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汇编与训练(部编版)专题10 记叙文阅读:散文(考点训练)(原卷版).docx,共(13)页,39.42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d92593697ee089b264dd5b09ccc5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10记叙文阅读:散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陶公柳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
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
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
“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
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
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
值。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2丽。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选文有改动)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2.“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3.请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的标题“江南陶公柳”的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
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上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
,城内那么狭窄,又那么宽敞,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精神,水也不
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漫漫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的树
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5.第一段文字是从哪四个方面写雪的妙处的?6.有人认为第一段文字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也有人认为是时间顺序写的雪,你的看法呢?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7.文中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一句中的“水纹的花衣”指___________,“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指____________。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爆破大王”杨根思邱冰清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
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
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
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
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⑥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
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4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
人。”这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聩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
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事。”唐鹏飞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选文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9.选文第③段
至第⑤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与课文比较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请写出其中一点)10.文章第⑦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11.选文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济南的秋天老舍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
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②请你在秋天来。那
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的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
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
色深,5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
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
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
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
,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
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
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⑥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原名《一些印象(续四)》,初载1931年3月《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济南秋天的水有什么特点?13.请任选
一个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14.结合选文段③描写秋山颜色的顺序,回顾《济南的冬天》描写山上雪景的片段,简要分析描写顺序有6什么不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
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给
左腿写“分手”信的女孩①2013年4月15日下午2点15分,波士顿发生了马拉松爆炸案。恐怖分子把两枚炸弹安放在了终点线附近,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让欢乐的终点线变成了许多人一生都挥不去的è梦。爆炸使3人当场死亡,183人受伤,17人生命危急。②受伤者中有一
名来自德州的美丽女子,她有着长长的金发,大大的眼睛,像个电影明星,她名叫丽贝卡。她的左腿下肢因弹药碎片严重切断神经及腿部组织,共经历了15次手术……最后一次,医生望着丽贝卡无奈地告诉地,仍有腐蚀横烂,治愈无望,只
能考虑截肢了。丽贝卡思考了半个小时,然后笑着对主治医生说:“医生,我同意截肢!”③2014年11月9日早上,丽贝卡早早起来,打开电脑,她决定要写一封“分手”信,不是写给不离不弃的丈夫,而是写给陪伴自己27年即将与她分离的“左腿”。④在
信中,丽贝卡这样写道:我肯定我对你提出分手时,你不会感到太惊讶。因为曾经存在于我们之间的爱已渐渐消逝了,我们必须勇敢承认,这段关系,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负担。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你数次帮助我越过难关。我永远珍惜这些记忆,离
开你,对我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属于我们共同的路已走到了尽头……我最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再为你修一次指甲,盼你好好享受。⑤写好分手信,丽贝卡把这封分手信发到了自己的脸书(一个社交网站)上,算是公之于众。并且信守承诺为左脚脚趾做了
一次美容,大拇指涂上黄底色加黑色线条绘图,其余四个脚趾全涂上紫蓝色指甲油。⑥于是2014年11月10日,她进了手术室,和她的左下肢正式“分手”。手术醒来时,她低下头,看到“它”不在了,真的不在了……她在脸书的个人主页上和网友分享了
和“左腿”分离的独特感受:终于结束了,虽然有点遗憾,可是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我要开启人生新的篇章。虽然我少了半条腿,我仍看到希望,没有什么能把希望从我身上夺走,所以,无论你正与什么难题奋战……振作起来!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丽7贝卡的乐观精神感动了大批网友,
大家纷纷为她点赞,鼓励她迈向新的人生。她的故事迅速在网络空间和现实中传播。⑦丽贝卡制定了新的人生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装上义肢;第二个计划:训练以义肢跑步;第三个计划:参加2015年,明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在那里,她将宣示她全新的生命,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15.根据拼音填写汉字。è___
梦16.第②段中“她有着长长的金发,大大的眼睛,像个电影明星”属于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17.题目中“分手”具体指___,引号的作用是:_____。18.阅读全文,丽贝卡面对15次手术的治愈无望后,做了什么?(1)经过思考,笑着对主治医生说,同意截肢;(2
)_______;(3)_______;(4)_______;(5)制定了新的人生计划,对未来生活充满新的期待。19.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要学会面对不期而至的苦难,乐观开朗。B.面对苦难的折磨,我们要学
会舍弃心中的忧伤。C.不能对苦难低头和屈服,要学会选择坚强。D.面对苦难,要勇于放下,敢于面对并追寻新的希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真正的英雄8金一南①这是一个七十多岁老人讲述的60多年前的往事。②老人当时还是个孩子。那天事情很突然,日本鬼子把村子包围了。区
委干部和区小队来不及撤退,都混在群众里面。③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村子,全村近5000人中,有1000多个孩子。日本人选中了突破口,他们拿出糖,分给每一个孩子,说:“吃吧,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这村子的人。”④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接糖
