世无知己。(5)《项脊轩志》写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

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到一棵枇杷树上,因为这棵枇杷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睹物思人,倍增哀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①的优

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的的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②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绝不在朋友落难时③,绝不在伸

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渐深,①,山野里,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于我而言,低头看见蓼花,②?还真是说不清,我只能说,就像抬头就遇见彩虹一般美妙。看着蓼花,③。我采呀采,在老家

的屋后;我采呀采,在村头的小路边;我采呀采,在山脚下的清溪畔……我的长裙在阳光里映着蓼花的倩影,我的头发和着蓼花一起在风中轻舞,我的思绪散落在蓼花丛中,我的欢欣随着蓼花一同绽放……我采了一束又一束,花影在我眼眸里闪烁,清香在我呼吸里流淌。我举着一束蓼花在田野里如风一般地奔跑,花瓣纷飞,诗语飘

洒。我仿佛就这样采了好些个秋天的蓼花,童年就过完了。仿佛只有一瞬,就过完了。我忽然感到,天地之间,苍远辽阔得近乎虚无,我孤独的影子被一阵大风刮得很瘦,很瘦。20.文中大量使用ABB式的词语,如:“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

“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试分析此类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3.阅读

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