。日本人把攥.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进去,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来,又紧紧攥.上。⑤人们问老人:“当时你们咋那么大胆?真的一点也不怕?”⑥老人说:“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⑦老人没有多少文化,不会修饰夸张,不会形容比喻,讲起事情来平平淡淡。他和他当年
的伙伴,没有谁认为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没有谁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凭世代流传下来的道德,凭庄稼人做人的直觉,得出一个朴实无华的结论:“一接,就成汉奸了。”这种道德的感召和威慑是如此强大,以致狂吠的狼狗、上膛
的“三八大盖”和雪亮的东洋指挥刀都无可奈何。⑧我为那些孩子感慨不已。1000多个孩子同住一个村,少不了打架斗殴,头破血流。但在支起来的机关枪和塞过来的日本糖果面前,在“一接就成汉奸”这一概念上,他们不需商量,他们心有灵犀。⑨或许这就是一代代传下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基因。按过去的话说,即所谓的“种”。1
000多个孩子,个个有种。有了这种千万年延续不息流淌不已的血脉,这个民族怎能堕落,怎能被黑暗吞没?⑩老人偶然想起了这件事。想起来,就顺便讲了;想不起来,便没什么可讲。一切都是那样顺理成章。他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事应该让
写书的、写电影的人知道,应该被写进书本、被拍成电影。在那个无人知晓的小村子里,人们每每为银幕上演了的壮举惊叹不已、感佩不已,却无一人觉得身边有什么事情值得宣扬。⑾我万分感慨。今天不知有多少人,赚了几把钞票、开上一辆轿车、揣上一张绿卡,便以为成了可以傲视同胞的精英。这些
人不会知道那1000多个孩子的故事。9⑿60多年过去,在邯郸西部山区那个叫作北贾璧的村子里,当年的孩子们长成了与他们父辈一样的庄稼人。看看电影、电视,比比那些夺金争银的各路健儿,庄稼人也许觉得心里有愧。他们一辈子面
朝黄土背朝天,不曾为国家拿过一次冠军、争得一次脸面。他们不知道,正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像大山一样铸造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人。(有删改)20.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21.把第④
段中的加点字换成括号内的字好不好?为什么?日本人把孩子们攥.(握、捏)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进去,孩子们的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来,又紧紧攥.(握、捏)上。22.文中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3.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真正的英雄,是
那些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人。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蟋蟀鸣时易感秋①“扯花生了!”小时听到这句话,就如同得到一个节日庆典的号令。②时序到了农历七八月,春天时播种的花生便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到扯花生的日子里,于小伙伴而言,高兴的事情就少不了。能尝
到带着土腥味的、多于牛奶般汁液的、纯纯香味的鲜花生,是这时节第一要紧的美事。③要实现这美事,得靠自己。在大人们扯过花生的地方,总会有那么几颗深埋在地里的、不愿意随大流出来的、想要馈赠儿童饥肠的花生。仔细用小锄头刨开泥土,就会看见随着翻起的泥土裹夹着的通体黄白、肥滚溜圆的“漏网”花生。这时,小
伙伴们会受到一种巨大的鼓舞,热情高涨,以至于忘乎所以。我们会拼命的刨土,弄得花生地里尘土飞扬,还自以为是那个在硝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别提多陶醉..呢!④当然,这样的好事、美景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在的。小半天劳作下来,小竹篮里也就刨到那二十来
颗。有时还因为自己的兴奋过度,乱丢竹篮,把仅有的一点胜利果实不知甩到何处。于是,自己只能挎10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⑤儿童们大都忘事,当下一次大人们再次出现在花生地里时,尾随的又是一伙儿提着竹篮,扛着小锄头的孩子,而且还多带了一件工具,带盖的小
鱼篓。⑥依旧兴高采烈的刨着土儿,依旧是那么的信心满满。可刨了一阵儿,我们往往就扔下锄头和竹篮,拎着鱼篓去捉蟋蟀了。找一片扯过花生的堆满了花生藤和杂草的僻静地,小心蹲下,把手作喇叭状搁在耳后,仔细聆听那“瞿瞿,瞿嘀
瞿嘀”“唧唧吱,唧唧吱”的声音从哪个旮旯发出。⑦一旦听出点的眉目,几个人就会循着声音的方向蹑手蹑脚地过去。到了,把身子放低。有人轻轻把可能藏有蟋蟀的花生藤及草掀开,土块搬开。其他人,有拿竹篾帽的,有拿衣服的,如临大敌搬随时准备扑向蹦出来的蟋蟀。蟋蟀是聪明的,在小伙伴们动作的时候,它
们已经销声,但没有匿迹,它们攒足了劲儿,一旦被发现就飞窜出去。弄得我们无暇四顾,扑这丢那,好不容易逮到几只,又往往是掉只脚折条腿的,哪还上得了角斗场?⑧强抓是不行了,只能智取。我们会设法找那些钻在地道里的弄。大个的哥哥们说他们有经验,既能把蟋蟀呛出
来,又不至于淹死。于是我们这些小屁孩,被指挥去提水,大个的哥哥们只管往地道里灌水。这招还真灵,就真的逮到好几只。末了,灌水的哥哥们拿了翅膀凹凸有皱褶的,尾部只有两根针的蟋蟀。把三根针的给我们这些提水的,
说是男单女双,他们要了母的,把公的给了我们,因为我们辛苦;翅膀有皱褶的蟋蟀飞不远,不好玩。他们有经验,反正我们信了。⑨真到蟋蟀斗架的时候,我们才看出来了是被骗了,我们拿的那是“战争让女人走开”的主儿。⑩不过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大哥哥们的那些斗得七劳五伤的公蟋蟀,就会转赠给我们,我们成了战地救护员,那也挺神圣的。即便是伤员,是败将,我们也如获至宝。把它慎重地装到自己的小鱼篓里,飞也似的跑去寻找发芽的花生,用花生芽来犒劳它们。⑪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从战场上下来
的蟋蟀斗士们,得以延续自己的生命。重返斗场是不可能的了,但它们也总会回馈我们的辛劳。每到暗夜人静时,它们便“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呜叫起来。时而高亢悲壮,似吹响战争的号角;时而如泣如诉,诉说战斗的惨烈,同
僚的躺倒;时而哀怨婉转,慨叹蟀生苦短,何世重披战袍?⑫秋风夹带着落木飘然而至,蟋蟀的“瞿瞿,瞿嘀瞿嘀”声再响,一阵秋风也就完全掩盖了它。然后雨也渐渐来了,带来的凉意寒彻入骨。斗士此时总会以跃起搏击的状态,
以它的爪和腿强劲地勾牢鱼篓底,11直面秋风秋雨秋凉意。(文章有改动)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写了几件事。25.朗读语句,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1)别提多陶醉..呢!(2)于是,自己只能挎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26.文章从第⑥段
才开始写到蟋蟀,前半部分文字有何作用?请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作为依据,简要分析支撑你的结论。27.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蟋蟀鸣时易感秋”为题的用意。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淡香雪海李双喜①冷了,暖了,暖了
,冷了,秋锁重楼,皖南的菊花开了,沿着坡地起起伏伏,白晃晃的如同层层叠叠的雪。②几年前,岳父得知我喜欢拍点片子,就向我絮念着故乡的风景:“那菊花啊,就像雪一样,白白的,落满了房前屋后……”我被这样的描逑所
吸引,念想着,念想着那推开木格窗涌入的菊花雪,念想着那粉墙黛瓦上升起的徽州月。③当念想的风景就在眼前,便迫不及待地奔向了菊花园。这儿的菊花一般都种在茶里,一行绿茶一行白菊,一行绿茶再一行白菊……圆圆圈圈,从山顶一直弥漫到山谷。叔叔婶婶们一
大早便忙开了,迎着朝阳,采撷着沾满露水的鲜菊。打小我也是劳动好手,见到如此美妙的农活,二话不说,背起竹篮就加入到采菊大军的行列中。④露水浸润过的菊花温润洁净,用手轻轻地掬采,几声清脆的声响后,手掌里已蓄满了花雪。满溢的露水顺着花雪滴落,水珠儿回环浸润,掌心变得白皙光洁。而
后,再轻轻地将掬得有些温热的花朵向后一12甩,雪片便从指缝间滑落,悄无声息地撒向了竹篮,那日的天很净,阳光将远方的树染成淡黄色,错杂的光树下,村庄横陈隐现。南坡的花瓣漫天卷起,一双双皱巴巴的手在雪色中舞动,左肩背起的竹篮深深浅浅,风掠过衣袖,衣袖间若有似无地沾满了香雪。⑤
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只几个钟头的光景,一筐筐,一箩箩,满当当的雪堆挤满了上山的泥土路。泥土路上,时不时地晃过几个村民,岳父和叔叔们笑着与他们打着招呼,年纪大点的,大多还认得岳父,年纪尚轻的,基本与岳父算是陌生人。离开故乡几十年,偶尔返乡成了岳父回味旧梦、
感慨时光最好的旅行。这个深秋的季节,岳父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花田里重逄,心情似乎也都格外明媚,当我拿着相机轻数一、二、三的时候,他们沟壑纵横的笑脸绽放得如同朵朵花雪,有些动人,有些明艳。⑥一上午体验式的劳作,虽不甚劳累,但小腰还是有点吃紧
。而叔叔他们却是十分辛苦的,躬着腰从早采到晚,没得歇息。尤其是冷空气光临、菊花全面开放时,无论是下雨落雪还是结冰,都必须要全面抢收,多耽搁一天,菊花就会全部泥烂,损失巨大。听叔叔他们说,打霜结冰的时候采菊花最是难受:迎
着山间刺骨的寒风,握着冷冷的菊花冰,全身不停地瑟瑟发抖……白天采完菊花,晚上就得抓紧时间烘干。晒的菊花色彩不美,一般都采用烘干的方式。用慢火细细烘烤,隔几小时翻动一次,烘烤的时间一般都需要十多个小时,所以,菊花盛
放的旺期,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彻夜无眠。⑦入夜了,坐在粉墙黛瓦的老屋里,沏一杯花雪,黄的蕊,白的瓣,闻暗香浮动,笑魇在水的柔波里慢慢舒展。身后条桌上的老座钟正咔嚓、咔嚓、咔嚓……响着,当、当当当……的报时声一如当年洪亮。⑧天微亮,炊烟升腾,头顶上飘散着
淡淡的菊香。礼堂外集满了人,收菊花的市场开放了。睡眼惺忪的叔叔婶婶提着两大袋菊花挤了进去,不大会儿,便称完重验完货了。叔叔淡淡地说:“今天的菊花降价了,原先能卖到六十的好菊花,现在只卖到五十三了。”比起毫不在乎的叔叔,一旁的婶婶倒是有点小失落。岳父安慰了几向,
叔叔笑着说:“没什么了,行情说变就变的,菊花一多,价格自然会降点!”叔叔说得很坦然,不带一丝遗憾,此时,晨光正掠过周遭的山峦,南坡雾散了,陌上雪色点点。⑨北方的冬天已然深沉,忽地又想起深秋的徽州,想起那漫山的菊花雪,是否就在今夜
,最后一瓣花朵正悄然凋谢,叔叔担着花雪从高大的马头墙下走过,他回头笑着,诉说着今年的收成。或许那里就是我们向往的桃源,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幻梦;而对他们来说,那里只是一块生存的土地,繁衍生息,悲喜静然。⑩艳丽的花朵看多了,就更钟情于
山水间那素白的香雪,就像身处霓虹闪烁的城市,待久了,腻了,13累了,多数人就开始怀恋起乡野的悠然雅致来。满园白菊,素雅馨香,淡到极致。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极,方能心素如简。(摘自《一去二三里:关于故乡,也关于
旅行》)28.下列句子中,不是..描写菊花的是()A.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D.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9.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故乡的风
景”?30.请赏析第⑦段的画线文字。31.文章第⑧段写叔叔婶婶去卖菊花,写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3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